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分抽样的音频盲数字水印算法 被引量:2
1
作者 缪卫平 陈日升 《现代电子技术》 2006年第7期33-34,37,共3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抽样的音频数字水印算法。该方法对音频信号进行分抽样,然后把水印信号嵌入子音频信号的小波变换后的低频系数中。水印提取时不需要原始音频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一般的信号处理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关键词 数字水印 音频 分抽样 小波变换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采样二通道不可分小波的多光谱图像融合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斌 祝青 +1 位作者 胡福强 刘维杰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0-716,共7页
针对基于非下采样不可分小波图像融合方法空间分辨率不高、基于张量积小波融合方法会出现方块效应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伸缩矩阵为[1,1;1,-1]的二通道采样不可分小波的多光谱图像和全色图像融合方法.利用矩阵扩充方法,构造了一组新的... 针对基于非下采样不可分小波图像融合方法空间分辨率不高、基于张量积小波融合方法会出现方块效应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伸缩矩阵为[1,1;1,-1]的二通道采样不可分小波的多光谱图像和全色图像融合方法.利用矩阵扩充方法,构造了一组新的不可分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组,利用所设计滤波器组分别对多光谱图像的亮度分量和全色图像作下采样的多尺度不可分小波分解,分别对分解后的低频子图像和高频子图像按不同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实验结果表明,其保持光谱信息的能力和保持空间分辨率信息的能力比基于IHS变换融合方法、基于DWT的融合方法、基于IHS-DWT的融合方法、基于IHS-Contourlet变换的融合方法、基于IHS-Curvelet变换的融合方法、SRF方法都强,与基于非下采样的二通道不可分正交小波和不可分双正交小波融合方法相比,该方法能保持较好的整体光谱信息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二通道抽样不可小波 多光谱图像 全色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工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段景辉 陈珍珍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5-26,共2页
中国农民工是一个流动的群体,对其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案设计对估计总体结果的影响很大。文章系统介绍了中国农民工抽样调查中采用的多目标分层复合抽样设计方案,并给出了多目标下总和、均值和比率的估计公式。
关键词 农民工统计 抽样设计 多目标层次抽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距拆分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皖北小麦始花期气象预报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德 乐章燕 +5 位作者 陈文涛 史锡军 马嘉炜 陈伟 孙朋 邱虎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4-797,共14页
为探讨基于等距拆分和随机森林算法用于皖北小麦始花期气象预报的可行性,利用1980-2019年皖北地区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始花期原位观测物候数据和平行观测的气象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筛选影响始花期早迟的特征变量,采用有序等距离... 为探讨基于等距拆分和随机森林算法用于皖北小麦始花期气象预报的可行性,利用1980-2019年皖北地区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始花期原位观测物候数据和平行观测的气象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筛选影响始花期早迟的特征变量,采用有序等距离抽样法,拆分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RF),从4月10日到4月15日,每日训练1个预报模型,实现小麦始花期逐日滚动气象预报,并与基于类神经网络(ANN)、线性支撑向量机(LSVM)、多元回归(RG)和支持向量机(SVM)4种算法训练的预报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数3类气象要素构成的40个关键气象因子与小麦始花期早迟密切相关;训练出的6个始花期逐日气象预报模型中,4月10-14日5个模型入选特征变量均为40个,4月15日模型入选特征变量为39个;6个气象预报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93.3%和80.4%,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860~1.960和2.510~2.709,平均决定系数分别为0.944和0.841;基于RF算法训练的预报模型3项检验指标均优于ANN、LSVM、RG和SVM算法训练的预报模型;利用RF算法模型在2020年和2021年进行预报,提前7~9 d准确预报出当年始花期。由此可见,采用有序等距离抽样拆分出训练集,再基于RF算法构建的皖北地区小麦花期气象预报模型,能够以较高精度对小麦始花期进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地区 冬小麦始花期 等距离抽样 随机森林算法 气象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raction of copper and zinc from naturally contaminated copper mine soils: Chemical fractionation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5
作者 XIAO Jiu-hua ZHOU Jun +6 位作者 WANG Zhao-hui LI Si-yue ZHANG Wei-chao FANG Chang-ling GUO Yao-guang XIAO Dong-xue LOU Xiao-yi IU Jian-sh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274-1284,共11页
The leaching behaviour of Cu and Zn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at a copper min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four extractants: citric acid (CA), oxalic acid (OA),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and nitrilotriace... The leaching behaviour of Cu and Zn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at a copper min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four extractants: citric acid (CA), oxalic acid (OA),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and nitrilotriacetic acid (NTA). Six soil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four chemical fractions of Cu or Zn (acid-soluble, reducible, oxidizable and residual). For the extraction of Cu, EDTA is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extmctant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is less than 0.02 mol/L. The leaching efficiency for Cu was at least 15% higher for EDTA than for the other extractants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s. Similar leaching behaviour was observed in the extraction of Zn. After extraction by CA, OA, EDTA or NTA, the acid-soluble fractions and the reducible fractions of Cu were the main fractions extracted.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s related to speciation were evaluated, and after extraction these risks were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te dump soil heavy metal LEACHING chemical frac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