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雨量与脑卒中入院的关联性: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曾繁艳 杨学智 +5 位作者 刘星雨 莫佳丽 刘祖婷 卢依 易应萍 况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458-2465,共8页
背景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降雨量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分析南昌市降雨量与脑卒中入院的关联性,为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DRGs管理系统中南昌市2... 背景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降雨量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分析南昌市降雨量与脑卒中入院的关联性,为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DRGs管理系统中南昌市2015—2019年脑卒中入院数据及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大气污染物和南昌市气象基站数据,分析脑卒中入院患者、大气污染物及气象因素的基本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脑卒中入院例数与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降雨量与脑卒中入院的关系,并按照性别、年龄(<65岁和≥65岁)进行分层分析,lag代表滞后天数。结果2015—2019年南昌市脑卒中入院患者79523例,其中男性(49072例,61.71%)、年龄≥65岁(48092例,60.48%)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冬(12月~次年2月)、春(3~5月)季脑卒中入院例数分别为20065例(25.23%)、20358例(25.60%)。降雨量与脑卒中入院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降雨量对脑卒中入院的效应在lag1、lag2的RR值均为1.009,95%CI分别为1.000~1.019、1.001~1.016。分层分析显示:较高降雨量对男性脑卒中入院例数的主要效应为lag6,RR值为1.003;对女性脑卒中入院例数的主要效应为lag1和lag2,RR值分别为1.018(95%CI=1.004~1.031)、1.020(95%CI=1.009~1.031);对65岁以下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例数的主要效应为lag1(RR=1.016,95%CI=1.003~1.030)、lag2(RR=1.018,95%CI=1.007~1.029)。结论短期暴露于较高降雨量可增加脑卒中入院风险,女性、65岁以下人群对降雨暴露更为敏感,应加强对该人群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降雨量 危险因素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入院例数 气候和疾病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谷少华 贺天锋 +3 位作者 陆蓓蓓 徐倩倩 梅秋红 张思恒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9-962,共4页
目的介绍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评估宁波市气温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风险。方法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交叉基函数实现同时描述因变量在自变量维度与滞后维度的分布,使其能够同时评估出暴露因素的... 目的介绍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归因风险评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评估宁波市气温暴露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风险。方法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交叉基函数实现同时描述因变量在自变量维度与滞后维度的分布,使其能够同时评估出暴露因素的滞后效应和非线性效应。收集宁波市2009-2014年人群死亡和气象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气温造成人群死亡的归因死亡人数和人群归因分值。结果宁波市2009-2014年日均气温与总死亡的累积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近似呈L型,26℃为最适宜温度。归因于气温暴露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9037例(95%CI:19181-38074),占总死亡的13.39%(95%CI:9.19%-17.49%)。低温的归因风险大于高温,归因死亡人数分别为27088例和1977例,归因分值分别为12.49%和0.91%。结论无论高温或低温均与人群死亡增加相关,低温的归因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气温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影响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永星 闫晓娜 +2 位作者 张杰 杨似玉 张书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2-657,共6页
目的: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 目的: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郑州市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均呈非线性关系。冷效应具有滞后性,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均在第4天开始出现,持续至第12天。热效应表现为急性,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均在当天最大,持续6 d。累积冷效应随滞后时间增加而增加,非意外死亡的累积冷效应在滞后21 d达到最大,RR(95%CI)为1.398(1.115~1.752);累积热效应在滞后11 d达到最大,RR(95%CI)为1.178(1.070~1.297)。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累积冷效应在滞后16 d达到最大,RR(95%CI)为1.301(1.010~1.675);累积热效应在滞后9 d达到最大,RR(95%CI)为1.239(1.097~1.398)。结论:郑州市日均气温影响居民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且存在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非意外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江阴市气温对居民死亡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燕茹 章剑 +6 位作者 刘娟 洪琪 曹恒富 汤海波 李莹 王敏洁 朱爱萍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9-842,共4页
目的研究江阴市日均气温对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012-2017年江阴市气温对人群死亡的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结果高温和低温均会引起死亡效应增强,高温对每日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 目的研究江阴市日均气温对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2012-2017年江阴市气温对人群死亡的累积效应和滞后效应。结果高温和低温均会引起死亡效应增强,高温对每日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死亡的影响主要是短期即时效应,低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效应均具有滞后性,滞后效应长达14天。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群对冷热效应的气温风险最低点分别为25℃、19℃和25℃。低温时非意外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因14天累积RR值分别为2.05(95%CI:1.51,2.79)、1.52(95%CI:1.04,2.21)。高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4天累积RR值为1.52(95%CI:1.08,2.14)。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应针对脆弱人群和危重患者加强防护措施降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日死亡人数 时间序列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人次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张静 石春蕊 +6 位作者 廖蓓 韩磊 潘亚娟 骆志成 郗群 何林 王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27-735,共9页
目的评估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荨麻疹门诊数据和同期兰州市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通过分... 目的评估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荨麻疹门诊数据和同期兰州市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并按照不同年龄段(0~14岁、15~59岁、≥60岁)及不同性别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气温与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关系,且存在滞后效应。兰州市3家三甲医院荨麻疹日均门诊量为25人次,范围1~76人次。当日均气温在0~10℃范围内时,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随着气温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日均气温为2℃时,对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影响的滞后效应在第18天出现,在滞后21 d时相对危险度(RR)值最大,为1.12(95%CI:1.04~1.20)。高温时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且高温对兰州市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的影响呈现出滞后效应,气温越高滞后效应越明显;在滞后21 d时,气温为19.9℃和25.5℃的RR值分别为1.20(95%CI:1.12~1.27)和1.39(95%CI:1.31~1.4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对0~14岁、15~59岁和女性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的影响更敏感,高温累积滞后21 d时,对0~14岁、15~59岁和女性人群的RR值分别为1.60(95%CI:1.45~1.71)、1.34(95%CI:1.25~1.43)和1.43(95%CI:1.33~1.53)。低温表现为对≥60岁人群的影响,当日均气温为-4.8℃,滞后12 d时RR值最大为1.38(95%CI:1.03~1.85)。此外并未发现低温对其他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的影响。结论兰州市日均气温会影响荨麻疹门诊就诊人次。主要表现为高温会增加0~14岁、15~59岁人群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低温增加≥60岁人群的荨麻疹门诊就诊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荨麻疹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门诊人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研究: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阳琳 罗垲炜 +6 位作者 赵善露 周银柱 李浩 肖回回 胡世雄 杨土保 罗红梅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4-508,共5页
目的分析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16-201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结果2016-2019年长沙市共... 目的分析长沙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2016-2019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对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结果2016-2019年长沙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227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95.09/10万,4~7月和11~12月是每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以中位数18.2℃为参考值,日均气温在28.5℃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70,95%CI:2.04~3.58),低温(P_(5)=3.2℃)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9(95%CI:1.09~1.30),高温(P_(95)=30.7℃)情况下滞后0d时RR最大,为1.14(95%CI:1.04~1.26)。以中位数1002.10hPa为参考值,日均气压在991hPa时对手足口病发病的总体效应最高(RR=2.35,95%CI:1.84~3.02),低压(P_(5)=988.7hPa)情况下滞后5d时RR最大,为1.10(95%CI:1.06~1.13),高压(P_(95)=1015.8hPa)情况下滞后2d时RR最大,为1.10(95%CI:1.05~1.16)。结论日均气温、日均气压与手足口病发病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高温、低压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气象因素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蟹塘水质受投喂量影响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金晶 毛星 +2 位作者 戴红君 刘杨 任妮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4-1002,共9页
为明晰投喂量与蟹塘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基于2020年宜兴市中华绒螯蟹养殖试验池塘的水质、气象和投喂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饲料投喂量对溶解氧质量浓度、pH值等6个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质变化与饲料投喂量之间存在长... 为明晰投喂量与蟹塘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基于2020年宜兴市中华绒螯蟹养殖试验池塘的水质、气象和投喂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饲料投喂量对溶解氧质量浓度、pH值等6个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质变化与饲料投喂量之间存在长期滞后效应。相对于投喂量的中位数,在高投喂量下,溶解氧质量浓度在75%的观测点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滞后期内最大负效应达-1.781 mg/L(95%置信区间:-2.916~-0.647 mg/L)。氨氮质量浓度、电导率、pH值在部分滞后期显著减小,浊度显著上升。在低投喂量下,氨氮质量浓度和浊度在部分滞后期显著增加,其余指标显著减少。但高、低两种投喂量情景下叶绿素质量浓度变化的滞后效应均不显著。另外,同一深度不同位置及同一位置不同深度的溶解氧质量浓度受投喂量影响的滞后效应模式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生产环境下投喂量对水质变化的影响分析和水质调节策略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投喂 水质 中华绒螯蟹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效应的多元meta分析及其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金建 杨军 +2 位作者 陈仁超 刘起勇 欧春泉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1-853,856,共4页
目的介绍多元meta随机效应模型评价多个城市暴露-反应非线性关系的理论,并通过实例加以详细阐述。方法多元meta随机效应模型广泛应用于处理多重相关参数的复杂效应研究,本文基于该方法评估多个地区逐日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死亡人数的非线... 目的介绍多元meta随机效应模型评价多个城市暴露-反应非线性关系的理论,并通过实例加以详细阐述。方法多元meta随机效应模型广泛应用于处理多重相关参数的复杂效应研究,本文基于该方法评估多个地区逐日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死亡人数的非线性影响。建模过程主要基于二阶段策略,首先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构建气温-死亡-滞后效应的二维交叉基,分别估计各个城市气温与死亡的非线性暴露-反应关系,并提取各城市回归系数与协方差矩阵;然后,应用多元meta随机效应模型对各城市估计的参数进行合并,得到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综合效应。结果我国16个城市的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死亡人数存在滞后影响,总体效应关系呈现U形,提示低温与高温对人群健康影响较大,且低温效应大于高温效应。结论多元随机效应meta模型可拟合不同研究间多个复杂的相关参数,非常适合于暴露-反应呈现非线性的效应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meta分析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非线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对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7 位作者 董继元 马汉平 李守禹 李普 张薇 张晓宇 苏延军 李守凯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兰州市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手足口病发病数的相关性,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关联性。结果 2008-2015年兰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5644例,男/女为1.59:1,5岁及以下儿童占78.68%;手足口病日均发病数与气温、降水量、风速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以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影响最为显著(r=0.528);日均气温与手足口病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倒"U"型,发病风险在20.3℃以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于20.3℃时下降;相对于气温的中位数13℃,高温(25.1℃)能显著增加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女性、0(5岁儿童在滞后期为0~14 d的累计风险效应最大,RR(95%CI)值分别为9.51(3.27~18.02)、7.67(2.18~15.04)、9.66(3.75~17.56);高温对6(14岁人群、低温(-5.1℃)对不同性别、年龄别人群在整个滞后期内的累计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兰州市手足口病发病风险,男性和0(5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手足口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5 位作者 董继元 李守禹 李普 贾清 王龄庆 常绪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1-867,共7页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 目的:探讨日均气温对兰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收集兰州市2008—2015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结果:日均气温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暴露-反应关系呈"J"型,最低发病温度为17℃,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温效应影响均大于中间效应。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男、女性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高温效应对女性影响更大。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0~3岁组人群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均最大;高温效应和中间效应对0~3岁、19~64岁人群均表现为急性作用,当天的效应值最高,随后波动下降,而≥65岁者当天发病,之后下降,再缓慢波动上升。相对于最低发病温度17℃,高温(32℃)和中间温度(26℃)均能增加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风险,以滞后14 d累计效应最大,在男性、女性、0~3岁、4~11岁、12~18岁、19~64岁、≥65岁人群中,中间温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RR(95%CI)值分别为2.30(1.53~3.13)、2.45(1.65~3.30)、2.41(1.59~3.28)、2.54(1.40~3.79)、1.82(0.41~3.43)、1.98(1.11~2.93)、1.73(0.68~2.88),高温时RR(95%CI)值分别2.93(1.38~4.69)、3.08(1.48~4.9)、3.26(1.60~5.16)、3.12(1.06~5.56)、1.94(0.73~5.39)、2.31(0.54~4.36)、2.06(0.02~4.51)。结论:高温可显著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女性和3岁以下人群是敏感人群。气象因素在兰州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痢疾 杆菌性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流行性感冒与气象因素滞后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月燕 祝寒松 +5 位作者 叶雯婧 杨林 陈彩粼 吴生根 陈敏红 陈武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54-1159,共6页
目的探讨福州市气象因素对流行性感冒的滞后影响,为预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8年12月福州市日均气压、日均相对湿度、日均气温等气象因素与日流行性感冒发病数进行相关性和滞后性分析。结果福州市共报告流行性感冒7207... 目的探讨福州市气象因素对流行性感冒的滞后影响,为预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8年12月福州市日均气压、日均相对湿度、日均气温等气象因素与日流行性感冒发病数进行相关性和滞后性分析。结果福州市共报告流行性感冒7207例,男女性别比1.25∶1,4~岁组和0~岁组占比居前,依次为37.82%和29.91%。日均气温与流行性感冒发病呈负相关(r<0),其余呈现正相关(r>0),且存在滞后相关性。气温3℃,滞后7 d时的流感发病风险最高(RR=1.51,95%CI:0.51~4.51),日均气压982 hPa,滞后6 d时的发病风险最高(RR=2.08,95%CI:0.81~5.37)。风速9 m/s,滞后14 d时的发病风险最高(RR=3.43,95%CI:1.28~6.63);滞后1 d后,日累计降雨量越大,保护效应越显著,滞后10 d的保护效应最强,但240 mm,滞后0 d的风险性最高(RR=2.22,95%CI:0.39~12.72)。结论日均气压、日均气温、日均风速和日累计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影响福州市流行性感冒发病,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以纳入流感预测,为预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流行性感冒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城市极端气温对脑卒中死亡的滞后定量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鹿文涵 谷少华 +2 位作者 孙仕强 张程明 朱宪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9-459,共11页
当夏季和冬季出现极端气温时,脑卒中死亡有明显增加,但不同地区极端气温对脑卒中死亡的影响不同。以宁波为沿海城市的代表,采用2013—2019年宁波市脑卒中死亡病例和同期的气温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极端气温对不同... 当夏季和冬季出现极端气温时,脑卒中死亡有明显增加,但不同地区极端气温对脑卒中死亡的影响不同。以宁波为沿海城市的代表,采用2013—2019年宁波市脑卒中死亡病例和同期的气温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极端气温对不同群组脑卒中死亡的滞后定量影响。结果表明:(1)极端高温对除低龄组外的其他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趋势基本一致,即累积相对危险度(RR)及95%置信区间(95%CI)随时间延长增大,热累积促进效应随时间增强,对全部人群滞后3 d内的脑卒中死亡有促进效应。40℃滞后0—1 d、0—2 d和0—3 d累积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29(1.17—1.43)、1.38(1.22—1.55)和1.41(1.25—1.60)。(2)极端低温对不同人群脑卒中死亡促进效应趋势不同,对于全部人群,当天没有明显的促进效应,滞后第3到4天开始有明显的促进效应,累积相对危险度(95%CI)随时间增大,低温累积促进效应随时间增强,滞后15 d后对脑卒中死亡无明显的促进效应。-4℃滞后0—5 d、0—10 d和0—15 d累积相对危险度(95%CI)分别为1.23(1.00—1.50)、1.61(1.22—2.12)和1.95(1.39—2.75)。(3)极端气温对高龄组(≥65岁)脑卒中死亡的促进风险更高,对低龄组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效应。极端高温对男性热累积促进效应更强,极端低温对女性累积促进效应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脑卒中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滞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对南京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13
作者 汪君君 王太武 +4 位作者 徐庆 马涛 王恒学 郑雅旭 丁松宁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5-900,共6页
目的探讨平均气温对南京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市2010—2019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的相关性,然后采用分布滞后非线... 目的探讨平均气温对南京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市2010—2019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首先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主要气象因子之间及其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的相关性,然后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平均气温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的关联性。结果2010—2019年南京市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6172例,男/女比例为1.35∶1,5岁以下儿童占61.28%。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日发病数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平均气压和平均风速呈负相关。以日平均气温的中位数17.6℃为参考水平,平均气温在滞后30 d产生的累积风险效应值最大(RR=4.61,95%CI:1.58~13.49)和最小(RR=0.38,95%CI:0.18~0.79)对应的温度分别为-6.5℃和28.0℃。低温(1.6℃)在滞后第4 d~18 d内,风险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滞后第7d时,风险效应达到最大(RR=1.09,95%CI:1.04~1.14);高温(30.3℃)引起的风险效应在当天就出现(RR=1.13,95%CI:0.94~1.37)。结论平均气温对南京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具有滞后性。高温暴露风险效应具有即时性,低温暴露风险效应更加明显,且延续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滞后效应 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沙尘颗粒物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8 位作者 董继元 王宇红 李普 李守禹 马汉平 苏利民 李守凯 王辉 贾清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4-509,514,共7页
目的探讨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6年沙尘天气高发期(3~5月)兰州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逐日资料和同期气象环境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 目的探讨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6年沙尘天气高发期(3~5月)兰州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逐日资料和同期气象环境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沙尘天气PM10和PM2.5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年龄层建立模型。结果 2015-2016年3~5月,与非沙尘天气比较,沙尘天气日均相对湿度明显下降,PM10、PM2.5日均浓度显著上升(P<0.05);SO_2和NO_2的日均浓度,日均气温,日均风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尘天气PM10和PM2.5浓度上升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增加相关,呈滞后效应,滞后期2周,且PM2.5效应大于PM10效应。沙尘天气PM10累计效应在儿童全体、0~5岁、6~14岁儿童均以滞后0-14d最大,RR(95CI%)值分别是1.0055(1.001~1.0102)、1.0061(1.0012~1.0109)、1.0055(0.9967~1.0143)。PM2.5效应在儿童全体和0~5岁儿童均以滞后0-14d最大,RR(95CI%)值分别是1.0182(1.0037~1.033)、1.0210(1.0059~1.0364),6~14岁儿童滞后当天效应最大,RR(95CI%)值是1.0113(1.0007~1.0221)。结论兰州市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可增加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呈滞后效应,0~5岁儿童是敏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呼吸系统疾病 儿童 日门诊人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研究——以兰州两所医院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昱彤 石春蕊 +4 位作者 董继元 光奇 骆志成 郗群 武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59-563,共5页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对本地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日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皮炎湿疹类患者的门诊记录和同期气象及环境污染物资料。对日门诊人次和气象数据采用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PM2.5浓度对就诊人数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2013年—2016年期间,PM2.5浓度与皮炎湿疹类调查人群就诊人数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进行性别分层后发现:大气中PM2.5每升高10μg/m3,女性皮炎湿疹类患者门诊人次在滞后0~6 d时增加1.67%(RR:1.0167,95%CI:1.0001~1.0336),在滞后0~7 d时增加1.70%(RR:1.0170,95%CI:1.0003~1.0339);进行年龄分层后发现:PM2.5升高可引起老年患者滞后0~1 d门诊人次增加2.43%(RR:1.0243,95%CI:1.0046~1.0444),青少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1.95%(RR:1.0195,95%CI:1.0002~1.0391),成年患者滞后0~9 d时门诊人次增加2.45%(RR:1.0245,95%CI:1.0004~1.0394)。结论:兰州地区PM2.5浓度升高对皮炎湿疹类老年患者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即时效应,对女性患者、青年患者和成年患者的日门诊人次增加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皮炎 空气污染物 细颗粒物 PM2.5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沙尘天气与痤疮门诊量的时间序列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倩倩 石春蕊 +5 位作者 何苑 白瑶 潘亚娟 骆志成 郗群 尹沫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063-5070,共8页
研究沙尘天气、非沙尘天气下颗粒物(PM2.5、PMC、PM10)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收集了2013~2017年兰州市沙尘期与非沙尘期3家三甲医院痤疮门诊量资料、大气颗粒物及气象数据,采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分布... 研究沙尘天气、非沙尘天气下颗粒物(PM2.5、PMC、PM10)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年龄分层研究,筛选敏感人群.收集了2013~2017年兰州市沙尘期与非沙尘期3家三甲医院痤疮门诊量资料、大气颗粒物及气象数据,采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控制气象因素、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分析沙尘期与非沙尘期颗粒物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表明:沙尘期时,兰州市3家三甲医院痤疮日均门诊量为26人次,范围3~54人次.非沙尘期时痤疮日均门诊量为37人次,范围1~89人次;单污染物模型显示,PM2.5、PMC、PM10均在滞后第6d(lag6)时效应量达到最大值,其浓度每增加10μg/m^3,痤疮门诊量的超额危险度(ER)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065(95%CI:0.260~1.877)、0.355(95%CI:0.018~0.693)、0.310(95%CI:0.054~0.567),PM2.5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性别及年龄分层发现,性别分层中PM2.5对女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浓度每增加10μg/m^3,痤疮门诊量增加1.077(95%CI:0.124~2.039);年龄分层中,0~18岁组受PMC、PM10影响显著,19~24岁组受PM2.5、PM10影响显著,各颗粒物对25~34岁组及≥35岁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在非沙尘期时,PM2.5、PMC、PM10不引起痤疮门诊量增加.双/多污染物模型显示,分别调整其他污染物后,PM2.5、PMC、PM10对痤疮门诊量的影响与单污染物模型类似,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兰州市沙尘天气下大气颗粒物(PM2.5、PMC、PM10)可使痤疮门诊量增加,对女性及青少年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大气颗粒物 痤疮 时间序列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市气温及其变化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俊林 徐静 +2 位作者 尹立 王式功 周马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3-448,共16页
气温及其变化是影响人群健康特别是死亡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为了揭示气温对秦皇岛市居民死亡人数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该市各区、县逐日气象资料和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气温、气温... 气温及其变化是影响人群健康特别是死亡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为了揭示气温对秦皇岛市居民死亡人数的影响,基于2014—2020年该市各区、县逐日气象资料和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研究了气温、气温日较差和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变化状态下的死亡风险。采用非参数双变量响应模型分析了气温与变温的协同影响效应。结果显示:(1)秦皇岛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全年峰值均出现在最冷的1月,气温对3类死亡人数的影响以冷效应为主且具有滞后效应,而高温具有即时效应。(2)气温日较差与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总体暴露反应曲线呈“U”型分布,较大的气温日较差与上述两类死亡存在显著的风险效应,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受影响最大,大的气温日较差(19℃)累积3 d相对危险度为1.27,其95%的置信区间(95%CI)为1.15—1.4,而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24 h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总体影响效应的暴露曲线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其中正变温呈现显著的风险效应。(4)性别、年龄分组结果显示,女性对气温变化更敏感,男性对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老年人群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5)低温与变温的协同作用加剧了死亡风险。总体上,冬季低温背景与大幅度气温变化相叠加对当地老年居民死亡影响风险最大,应予适时重点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气温日较差 24 h变温 死亡人数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区2017-2019年环境空气污染对自然流产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明鑫 胡雅琼 +6 位作者 杨赟平 何子翼 陈红燕 李燕喃 周妮娅 陈卿 周文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分析2017-2019年重庆市空气污染物浓度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控制时间趋势偏倚;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究重庆市空气污染与自然流产发生数的关系,同时控制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在单污染物... 目的分析2017-2019年重庆市空气污染物浓度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控制时间趋势偏倚;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究重庆市空气污染与自然流产发生数的关系,同时控制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在单污染物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双污染物模型控制其他污染物对关联的影响。结果研究期间重庆市主城区空气中PM2.5、PM10、NO2、SO2日平均浓度分别为39.32、63.31、41.04、8.86μg/m3。除NO2外,各污染物浓度均与自然流产风险相关,且关联均在滞后3 d时达到峰值,PM2.5、PM10、SO2每升高10μg/m3,其RR值分别为1.069(95%CI:1.010~1.132)、1.046(95%CI:1.007~1.086)、1.511(95%CI:1.148~1.989)。双污染物模型中上述关联仍在存在。结论重庆市空气中PM2.5、PM10、SO2短期暴露可能造成自然流产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自然流产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病例交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市昼夜温差对居民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润平 张万成 +3 位作者 令江陇 董继元 张莉 阮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4-939,共6页
目的分析兰州市昼夜温差(DTR)的变化与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关系,为气温变化导致脑卒中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部门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市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资料及同期空气污染物... 目的分析兰州市昼夜温差(DTR)的变化与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关系,为气温变化导致脑卒中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部门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市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资料及同期空气污染物(PM_(10)、SO_(2)和NO_(2))和气象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空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DTR与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关系,并绘制三维图及不同水平DTR风险关联图,同时按照性别、年龄(<65岁和≥65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14至2019年兰州市共有92812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男女比例为1.35∶1。兰州市DTR与脑卒中住院人数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低水平DTR(4.5℃)在累积滞后18 d时,脑卒中住院患者的RR值最大,为1.25(95%CI=1.16~1.35),高水平DTR(18.5℃)在累积滞后21 d对脑卒中患者的住院影响达到最高值,RR值为1.09(95%CI=1.01~1.18)。分层分析显示,低水平DTR对男性和<65岁脑卒中患者的住院影响较大。结论短期暴露于不同水平的DTR均会对脑卒中住院人数产生影响,但低水平DTR对脑卒中住院人数的影响略大于高水平DTR。低水平DTR时应加强对男性和<65岁人群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温差 脑卒中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住院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低气温对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风流 张艺凡 +2 位作者 焦浩然 程博文 马玉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82-1791,共10页
通过2013年1月1日~2017年7月31日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逐日就诊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方法,分析0~30d滞后影响,研究极端低温对不同年龄(<15岁、16~45岁、46~60岁、>60岁)和性别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的影... 通过2013年1月1日~2017年7月31日兰州市呼吸系统疾病逐日就诊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方法,分析0~30d滞后影响,研究极端低温对不同年龄(<15岁、16~45岁、46~60岁、>60岁)和性别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的影响.结果发现:日均最低温度对相对危险度(RR)的最大RR变化范围为0.89~1.41,变化趋势整体呈现出V字型,在低温附近,温度越低,RR越高;滞后0~4d,极端低温代表的冷效应影响最为显著;滞后5~19d,在日均最低温度0°C附近,出现新的峰值,冷效应对RR的贡献有所下降,热效应对RR的贡献完全消失;滞后20~30d,日均最低温度为-10°C时,出现RR最小值,0°C温度点附近维持RR峰值;滞后22d时,滞后影响完全消失.在极端低温条件下,呼吸系统疾病对低龄人群表现出长期滞后性和高发性,对高龄人群表现出短期滞后性.男性比女性患病的滞后效应更长,患病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 日均最低温度 呼吸系统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