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活动性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姜华 王建波 +2 位作者 张磊 方欣欣 袁圣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7-1053,共7页
应用古落差方法进行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活动性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西南庄断层可划分为3段,东段最先发育,西段和中段在中晚期强烈活动。其中,西段控制着南堡⑤号构造带的发育,由于强烈活动形成了其滚动背... 应用古落差方法进行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分段活动性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沉积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西南庄断层可划分为3段,东段最先发育,西段和中段在中晚期强烈活动。其中,西段控制着南堡⑤号构造带的发育,由于强烈活动形成了其滚动背斜的构造样式;而中段和东段的连接部位正是老爷庙构造带的发育部位。正是由于两翼的强烈沉降,使老爷庙构造带形成了长轴垂直于西南庄断层的横向背斜。南堡⑤号构造带的物源主要是从断裂西段的倾没端沿断裂下降盘的沟槽进入西段控制的中心部位;老爷庙构造带对应着东段和中段的连接部位,是继承性发育的物源入口,沉积体系进入盆地后沿背斜枢纽部位向盆地中心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西南庄断层 分段活动性 横向褶皱背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0
2
作者 陈国光 计凤桔 +4 位作者 周荣军 徐杰 周本刚 黎小刚 叶友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57-673,共17页
NE向展布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陆块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是由后山断裂等4条主干断裂及其控制的冲断构造岩片组成的具前展式发育特点的推覆构造带。它形成于印支运动,此后多次活动,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但不同地段活动程度具有明显的非... NE向展布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陆块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是由后山断裂等4条主干断裂及其控制的冲断构造岩片组成的具前展式发育特点的推覆构造带。它形成于印支运动,此后多次活动,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但不同地段活动程度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根据地貌、地质构造、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活动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1)以位于虎牙—北川—安县一线的近SN向虎牙断裂和擂东断裂为界划分出断裂带西南段和东北段,其活动性迥然不同,西南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中小地震频繁;东北段第四纪活动微弱,仅偶有小震分布。2)在青藏高原被挤压隆升和块体侧向滑移的作用下,川青地块向SEE滑动,使它东缘发育的岷山隆起与被其截切的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起构成了川青地块东部的活动边界,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则被遗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活动性分段 晚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盆地田庄断裂活动性分段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龙飞 董斌 +1 位作者 史双双 韩晓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为厘定太原盆地中部潜在的发震断层情况,对田庄断裂实施了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1)田庄断裂可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内均发育北、南支断裂,其中北支断裂为主断裂;2)除断裂西端及中-东段转折部位断面呈近似“N”形结构外,其余断面均呈“Y”... 为厘定太原盆地中部潜在的发震断层情况,对田庄断裂实施了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1)田庄断裂可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内均发育北、南支断裂,其中北支断裂为主断裂;2)除断裂西端及中-东段转折部位断面呈近似“N”形结构外,其余断面均呈“Y”形;3)西段断裂带宽度最小,东段断裂带宽度最大。利用年代学测试方法结合钻孔剖面确定断裂的活动年代及滑动速率,断裂中段的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9.3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9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15 mm/a;断裂西段及东段的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中-东段转折部位上断点最小埋深为37.4 m,晚更新世以来最大断距为2.7 m,最大滑动速率为0.0461 mm/a。基于浅层地震揭示的基岩破裂长度,采用地震矩方法对田庄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确定断裂的最大潜在震级及发震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庄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 活动性分段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分段活动的地形地貌表现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微 姚琪 +2 位作者 杨金中 于浩 吴建勇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3-121,共9页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分段活动性导致断裂周边地区差异隆升的问题,利用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使命(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地形地貌整体趋势、分段性高程起... 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分段活动性导致断裂周边地区差异隆升的问题,利用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使命(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地形地貌整体趋势、分段性高程起伏和坡度变化特征的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在地形上基本保持了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强烈活动的遗迹,表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但地形起伏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地形段落边界与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段落边界一致。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地形地貌主要受河流侵蚀控制,但在青川断裂附近地形起伏受构造活动影响甚大;断裂带中段地形起伏明显受构造控制;断裂带南段构造活动对地形起伏的控制仅出现在靠近鲜水河断裂的区域。此外,地表破裂带分布的地形起伏与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表同震位移的分段性和区域变形场分布也是一致的,表明这种最新构造活动对地形地貌的改造现今仍在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SRTM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起伏 分段活动性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高柳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观宏 甘华军 +5 位作者 赵忠新 陈善斌 赵迎冬 廖佳妮 李晓宁 吴琳娜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61,共11页
根据地震数据、岩心、测井及重矿物等资料,利用EBM盆地模拟系统,模拟南堡凹陷高柳断层的活动速率和古落差,分析高柳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结果表明:高柳断层的活动受南堡凹陷盆地构造演化和区域应力方向转变的联合控制,垂向上... 根据地震数据、岩心、测井及重矿物等资料,利用EBM盆地模拟系统,模拟南堡凹陷高柳断层的活动速率和古落差,分析高柳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结果表明:高柳断层的活动受南堡凹陷盆地构造演化和区域应力方向转变的联合控制,垂向上呈现"弱—强—弱"的演化趋势,平面上Es1、Ed3x、Ed3s沉积期表现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到Ed2、Ed1和Ng沉积期,分段活动特征消失,活动均一性增强。高柳断层的活动引起南堡凹陷北部沉积中心的迁移,由拾场次凹向南迁移到高柳断层下降盘。高柳断层东段和中段连接部位、高柳断层与柏各庄断层相接部位是陆源碎屑进入凹陷的通道,高柳断层的强烈活动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提供合适的坡降条件和可容纳空间。高柳断层对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走向斜坡控砂型和断角控砂型。研究结果可为南堡凹陷构造—沉积综合分析及油气成藏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高柳断层 断层活动速率 分段活动性 沉积相 控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