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离式箱梁弯斜桥桥面病害原因及处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振佳 胡书晨 胡大琳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0,共4页
为了解在役分离式箱梁弯斜桥发生桥面铺装及伸缩缝病害的原因,指导后续处理,以西安市直城门桥(位于小半径曲线上的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主梁左右幅分离,伸缩缝与箱梁轴线正交)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该桥上部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 为了解在役分离式箱梁弯斜桥发生桥面铺装及伸缩缝病害的原因,指导后续处理,以西安市直城门桥(位于小半径曲线上的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主梁左右幅分离,伸缩缝与箱梁轴线正交)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该桥上部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位移和应力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左(右)幅箱梁上荷载引起右(左)幅箱梁的竖向位移很小,二者协同工作性能不明显,梁端角隅附近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得出桥梁结构不合理导致梁端翼缘接缝处受力不协调是铺装层破损的主要原因。基于病害成因,结合现有结构构造,提出增强横向联系、提高翼缘板刚度、加强养护管理等处理措施,该桥最终采用增设横隔梁的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斜桥 分离式箱梁 桥面铺装 伸缩缝 病害成因 应力 有限元法 处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分离式斜腹板双箱梁大跨单肋拱桥颤振临界风速分析
2
作者 张静 詹刚毅 汪斌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1,共7页
为研究低扭弯频率比大跨度桥梁的颤振性能,以某主跨180 m的半分离式斜腹板双箱梁大跨单肋拱桥为背景(主梁扭弯频率比接近1.0),进行颤振临界风速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分析该桥动力特性,计算桥梁颤振稳定性;对比《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 为研究低扭弯频率比大跨度桥梁的颤振性能,以某主跨180 m的半分离式斜腹板双箱梁大跨单肋拱桥为背景(主梁扭弯频率比接近1.0),进行颤振临界风速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分析该桥动力特性,计算桥梁颤振稳定性;对比《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3360-01—2018)推荐的3组理想平板颤振临界风速估算公式,基于Scanlan半逆解法的理想平板颤振临界风速,考虑主梁形状与攻角修正系数确定颤振临界风速范围;采用强迫振动数值模拟识别颤振导数,获得精确颤振临界风速,进一步计算半分离式斜腹板双箱梁的形状和攻角系数。结果表明:该桥主梁扭弯频率比较低,颤振稳定性低于500 m级大跨度双肋拱桥;规范推荐的理想平板颤振临界风速估算公式在小扭弯频率比时差异较大;半分离式斜腹板双箱梁形状修正系数小于分离式双箱梁而大于P-K梁、带斜腹板箱梁,攻角修正系数略大于这3种形式主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拱桥 单肋式拱桥 分离式斜腹板双 颤振临界风速 形状修正系数 攻角修正系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式双箱主梁断面气动优化措施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翠娟 李永乐 强士中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4-60,102,共8页
随着桥梁跨径不断增大,抗风性能已成为设计中的关键控制性因素。由典型流线型钢箱梁中央开槽而来的分离式双箱主梁在超大跨径桥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分离式双箱主梁断面气动优化的研究多围绕某单一气动措施的优化展开,关... 随着桥梁跨径不断增大,抗风性能已成为设计中的关键控制性因素。由典型流线型钢箱梁中央开槽而来的分离式双箱主梁在超大跨径桥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分离式双箱主梁断面气动优化的研究多围绕某单一气动措施的优化展开,关于多种气动措施配合使用对其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少。以同时设置了风嘴、导流板和分流板的分离式双箱主梁断面为对象,设计了16种断面形式,从静风稳定性和颤振稳定性两方面,研究了多种气动措施共存情况下,各气动措施对分离式双箱主梁断面抗风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到各气动措施的优化设置方法。研究成果对提高超大跨径桥梁抗风性能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 气动措施 风嘴 导流板 分流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格栅抑制分离式双箱梁涡振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志国 周强 +1 位作者 马存明 廖海黎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研究分离式双箱梁涡振的原因以及中央格栅对其涡振的抑振影响,以拟建中的伶仃洋航道桥主桥(主跨1 660m的分离式双箱梁悬索桥)为背景,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运用延迟分离涡湍流模型,采用结构化网格体系,对均匀流下有、无格栅2种加劲梁断... 为研究分离式双箱梁涡振的原因以及中央格栅对其涡振的抑振影响,以拟建中的伶仃洋航道桥主桥(主跨1 660m的分离式双箱梁悬索桥)为背景,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运用延迟分离涡湍流模型,采用结构化网格体系,对均匀流下有、无格栅2种加劲梁断面周围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了2种断面周围的流场结构以及断面上的气动力特性。结果表明:流体经过上游断面时,会在分离式双箱梁的中央开槽处形成大尺度、交替脱落的旋涡,然后与下游断面发生碰撞,并产生幅值较大的升力,从而导致涡振发生;当设置中央格栅后,分离式双箱梁开槽处的大尺度旋涡被打碎,强度减弱,尺度减小,产生的断面升力幅值也明显减小,从而有效抑制了涡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分离式 中央格栅 涡激振动 计算流体动力学 气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风攻角下分离式双箱梁涡振气动力演化和局域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玲瑶 张敬怡 +2 位作者 贺诗昌 何旭辉 徐汉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36,共13页
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同步测振测压风洞试验模拟结构涡激振动,以1座大跨度斜拉桥的分离式双箱梁为研究对象,测定均匀流场中不同风攻角下的涡振响应及表面风压。基于局部特征区域气动力与断面总体气动力的局域相关性概念,分析竖弯涡振时... 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同步测振测压风洞试验模拟结构涡激振动,以1座大跨度斜拉桥的分离式双箱梁为研究对象,测定均匀流场中不同风攻角下的涡振响应及表面风压。基于局部特征区域气动力与断面总体气动力的局域相关性概念,分析竖弯涡振时上游断面迎风侧下斜腹板、下游断面迎风侧斜腹板及顶板这3个关键局部特征区域的气动力演化特性及其与整体总气动力的同步演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改变来流攻角时,在分离式双箱梁涡振过程中,不仅会使浸没在流场中的绕流状态、旋涡作用位置发生改变,还会使局部气动力与整体气动力的相关性发生改变。虽然断面不同区域的局部气动力与总体气动力的振动卓越频率相同,但其高阶谐波分量对应频率参与涡振作用的比例却随着风攻角变化而发生变化。另外,分离式双箱梁下游断面迎风侧斜腹板区域与整体断面的涡振特性有着较强的同步演化关系,在实际工程中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 涡激振动 同步测振测压 局部气动力 演化特性 局域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风压分析的分离式双箱梁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加武 朱长宇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78,共10页
为研究分离式双箱梁流场特性,以某分离式双箱梁断面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采用节段模型测振与测压试验的方法得到分离式双箱梁不同状态下的表面风压,通过对风压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不同状态下风压脉动主频分布及平均风压系数分布。在振动状态下... 为研究分离式双箱梁流场特性,以某分离式双箱梁断面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采用节段模型测振与测压试验的方法得到分离式双箱梁不同状态下的表面风压,通过对风压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不同状态下风压脉动主频分布及平均风压系数分布。在振动状态下,对扭转涡振锁定区间内及超出扭转涡振锁定区间后分离式双箱梁模型表面风的压力脉动主频分布区域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分离式双箱梁节段模型测振试验进行对比。在扭转涡振锁定区间内,对分离式双箱梁模型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对处于扭转涡振振幅上升阶段、振幅最大阶段、振幅下降阶段的分离式双箱梁模型表面风的压力脉动主频与模型扭转基频相等的区域变化范围进行归纳总结;对分离式双箱梁不同状态下平均风压系数分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分离式双箱梁空隙内侧的涡脱是其产生扭转涡振的必要条件;在涡振锁定区间内不同风速下,分离式双箱梁平均风压系数的变化规律一致;上表面风压主频与扭转基频相同的区域随着风速的提高而缩小;分离式双箱梁上游下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受运动状态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 涡振 风洞试验 风压特性 同步测压测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桥梁分离式三箱梁附加攻角效应研究
7
作者 华旭刚 韦玉颖 +2 位作者 王超群 何东升 陈政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44,共9页
为研究附加攻角效应对分离式三箱梁颤振性能的影响,结合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和理论计算方法获得初始风攻角下的附加攻角,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求解初始风攻角下的颤振临界风速.结果表明,分... 为研究附加攻角效应对分离式三箱梁颤振性能的影响,结合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和理论计算方法获得初始风攻角下的附加攻角,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求解初始风攻角下的颤振临界风速.结果表明,分离式三箱梁的初始风攻角及箱梁之间的横梁对附加攻角有较大影响,节段模型在0°~+7°风攻角下存在十分显著的附加攻角效应,且表现为扭转振幅快速增大的硬颤振.节段模型自由振动风洞试验难以直接获得分离式三箱梁在小风攻角下的准确颤振临界风速.对于主跨3300 m的悬索桥,0°初始风攻角下在颤振失稳前的静风附加攻角达到+7°以上,颤振临界风速大大降低,气弹稳定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对于采用分离式三箱梁断面的超大跨径桥梁,在抗风设计中应对其附加攻角效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 附加攻角 颤振 风洞试验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竖向下稳定板对分离式断面涡振流场的拟序结构研究
8
作者 宋家满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7,共11页
以某实际大跨分离式双箱梁桥为研究背景,结合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设置双竖向下稳定板这一气动措施对主梁涡振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动模态分解(DMD)技术与拉格朗日拟序结构(LCS)方法,从拉格朗日视角下对主梁断面周围流... 以某实际大跨分离式双箱梁桥为研究背景,结合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设置双竖向下稳定板这一气动措施对主梁涡振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动模态分解(DMD)技术与拉格朗日拟序结构(LCS)方法,从拉格朗日视角下对主梁断面周围流场结构及示踪粒子的输运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原始主梁断面在不同攻角条件下均表现出显著的涡振现象,当采用双竖向下稳定板后,涡振幅值显著降低,结构响应得到有效控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断面能有效将中央开槽处的大尺度涡旋打散为小尺度结构,耗散掉原大尺度涡结构能量,并显著减小作用于下游断面的表面压力;动模态分解显示优化后断面的平均流场在双竖板位置处存在着明显的涡结构,其流场主模态能量幅值和空间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并改变了高阶流场结构;从拉格朗日视角下显示出优化后中央开槽处的示踪粒子将明显增加,周围拉格朗日结构数量增多,形状变得相对扭曲且模糊,对周围流体粒子的吸引程度降低,导致下游箱梁所受的气动力减弱,尾流难以形成周期性、规律性的涡脱落行为,从而有效抑制涡激振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 涡振 风洞试验 数值模拟 逆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式三箱梁车-桥系统气动特性风洞试验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凌波 华旭刚 +1 位作者 王超群 陈政清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114,I0002,共11页
为研究分离式三箱梁气动力特性和主梁-列车系统的气动干扰效应,基于风洞试验对比分析了直线型腹板及圆形腹板以及附属设施对主梁断面三分力系数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腹板形式主梁气动力的雷诺数效应,同时讨论了列车与主梁间的气动干... 为研究分离式三箱梁气动力特性和主梁-列车系统的气动干扰效应,基于风洞试验对比分析了直线型腹板及圆形腹板以及附属设施对主梁断面三分力系数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腹板形式主梁气动力的雷诺数效应,同时讨论了列车与主梁间的气动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分离式三箱梁的阻力系数随风攻角的变化趋势与分离式双箱梁十分接近,即先减小后增大,且拐点大约在风攻角为-2°到0°之间。腹板形状对分离式三箱梁的三分力系数影响很小,而风屏障等附属设施和气动措施的影响较大。在试验雷诺数范围内,两种腹板形式的分离式三箱梁施工期裸梁断面均存在明显雷诺数效应,但两者有明显区别:直线型腹板主梁的阻力系数对雷诺数变化较为敏感,升力系数和力矩系数则不敏感;而圆形倒角腹板主梁的阻力系数和力矩系数均对雷诺数的变化较为敏感。列车与分离式三箱梁间存在显著的气动干扰效应,且不同风攻角间存在明显差异。单个列车存在时,列车和主梁之间的相对水平位置对主梁的三分力系数影响不大;双列车会车时,主梁的阻力系数较无列车和单列车时显著减小,且背风侧列车受到的气动力先突降后突增,对行车安全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 分离式 车桥系统 气动干扰 三分力系数 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涡格栅对宽幅分离式双箱梁涡振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俊鑫 马存明 廖海黎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29,共6页
为研究抑涡格栅对分离式双箱梁涡振性能的抑制效果及格栅设计参数对其抑振效果的影响,以某大跨分离式双箱梁悬索桥为背景进行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格栅透风率、格栅条宽度、格栅布置方式及设置位置对加劲梁涡振性能的影响,并采用计算... 为研究抑涡格栅对分离式双箱梁涡振性能的抑制效果及格栅设计参数对其抑振效果的影响,以某大跨分离式双箱梁悬索桥为背景进行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格栅透风率、格栅条宽度、格栅布置方式及设置位置对加劲梁涡振性能的影响,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断面流场特性,揭示加劲梁产生涡振的原因及格栅的抑振机理。结果表明:设置格栅能有效抑制分离式双箱梁的涡振;分离式双箱梁的涡振振幅随格栅透风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33%~67%为最优透风率区间;格栅的抑振效果随格栅条宽度的增大而增强;格栅均匀布置比非均匀布置时抑振效果更好;在分离式双箱梁中央开槽上表面设置格栅比在下表面设置格栅抑振效果更优;产生涡振的气动力来源于下游侧箱梁处简谐变化的升力,设置格栅后上游侧箱梁产生的尾流旋涡会被格栅打碎,从而消除下游侧简谐变化的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分离式 抑涡格栅 涡激共振 风洞试验 计算流体力学 透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桥梁与邻近既有桥梁主梁涡振气动干扰效应风洞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士瑾 徐力 +1 位作者 华旭刚 陈政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61-2571,共11页
新建甬州铁路桃夭门大桥为主跨666 m的分离式三箱梁斜拉桥,与既有桃夭门公路大桥并列布置且距离较近,两桥主梁间的气动干扰是大桥抗风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基于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方法,研究新桥单独存在和新桥和既有桥梁同时存在时... 新建甬州铁路桃夭门大桥为主跨666 m的分离式三箱梁斜拉桥,与既有桃夭门公路大桥并列布置且距离较近,两桥主梁间的气动干扰是大桥抗风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基于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方法,研究新桥单独存在和新桥和既有桥梁同时存在时新桥和既有桥梁的涡振性能,分析分离式三箱梁新桥与单箱梁既有桥梁之间气动干扰效应对主梁涡振性能的影响。在新桥单独存在时,分离式三箱梁新桥产生了大幅涡振,在开槽处设置格栅板能显著降低涡振响应;此外采用CFD仿真结果显示,开槽处设置格栅板后漩涡脱落明显降低而抑制了涡振。气动干扰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风向下,新桥和既有桥梁之间的气动干扰效应对主梁的涡振性能影响不同。新桥位于迎风侧时,新桥的涡振性能与新桥单独存在时基本一致,下游既有桥梁对其涡振性能影响很小;迎风侧新桥的存在减小了低风速下既有桥梁的涡振响应,对既有桥梁的涡振控制有利。既有桥梁在迎风侧时,背风侧新桥会增大迎风侧既有桥梁的涡振振幅,同时,受既有桥梁尾流影响,新桥的涡振性能也更为不利。提高新桥和既有桥梁的阻尼比,可以有效地抑制其涡振响应,以满足规范限值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 分离式 临近桥 气动干扰 涡激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香高速金沙江大桥总体设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合清 刘孝军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90,共5页
都香高速金沙江大桥主桥采用跨径布置为(340+72+48+32)m的独塔斜拉桥。主梁采用钢-混混合梁,主跨为分离式双边箱的PK钢箱梁,边跨为整体式混凝土箱梁,钢-混结合面位于主跨距桥塔中心线12.4m处。桥塔采用钻石形混凝土结构,总高197.6m,其... 都香高速金沙江大桥主桥采用跨径布置为(340+72+48+32)m的独塔斜拉桥。主梁采用钢-混混合梁,主跨为分离式双边箱的PK钢箱梁,边跨为整体式混凝土箱梁,钢-混结合面位于主跨距桥塔中心线12.4m处。桥塔采用钻石形混凝土结构,总高197.6m,其下布置整体式承台,钻孔灌注桩群桩基础。斜拉索按空间扇形双索面布置,每个空间索面设20对斜拉索,斜拉索采用1 770MPa高强度低松弛平行钢丝束。塔上索距为2.0~4.0m;梁上索距在钢箱梁段为16m,在混凝土箱梁段为8m、4.5m两种。塔端采用预应力锚固,梁端采用钢锚箱锚固。该桥桥塔采用爬模法施工,钢梁采用悬臂拼装法施工,混凝土箱梁采用支架现浇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塔斜拉桥 高速公路桥 钢-混混合 分离式双边PK钢 钻石形桥塔 斜拉索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effects between a triple-box girder and trains on aerodynamic forces and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13
作者 YANG Ling-bo HUA Xu-gang +2 位作者 WANG Chao-qun HE Dong-sheng CHEN Zheng-q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532-2541,共10页
Wind tunne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between a triple-box girder and trains,involving static aerodynamic forces and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VIVs).Static and dynamic sectiona... Wind tunne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between a triple-box girder and trains,involving static aerodynamic forces and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VIVs).Static and dynamic sectional models of the girder and trains were employed for aerodynamic force measurement and VIV test,respectively.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effect on static aerodynamic forces of both the girder and trains is remarkable.When a single train exists,the horizontal position of the train has a small effect on aerodynamic coefficients of the girder.When two trains meet on the girder,the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girder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without train or with a single train;besides,during the whole meeting process,aerodynamic forces of the leeward train first drop and then increase suddenly.The fluctuation of aerodynamic force could cause redundant vibration of the train,which is unfavorable for safety and comfort.A train on the girder could worsen the girder VIV performance:a new vertical VIV appears in the triple-box girder when a train is on the girder,and the torsional VIV amplitud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hen the train is on the windward s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le-box girder wind tunnel test train-girder system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aerodynamic force and flow structure behind single box girder under isolated slit control
14
作者 CHEN Guan-bin CHENWen-l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8期2542-2557,共16页
An isolated slit was placed in a single box girder to obtain passive leading-edge suction and trailing-edge jet flow to control the unsteady aerodynamic force and modify the flow structure.The Great Belt East Bridge w... An isolated slit was placed in a single box girder to obtain passive leading-edge suction and trailing-edge jet flow to control the unsteady aerodynamic force and modify the flow structure.The Great Belt East Bridge was used as a physical model at a geometric scale of 1:125.Wind tunne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an incoming airflow speed of 10 m/s,and the Reynolds number was calculated as 2.3×104 using the test model height and wind speed.The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was measured,and the aerodynamic force acting on the test model with and without the isolated slit was calculated by integrating the pressure result.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trol using an isolated slit can dramatically decrease the fluctuating surface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aerodynamic force.An analysis on th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the lift force revealed that the isolated slit accelerated vortex shedding.Moreover,high-spee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wake flow structure behind the test model.A vortex separated from the upper surface was pushed to a lower location and the wake flow structure was modified by the isolated slit.A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of the flow field showed that the first two POD modes in the controlled case contributed less energy than those in the uncontrolled case,indicating that more energy was transferred to higher modes,and small-scale vortices had more energy.A secondary instability structure was found in the wake flow for a nondimensional jet momentum coefficient J of 0.0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box girder isolated slit aerodynamic force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