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水基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和黏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翔 吴张永 +3 位作者 蒋佳骏 朱启晨 蔡晓明 莫子勇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88-6094,共7页
以海水为基础液的纳米流体,可作液压介质应用于海洋液压设备,解决传统液压油因海水侵入引起的油液变质问题。以天然海水为基础液,通过两步法制备海水基SiC纳米流体,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不同组分配比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和黏度特性。结... 以海水为基础液的纳米流体,可作液压介质应用于海洋液压设备,解决传统液压油因海水侵入引起的油液变质问题。以天然海水为基础液,通过两步法制备海水基SiC纳米流体,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不同组分配比纳米流体的分散稳定性和黏度特性。结果表明,NaCl会破坏颗粒双电层,降低纳米流体稳定系数,但表面活性剂CMC可吸附在SiC颗粒表面提供空间位阻,使稳定系数在10 d内维持在0.9左右。同时,验证了SiC粒径在40 nm,质量分数在1%左右,CMC质量分数在2%左右,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最佳。海水基纳米流体的黏度随颗粒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在质量分数>1%时,上升趋势减缓;随着CMC添加量的增多,影响了纳米流体中的微结构,使海水基纳米流体的黏度随CMC质量分数增加而上升,上升趋势为平缓-急剧-平缓;受布朗运动的影响,黏度与温度呈负相关;纳米流体黏度随NaCl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下降,下降趋势先快后慢。制备的海水基纳米流体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可通过调控组分配比得到所需黏度,有助于纳米流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基纳米流体 碳化硅 分散稳定性 黏度特性 液压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散稳定性二硫化钼纳米片驱油体系及性能
2
作者 高彦博 樊辉 +4 位作者 王芳 周娟 王筱晔 董宪鹏 逯力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6-663,共8页
在高盐低渗透油藏环境下,二硫化钼(MoS_(2))纳米片的分散稳定性差,往往需要和表面活性剂复配发挥协同作用以提高其性能,因此明确MoS_(2)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提高MoS_(2)的应用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水热法,以硫代乙酰... 在高盐低渗透油藏环境下,二硫化钼(MoS_(2))纳米片的分散稳定性差,往往需要和表面活性剂复配发挥协同作用以提高其性能,因此明确MoS_(2)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提高MoS_(2)的应用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水热法,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三氧化钼为钼源合成了MoS_(2)纳米片。研究了5种表面活性剂对MoS_(2)纳米片在盐水中分散稳定性的影响,优选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考察了纳米驱油体系CTAB-MoS_(2)(质量比为10∶1)的界面性能、乳化性能和提高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MoS_(2)纳米片具有片层结构,在去离子水中的分散稳定性较好;随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分散稳定性降低;CTAB可显著提高MoS_(2)纳米片在3000 mg/L NaCl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当MoS_(2)质量分数为0.1%时,CTAB的加入可使MoS_(2)的自稳定时间由不足3 h增长为12 h;当MoS_(2)质量分数为0.005%时,CTAB的加入可使MoS_(2)的平均粒径由122.7 nm降为98.1 nm,Zeta电位绝对值由25.0 mV变为33.8 mV。0.05%CTAB-0.005%MoS_(2)能在正庚烷/水界面处自发形成强度较高的界面膜和攀附膜,并可将正庚烷/水界面张力降低至0.175 mN/m,同时还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基于其优异的耐盐性以及良好的界面活性,CTAB-MoS_(2)在低渗透环境下具有一定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在60℃、3000 mg/L NaCl的条件下,向低渗透(48.33×10^(-3)μm^(2))岩心注入0.5 PV 0.05%CTAB-0.005%MoS_(2),可提高采收率9.85百分点。高分散稳定性CTAB-MoS_(2)的构建有望为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提高纳米材料的分散稳定性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纳米片 表面活性剂 分散稳定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分散稳定性能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64
3
作者 宋晓岚 吴雪兰 +2 位作者 曲鹏 王海波 邱冠周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共5页
通过测定纳米SiO2水悬浮液的Z eta电位和吸光度,探讨了不同pH值、不同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对纳米SiO2水相体系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Z eta电位与吸光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Z eta电位绝对值越高,吸光度越大,则体... 通过测定纳米SiO2水悬浮液的Z eta电位和吸光度,探讨了不同pH值、不同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对纳米SiO2水相体系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Z eta电位与吸光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Z eta电位绝对值越高,吸光度越大,则体系分散稳定越好;pH值、表面活性剂种类及加入量是影响纳米SiO2水相体系分散稳定性的主要因素。pH为9~11之间时,体系Z eta电位绝对值较高,相应分散稳定性较好;非离子、阳离子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随浓度变化均可改变体系Z eta电位,从而影响其分散稳定;加入适宜用量3种类型表面活性剂能得到分散稳定的悬浮液体系;若加入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物,则能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稳定性 纳米SiO2 ZETA电位 表面活性剂 复配物 加入量 水悬浮液 影响 改变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散稳定性分析仪研究水煤浆的稳定性 被引量:51
4
作者 李朋伟 杨东杰 +1 位作者 楼宏铭 邱学青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4-529,共6页
采用Turbiscan Lab浓缩体系分散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改性木质素系分散剂(GCL3S)和萘系分散剂(FDN)对水煤浆稳定性及浆体中煤颗粒沉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煤浆中煤粒沉降行为为差异沉降,在水煤浆制备过程中,煤颗粒之间会发生团聚,掺1.... 采用Turbiscan Lab浓缩体系分散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改性木质素系分散剂(GCL3S)和萘系分散剂(FDN)对水煤浆稳定性及浆体中煤颗粒沉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煤浆中煤粒沉降行为为差异沉降,在水煤浆制备过程中,煤颗粒之间会发生团聚,掺1.0%GCL3S的水煤浆清液区高度及平均沉降速率仅为掺FDN的68%,木质素系分散剂制备的水煤浆稳定性能优于萘系。分散稳定性分析仪不仅可以用于水煤浆的稳定性分析,还有助于揭示分散剂对水煤浆的稳定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 水煤浆 稳定性 分散稳定性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分散剂对氟虫脲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冯建国 路福绥 +2 位作者 陈甜甜 张树芹 李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86-1390,共5页
通过测定药物颗粒界面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研究了聚合物分散剂苯乙烯磺酸聚合物钠盐(GY-D08)用量、pH和盐离子对氟虫脲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剂GY-D08的加入量与水悬浮剂分散效果密切相关,制备质量分数为5%氟虫脲... 通过测定药物颗粒界面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研究了聚合物分散剂苯乙烯磺酸聚合物钠盐(GY-D08)用量、pH和盐离子对氟虫脲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剂GY-D08的加入量与水悬浮剂分散效果密切相关,制备质量分数为5%氟虫脲水悬浮剂的GY-D08最佳用量为2%,GY-D08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使分散效果下降;pH影响分散剂GY-D08在水中的电离能力,当pH=9时,GY-D08分子完全电离,能为颗粒提供较大的静电位阻,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最好;Mg2+或Ca2+压缩颗粒界面的双电层,降低Zeta电位,使颗粒因带电量减少而聚结,导致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变差,且Mg2+或Ca2+浓度愈大,其分散稳定性愈差;当离子浓度相同时,Ca2+压缩双电层的能力比Mg2+强,添加Ca2+后的水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虫脲 水悬浮剂 聚合物分散 ZETA电位 平均粒径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A包覆铝粉及其在HTPB中的分散稳定性 被引量:9
6
作者 肖春 祝青 +2 位作者 谢虓 罗观 李尚斌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63,76,共5页
通过原位多巴胺(DA)聚合法在铝粉表面包覆聚多巴胺(PDA),制备了Al@PDA复合颗粒;采用SEM表征不同DA质量浓度下Al@PDA的表面形貌。用XRD测试铝粉包覆前后的晶型;采用XPS分析Al@PDA的表面元素组成;通过沉降法研究了铝粉和Al@PDA在HTPB中的... 通过原位多巴胺(DA)聚合法在铝粉表面包覆聚多巴胺(PDA),制备了Al@PDA复合颗粒;采用SEM表征不同DA质量浓度下Al@PDA的表面形貌。用XRD测试铝粉包覆前后的晶型;采用XPS分析Al@PDA的表面元素组成;通过沉降法研究了铝粉和Al@PDA在HTPB中的分散稳定性;通过制备固化胶并切片取样观察固体颗粒在HTPB中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当DA质量浓度为3.5g/L时对铝粉的包覆效果最好,在铝粉表面形成牢固的PDA薄膜;包覆前后Al的晶型没有改变;XPS在Al@PDA表面检测到的C-OH、C=O组分和π-π共轭结构证实了PDA包覆层的存在。沉降24h后Al-HTPB体系出现分层,而Al@PDA-HTPB体系仍然颜色均一,表明Al@PDA在HTPB中的分散稳定性明显优于原料铝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粉 聚多巴胺 PDA 沉降法 分散稳定性 含铝炸药 HT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包覆短碳纤维的机理及分散稳定性 被引量:8
7
作者 喻冬秀 陈明涛 +2 位作者 文秀芳 程江 杨卓如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2-77,共6页
采用硝酸氧化法和聚苯胺原位聚合包覆法对短碳纤维(SCF)进行表面处理,以期改善SCF在涂料中的分散稳定性和物理机械性能.利用XPS、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探针法和同轴法兰装置等,考察了氧化SCF表面的活性官能团和聚苯胺在氧化SCF... 采用硝酸氧化法和聚苯胺原位聚合包覆法对短碳纤维(SCF)进行表面处理,以期改善SCF在涂料中的分散稳定性和物理机械性能.利用XPS、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探针法和同轴法兰装置等,考察了氧化SCF表面的活性官能团和聚苯胺在氧化SCF表面的包覆机理,以及包覆改性后SCF的微观结构、分散性能.结果表明:硝酸氧化法提高了SCF表面的含氧基团,聚苯胺是以化学健的方式包覆在SCF的表面;氧化处理结合聚苯胺包覆处理提高了SCF在涂料中的分散稳定性;相对于未经表面处理的SCF体系,涂层的表面方块电阻从17.1Ω降为5.3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碳纤维 聚苯胺 包覆 机理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表面接枝及其在原位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性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玉平 王亚强 +3 位作者 贺卫卫 张润阳 黄莉 陈智巧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83,共4页
用湿法改性方法将硅烷偶联剂接枝在纳米SiO2表面上,并分析了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继而讨论了接枝后的纳米SiO2在原位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较佳的改性工艺条件为:pH值为3... 用湿法改性方法将硅烷偶联剂接枝在纳米SiO2表面上,并分析了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继而讨论了接枝后的纳米SiO2在原位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较佳的改性工艺条件为:pH值为3~4,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问为120min,硅烷偶联剂的加入量为纳米SiO2重量的10%左右.接枝了硅烷偶联剂的纳米SiO2,能够使乳化剂聚集在其表面上,形成“胶束”区域,从而提高了在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硅烷偶联剂 接枝 原位聚合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分散剂对分散红60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平 赵昱 +2 位作者 田安丽 谭颖 付少海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9-84,共6页
采用研磨分散法制备了超细分散红60,研究了聚苯乙烯马来酸酯化物(PSMA)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协同作用对分散染料分散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SMA制备超细分散染料的粒径为207 nm,而采用PSMA与AE复配分散剂,在相同条件下制备超... 采用研磨分散法制备了超细分散红60,研究了聚苯乙烯马来酸酯化物(PSMA)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协同作用对分散染料分散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SMA制备超细分散染料的粒径为207 nm,而采用PSMA与AE复配分散剂,在相同条件下制备超细分散染料的粒径为166 nm,且分散速率常数从-2.88提高到了-3.48;采用PSMA/AE复配制备的超细分散染料热稳定性较PSMA提高了6%,离心稳定性提高了4%;PSMA/AE复配制备的超细分散染料的染色速度和匀染效果明显优于PSMA制备的超细分散染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分散 分散染料 协同作用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润滑油中对纳米石墨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谢凤 葛世荣 +1 位作者 李新年 郝敬团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9,共6页
考察Span80、Tween80、油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种表面活性剂在润滑油中对纳米石墨的分散稳定性,对超声波振荡的效用和作用时间进行评估,并就表面活性剂含量对纳米石墨在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 考察Span80、Tween80、油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种表面活性剂在润滑油中对纳米石墨的分散稳定性,对超声波振荡的效用和作用时间进行评估,并就表面活性剂含量对纳米石墨在润滑油中分散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酸在5种表面活剂中对纳米石墨的分散效果最好,适当时间的超声波振荡有助于提高纳米石墨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质量分数2%的油酸显示出最好的分散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油酸具有低的HLB值和属于L型吸附等温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石墨 表面活性剂 分散稳定性 润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对片状锌粉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白艳霞 赵麦群 +2 位作者 金文蜂 赵阳 王娅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62-1464,共3页
采用物理化学法,将实验室自制锌粉分别添加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沉降法测试高度研究改性前后锌粉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表面改性剂对锌粉的分散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其中,... 采用物理化学法,将实验室自制锌粉分别添加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沉降法测试高度研究改性前后锌粉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表面改性剂对锌粉的分散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经1.0%钛酸酯偶联剂改性后锌粉的分散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与进口粉的分散稳定性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粉 表面改性 分散稳定性 沉降法 钛酸酯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抗菌陶瓷釉料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柴立元 程明明 +2 位作者 彭兵 黄毅 张晓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7-1111,共5页
研究抗菌釉料(石灰石、长石、石英、高岭土及抗菌剂-纳米TiO2)对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吸附性能,利用吸附等温线分析其吸附行为。采用分光光度法在500 nm处测定抗菌釉浆的吸光度,并结合釉浆中微粒的Zeta电位,考察釉浆稳定... 研究抗菌釉料(石灰石、长石、石英、高岭土及抗菌剂-纳米TiO2)对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吸附性能,利用吸附等温线分析其吸附行为。采用分光光度法在500 nm处测定抗菌釉浆的吸光度,并结合釉浆中微粒的Zeta电位,考察釉浆稳定性与pH值、NaCl浓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之间的关系。结合扫描电镜照片观察釉浆沉积物形貌,并分析SDBS在抗菌釉料中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吸附SDBS釉浆体系Zeta电位的主要因素是pH值;当吸附SDBS的釉浆在pH=7,NaCl浓度为10 mmol/L时达到最佳分散稳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釉料 表面活性剂 吸附等温线 分散稳定性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黑水分散稳定性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付文 刘安华 +1 位作者 李建雄 王丽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05-908,912,共5页
本文从胶体分散稳定性理论出发,介绍了近年来炭黑分散稳定性改性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加入分散剂、表面氧化、表面接枝等方法。
关键词 炭黑 分散稳定性 氧化改性 接枝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对SiO_2微粉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清岑 刘小鹤 +1 位作者 刘建平 黄苏萍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4-237,共4页
在分析超分散剂的分子结构、链段、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散稳定性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 ,分 2步合成了A B嵌段的PSE系列超分散剂 .应用所合成的超分散剂对SiO2 微粉进行了分散稳定性研究 ,发现该超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效果优于传统分散剂的分... 在分析超分散剂的分子结构、链段、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散稳定性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 ,分 2步合成了A B嵌段的PSE系列超分散剂 .应用所合成的超分散剂对SiO2 微粉进行了分散稳定性研究 ,发现该超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效果优于传统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效果 ;它是一种非离子型分散剂 ,pH值、电解质等因素对其影响不大 ,当PSE质量浓度为 10 0mg/L时 ,分散效果最佳 ;以聚乙二醇为溶剂化链的超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效果优于以聚丙烯酸为溶剂化链的超分散剂的分散稳定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 合成 SIO2微粉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铜粉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俞树荣 司宝莉 +1 位作者 王青宁 叶启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88,共6页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及单因素实验法探讨了以纳米铜粉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为工艺最优目标,利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分散润滑油中纳米铜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吸光光度法及透射电镜检测纳米铜粉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将纳...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及单因素实验法探讨了以纳米铜粉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为工艺最优目标,利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分散润滑油中纳米铜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吸光光度法及透射电镜检测纳米铜粉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将纳米铜粉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润滑油中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剪切速率6000r/min,剪切时间3h,分散剂含量6%(占机械油的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范围在7.0~8.5。由最优工艺分散的润滑油中的纳米铜粉粒径均匀,基本无团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粉 润滑油 分散稳定性 吸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树脂水溶液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廖成锐 董朝霞 +2 位作者 林梅钦 杨苗杰 李明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70,共4页
酚醛树脂水溶液是为改善油田深部调剖剂的耐温耐盐性能而合成的一种新型调剖剂,其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深部调剖效果。采用扫描电镜法、动态光散射法、浊度法和粘度测定方法研究了该溶液中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的分散稳定性。结... 酚醛树脂水溶液是为改善油田深部调剖剂的耐温耐盐性能而合成的一种新型调剖剂,其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深部调剖效果。采用扫描电镜法、动态光散射法、浊度法和粘度测定方法研究了该溶液中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酚醛树脂在去离子水中分散时,其分子聚集体的平均流体力学直径为102~116nm。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的平均流体力学直径、酚醛树脂水溶液的浊度随溶液中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聚集体的Zeta电位随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溶液的分散稳定性降低;二价阳离子对溶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大于一价阳离子。去离子水中酚醛树脂溶液的高温稳定性较好;NaCl质量浓度低于3 000mg/L,酚醛树脂的分散稳定性较好,随着NaCl质量浓度增加,分散稳定性交差。因此,酚醛树脂水溶液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水溶液 聚集体 分散稳定性 深部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替换法制备氟铃脲水悬浮剂及其分散稳定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薛背背 路福绥 +3 位作者 陈甜甜 冯建国 李伟 骆燕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6,共5页
采用溶剂替换法制备了氟铃脲水悬浮剂,通过测定颗粒的平均粒径Dav和颗粒界面的Zeta电位,研究了分散剂种类、添加量以及有机相中乙醇的加入量对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以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MOTAS)作为分散剂... 采用溶剂替换法制备了氟铃脲水悬浮剂,通过测定颗粒的平均粒径Dav和颗粒界面的Zeta电位,研究了分散剂种类、添加量以及有机相中乙醇的加入量对水悬浮剂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以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MOTAS)作为分散剂制备的水悬浮剂的分散效果较好;当MOTAS添加质量分数为1%时,Dav最小,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体系分散稳定性最好;在有机相中添加乙醇可以显著提高氟铃脲水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当有机相中乙醇的加入质量分数增加至31.2%时分散稳定性达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替换法 氟铃脲 水悬浮剂 ZETA电位 平均粒径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粒子表面改性对其在绝缘油中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婷 柳欢欢 +1 位作者 周竹君 吴义华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6-29,共4页
采用六甲基二硅氮烷对纳米SiO_2粒子进行表面改性,通过XRD、FTIR、SEM、XPS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纳米SiO_2的微观形貌和组成及其在绝缘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对改性前后绝缘油的理化及电气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性后纳米SiO_2粒... 采用六甲基二硅氮烷对纳米SiO_2粒子进行表面改性,通过XRD、FTIR、SEM、XPS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纳米SiO_2的微观形貌和组成及其在绝缘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对改性前后绝缘油的理化及电气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性后纳米SiO_2粒子在绝缘油中的团聚现象明显减少,改善了其在绝缘油中的分散稳定性,纳米SiO_2粒子表面的疏水改性成功,改性后纳米绝缘油的击穿电压和热导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表面改性 绝缘油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LaF_3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易书理 余国贤 +2 位作者 周晓龙 金亚清 李承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92-1395,共4页
用醇水法制备了表面修饰纳米LaF3,通过相转移将纳米LaF3从水相转移到油相(500SN基础油)得到纳米LaF3含量为10.2%(质量百分数)的液体添加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了纳米LaF3的结构和形貌。用四球机考察... 用醇水法制备了表面修饰纳米LaF3,通过相转移将纳米LaF3从水相转移到油相(500SN基础油)得到纳米LaF3含量为10.2%(质量百分数)的液体添加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了纳米LaF3的结构和形貌。用四球机考察了其摩擦学性能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摩斑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颗粒状纳米LaF3平均粒径为9~17nm,液体添加剂中的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大大高于用溶剂洗涤法制得的LaF3干粉粒子,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对其摩擦学性能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LAF3 分散稳定性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洪力 蔡文豪 +2 位作者 王丽 郁建元 王立坤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7-385,共9页
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结构和优异的光学、电学等性能而一直被广泛关注,但石墨烯的惰性表面结构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必须进行表面改性后才能使其更稳定地分布在基体中,充分地发挥其优势。本文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机理和石墨烯分散... 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结构和优异的光学、电学等性能而一直被广泛关注,但石墨烯的惰性表面结构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必须进行表面改性后才能使其更稳定地分布在基体中,充分地发挥其优势。本文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机理和石墨烯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对表面活性剂辅助液相剥离法和超声直接分散法实现石墨烯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分散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几种常见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效果,其中Tween80和P123都是较为出色的表面活性剂;同时总结了提高石墨烯分散稳定性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以期为石墨烯的分散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表面活性剂辅助液相剥离法相比,超声直接分散法更有利于得到高浓度、高稳定的石墨烯分散液,连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超声前预处理等措施都有利于提高其分散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表面活性剂 超声直接分散 液相剥离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