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方法在宪法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分离命题”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连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25,共8页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分离命题"无法在宪法学的研究中贯彻到底:离开宪法的道德解释,"命令说"无法解释宪法对主权者的约束;"纯粹法理论"无法证成宪法的效力;"规则说"无法理顺承认规则和宪法的关...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分离命题"无法在宪法学的研究中贯彻到底:离开宪法的道德解释,"命令说"无法解释宪法对主权者的约束;"纯粹法理论"无法证成宪法的效力;"规则说"无法理顺承认规则和宪法的关系;"制度实证主义"无法解释宪法的初始选择;"渊源论"无法解释违宪审查制度。宪法学研究应该走综合的进路,其中也包含意识形态的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实证主义 分离命题 宪法效力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则的引入”与“法律与道德分离”命题——以法学方法论为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在《法律的概念》第二版的后记中,哈特将"原则"作为不同于规则的另一元素引入了法律体系。这种在法律概念的外延上的扩充,不可避免地对其一贯持有的"一般性、描述性法理学"的方法论立场造成了冲击。在把"原则&... 在《法律的概念》第二版的后记中,哈特将"原则"作为不同于规则的另一元素引入了法律体系。这种在法律概念的外延上的扩充,不可避免地对其一贯持有的"一般性、描述性法理学"的方法论立场造成了冲击。在把"原则"补入其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哈特的法律理论的自恰性与解释力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整体上看,原则的引入并没有对分析实证主义的分离命题构成严重威胁,但从内部来看,分离命题的消极性倾向却经由原则问题得到更加细致、清晰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则 规则 “法律与道德分离命题 哈特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法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的功能:论纯粹法学对中国法治理论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董静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5,共6页
当代中国主流法治概念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制之外,更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但对于"认知"却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就为法治理想的实现埋下风险。故而,本文将对致力于建构追求客观认知的"法律科学"的纯粹法学进行研... 当代中国主流法治概念在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制之外,更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但对于"认知"却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这就为法治理想的实现埋下风险。故而,本文将对致力于建构追求客观认知的"法律科学"的纯粹法学进行研究,论述纯粹法学中的知性国家观、规范命题和分离命题,为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完善作出尝试性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法学 凯尔森 知性国家观 规范命题 分离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争议发展脉络及其现状
4
作者 刘旭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0-123,共4页
古典争议是法学的起源问题。就其内涵而言,可以视作与法、法律及法律意识同步产生,它本身是对法的发源的循环建构。古典争议从来就不是一个被解决了的,或者能够解决的论题。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辩证的妥协和悬设足以使争议双方的理论更加... 古典争议是法学的起源问题。就其内涵而言,可以视作与法、法律及法律意识同步产生,它本身是对法的发源的循环建构。古典争议从来就不是一个被解决了的,或者能够解决的论题。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辩证的妥协和悬设足以使争议双方的理论更加完备。今天,古典争议仍然因循着历史性的本质,但当下的"古典"争议由一个理论分歧,更多地走向了实践分歧。然而也恰恰是这样一个分歧,为真正明智的实践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争议 分离命题 实然:应然 国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建构性诠释”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5,共9页
德沃金所提出的"建构性诠释"路数将怎样理解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针对法律实证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所坚持的"分离命题",德沃金认为此种"语义学之刺"以不必要的方式限制了法律语言的灵活性,而正确看待法... 德沃金所提出的"建构性诠释"路数将怎样理解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针对法律实证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所坚持的"分离命题",德沃金认为此种"语义学之刺"以不必要的方式限制了法律语言的灵活性,而正确看待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则应当是他所谓的"诠释性态度"。由此种态度衍生出的特定"法律概念"及其"概念延伸"与"道德"正因为其内容取决于彼此所以才成其为"不同"。而此种关联与差异又将提供一种新的模式,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法理学关于"恶法亦(非)法"的经典难题以及处于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特定法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性诠释 分离命题 概念和概念延伸 法律语言的灵活性 恶法亦(非)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