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合群体分离分析筛选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关联SNP位点及基因
1
作者 张玉娟 孙亚雯 +4 位作者 孟晨 叶鸣昕 何东林 闫振天 陈斌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637,共12页
【目的】探究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无锡株溴氰菊酯的抗性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和基因。【方法】对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品系(WX-LR)和敏感品系(WX-LS)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0.04%溴... 【目的】探究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无锡株溴氰菊酯的抗性关联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和基因。【方法】对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品系(WX-LR)和敏感品系(WX-LS)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0.04%溴氰菊酯处理,测定击倒时间;采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和全基因组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中华按蚊极端抗性个体和极端敏感个体混池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与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SNP位点;采用SNP-index(SNP基因型频率)计算和候选区域定位以筛选与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并对候选QTL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筛选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关键基因。【结果】与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SNP位点主要集中在2号和3号染色体上。99%置信区间ΔSNP-index全部分布在2号染色体上,包括12个与溴氰菊酯类抗性关联的QTL和672个功能注释的基因。最终筛选到12个溴氰菊酯抗性关联的关键基因,包括6个Trypsin基因,4个锌指蛋白基因,OAT基因和CYP4J5基因,其涉及杀虫剂代谢解毒酶和有机阴离子转运等。【结论】基于BSA测序(BSA sequencing, BSA-seq)鉴定中华按蚊无锡株溴氰菊酯抗性直接关联的基因,为深入了解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混合群体分离分析 BSA-seq 抗药性 溴氰菊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分析及临床应用
2
作者 邢宇航 任香善 +1 位作者 李东浩 刘璐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471,共17页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其中富含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多种生物功能分子。外泌体在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疾病机理研究及诊断等方面扮演着类似“物联网、互联网”的关键角色。然而,受限于外泌体来源、尺寸、内含物以及功能的异...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其中富含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多种生物功能分子。外泌体在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疾病机理研究及诊断等方面扮演着类似“物联网、互联网”的关键角色。然而,受限于外泌体来源、尺寸、内含物以及功能的异质性,外泌体分离分析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外泌体分离分析方法包括超速离心、尺寸排阻和免疫共沉淀等,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产量低、纯度低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微流控技术因其微型化、高通量、自动化和集成化等特点为复杂生物样本的高效分离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基于此,本文系统总结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和分析方法。首先,讨论了基于外泌体的尺寸、电荷、表面官能团等物化性质结合微流控技术分离外泌体及外泌体亚群的分离方法;其次,分析了基于微流控平台的外泌体检测手段,包括外泌体群体分析方法和单个外泌体分析方法;最后,探讨了微流控技术在外泌体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了展望。微流控技术有望突破传统研究中的分离分析瓶颈,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技术、新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外泌体 分离分析 疾病诊断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多孔材料在色谱分离分析领域的应用
3
作者 王朝旭 王端达 +1 位作者 王树涛 宋永杨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4-605,共12页
色谱作为一种高效率、高选择性的分离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色谱柱的固定相是色谱技术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研发具备高分辨分离性能的先进固定相材料,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序多孔材料(OPM)凭借其孔径的精确可控性... 色谱作为一种高效率、高选择性的分离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色谱柱的固定相是色谱技术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研发具备高分辨分离性能的先进固定相材料,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序多孔材料(OPM)凭借其孔径的精确可控性和孔隙结构的规整排列,能够精确筛分不同尺寸和形状的分子,同时减少分子在流动路径中的无序扩散,从而克服了传统色谱材料在分离精度上的限制,有效解决了科研和工业领域在原料及产物纯化方面所面临的难题。过去的几十年间,科研人员已成功开发出多种新型OPM,这些材料被用作色谱柱的固定相基质,实现了对同系物、异构体和同位素等性质相近物质的高效且快速的分离。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有序多孔结构对色谱分离柱效率及分离度的影响,为OPM在色谱固定相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接着,文章综述了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OF)、共价有机框架(COF)、多孔有机笼(POC)、介孔二氧化硅、嵌段共聚物(BCP)组装材料以及高内相乳液聚合物(PolyHIPE)在内的多种类型OPM在色谱分离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文章探讨了当前色谱OPM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多孔材料 色谱分离分析 框架材料 自组装 聚合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与单颗粒外泌体分离分析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卜爱香 武光耀 胡良海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9-412,共14页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纳米级囊泡颗粒,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它们在细胞通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参与到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如免疫调节、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发生与转移等。外泌体携带了来自母体细胞的多种生物分子,因此成为疾病标...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纳米级囊泡颗粒,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它们在细胞通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参与到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如免疫调节、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发生与转移等。外泌体携带了来自母体细胞的多种生物分子,因此成为疾病标志物发现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来自不同细胞亚群的外泌体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利用传统检测方法仅能获取样本中群体细胞的平均信息,而无法建立外泌体生物功能与亚型之间的明确关联。因此,为了深入探究外泌体的特异性并清晰区分不同亚型外泌体的特征,有必要在单细胞及单颗粒水平上对外泌体进行表征。常用的单颗粒外泌体表征技术主要包括流式细胞术、超分辨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邻近编码技术和质谱技术等。本文总结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外泌体分离分析方法及单颗粒外泌体表征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对新兴技术(如Olink蛋白质组学、点击化学和分子印迹技术等)在单细胞及单颗粒外泌体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外泌体 单颗粒外泌体 分离分析 微流控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自交家系群体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3
5
作者 王金社 李海旺 +1 位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是基于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遗传分析方法,该方法适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做出初步判断,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以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性状遗传组成。重...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是基于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遗传分析方法,该方法适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做出初步判断,制订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以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性状遗传组成。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L)是一种永久性群体,可以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适合于环境影响较大的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本研究以RIL群体为对象,将遗传模型拓展到4对主基因,建立相应的分离分析方法。新构建的模型共包括4对主基因和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两类共15个遗传模型,通过极大似然法和IECM算法估算各种模型的分布参数,由AIC值和一组适合性测验选取最佳遗传模型,再由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遗传参数。通过模拟实验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群体中一阶遗传参数的估计值与设定值之间有很好一致性。以大豆科丰1号×南农1138-2构成的RIL群体及其亲本棕榈酸含量的遗传(I-1模型,即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L)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中儿茶素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迪 杨丽珠 +1 位作者 仇佩虹 艾常春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468-472,共5页
儿茶素类是茶叶药效的主要活性组分。天然产生的八大儿茶素为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 儿茶素类是茶叶药效的主要活性组分。天然产生的八大儿茶素为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本文综述了分离分析茶儿茶素的常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成分 儿茶素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量性状分离分析中分布参数估计的IECM算法 被引量:107
7
作者 章元明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99-706,共8页
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中 ,随着模型的扩展 ,估计成分分布参数的 EM算法显示其局限性。本文在 ECM算法和剖分成分分布方差为主基因、多基因及环境三种方差组分基础上 ,推演出S个 CM步骤的一般迭代公式 ,称为迭代 ECM算法 (简称 I... 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中 ,随着模型的扩展 ,估计成分分布参数的 EM算法显示其局限性。本文在 ECM算法和剖分成分分布方差为主基因、多基因及环境三种方差组分基础上 ,推演出S个 CM步骤的一般迭代公式 ,称为迭代 ECM算法 (简称 IECM算法 )。文中给出利用个别分离世代鉴定主基因和多基因存在 ,以及利用联合多个世代分离分析的 IECM算法。用 Turbo C++语言编写了所有计算程序。最后给出的实例说明 IECM算法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CM算法 参数估计 数量性状分离分析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风味物质分离分析技术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鲁峰 张韵 +1 位作者 徐晓云 潘思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3-465,468,共4页
简述了食品中风味物质的特点,综述了顶空、固相微萃取、同时蒸馏萃取、超临界CO2萃取、气质联用、液质联用、气相嗅觉测量和电子鼻常用的几种分离分析食品中风味物质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风味 物质分离分析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晚斑病抗性遗传分离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夏友霖 敬昱霖 +6 位作者 毛金雄 任小平 漆燕 廖俊华 曾彦 任正隆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4-140,共7页
选用高抗晚斑病种质ICGV86699与高感花生品种中花5号作亲本构建重组近交系XA-RIL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晚斑病抗性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XA-RIL群体家系间晚斑病抗性差异极显著,抗性受2对加性-上位性主... 选用高抗晚斑病种质ICGV86699与高感花生品种中花5号作亲本构建重组近交系XA-RIL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晚斑病抗性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XA-RIL群体家系间晚斑病抗性差异极显著,抗性受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60.10%-86.61%,微效多基因遗传率为6.65%-32.77%。相关分析表明,晚斑病抗性与晚熟、结果数少、小籽粒等性状连锁。鉴定出家系XA006为一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高产、高抗晚斑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晚斑病抗性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_1F_1P_2和F_2或F_(2∶3)世代联合的数量性状分离分析 被引量:105
10
作者 章元明 盖钧镒 张孟臣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6-9,共4页
文章建立了利用亲本、F1和F2 或F2∶3 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 (简称主 +多基因 )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 ,包括 1对主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1对主 +多基因和 2对主 +多基因 5类共 2 4个遗传模型。
关键词 数量性状 大豆 混合遗传 分离分析 IECM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6
11
作者 陈方方 师彦平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6-633,共8页
天然产物体系复杂,尤其是一些活性成分含量较低,采用一般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离富集难度较大。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和专一的选择性,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应用于天然药物资源样品前处理过程,能够选择性地分离富集复杂基质中的... 天然产物体系复杂,尤其是一些活性成分含量较低,采用一般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离富集难度较大。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和专一的选择性,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应用于天然药物资源样品前处理过程,能够选择性地分离富集复杂基质中的目标成分。本文对近几年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物包括黄酮类、多元酚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苯丙素类、萜类以及其他一些类型的生物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天然药物资源 天然产物 分离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氯代毒杀芬的全二维气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帅 高丽荣 +4 位作者 郑明辉 刘卉闵 张兵 刘立丹 王毅文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1-306,共6页
建立了全二维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C×GC-μECD)分离分析不同氯代毒杀芬的新方法.通过实验优化,以非极性的DB-1MS为第1根色谱柱,以中等极性的BPX-50为第2根色谱柱对工业毒杀芬不同氯代化合物进行分离分析,获得良好的分离效... 建立了全二维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C×GC-μECD)分离分析不同氯代毒杀芬的新方法.通过实验优化,以非极性的DB-1MS为第1根色谱柱,以中等极性的BPX-50为第2根色谱柱对工业毒杀芬不同氯代化合物进行分离分析,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采用基质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线性系数(r2)均大于0.99,不同氯代毒杀芬的检出限(S/N=3)为0.2~0.6 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9%~20%,利用土壤为基质进行加标实验,不同氯代毒杀芬同类物的回收率为65%~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氯代毒杀芬 电子捕获检测器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在天然产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姚曦 岳永德 汤锋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3-148,共6页
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几年离子液体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提取、分离(如液-液萃取、液-固萃取、双水相萃取、离子液体微波辅助萃取)及色谱分析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薄层色谱(TLC)、毛细管电泳(CE)... 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几年离子液体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提取、分离(如液-液萃取、液-固萃取、双水相萃取、离子液体微波辅助萃取)及色谱分析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薄层色谱(TLC)、毛细管电泳(CE))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天然产物 分离分析 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交自交系(BIL)群体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金社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8-206,共9页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是用于分析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便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初步判断,制定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于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数量性状的性状遗传组成。回交自交...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是用于分析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便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初步判断,制定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于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数量性状的性状遗传组成。回交自交系(BIL)群体是永久性群体,可以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适用于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本研究以BIL群体为对象构建了4对主基因、主基因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的遗传模型,包括2类11个遗传模型。利用基于IECM(iterative expectation conditional maximization)算法的极大似然分析方法估算各个混合遗传模型中的分布参数,用AIC值和一组适合性测验结果选取最优模型,并从入选模型的分布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遗传参数。由1个模拟的随机区组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群体中遗传参数的估计值与设定值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重新分析大豆回交自交系群体(Essex×ZDD2315)及其亲本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数据后发现4对主基因模型优于原报道的3对主基因模型,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交自交家系群体(BIL)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谱法在稀土元素分离分析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关瑾 何传昌 +3 位作者 任丽艳 牛秋玲 阎峰 石爽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7-774,共8页
稀土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各行业的应用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色谱技术以其快速、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已成为稀土元素分离分析的主要方法。文章总结了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超临界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稀土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各行业的应用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色谱技术以其快速、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已成为稀土元素分离分析的主要方法。文章总结了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超临界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色谱法在稀土元素分离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其中,纸色谱法因展开时间过长,分离效果不理想已很少应用;薄层色谱法因其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显色容易等优点,可用于稀土元素分离分析的初步检测;气相色谱法由于对样品热稳定性的限制,以及因常用的β-二酮类稀土螯合物配体存在分辨率差和吸附等问题也很少应用;超临界色谱法在分离稀土元素络合物中分离效果较好,但是仪器难以普及,限制了技术的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因分离效率高、重复性好、自动化操作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稀土元素分离分析的主要方法;毛细管电泳法具有高效、样品及试剂用量少、操作模式灵活等优点,在稀土元素分离分析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分离分析 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及其在生物样品分离分析前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析蒨 马会会 +1 位作者 佟珊珊 贾琼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86-992,共7页
整体柱由于具有制备简单、内部结构均匀、重现性好、柱效较高和可进行快速分离等优点,在分离、催化等众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机聚合物整体柱在生物样品分离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 生物样品 分离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结实率多倍体水稻杂种F_2代分子标记的分离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琴 陈建国 +2 位作者 蔡得田 陈冬玲 戴兵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437-4438,共2页
[目的]为多倍体水稻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高结实水稻杂交组合PSR120 F2代群体的结实率,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按结实率和分子标记基因型对PSR120 F2单株进行动态聚类,研究结实率与标记基因型的关系,并探索标记的... [目的]为多倍体水稻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高结实水稻杂交组合PSR120 F2代群体的结实率,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按结实率和分子标记基因型对PSR120 F2单株进行动态聚类,研究结实率与标记基因型的关系,并探索标记的杂合度与结实率的相关性。[结果]PSR120的F2代结实率的变异范围较大,而F1代的结实率变异范围不大,这表明与结实率有关的基因在F2代发生了分离。结实率的分布不对称,结实率较高的单株所占比例较大。根据结实率,可将PSR120 F2单株分为高结实率组和低结实组。水稻植株的杂合度越高,平均结实率就高。在低结实率组中,杂合度与结实率呈线性正相关,而在高结实率组中二者呈负相关。[结论]PSR120 F2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倍体 SSR 结实率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耳子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离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8
作者 阮贵华 李攻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1-426,共6页
关键词 苍耳子 化学成分 分离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立体分离分析技术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及对应策略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玉奎 张维冰 张丽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9-302,共4页
关键词 多维立体分离分析技术 理论研究 分离平台 液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质有关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58-1966,共9页
采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KY)和(Essex×兴县灰布支)×兴县灰布支回交自交衍生群体(BIEX)为材料,应用SDS-PAGE电泳测定11S、7S、11S/7S比值及其10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用凯氏(Kjeltec)自动定氮仪测... 采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KY)和(Essex×兴县灰布支)×兴县灰布支回交自交衍生群体(BIEX)为材料,应用SDS-PAGE电泳测定11S、7S、11S/7S比值及其10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用凯氏(Kjeltec)自动定氮仪测定蛋白质含量、自动索氏(Soxtec)抽提仪测定油脂含量。结果表明:(1)两群体蛋白质组分及其亚基组有关性状以及油脂与蛋油总量等均有不同程度超亲分离,双亲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位点互补。(2)蛋白质含量遗传,两群体均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1.3%~40.9%和37.2%~53.7%。蛋油总量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9%~66.6%和23.2%~27.9%。油脂含量为2~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48.6%~71.7%和4.2%~29.7%。(3)11S组分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14.3%~60.7%和17.0%~50.7%。7S组分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34.5%~44.1%和21.5%~45.1%。11S/7S比值遗传均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56.6%~74.8%和10.1%~20.1%。(4)11S的4个亚基组依次分别为2~3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5)7S的6个亚基组依次分别为1~2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3对主基因+多基因、3对主基因+多基因、1~2对主基因+多基因和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所有16个性状都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中有10个性状两群体具相同的主基因数,其他6个性状两群体间相差1对主基因,两群体间遗传模型大同小异。这些相关性状的育种既要利用主基因还必须利用微效多基因,要考虑兼用两者的育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蛋油总量 11S 7S 11S/7S 亚基组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