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MI型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聚合物多元醇
1
作者 刘禄麒 王新灵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7-244,共8页
以聚醚多元醇和3-异丙基-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大分子分散稳定剂,并通过分散聚合的方法将其与苯乙烯(ST)、丙烯腈(AN)共聚,最终制得一种高固含量、低黏度的聚合物多元醇(POP)。通过旋转式黏度计、扫描电镜等研究了... 以聚醚多元醇和3-异丙基-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大分子分散稳定剂,并通过分散聚合的方法将其与苯乙烯(ST)、丙烯腈(AN)共聚,最终制得一种高固含量、低黏度的聚合物多元醇(POP)。通过旋转式黏度计、扫描电镜等研究了该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封端比例(异氰酸酯基团与羟基的物质的量之比,n(—NCO)∶n(—OH))、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质量分数及作为溶剂的聚醚的分子量对聚合物多元醇黏度和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分子分散稳定剂的封端比例为0.8∶6~1∶6、质量分数为4%时,采用较低分子量的聚醚作为溶剂,可制得高固含量(大于40%)、低黏度(小于4500 mPa·s)的聚合物多元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分散稳定剂 聚合物多元醇 分散聚合 低黏度 高固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分散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亮 郭大亮 +2 位作者 牛昱浩 裘佳欣 刘蓓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6-71,共6页
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纳米纤维素作为分散稳定剂应用于造纸工业的研究报道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将纳米纤维素分散稳定剂分为涂料等无机颗粒分散和施胶乳液等有机颗粒分散两个应用领域进行介绍,概述了改善纳米纤维素分散稳定性的改性方法,... 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纳米纤维素作为分散稳定剂应用于造纸工业的研究报道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将纳米纤维素分散稳定剂分为涂料等无机颗粒分散和施胶乳液等有机颗粒分散两个应用领域进行介绍,概述了改善纳米纤维素分散稳定性的改性方法,分析了纳米纤维素作为新型分散稳定剂的重要地位,并对其研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分散稳定剂 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预处理对纳米SiO_2的分散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春玲 严芬英 赵春英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2-34,42,共4页
通过超声预处理法对纳米SiO2在水中分散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佳的超声条件(超声功率180W,t为30min,θ为35℃);并在此超声条件下得出了分散剂硅烷偶联剂(KH570)与六偏磷酸钠在纳米SiO2悬浮液中的最佳配比,对不同条件下纳米S... 通过超声预处理法对纳米SiO2在水中分散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佳的超声条件(超声功率180W,t为30min,θ为35℃);并在此超声条件下得出了分散剂硅烷偶联剂(KH570)与六偏磷酸钠在纳米SiO2悬浮液中的最佳配比,对不同条件下纳米SiO2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KH570与六偏磷酸钠复配与超声波预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对纳米SiO2有较好的改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预处理 纳米SIO2 硅烷偶联剂 改性 分散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散稳定纳米PbS的非水原位构筑及摩擦学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亚辉 欧忠文 +2 位作者 刘维民 陈国需 王李波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8-51,共4页
设计并合成了油溶性铅盐和胺基类超分散剂,用非水滴定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添加有油溶性铅盐和0.3%超分散剂的液体石蜡介质中,原位构筑了纳米PbS;对构筑的纳米... 设计并合成了油溶性铅盐和胺基类超分散剂,用非水滴定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添加有油溶性铅盐和0.3%超分散剂的液体石蜡介质中,原位构筑了纳米PbS;对构筑的纳米PbS进行了72h连续普通离心试验和56h非连续高速离心试验,以考察其分散稳定性;用激光散射原位表征了纳米PbS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用环块试验机对纳米PbS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构筑的纳米PbS经普通离心试验和非连续高速离心试验均未出现两相分离现象,说明纳米PbS在液体石蜡中表现出超分散稳定性;纳米PbS粒子大小均匀、粒径分布窄;超分散稳定纳米PbS的存在,能显著降低油品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在试验选择的添加量(质量分数0.05%-0.3%)范围内,可使油品的承载能力提高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PbS 分散稳定剂 原位合成方法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纳米氧化锌复合分散液的制备方法(CN 103693674A)
5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6-156,共1页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氧化锌复合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油相体系中将油相组分、乳化剂按照一定添加比进行混合;水分散体系中将分散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纳米氧化锌粉体按照一定添加比加入水中进行混合;两相分别混合均匀并...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氧化锌复合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油相体系中将油相组分、乳化剂按照一定添加比进行混合;水分散体系中将分散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纳米氧化锌粉体按照一定添加比加入水中进行混合;两相分别混合均匀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快速搅拌下将两相均质混合,并冷却到室温,形成稳定的乳液分散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粉体 制备方法 分散 复合 分散稳定剂 分散体系 混合均匀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用环保型降阻剂的制备 被引量:6
6
作者 祝纶宇 伊卓 方昭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9,共7页
采用双水相分散聚合制备水包水(W/W)型聚丙烯酰胺乳液,得到应用于页岩气滑溜水压裂液的环保型水包水降阻剂。考察相分离剂、分散稳定剂、引发体系、单体含量和温度对水包水系统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NH_4)_2SO_4和Na_2SO_4... 采用双水相分散聚合制备水包水(W/W)型聚丙烯酰胺乳液,得到应用于页岩气滑溜水压裂液的环保型水包水降阻剂。考察相分离剂、分散稳定剂、引发体系、单体含量和温度对水包水系统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NH_4)_2SO_4和Na_2SO_4混合物为相分离剂、水解聚丙烯酰胺为分散稳定剂、K2S2O8-Na HSO_3为引发剂、单体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18%,在30℃下聚合,聚合过程平稳可控,聚合产物析出分散稳定,所得产物配制降阻剂同常规压裂助剂配伍,在30 L/min排量下,降阻率达到67%,可作为常规油包水降阻剂的环保型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型降阻剂 水包水型聚丙烯酰胺乳液 分散稳定剂 滑溜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TK305井井筒沥青质沉积防治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广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4,26,共4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温126℃)多口采油井井筒出现沥青质沉积,其中TK305井多次处理无效而停产,连续注入掺沥青分散稳定剂SLAD-02(主要成分为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原油,使该井恢复生产。TK305井沥青质沉积物含沥青质60.19%...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地温126℃)多口采油井井筒出现沥青质沉积,其中TK305井多次处理无效而停产,连续注入掺沥青分散稳定剂SLAD-02(主要成分为大分子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原油,使该井恢复生产。TK305井沥青质沉积物含沥青质60.19%,含胶质7.64%,85℃时不流动,95℃时较易流动,在120℃不溶于性质与TK305井原油相近的S86井原油(稀油),在塔一联原油(稠油)中溶解率为4.8%,在加入0.4%SLAD-02的塔一联原油中溶解率达30.13%,混入高达50%的模拟地层水基本上不影响加剂塔一联原油对沥青质沉积物的溶解率。溶解了沥青质沉积物的加剂塔一联原油与S86井原油的等量混合油,30~60℃黏度在50~350mPa·s之间,在井筒内可正常举升。TK305井井筒沉积沥青质沉积物4800m,用SLAD-02处理解堵后,2005年8月13日~10月6日期间通过环空注入加剂塔一联原油,根据产出油黏度调整加剂原油注入量和地层产油量,10月1日~6日期间进行评价.累计注入加剂原油550.2m^3,累计地层产油399.9m^3,注采比1:0.73,该并恢复了生产。图4表4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沉积 井简 采油井 沥青质分散稳定剂 井下处理 有机沉积防治 塔河油田 TK305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纳米粒子的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晓蕾 刘才林 +4 位作者 任先艳 杨海君 王绵 王用 冉卷平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9-342,共4页
分别以聚乙二醇(PEG)、聚乙二醇二甲醚(NHD)作为分散稳定剂,均三甲苯作溶剂,通过氢化铝锂还原氯化铝,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铝纳米粒子(AlNPs)。采用激光粒度分析(LPSA)、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 分别以聚乙二醇(PEG)、聚乙二醇二甲醚(NHD)作为分散稳定剂,均三甲苯作溶剂,通过氢化铝锂还原氯化铝,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铝纳米粒子(AlNPs)。采用激光粒度分析(LPSA)、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TG)研究了AlNPs的粒度、形貌、尺寸、成分、结构特点及活性等。结果表明:PEG作分散稳定剂制备的PEG/AlNPs平均粒径可达67.7 nm,但分散性较差;当NHD与AlNPs的质量比为1.11时,制得的NHD/AlNPs平均粒径为23.4 nm;AlNPs属立方晶系,表面包覆有分散稳定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分散稳定剂 液相化学还原法 铝纳米粒子 制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沥青质稠油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7
9
作者 胡文革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3-505,共3页
塔河油田TK235、TK305等井陆续出现沥青质稠油沉积堵塞油管造成停产,对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文中对塔河油田原油中沥青质的沉积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形成了有效的沥青质稠油沉积堵塞防治技术。通过对塔河油田沥青质原油组... 塔河油田TK235、TK305等井陆续出现沥青质稠油沉积堵塞油管造成停产,对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文中对塔河油田原油中沥青质的沉积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形成了有效的沥青质稠油沉积堵塞防治技术。通过对塔河油田沥青质原油组分进行分析,结合沥青质沉积堵塞物成分的分析,发现沥青质沉积主要是由于原油组分在举升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变化所导致,从而开发了掺稠油、掺改性稠油(稠油+沥青分散稳定剂)等治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工艺较好地解决了沥青质沉积堵塞油管的问题,实现了油井的正常生产,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稠油 沥青沉积堵塞 沥青分散稳定剂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polymer dispersants on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nano-TiO_2 aqueous suspen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ner wall latex paint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兵 黄毅 +3 位作者 柴立元 李国良 程明明 张晓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4期490-495,共6页
The effects of SN5040 and polyethylene glycol(PEG)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nano-TiO2 aqueous suspen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he ad... The effects of SN5040 and polyethylene glycol(PEG)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nano-TiO2 aqueous suspen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these dispersants was detected by zeta potential, isothermal absorption and FTIR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SN5040 is superior for stabilizing nano-TiO2 in aqueous suspension to PEG in basic region, and the optimum mass fraction of SN5040 addition is 3%. In the case of NaCl addition, the optimum valu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NaCl concentration in the solution. When the mixture of SN5040 and PEG is employed, the antagonism appears preponderant. When SN5040 and PEG are added sequentially, the synergistic reaction takes place. The synergistic reac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mechanism that PEG adsorption decreases the electronic repulsion between SN5040 molecules, which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SN5040 adsorption density. PEG is adsorbed by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pre-adsorbed SN5040 layer. Furthermore, the modified inner wall latex paint with well dispersed nano-YiO2 suspension is endowed with excellent ultraviolet absorption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dispersant dispersion stability NANO-TIO2 inner wall latex paint PEG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mmonia-water nanofluids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柳 杜垲 张小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622-1628,共7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enhanc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the ammonia-water absorption process,several types of binary nanofluid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Al2O3 nanoparticles with p...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enhanc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the ammonia-water absorption process,several types of binary nanofluids were prepared by mixing Al2O3 nanoparticles with polyacrylic acid(PAA),TiO2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PEG 1000),and TiN,SiC,hydroxyapatite(noodle-like) with PEG 10000 to ammonia-water solution,respectively.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a KD2 Pro thermal properties analyzer.The influences of surfactant and ammonia 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ies of the binary nanofluid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light absorbency ratio index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content and size of nanoparticles,the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are the key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nanofluids.For the given nanoparticle material and the base fluid,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 of the nanofluid to the ammonia-water liquid increases as the nanoparticle content and the temperature are increased,and the diameter of nanoparticle is decreased.Furthermore,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by improving the stabilities of nanofluids,which is achieved by adding surfactants or performing the proper ammonia content in the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ry nanofluids AMMONIA-WATER thermal conductivity size effect dispersion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