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汉语准定语句研究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程工
熊建国
周光磊
-
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5-236,共12页
-
文摘
准定语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具有形义错配性、与动词拷贝句的内在关联性、歧义性、非强制性及参数变异性等5种特征,其中以形义错配性最为突出,因而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文章在分布式形态学理论框架下,通过"特征拷贝"和"特征引入"等句法后操作对由句法推导而来的结构进行修饰性调整,从而较好地统一解释准定语句的上述特征。这一分析在理论上更加自然,无需特设结构层次,与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词汇阵列、语段推导等主流思想保持了一致。
-
关键词
准定语
分布式形态学
形义错配
特征拷贝
特征引入
-
Keywords
quasi-attributives Distributed Morphology form-meaning mismatch Feature Copying Feature Introduction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重叠动词内在句法结构的分布式形态学解释
被引量:10
- 2
-
-
作者
邓梦林
韩景泉
-
机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49,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英汉语句法与语义接口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8AYY002)资助
-
文摘
本文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探讨现代汉语重叠动词的内在句法构造及其生成方式,认为现代汉语重叠动词的生成涉及两个单音词根A或双音词根AB的并列,派生出一个以隐性功能性并列成分Coordinator(Co)为中心语的词根复合体,即CoP。CoP再与定类语素v合并生成AA和ABAB两种重叠动词形式。重叠动词形成一个构词语段,定类语素v界定其局域边界。狭义句法操作完成后,通过特征引入机制在AA中间插入虚义"一"进行装饰性调整产生的"A(一)A"结构也属于重叠动词。
-
关键词
重叠动词
分布式形态学
词根合并
语段
-
Keywords
reduplicated verb
Distributed Morphology
root merger
phase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名物化现象再思考
被引量:7
- 3
-
-
作者
伍雅清
杨彤
-
机构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3-482,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2BYY001)的资助
-
文摘
在分布式形态学的框架下,名词化与名物化结构均由句法生成,其差别取决于轻动词v的隐现。名词化结构生成真正的名词;名物化结构内含动词性投射vP,允准vP附加语的嫁接。名物化结构的差异取决于轻动词v,词根和内论元。文章给大部分名物化结构的生成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关键词
名物化
分布式形态学
轻动词
语段
-
Keywords
nominalization
Distributed Morphology
little v
phase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基于分布式形态学的汉语领属结构研究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骆健飞
李果
-
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2-644,共13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7YJC740064、19YJC740026)
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18YJ080208)资助。
-
文摘
文章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内,通过对比“我妈妈”、“我的妈妈”和“我的桌子”等形式的对立,揭示了它们在句法生成上的不同。文章认为:1)“我妈妈”和“我的桌子”的底层生成模式存在差异;2)“我妈妈”不是“我的妈妈”的省略形式,后者存在一个额外的功能性投射;3)触发性拼出机制的不同是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本原因。
-
关键词
分布式形态学
领属结构
触发性拼出
功能性投射
-
Keywords
possessive phrase
distributed morphology
triggered spell-out
functional projection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从分布式形态学看汉语VV型复合词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5
- 5
-
-
作者
周光磊
-
机构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7,共8页
-
文摘
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下,采纳小句分析法,本文得出现代汉语VV型复合词在动结句式的派生过程中复合而来的结论。动结句式可分为结果性和致使性动结句式。结果性动结句的主语从小句内部移位而来,致使性动结句的主语由轻动词v引入句式,实现为致事论元。这一分析可以很好地解释动结句式的论元实现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汉语VV型复合词完全可以通过句法方式生成,从而成为句法构词说的又一有力证据。
-
关键词
分布式形态学
VV型复合词
动结句式
论元实现
句法构词
及物性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名词融合与复杂谓词的形成
- 6
-
-
作者
罗琼鹏
-
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2,共10页
-
基金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跨语言视阈下现代汉语名词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2SJZD121)
国家语委重大委托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学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DA145-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文章以及物化的“VN”型复杂谓词(“踩雷乐视、取道北京”)为出发点,引入跨语言视角,探索汉语名词融合的句法、语义机制以及类型特征。在句法上,“V”和“N”通过词根移位融合,然后和事件有关的其他论旨角色会提升到“N”原有的论元槽位,表现为“VN”结构携带旁格论元的情况。在语义上,“N”并非“V”独立的语义论元,而是对“V”的语义进行修饰,对“V”所述事件进行限定和细分,但不改变“V”的价位。及物化的“VN”型复杂谓词的产生,不仅证明汉语中存在丰富的名词融合现象,更表明名词融合内部存在不同的演化轨迹,呈现谱系特性。文章提出的将形式语义学与分布式形态学相结合的形态—语义界面思路,为处理汉语中次短语层面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框架性构想。
-
关键词
名词融合
动宾带宾
旁格论元
形态-语义界面
分布式形态学
-
Keywords
noun incorporation
transitivized VN combination
oblique argument
morphology-semantics interface
DistributedMorphology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名-量构词词语结构类型及句法生成机理
- 7
-
-
作者
佟祉岳
安丰存
-
机构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6-408,共13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9XJA740001)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1B228)的资助。
-
文摘
汉语名-量构词除了表达名语素的概念意义外,还自带类指集合这一特殊语法意义,这与名-量构词特有的组构特征及生成机制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名-量构词的结构类型和词汇意义的描写,缺乏对此类构词组构方式和语义变化内在语法理据的探讨。文章基于分布式形态学(DM)理论,从句法的视角探寻名-量构词形成的句法条件,并依托句法结构阐释名-量构词语法意义的来源。文章认为量语素是功能性语素成分,名-量构词是依托句法结构而生成的附加式名词结构形式。名语素与量语素结合,受到功能性量语素的驱动,在词语生成过程中,通过移位获取了名词短语结构中不同层级功能性中心成分的语法特征,进而词汇化为带有语法意义的词汇,其本质是语法词。
-
关键词
分布式形态学
名-量构词
生成机制
结构类型
-
Keywords
Distributed Morphology
noun-classifier word-formation
generative mechanisms
structural type
-
分类号
H146.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从中动句看主语名词的物性结构的句型投射
被引量:17
- 8
-
-
作者
袁毓林
曹宏
-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6-261,共16页
-
基金
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0AAA01067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295)的资助。
-
文摘
文章先介绍和评论胡旭辉(2019)基于分布式形态学理论,对汉语中动句的解决方案,指出其在理论和经验上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我们对于汉语中动句的朴素的解释方案:基于主语名词的物性结构,不仅关注中动词(V)与主语名词(NP)之间的处置关系,而且关注句末形容词性成分(AP)与主语名词(NP)之间的评价关系,更进一步关注这两种物性角色关系之间的"背景-图像"式的视角关系;最后,把这种从主语名词的物性结构出发看待句子的结构方式和语义表达思想,推广到主语名词的各种物性角色作谓语所造成的不同语义-语用类型句子上,从而提出一种基于主语(或话题)名词的物性结构来解释句型构造及其语义表达的语法分析方法。
-
关键词
分布式形态学
中动句
中动词
主语名词
物性角色
句型构造
-
Keywords
distributed morphology
middle sentences
middle verb
subjective nouns
qualia roles
syntactic configuration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动词ABAB与AABB式:重叠与叠加
被引量:5
- 9
-
-
作者
李涤非
程工
-
机构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5-608,共14页
-
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重大资助课题(19YSXK01ZD)的资助。
-
文摘
汉语的动词重叠分AA/ABAB式(如“看看、研究研究”)和AABB式(如“走走停停”)两种类别。文章基于分布式形态学的思想,提出两种形式均在句法中构建。其中,ABAB式涉及到将基式动词拷贝至某个体成分位置的过程:(1)当外在体实现为重叠语素时,标示惯常体;(2)当内在体实现为重叠语素时,标记短时情状。AABB式则生成于Marantz(2001)所提的内部区域之中,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语类中性的词根A和B分别通过自我复合构成复合词根AA与BB,而后,AA与BB串联后嫁接于小v,形成动词AABB序列。这一分析消除了传统上的语法模块之间的对立(词库与句法),转而将两者归结至局部区域的差异(内部区域与外部区域),因而在理论与实证上都更具解释充分性。
-
关键词
ABAB式
AABB式
分布式形态学
情状体
复合
-
Keywords
ABAB
AABB
Distributed Morphology
situation aspect
compounding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方言中“圪”字头复音量词的生成机制研究
- 10
-
-
作者
高一曈
周光磊
-
机构
国防科技大学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2-660,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YY173)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文章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考察方言中“圪”字头复音量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和生成机制,发现“圪”字头复音量词具有鲜明的语义特征、口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并探讨了限制量词进入该结构的单音节语音条件和[+不定量][+空间性][+体积小]语义条件。“圪”并非有音无义或语义完全虚化,而是具有“小、细小”的稳定语素义,为中心语量词提供附加语义和形象色彩。“圪XX”式实则“AA”重叠式,其中量词通过复制的形态操作获得[+Quan]量化特征。
-
关键词
“圪”
复音量词
量词重叠
分布式形态学
方言
-
Keywords
"ge"
polysyllabic classifier
reduplicated classifier
derivation
Distributed Morphology
dialect
-
分类号
H146.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基于句法构词视角的汉语NV型复合词生成机制探究
- 11
-
-
作者
周光磊
-
机构
国防科技大学
-
出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0,51,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复合词论元实现机制研究”(编号:20BYY17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汉语NV型复合词可分析为主谓式、偏正式复合词,主要依据是N与V之间的结构和语义关系。现有大多数相关研究认为NV型复合词受词法规则的约束和制约,结果会在结构和语义上造成对主谓式和偏正式复合词的混淆。本文认为,词库论无法全面体现NV型复合词的内部结构及各成分承担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只有将其纳入句法构词的视角,并结合句法结构才能对其特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希望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下,将NV型复合词在句法和语义上区分为主谓式和偏正式,明确各自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而探究其生成机制,以期较好地解释NV型复合词的语类特征。
-
关键词
句法构词
NV型复合词
主谓式
偏正式
附接语
分布式形态学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