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评价选拔制度的螺旋式演进和高考公平效益问题的历史观照 被引量:9
1
作者 边新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6,共11页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评价选拔从综合评价转型为统考评价(分数评价),高考招生则探索从统考评价(分数评价)向综合评价回归的螺旋式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探究驱动和制约评价制度演进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技术因素,并聚焦公平和效益范畴...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评价选拔从综合评价转型为统考评价(分数评价),高考招生则探索从统考评价(分数评价)向综合评价回归的螺旋式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探究驱动和制约评价制度演进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技术因素,并聚焦公平和效益范畴进行分析。文章引入信度和效度的概念,并将效益分为"操作效益、质量效益、制度效益"和"直接效益、扩展效益、溢出效益"进行深度讨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综合评价不是舶来品,我国古已有之;公平和效益在某些环节、某些具体问题上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察举等综合评价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效益,但是无法保证起点公平和程序公平,最终是低效益甚至非效益的;从综合评价做减法转型为统考评价(分数评价),主要是扩展效益起作用:中央集权统一国家体制的骨骼、以"仁治"为核心的儒家学派的灵魂和科学选官制度的血液兼信息系统的"三位一体",完成了国家建构;统考评价(分数评价)在直接效益上是一种无奈的差强人意的选择,但它通过起点公平和程序公平,沟通了朝廷与下层知识分子和民意的联系,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扩展效益,在历史上的某些阶段达成了公平和效益的协调;但法久生弊,对公平的极至诉求绑架了评价选拔制度的设计,形成了对统考评价(分数评价)的依赖并形成文化惯性,从而在溢出效益上出现了弊端。对中国古代评价选拔制度演变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对高考制度演变规律的深层次认识。高考招生模式的多元化、综合评价的推进和扩大、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和统考统招、注册入学等多种入学模式的并存是发展趋势,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协调公平和效益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两翼齐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综合评价 分数评价 高考 公平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sk Boundary R-CNN实例分割边界精度算法
2
作者 李旺 陶洋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02-1709,共8页
边界模糊问题在实例分割中是一个经典的难题,即使是在以高精度著称的双阶段实例分割中,边界处的分割效果也不理想,这是因为实例分割网络大多使用分类置信度作为依据进行掩膜的选择,它忽略了分割的边界信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Mask ... 边界模糊问题在实例分割中是一个经典的难题,即使是在以高精度著称的双阶段实例分割中,边界处的分割效果也不理想,这是因为实例分割网络大多使用分类置信度作为依据进行掩膜的选择,它忽略了分割的边界信息,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Mask Boundary R-CNN的实例分割框架,它包含两个评分预测分支,融合了更多图像边界的特征,重新学习并预测了掩膜的边界评分,并将两分支结果进行融合,得到的综合评分更能代表掩膜的边界质量,通过优先选择边界质量更好的掩膜来提高边界处的分割性能.在没有其他任何附加功能的情况下,Mask Boundary R-CNN在COCO2017数据集上分割精度比Mask R-CNN提升了约1.6%,尤其是在使用最新评价掩膜边界质量的指标APboundary衡量时,其边界分割精度比Mask R-CNN提升了约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实例分割 边界精度 评价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U-Net预测网络的视频异常事件检测方法
3
作者 王伟胜 王来花 +1 位作者 贾晴 赵月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4-160,共7页
针对视频异常检测中存在的数据不平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E-U-Net预测网络的视频异常检测方法。该方法提取视频帧的显著性图,并将其制作成掩膜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为了使预测模型更关注前景区域的优... 针对视频异常检测中存在的数据不平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E-U-Net预测网络的视频异常检测方法。该方法提取视频帧的显著性图,并将其制作成掩膜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预处理后的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为了使预测模型更关注前景区域的优化,结合注意力机制设计一组新的损失函数用于约束模型的训练。在测试阶段设计一个新的异常评价分数计算方法,通过仅计算视频中显著性区域的预测误差来进行异常检测,缓解数据不平衡问题。利用公共数据集进行相关对比实验以及消融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异常检测 显著性提取 未来帧预测 U-Net 异常评价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lopes reinforced with piles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玉峰 叶茂 张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2322-2327,共6页
Based on the upper bound of limit analysis, the plane-strain analysis of the slopes reinforced with a row of piles to the 3D case was extended. A 3D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was adopted to yield the upper bound of... Based on the upper bound of limit analysis, the plane-strain analysis of the slopes reinforced with a row of piles to the 3D case was extended. A 3D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was adopted to yield the upper bound of the factor of safety.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end effects of the slope failure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pile location and diameter on the safety of the reinforced slop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nd effects nearly have no effects on the most suitable location of the installed piles bu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afety of the slopes. For a slope constrained to a narrow width, the slope becomes more stable ow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nd effects. When the slope is reinforced with a row of piles in small space between piles, the effects of group piles are significant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of slopes. The presented method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assessing the stability of slopes reinforced with piles and can be also utilized in the design of plies stabilizing the unstable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stability of slopes limit analysis LANDSLIDES PI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