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红通精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其对分泌型Ig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袁少英 何超拔 +5 位作者 金明昱 覃湛 耿立果 张兆磊 王伟光 尹晓卓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6-969,共4页
目的:观察丹红通精方干预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疾病的转归与细胞因子分泌型IgA(SIg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关系。方法:将70例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予丹红通精方口服,对照组予前列舒通胶囊口... 目的:观察丹红通精方干预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疾病的转归与细胞因子分泌型IgA(SIg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关系。方法:将70例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予丹红通精方口服,对照组予前列舒通胶囊口服。4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后统计分析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前列腺液中sIgA、VCAM-1及血清VCAM-1。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CP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列腺液SIg A、前列腺液及血清VCAM-1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前列腺液SIg A、VCAM-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CAM-1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丹红通精方对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治疗效果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SIg A及VCAM-1抑制炎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通精方 湿热瘀阻 慢性前列腺炎 分泌型ig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永才 李新胜 +1 位作者 张金成 钱红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164-2166,共3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生化指标、IMT及血清sVCAM-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和sV-CAM-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与sVCAM-1、BMI、2 hPG和HOMA-IR有关(P<0.01)。结论血清sVCAM-1水平与T2DM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T2DM患者血清sVCAM-1水平,这可能是罗格列酮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罗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武晓泓 周红文 +3 位作者 张梅 刘超 狄福松 何戎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血sVCAM-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验(ELISA)法检测...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血sVCAM-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验(ELISA)法检测。结果:经过12周治疗,试验组sVCAM-1含量降低了3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血清sVCAM-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sVCAM-1含量降低与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盐酸吡格列酮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同时还能抑制sVCAM-1的产生,有助于防治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糖尿病 胰岛素增敏剂 吡格列酶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及罗格列酮干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伟 火焱 殷寒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及罗格列酮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及病房中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A组)4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40例及健康对照者(C组)40名,检测体重指数、血脂...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及罗格列酮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及病房中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A组)4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40例及健康对照者(C组)40名,检测体重指数、血脂、血压、血糖、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VCAM-1。2型糖尿病患者(A组、B组)均以罗格列酮(4 mg/d)干预治疗24周,于治疗前后检测上述各指标,进行不同治疗时段对照研究及指标间相关性研究。结果: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A1c、甘油三酯均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VCAM-1分别与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A组sVCAM-1水平高于C组,B组sVCAM-1明显高于A组;罗格列酮干预后A组sVCAM-1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应用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后sVCAM-1有不同程度下降,提示罗格列酮对防治这类患者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糖尿病 冠心病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罗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时武 王喜玉 +1 位作者 马建林 李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36-1239,共4页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一氧化氮(NO)与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一氧化氮(NO)与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水平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7例,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00μmol/L,n=85)和对照组(Hcy<10.00μmol/L,n=82)。两组患者均抽取肘静脉血10 ml,测定hs-CRP、MCP-1、s ICAM-1、NO和6-K-PGF1α水平,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IMT。结果 H型高血压组Hcy、hs-CRP、MCP-1、s ICAM-1及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6-K-PGF1α和NO均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型高血压患者hsCRP、MCP-1、s ICAM-1与IMT呈正相关(P<0.05);NO、6-K-PGF1α与IMT呈负相关(P<0.05)。H型高血压患者hs-CRP、MCP-1、s ICAM-1与NO、6-K-PGF1α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存在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可能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应采取措施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趋化因子CCL2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一氧化氮 6--前列腺素F1Α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点PAI-1、tPA、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罗银河 葛金文 刘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739-2742,共4页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T)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不同时间点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T)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不同时间点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观察缺血后1、3、7 d神经症状积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PAI-1、t P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ICAM1、VCAM1蛋白质表达,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测定脑组织中Icam1、Vcam1 m RNA的表达。结果补阳还五汤组神经症状积分(7 d)低于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P<0.01);补阳还五汤组大鼠血浆PAI-1表达在脑缺血后3 d比依达拉奉组明显降低(P<0.01);依达拉奉组和补阳还五汤组大鼠血浆t PA表达在缺血后3、7 d比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假手术组、依达拉奉组和补阳还五汤组大鼠脑组织Icam1、Vcam1 m RNA的表达在脑缺血后1、3、7 d比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ICAM1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后3、7 d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补阳还五汤组大鼠脑组织VCAM1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后1、3、7 d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明显下调PAI-1、上调t PA的表达,降低黏附分子,PAI-1在治疗后3 d降低最明显,t PA在治疗后1 d升高最明显,黏附分子在治疗后7 d降到最低值。从而有效控制血栓的形成,抑制炎性细胞的黏附、聚集和激活,拮抗缺血性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 细胞黏附分子1(ICAM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糖耐量状态下黏附分子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永才 李新胜 +1 位作者 张金成 钱红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731-2733,共3页
目的研究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减低至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探讨二者与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糖耐量正常者30例(NGT组)、... 目的研究从糖耐量正常、糖耐量减低至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探讨二者与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糖耐量正常者30例(NGT组)、糖耐量减低者50例(IGT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5例(T2DM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生化指标及sVCAM-1、sICAM-1水平,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结果 NGT组、IGT组、T2DM组受试者血sVCAM-1、sICAM-1水平及颈动脉IMT逐渐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显示,颈动脉IMT与血清sVCAM-1、sICAM-1成正相关,sICAM-1和sVCAM-1与体质指数、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早期即有炎症反应发生,并导致了血管内皮损伤,参与了糖尿病动脉硬化的整个进程。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升高与肥胖、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 2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胞间黏附分子-1 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微囊泡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潘丽娜 汪泽扬 +3 位作者 陈丽媛 张润军 肇炜博 胡厚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58-764,共7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囊泡(platelet microvesicles,PMVs)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MECs)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柠檬酸钠抗凝的健康人全血分离血小板,采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激活血小板...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囊泡(platelet microvesicles,PMVs)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MECs)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柠檬酸钠抗凝的健康人全血分离血小板,采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激活血小板产生PMVs,然后以不同浓度(10、20、50μg/mL)的PMVs作用于HMECs,并设立台式液作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Con组)和不含PMVs的上清组(supernatants,Sup组)。ELISA检测HMECs培养上清中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和前列腺素I2(prostaglandin I2,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TXB2和6-keto-PGF1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MECs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磷酸化水平。荧光探针检测HMECs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HMECs培养上清中内皮微囊泡(endothelial microvesicles,EMVs)的含量。结果与Con组和Sup组比较,PMVs可使HMECs培养上清TXB2的水平升高(P<0.05),6-keto-PGF1α的水平降低(P<0.05),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MVs可使HMECs中eNOS的磷酸化水平和NO含量显著下降,ET-1水平升高;经PMVs作用后,HMECs培养上清中ICAM-1、VCAM-1和E-selectin的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与Con组和Sup组比较,50μg/mL PMVs作用于HMECs 24 h后,培养上清中EMVs的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PMVs可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和损伤。这可能是血小板参与微循环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囊泡 血管内皮细胞 血栓素A2 内皮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内皮微囊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