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方法论尝试——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新生 齐艳红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7,共6页
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重建、捍卫和修正历史唯物主义是他们的核心任务,他们尝试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诠释,而科亨关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分析就是这种诠释的一个范本。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探索是一种新的尝试,它为... 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重建、捍卫和修正历史唯物主义是他们的核心任务,他们尝试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诠释,而科亨关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分析就是这种诠释的一个范本。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探索是一种新的尝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拓展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可能路径,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特质——基于分析马克思主义“道德之争”的反思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培超 周强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5,共6页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之争",肇始于"正义之争",即关于马克思是否以正义之名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虽然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来阐释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是他们忽视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得以产...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之争",肇始于"正义之争",即关于马克思是否以正义之名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虽然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来阐释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是他们忽视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得以产生的德国古典伦理和古希腊城邦伦理的理论背景,隐匿了马克思对于自由主义超历史道德观的批判,无视马克思道德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和价值立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建构"反而更加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道德理论 分析马克思主义 道德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晓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30,共5页
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而出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的新突破。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个人主义解释模式构成其方法论的学术背景。约翰.埃尔斯特构建出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框架——以方法论个人主... 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而出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的新突破。西方社会科学中流行的个人主义解释模式构成其方法论的学术背景。约翰.埃尔斯特构建出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框架——以方法论个人主义为方法论原则,以意向性解释尤其是理性选择理论、博弈论为具体解释方法。围绕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争论逐步凸显出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的全貌。只有运用辩证法精神,才能恰当处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关系、理性选择理论与功能解释的关系,才能准确评判与把握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方法论个人主义 方法论集体主义 理性选择理论 分析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剥削概念的道德性重构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馨曼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9,共8页
在当今时代语境下,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新关注政治哲学问题,将剥削、正义等一系列问题纳入其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范域,企图通过运用精确严谨的"分析的"思维方法,澄清基本概念,并对剥削理论进行道德性重构,以此为突破传统马克思主... 在当今时代语境下,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新关注政治哲学问题,将剥削、正义等一系列问题纳入其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范域,企图通过运用精确严谨的"分析的"思维方法,澄清基本概念,并对剥削理论进行道德性重构,以此为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在当代所遇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其对剥削的道德性重构为我们今天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的理解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但由于其采用的是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方法,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科学批判精神,这种重构总体上看是失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剥削 道德性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辨正
5
作者 刘新刚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74,共4页
"剥削"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试图将种种"分配不公"诠释为"剥削"。然而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及其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考察,"剥削"和"分配不公"是有本质区... "剥削"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试图将种种"分配不公"诠释为"剥削"。然而从马克思的经典文献及其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考察,"剥削"和"分配不公"是有本质区别的。"剥削"是一切旧制度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消灭"剥削"是马克思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然步骤,而"分配不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将长期存在。对"剥削"的种种错误解读,必定会遮蔽社会主义制度和一切旧制度的本质区别,从而引起人们认识上和操作上的混乱。因此,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的辨正,理论和实践价值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剥削” “分配不公” 本质区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正义理论的方法论局限
6
作者 王志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0-65,共6页
分析马克思主义运用分析方法澄清并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传统视域。但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仅仅诉之于分析方法,否定辩证法,遗忘了历史主义原则,致使不同学者之间的正义观点对立起来,突出表现为"内在性&... 分析马克思主义运用分析方法澄清并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传统视域。但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仅仅诉之于分析方法,否定辩证法,遗忘了历史主义原则,致使不同学者之间的正义观点对立起来,突出表现为"内在性"与"超越性"、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的对立,最终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迹。这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正义 重构 历史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安市农村地区发展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7
作者 郁静蓉 朱晓庆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期105-107,116,共4页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当前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我国乡村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本研究采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以吉安市为例,深入探讨了该地区面临的问题,如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各地区不平衡现象较明显、政府创新改革能力不足、农民主体性缺失等。针对上述发展短板,提出从深化产业链、激发政府改革活力、打造乡村人才队伍等方面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本研究有利于促进吉安农村地区的产业振兴和经济繁荣,同时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 问题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坦沃特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分析性诠释
8
作者 刘雨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7,53,共10页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普遍反对辩证法。乌尔里希·施坦沃特作为德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学者,独树一帜地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他认可和褒扬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进行科学的分析性诠释,证明马...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普遍反对辩证法。乌尔里希·施坦沃特作为德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学者,独树一帜地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他认可和褒扬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进行科学的分析性诠释,证明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与分析的方法相兼容的科学方法。基于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施坦沃特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概念分析方法解释为“模型构建法”,对马克思关于交换过程、商品流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辩证分析进行分析性呈现,并基于分析的视角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解为对研究对象的两个必要属性之间相容条件的连续分析。通过严谨细致的逻辑分析与模型构建,施坦沃特成功地反驳传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解,充分阐释马克思辩证法的科学性、批判性和革命性,很好地验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分析的科学性及其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必将毁灭之预测的准确性。相对于马克思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施坦沃特的理论视野仍显狭窄,若能进一步拓展分析的视野,其论证将更有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 辩证法 乌尔里希·施坦沃特 分析的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建设路径探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9
作者 刘静 杨佩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6期189-192,共4页
为解决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设可持续的乡村文化自信自强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广大乡村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发展,采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研究模式,深入分析国内乡村文化的现状、挑战和问题,探讨乡村文化自... 为解决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设可持续的乡村文化自信自强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广大乡村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发展,采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研究模式,深入分析国内乡村文化的现状、挑战和问题,探讨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的具体路径和规划策略,指出通过强化文化传承、加大政府支持和重在社会参与的“创新实践”方案,并列举具体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说明,结果表明该方案明确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对国内农村发展和经济繁荣有积极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将为推进国内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自信自强 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正义观的复合结构——对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论争的前提批判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艳华 朱思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4,共5页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解,或者持"马克思反对正义说",或者持"马克思赞成正义说"。然而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及其论证方式,却受制于共同的前提性错误:将马克思复杂、具体的正义思想内涵抽象化为...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解,或者持"马克思反对正义说",或者持"马克思赞成正义说"。然而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及其论证方式,却受制于共同的前提性错误:将马克思复杂、具体的正义思想内涵抽象化为单质性的、抽象同一性的静态逻辑。事实上,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一个具有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理论硬核的复合结构,包括本体论承诺、历史科学评判、法权制度分析、意识形态揭露、道德标准建构、特定场域论战等等既相互关联又各有所指的层次。只有从这一复合结构出发,才能厘清马克思正义观的全貌,超越分析学派论者非此即彼的思想分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建构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观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缺陷与启示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松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4,共8页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就"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的问题得出了以伍德为代表的肯定论、以胡萨米为代表的否定论和以伊斯顿为代表的超越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就"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的问题得出了以伍德为代表的肯定论、以胡萨米为代表的否定论和以伊斯顿为代表的超越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分专注于语言分析而较少研究历史现实、缺乏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取得的各种成果,为我们解决"事实—价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其理论失误则表明,仅仅用语言分析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存在方法论上的重大疏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事实 价值 语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孟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6,共4页
价值目标与理性手段、社会理想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内涵,经典马克思主义已经展示了科学化的内涵。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利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辩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典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尽管分... 价值目标与理性手段、社会理想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内涵,经典马克思主义已经展示了科学化的内涵。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利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辩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典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尽管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片面注重分析方法并且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但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尝试却为认识、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化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知识、知识分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域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忆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50,共7页
社会发展动力论既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之一,又因西方马克思主义视为传统问题而乏人问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功能解释,通过肯定科学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涉及到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和肯定了马克思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动力论既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之一,又因西方马克思主义视为传统问题而乏人问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功能解释,通过肯定科学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涉及到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和肯定了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的相关思想;通过分析知识作为现代劳动力的构成要素,知识分子作为中等阶级在社会发展中作用,而肯定了知识与知识分子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或潜在的动力。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日中国,如何推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论,如何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知识、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不无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科学 知识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何以是分析的 被引量:1
14
作者 铁省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0-83,共4页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基于分析哲学的时代氛围、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愿望和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采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读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就是概念清晰、表达明确、论证严谨的方法,其分析包括广义的分析和狭义的分...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基于分析哲学的时代氛围、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愿望和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采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读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就是概念清晰、表达明确、论证严谨的方法,其分析包括广义的分析和狭义的分析。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强调分析方法的时候,走向了绝对化,以至于为了坚持分析的方法,不惜牺牲或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行动的道德动机--评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对革命动机理论的重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2-87,共6页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为原则,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动机理论进行了"道德重建"。本文认为,尽管该派学者的"理性重建"结果作为一般性观点是可以接受... 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为原则,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动机理论进行了"道德重建"。本文认为,尽管该派学者的"理性重建"结果作为一般性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重建所使用的方法论立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从而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道德动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所提供的解释路径与理论图景并不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行动 道德动机 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
16
作者 张之沧 张卨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6,共5页
探讨新时期的剥削概念和剥削形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着重介绍、分析和评述了当代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领域持有的理论和观点,以期能够对现阶段的阶级、阶级结构、阶级意识,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现实和... 探讨新时期的剥削概念和剥削形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着重介绍、分析和评述了当代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领域持有的理论和观点,以期能够对现阶段的阶级、阶级结构、阶级意识,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现实和种类繁多的剥削现象、剥削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剥削概念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地位剥削 组织剥削 非正义剥削 新中间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坚持和运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强 唐棣宣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0-84,共5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功能解释疑难的系统科学解——范帕里斯对功能解释的辩护述评
18
作者 桂起权 万子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29,2+177,共6页
功能解释在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看来是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核心解释方式。围绕功能解释的合理性,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范帕里斯通过部分地引入系统科学的思想,成功地为社会科学的功能解释做出了辩护,但他未能彻底使用系统... 功能解释在分析派马克思主义看来是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核心解释方式。围绕功能解释的合理性,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范帕里斯通过部分地引入系统科学的思想,成功地为社会科学的功能解释做出了辩护,但他未能彻底使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处理该问题,导致其辩护有不完善之处。在对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进一步研究中更多地引入系统科学,有望能打开新的视野,带来更丰硕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科学 功能解释 分析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规范理论的建构——访罗德尼·佩弗教授
19
作者 李旸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5-73,共9页
罗德尼佩弗是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领域里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其著作《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中文版的译者,北京大学的李旸博士于2018年5月对佩弗教授进行了访谈。在此次访谈中,佩弗教授... 罗德尼佩弗是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领域里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其著作《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中文版的译者,北京大学的李旸博士于2018年5月对佩弗教授进行了访谈。在此次访谈中,佩弗教授阐释了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质及其规范研究的路径选择,指明了当今建构马克思主义规范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可能,并从元伦理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及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规范理论 正义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批判
20
作者 颜景高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52-61,共10页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以正义观念为切入点,建构了两种迥异的马克思正义观:以伍德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但没有从道德层面上予以谴责,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符合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剥削并不是非正义的;以胡萨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并且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剥削体制,不符合马克思的正义隐喻。从方法论上说,建构一种内在于生产方式的正义概念,或者一种超验的正义标准,都误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于马克思而言,正义观念是一种社会性历史现象。当下流行的所有权正义理论不过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产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一种共享共富的世界性正义话语即将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正义观 唯物史观 共享共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