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段注射对比剂结合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检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缪俞凤 莫仁彬 +1 位作者 王甜 赖迪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分段注射对比剂结合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因房颤入院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30例。患者术前均行左心房CT血管成像(CTA)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左心房... 目的:探讨分段注射对比剂结合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因房颤入院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30例。患者术前均行左心房CT血管成像(CTA)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左心房CTA采用320排容积CT行心电门控容积模式扫描,第一期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上2cm至心脏膈底,二期延迟60s后扫描左心耳。注射方案:A组第一期注射对比剂35~45mL,注射速率4mL/s,同等速率追加生理盐水30mL;第二期注射对比剂25mL,注射速率1mL/s,同等速率追加生理盐水20mL。B组注射对比剂60~70mL,注射速率4mL/s,同等速率追加生理盐水30mL。2名从事心血管影像学诊断的副主任医师采用4分法评价左心房、肺静脉及左心耳等CTA影像。金标准为TEE检查,评价左心房CTA检测左心耳血栓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计算2组图像第二期延迟扫描左心耳平均CT值。结果:分段注射对比剂结合分期扫描的A组检测左心耳血栓的特异度(96.1%)和阳性预测值(86.8%)比B组的高。A组二期延迟扫描左心耳平均CT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期延迟60s扫描左心耳结合分段注射对比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分段注射 分期扫描 左心耳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注射/雕刻快速原型制造工艺的设备及其控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常标 江开勇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2007年第10期17-19,共3页
在分析分段注射/雕刻快速原型制造(DIS)特殊工艺过程的基础上,提出DIS工艺设备及其控制的总体方案。其中,控制系统采用基于PC机/可编程多轴控制器(PMAC)卡的主从式控制,通过DIS工艺软件完成与PMAC卡控制通信。
关键词 分段注射/雕刻 成形设备 可编程多轴控制器(PMAC)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注射CT冠脉成像在心脏结构显示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尹璇 祝瑞江 +3 位作者 刘含秋 李克 杨艳梅 张俊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评价个性化注射方案与传统的注射方案的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在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图像质量上的差异,进一步优化心脏大血管CT造影的造影剂注射的方案。方法:对随机行传统注射和个性化注射各50例进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 目的:评价个性化注射方案与传统的注射方案的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在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图像质量上的差异,进一步优化心脏大血管CT造影的造影剂注射的方案。方法:对随机行传统注射和个性化注射各50例进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中的心脏和大血管显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个性化注射组肺动脉与右心室(RV)CT值较传统注射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左心室(LV)的感兴趣区CT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个性化注射组室间隔显示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注射组(P<0.05)。结论:个性化注射组提高了右心的强化程度,使右心室及室间隔的结构得到良好的显示,能更好的满足临床诊断和进行治疗前、后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心脏冠脉成像 分段注射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扩张段RTM工艺充模时间的计算仿真
4
作者 张驰 张岗 +1 位作者 罗宇林 行小龙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6-485,共10页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工艺具有成型过程可设计性强和节约环保等特点,其工艺参数的选取对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针对注胶口的位置、数量和注胶顺序等RTM关键工艺参数依赖试验试错获得的问题,采用PAM-RTM工艺仿真软件,基于公开模型数...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工艺具有成型过程可设计性强和节约环保等特点,其工艺参数的选取对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针对注胶口的位置、数量和注胶顺序等RTM关键工艺参数依赖试验试错获得的问题,采用PAM-RTM工艺仿真软件,基于公开模型数据,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建立了充模过程的压力-前锋流动模型;对固体发动机喷管复合材料结构扩张段的RTM充模时间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了注射压力、胶口位置和注胶顺序对充模过程的影响,并以不同注射压力、不同注胶顺序为参数计算了树脂流动和充模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过比较一段式注胶、两段式注胶和分段式注胶这三种不同的注胶方案,发现一段式注胶难以满足材料工艺时间的要求,两段式注胶需要较高的注射压力,分段式注胶的填充效率更高,还可在限定的压力范围内调整各段的注射压力以满足各段的填充时间需求。所得结果验证了工艺仿真对优化复合材料RTM成型过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树脂传递模型(RTM)成型 扩张段 分段注射 缺陷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