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驱砂岩油藏理论含水上升率计算新方法——对分流量方程法的校正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宏友 邓琪 +2 位作者 牟春荣 别梦君 张言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83,共5页
针对分流量方程法无法准确描述水驱砂岩油藏理论含水上升规律的问题,利用流管模型计算油井见水后不同时刻的油藏平均含水饱和度与油藏出口端含水饱和度值,统计发现两者呈近似线性关系;利用该关系对分流量方程进行了校正,提出了计算... 针对分流量方程法无法准确描述水驱砂岩油藏理论含水上升规律的问题,利用流管模型计算油井见水后不同时刻的油藏平均含水饱和度与油藏出口端含水饱和度值,统计发现两者呈近似线性关系;利用该关系对分流量方程进行了校正,提出了计算理论含水上升率的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反九点注采井网、水油流度比为1~200的水驱砂岩油藏。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新方法能更准确地描述水驱砂岩油藏理论含水上升率,可以用来指导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上升率 分流量方程 流管模型 平均含水饱和度 出口端含水饱和度 水驱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分流量解析方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高文君 殷瑞 +2 位作者 高能 盛寒 高志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9-187,共9页
在确定新型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利用反向推理,先将水驱特征曲线反演为含水变化规律,再结合Welge方程,可导出水驱油分流量解析方程。新的分流量方程属超越方程,在特定条件下,可简化为经典油水两相渗流实验结果;若与莱文莱特函数结... 在确定新型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利用反向推理,先将水驱特征曲线反演为含水变化规律,再结合Welge方程,可导出水驱油分流量解析方程。新的分流量方程属超越方程,在特定条件下,可简化为经典油水两相渗流实验结果;若与莱文莱特函数结合,可得到表征两相渗流特征的油水相渗比值关系式。选用4个不同类型油藏的水驱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新方程拟合程度高,拟合效果好;同时,其对应的含水变化规律,不仅可以描述凸形采出程度与含水率关系,而且也可描述"S"形、凹形等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以巴喀油田西山窑组油藏为例,给出了利用生产数据来确定油藏实际水驱油分流量解析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水驱特征曲线 含水变化规律 采出程度 含水率 分流量方程 渗流特征 油水相渗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计算相渗分流量曲线 被引量:7
3
作者 刘西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2,共4页
分流量方程是油田基础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油藏工程、水驱油理论以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基于分形理论,通过详细分析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数据,认为以含水饱和度(S_w)为标度,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K_(ro)/K... 分流量方程是油田基础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油藏工程、水驱油理论以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基于分形理论,通过详细分析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数据,认为以含水饱和度(S_w)为标度,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K_(ro)/K_(rw))作为测量值具有分形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流量方程的拟合计算方法。该方法与传统油层物理学拟合计算的分流量方程相比较能在中低含水饱和度范围内大幅度提高产水率拟合精度,为油藏动态分析、水驱油理论与实验应用以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等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指导油田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理论 分流量方程 含水率 相对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隙结构分类的致密砂岩含水率计算模型——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延长组长81储层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谦 石玉江 +1 位作者 谭茂金 李高仁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9-680,共12页
含水率是产能预测和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其内部流体渗流特征复杂,因此,对致密砂岩含水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油水相对渗透率是含水率计算至关重要的参数,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延长组长8 1储层为例... 含水率是产能预测和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其内部流体渗流特征复杂,因此,对致密砂岩含水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油水相对渗透率是含水率计算至关重要的参数,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延长组长8 1储层为例,首先分析岩心相渗实验结果,研究了致密砂岩的相渗曲线特征,并基于孔隙结构指数与束缚水饱和度将相渗曲线分成3类;然后,通过非线性拟合分别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系数,基于该系数与孔隙结构指数的关系,建立研究区不同孔隙结构的相对渗透率模型;最后,利用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孔隙结构的含水率计算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西部22口井的22个试油层,其中有16个层的含水率计算结果与试油结果基本一致,符合率约为72.72%。所以,上述模型对于致密砂岩含水率的计算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其计算结果比较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含水率 分流量方程 相对渗透率 含水饱和度 束缚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闭取心三相流体饱和度半解析校正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德坡 薛亮 +2 位作者 王宁 涂彬 吴雨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2-85,共4页
密闭取心是获取油藏饱和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岩心上提过程中,由于受到岩心和流体的弹性能变化以及降压脱气作用,含油饱和度存在一定的损失,需要对其实验室测定值进行校正。利用油、气、水三相分流量的原理和稳定逐次替代方法,建立了半... 密闭取心是获取油藏饱和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岩心上提过程中,由于受到岩心和流体的弹性能变化以及降压脱气作用,含油饱和度存在一定的损失,需要对其实验室测定值进行校正。利用油、气、水三相分流量的原理和稳定逐次替代方法,建立了半解析饱和度校正模型,通过将降压过程微元化,完整地计算了岩心在上提过程中的流体饱和度变化过程。利用孤东油田密闭取心资料,通过与数值模拟对比,最大误差仅为1. 62%,验证了建立的饱和度校正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为判断油藏水淹状态、提高油藏开发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取心 含油饱和度 半解析校正 分流量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非均质底水油藏含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吕爱民 姚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58,共3页
针对裂缝性油藏中裂缝发育程度不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将其储层抽象成渗透率渐变的地质模型,并应用油气渗流理论推导出了部分打开裂缝性非均质底水油藏的水相分流量方程,同时对分流量曲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该方程可准确... 针对裂缝性油藏中裂缝发育程度不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将其储层抽象成渗透率渐变的地质模型,并应用油气渗流理论推导出了部分打开裂缝性非均质底水油藏的水相分流量方程,同时对分流量曲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该方程可准确描述不同储层条件、不同生产压差下的含水变化规律。该理论的建立为裂缝性非均质底水油藏开发动态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底水油藏 非均质 分流量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ibull模型的相渗关系表征研究
7
作者 刘西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46,共6页
针对特低含水饱和度和特高含水饱和度时相渗关系表征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对大量岩芯样品的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数据进行详尽分析,发现水、油相对渗透率比值的自然对数ln(K_(rw)/K_(ri))与标准化后的含水饱和度S_(wn)的双重自然对数ln(ln1... 针对特低含水饱和度和特高含水饱和度时相渗关系表征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对大量岩芯样品的相对渗透率测定实验数据进行详尽分析,发现水、油相对渗透率比值的自然对数ln(K_(rw)/K_(ri))与标准化后的含水饱和度S_(wn)的双重自然对数ln(ln1/(1-S_(wn))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两者符合Weibull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Weibul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相渗关系表征关系式,并以此为基础改进了相渗分流量方程的拟合计算方法。该方法及由其推导的相渗分流量方程较传统油层物理学方法计算的分流量方程在特低一中含水期内能大幅度提高产水率的拟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bull函数 相渗表征 分流量方程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法致密砂岩储层相对渗透率预测与含水率计算 被引量:8
8
作者 王谦 谭茂金 +3 位作者 石玉江 李高仁 程相志 罗伟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4-872,704,共10页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利用传统方法难以精确预测或计算其相对渗透率和含水率。为此,文中提出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的神经网络预测相对渗透率方法:在介绍RBF神经网络原理的基础上,选择高斯函数和...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导致利用传统方法难以精确预测或计算其相对渗透率和含水率。为此,文中提出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的神经网络预测相对渗透率方法:在介绍RBF神经网络原理的基础上,选择高斯函数和最近邻聚类算法构建网络模型;以含水饱和度、核磁束缚水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四参数为输入,油、水相对渗透率为输出,根据误差分析确定最佳相对渗透率预测网络模型及参数;最后采用分流量方程计算得到储层含水率。将该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预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与相渗实验结果一致,计算的含水率与测试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径向基函数(RBF) 相对渗透率 分流量方程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研究μ 被引量:56
9
作者 张金庆 孙福街 安桂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85,116,共4页
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是水驱油田的主要规律,但目前对于两者的内在联系及含水上升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未认识清楚。根据相对渗透率曲线和分流量方程,从理论上揭示了水驱油田含水上升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了在定产液量... 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是水驱油田的主要规律,但目前对于两者的内在联系及含水上升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未认识清楚。根据相对渗透率曲线和分流量方程,从理论上揭示了水驱油田含水上升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了在定产液量的条件下含水上升率和递减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上升率通常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先凹形上升后转凸形上升,上升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先凸形下降后转凹形下降,转折点的含水上升率及对应的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和含水率由水油流度比、水相指数和油相指数3个参数确定;在定产液量的条件下,含水上升率和递减率的变化规律一致。认清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水驱油田的开发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上升率 递减率 相对渗透率曲线 分流量方程 水油流度比 水相指数 油相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油理论解析法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文君 付焱鑫 +4 位作者 潘有军 徐云恒 徐赢 张德斌 王少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5,共5页
在精度较高的新型油水相对渗透率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式,结合Leverett函数式和Welge方程,推导出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前缘后平均含水饱和度、见水后平均含水饱和度、驱油效率等方程的解析式,便... 在精度较高的新型油水相对渗透率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式,结合Leverett函数式和Welge方程,推导出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前缘后平均含水饱和度、见水后平均含水饱和度、驱油效率等方程的解析式,便于注水开发指标的计算和经典图形的自动绘制。经丘陵油田实例应用,水驱油理论解析法不仅可用于确定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等注水开发指标,而且还能绘制出驱油效率与无因次累计注水量、含水率与无因次累计注水量等经典开发规律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理论 相对渗透率比值 分流量方程 Welge方程 解析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驱前缘解析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文君 左毅 +2 位作者 蔡喜东 白芳 马金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5-789,共5页
莱文莱特函数式中的含水率为含水饱和度的隐函数,在确定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时常采用图解法,其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为此,在新的油、水相渗规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型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式——Gao简化式。该式不仅可以转化... 莱文莱特函数式中的含水率为含水饱和度的隐函数,在确定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时常采用图解法,其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为此,在新的油、水相渗规律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型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式——Gao简化式。该式不仅可以转化为方次式和Willhite式,而且也将莱文莱特函数式中的含水率转化为含水饱和度的显函数,可直接导出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前缘后平均含水饱和度、见水后平均含水饱和度以及驱油效率等方程的解析式。这些解析方程式便于注水开发指标的计算和经典图形的自动绘制。经丘陵油田实际应用,运用解析法不仅可得到水驱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其他注水开发指标,而且也能绘制出驱油效率与注水孔隙体积倍数、含水率与注水孔隙体积倍数等经典曲线,值得其他油田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理论 相对渗透率比 分流量方程 Welge方程 解析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metric analysis of mixed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work zone of strip rolling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建清 梁小平 潘复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153-3159,共7页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mixed lubrication with more accurate contact length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verage volume flow model and asperity flattening model,and the lubricant volume flow rate and outlet speed r...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mixed lubrication with more accurate contact length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verage volume flow model and asperity flattening model,and the lubricant volume flow rate and outlet speed ratio are determined by integrating differential equations based on rolling parameters.The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roll-strip interface with different surface roughness,rolling speed,reduction and lubricant viscosity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Additionally,the average volume flow rates of lubricant under different rolling conditions are calculated and used to explain the change rule of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developed scheme is able to determine the total pressure,lubricant pressure,film thickness and real contact area at any point within the work zone.The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mixed lubr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interface is meaningful to better control the surface quality and optimize the roll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lubrication ROLLING film thickness real contact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