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弱光纤光栅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光缆研究
1
作者 黄江楼 贺云睿 +2 位作者 王晓龙 高杰 罗志会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8,23,共6页
针对超弱光纤光栅(UW-FBG)传感器阵列线性化封装时存在传递效率低、存在应变死区、易啁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玻璃纤维增强树脂(FRP)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光缆。理论分析UW-FBG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原理,建立了层绞式FRP光缆的应变传递模型,... 针对超弱光纤光栅(UW-FBG)传感器阵列线性化封装时存在传递效率低、存在应变死区、易啁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玻璃纤维增强树脂(FRP)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光缆。理论分析UW-FBG的分布式应变传感原理,建立了层绞式FRP光缆的应变传递模型,仿真分析了光纤/FRP-钢索-护套结构的应变传递效率。将0.2 m间距的UW-FBG阵列预处理后,与玻璃纤维热拉挤制作成直径1.0 mm的FRP传感光纤,经钢索加捻后,挤压护套成型。对光缆的温度特性、拉伸特性进行了标定,并制作混凝土试件进行静压测试。结果表明:该光缆的温度灵敏度为22.3 pm/℃,应变灵敏度1.1 pm/10^(-6),应变线性误差小于1.4%,重复性误差小于2.2%,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0.2 m,拉伸-压缩应变无“死区”,为分布式应变传感提供了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弱光纤光栅 分布式应变传感光缆 应变特性 玻璃纤维加强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动态应变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朱涛 郑华 张敬栋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7-214,共18页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analysis,BOTDA)可以实现长距离、分布式、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的应变传感,在大型基础设施健康监测、飞行器状态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BOTDA需要扫频,传感速度较慢,...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analysis,BOTDA)可以实现长距离、分布式、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的应变传感,在大型基础设施健康监测、飞行器状态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BOTDA需要扫频,传感速度较慢,难以实现动态应变的测量.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分别综述了斜坡辅助BOTDA(slope-assisted BOTDA,SA-BOTDA)、快速BOTDA(fast BOTDA,F-BOTDA)、免扫频BOTDA(sweep free BOTDA,SF-BOTDA)和基于啁啾泵浦/探测光的动态BOTDA近年来的进展情况,对比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对布里渊光时域动态应变传感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 布里渊散射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 分布式应变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应变传感系统初始损耗研究
3
作者 张颖 张娟 +1 位作者 郭玉静 王庆华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1-42,47,共3页
利用单模光纤的弯曲损耗特性,设计了基于光强调制的缠绕式光纤应变传感器,从不同缠绕直径、缠绕螺距和缠绕圈数三方面研究了其与传感器初始损耗的关系,得出了光纤初始损耗随光纤缠绕直径的增大、缠绕螺距的减小和缠绕圈数的增加而增大... 利用单模光纤的弯曲损耗特性,设计了基于光强调制的缠绕式光纤应变传感器,从不同缠绕直径、缠绕螺距和缠绕圈数三方面研究了其与传感器初始损耗的关系,得出了光纤初始损耗随光纤缠绕直径的增大、缠绕螺距的减小和缠绕圈数的增加而增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应变技术 光纤初始损耗 缠绕直径 缠绕螺距 缠绕圈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共轭梁法的盾构隧道纵向沉降分布监测策略 被引量:9
4
作者 沈圣 吴智深 +3 位作者 杨才千 洪万 万春风 吴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2-121,共10页
作为一项运营期长期监测指标,纵向沉降特别是局部不均匀沉降可有效判明盾构隧道纵向异常,但目前现场普遍使用的人工观测若干等距预设点沉降的传统方法由于缺乏分布性,并不能很好地捕捉到实际盾构隧道中随机出现的纵向不均匀沉降。在先... 作为一项运营期长期监测指标,纵向沉降特别是局部不均匀沉降可有效判明盾构隧道纵向异常,但目前现场普遍使用的人工观测若干等距预设点沉降的传统方法由于缺乏分布性,并不能很好地捕捉到实际盾构隧道中随机出现的纵向不均匀沉降。在先期研究中提出的采用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监测结构变形的改进共轭梁法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证明改进共轭梁法对于盾构隧道纵向沉降分布监测的适用性,其次将准分布式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与静力水准沉降监测系统相结合,提出基于改进共轭梁法的盾构隧道纵向沉降分布监测策略,最后通过纵向盾构隧道缩尺模型试验测试该策略对于模型盾构隧道纵向沉降的监测精度。试验结果表明,该策略监测沉降的最大误差仅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监测 盾构隧道 分布式应变传感 改进共轭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布里渊效应的海缆埋深监测技术研究(特邀)
5
作者 吴坤 吴明埝 +4 位作者 陈青青 吴正明 谢书鸿 王道根 李松林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4,共7页
【目的】传统依赖外部设备离散式测量海缆埋深的模式,存在监测成本高昂、空间覆盖离散和时效性滞后,难以实时获取海缆线路埋深状态的痛点,以及基于热传导方程的物理建模方法受限于海底多相介质耦合传热的难题,文章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布里... 【目的】传统依赖外部设备离散式测量海缆埋深的模式,存在监测成本高昂、空间覆盖离散和时效性滞后,难以实时获取海缆线路埋深状态的痛点,以及基于热传导方程的物理建模方法受限于海底多相介质耦合传热的难题,文章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布里渊光时域分析(BOTDA)的海底电缆埋深分析与计算方法,以实现更高效和便捷的海缆埋深状态监测。【方法】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BOTDA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的智能化监测方法,研究将海底电缆内置通信光纤重构为分布式温度传感器阵列,结合机器学习技术突破传统技术框架。利用BOTDA设备采集24 km海缆的布里渊散射中心频率偏移量数据,经频移-温度/应变耦合方程转换获得全线路温度分布数据并建立标准化数据集,以此构建一个BPNN模型,通过机器学习自动挖掘温度分布特征以实现海缆温度与埋深状态之间的映射关系。该模型以实测温度数据作为输入,通过现场实验和历史数据校准模型参数,经过训练和优化后,输出预测的埋深状态。【结果】文章所提BPNN模型能够有效捕捉海底电缆温度变化与埋深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获取线路海缆的埋深状态随距离变化的关系,以此来实现海缆埋深状态的预测。【结论】研究表明,基于分布式光纤温度应变传感技术和BPNN的埋深测量方法可以实现海底电缆埋深状态的精准监测,其中检测的准确率可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温度应变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 海缆埋深 非线性关系 反向播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