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布式动力系统参数对翼身融合布局无人机气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阳 周洲 +1 位作者 王科雷 范中允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6,共10页
以耦合分布式动力系统的边界层吸入(BLI)翼身融合(BWB)布局无人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动力系统参数对全机在巡航/起飞条件下的气动影响。使用动量源方法(MSM)对NASA涵道螺旋桨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验证了文中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采用结... 以耦合分布式动力系统的边界层吸入(BLI)翼身融合(BWB)布局无人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动力系统参数对全机在巡航/起飞条件下的气动影响。使用动量源方法(MSM)对NASA涵道螺旋桨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验证了文中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采用结构网格及S-A湍流模型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的方法,对装配D80涵道风扇的全机构型在巡航状态下的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验证了BWB布局飞行器在分布式动力系统影响下具有增升的气动效果,并与不同动力系统尺寸参数的构型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动力系统推力大小对起飞状态下全机的气动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分布式动力系统的抽吸作用,有效提高了机身附近的流速,同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气流的展向流动,使得全机的升力系数提高了16%,升阻比提高了10%;在同等推力的条件下,D80涵道风扇桨盘载荷更大,使得进出口静压较小,气流流速较大,相比于D150涵道风扇,全机升阻比提高了15%;起飞时增大动力系统推力可以降低机身上表面气流分离的可能性,具备提高起飞质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动力 边界层吸入 翼身融合 涵道风扇 动量源方法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动力供应系统的优化联动控制
2
作者 梁威 李银华 潘国锋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47-50,共4页
基于双自由度PID调节和模式优化方式,提出了分布式供热(电)动力系统的联动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这一方案对伴随用户供热需求变化而产生的经常性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设定点可根据过程能量需求变化实现优化,从而大大节省能耗,降低... 基于双自由度PID调节和模式优化方式,提出了分布式供热(电)动力系统的联动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这一方案对伴随用户供热需求变化而产生的经常性干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设定点可根据过程能量需求变化实现优化,从而大大节省能耗,降低排放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动力供应系统 联动控制 模式优化 双自由度PID控制 供热 供电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含阻尼薄板结构减振的分布式动力吸振器的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学治 刘潇翔 +1 位作者 焦映厚 陈照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5-79,100,共6页
动力吸振器用于结构减振时,其参数需要经过优化调谐才能获得最优的减振效果;目前,针对用于连续体结构减振的分布式(或多个)动力吸振器还没有很便捷的优化方法。研究了用于抑制含阻尼薄板结构基础模态振动的分布式动力吸振器的参数优化方... 动力吸振器用于结构减振时,其参数需要经过优化调谐才能获得最优的减振效果;目前,针对用于连续体结构减振的分布式(或多个)动力吸振器还没有很便捷的优化方法。研究了用于抑制含阻尼薄板结构基础模态振动的分布式动力吸振器的参数优化方法;利用模态叠加法建立了薄板与分布式动力吸振器的动力学方程,根据动力吸振器的振动特性推导得到了薄板基础模态与吸振器的简化二自由度运动方程,结合含阻尼的线性系统中动力吸振器最优调谐参数的求解方法,最终得到了分布式动力吸振器的解析优化公式。通过数值计算验证了优化公式的有效性;数值计算分析还表明优化公式对分布式动力吸振器抑制薄板结构的低频综合振动有很好的优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分布式动力吸振器 含阻尼薄板 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动力吸振的变压器减振降噪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曹浩 张万福 +3 位作者 曾庆华 卢铃 王应飞 彭继文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5-111,共7页
针对变压器噪声的不良影响,提出基于分布式动力吸振的减振降噪措施。以某10 kV油浸式变压器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变压器-分布动力吸振器系统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添加分布式动力吸振器前后变压器箱体的动力响应及声场。结果表明分布式动力... 针对变压器噪声的不良影响,提出基于分布式动力吸振的减振降噪措施。以某10 kV油浸式变压器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变压器-分布动力吸振器系统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添加分布式动力吸振器前后变压器箱体的动力响应及声场。结果表明分布式动力吸振对变压器箱体振动抑制效果明显,场域内A计权声压级最大值降低约4 dB(A),1m远场最大降噪效果接近2.1 d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减振降噪 分布式动力吸振器 声压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煤炭运输车分布式混合动力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 被引量:7
5
作者 鲍久圣 邹学耀 +4 位作者 陈超 葛世荣 赵亮 马驰 阴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67-676,共10页
公路运输是煤炭运输的重要一环,为提高经济效益,煤炭运输车正日益趋向于重型化发展,使得对驱动系统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柴油机驱动存在污染严重、油耗高等问题,而电驱动存在动力不足、续航能力差等问题,单一动力驱动难... 公路运输是煤炭运输的重要一环,为提高经济效益,煤炭运输车正日益趋向于重型化发展,使得对驱动系统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柴油机驱动存在污染严重、油耗高等问题,而电驱动存在动力不足、续航能力差等问题,单一动力驱动难以很好满足重型煤炭运输车动力与环保需求。为提高重型煤炭运输车驱动性能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基于重型煤炭运输车系统结构提出了一种新型分布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并对其控制策略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研究。首先,基于将多个动力源分别布置在重型煤炭运输车牵引车和挂车上的设计思路,设计了一种连接型分布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主要由柴油发动机、驱动电机、变速箱、动力电池组和多台轮边电机等装置组成;其次,通过对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能量流向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最优转矩的分布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逻辑门限控制策略,根据分布式混合动力系统工作模式特点提出了不同工作模式下转矩目标值的分配方案,并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搭建了控制策略模型;然后,根据重型煤炭运输车的实际行驶情况,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建立了重型煤炭运输车循环工况;最后,将控制策略导入CRUISE软件,与所搭建的整车动力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了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能够对发动机和电机的转矩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发动机和电机始终在高效率区域工作,动力电池也保持在充放电高效区间;相比传统柴油机驱动方式,在整车牵引质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实现最大爬坡度增加70%、最高车速提高42.8%、0~30 km/h加速时间缩减34.2%、百公里综合油耗降低17.8%;通过混合动力改造和合理制定控制策略,车辆各项指标较原车均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煤炭运输车 分布式混合动力 驱动系统 控制策略 模式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背压对水泵运行调速范围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孔祥睿 吴志湘 +1 位作者 吕砚昭 张海涛 《绿色科技》 2015年第12期265-267,共3页
为了保证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运行调节过程中变频泵的高效工作,讨论了分布式供热管网系统背压对用户泵运行调速的影响,提出了确定用户泵变频范围的方法,为分布式系统设计中水泵参数及台数确定提供选型参考。
关键词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 背压 用户泵 运行调速 变频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分布式输配系统的零压差控制点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姣 吴志湘 +1 位作者 吕砚昭 林迪 《绿色科技》 2015年第1期269-271,共3页
分析了动力分布式供热输配系统的零压差控制点的分类及运行调节、位置的影响因素,利用工程实例对不同位置的零压差控制点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对零压差控制点的选取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以后动力分布式输配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分析了动力分布式供热输配系统的零压差控制点的分类及运行调节、位置的影响因素,利用工程实例对不同位置的零压差控制点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对零压差控制点的选取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以后动力分布式输配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以利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压差控制点 动力分布式输配系统 运行调节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管网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鹏飞 吴志湘 岳斌佑 《绿色科技》 2018年第4期185-189,共5页
为研究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管网的应用效果,阐述了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供热管网应用的形式,比较了传统枝状热网和环状热网的区别,以及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原理、水压图及运行方式。并同传统环状管网进行... 为研究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管网的应用效果,阐述了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供热管网应用的形式,比较了传统枝状热网和环状热网的区别,以及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原理、水压图及运行方式。并同传统环状管网进行了能耗对比,结果表明:环状管网和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结合既提升了供热系统的可靠性,也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 环状管网 枝状管网 热源泵 用户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方法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鼎蓉 吴志湘 吕砚昭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8期181-183,共3页
指出了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首先应该确定零压差点位置,然后再进行各环路的水力计算,最后利用其计算结果确定循环泵。从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差异出发,探讨了两者水力计算方法的不同,然后对动力分布式... 指出了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首先应该确定零压差点位置,然后再进行各环路的水力计算,最后利用其计算结果确定循环泵。从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差异出发,探讨了两者水力计算方法的不同,然后对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步骤进行了详细完整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动力分布式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 水力计算 零压差点 热源泵 用户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分布式系统的稳定性和节能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纪博渊 吴志湘 吕砚昭 《绿色科技》 2015年第12期268-270,共3页
总结分析了影响动力分布式系统稳定性和节能性的因素,找到了在各自的影响因素中的共同影响因素,零压差点和泵的选取,结果表明:零压差点选在靠近热源处对系统的稳定性和节能性都较好;主循环泵选陡峭型、用户泵选平缓型的较好。
关键词 动力分布式系统 稳定性 节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水力耦合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梦娴 《绿色科技》 2018年第14期217-220,共4页
针对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进行了简要阐述,基于水力工况结合其水力特点及水力耦合现象,对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进行了深入系统化的研究。指出了对比传统燃气输配系统,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所设置的动力设备相对较多,水力耦合出现... 针对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进行了简要阐述,基于水力工况结合其水力特点及水力耦合现象,对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进行了深入系统化的研究。指出了对比传统燃气输配系统,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所设置的动力设备相对较多,水力耦合出现概率相对较高,水力耦合作用更为显著。将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水力耦合作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力工况分析、水力耦合计算分析,总结得出了结论,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 水力耦合 图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分布式技术在燃气输配系统中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梦娴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8期178-180,共3页
基于动力分布式技术,与燃气输配系统相结合,对两者进行了介绍,根据其特点提出了动力分布式燃气输配系统,并对动力分布式技术在燃气输配系统的应用做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 动力分布式技术 燃气输配系统 调压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耦罐在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翟梦娴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6期137-138,140,共3页
指出了去耦罐是水系统采暖中平衡一次循环及二次循环的重要原件,保证循环的相对独立。详细阐述了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水力耦合作用,结合去耦罐的功能、作用及运行方式,分析了其在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的适用情况。提出了将去耦罐与动... 指出了去耦罐是水系统采暖中平衡一次循环及二次循环的重要原件,保证循环的相对独立。详细阐述了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水力耦合作用,结合去耦罐的功能、作用及运行方式,分析了其在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的适用情况。提出了将去耦罐与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相结合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耦罐 动力分布式系统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确定性规则的混合动力型高速单轨吊控制策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杞康 鲍久圣 +3 位作者 王旭 阴妍 张磊 唐彬展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40-251,共12页
单轨吊作为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的重要设备形式之一,其运行速度普遍较低(满载<2 m/s),且传统防爆柴油机或防爆蓄电池单一动力形式均难以满足单轨吊动力性能与环保需求。为提高单轨吊驱动性能并实现绿色矿山目标,在传统单轨吊结构基... 单轨吊作为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的重要设备形式之一,其运行速度普遍较低(满载<2 m/s),且传统防爆柴油机或防爆蓄电池单一动力形式均难以满足单轨吊动力性能与环保需求。为提高单轨吊驱动性能并实现绿色矿山目标,在传统单轨吊结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分布式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基于确定性规则建立其控制策略并进行建模和仿真试验。首先,结合单轨吊结构的多段性,在不同驱动端设置不同动力源,采用分布式架构作为高速单轨吊混合动力架构形式,并制定该架构下不同的工作模式,确定不同模式下的能量流向;其次,为了提高单轨吊动力性能以及改善防爆柴油机工作区间,根据常规工况制定工作模式切换逻辑策略与转矩分配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逻辑门限值的确定性规则控制策略并利用Matlab搭建整体切换逻辑仿真策略;然后,根据高速单轨吊的实际行驶情况,建立小坡度重载、小坡度轻载、大坡度轻载3种整机循环工况;最后,将控制策略导入AMESim仿真软件,对所搭建的高速单轨吊整机物理模型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确定性规则的控制策略能够使防爆柴油机和防爆电动机的工作点均处于高效区间,并使单轨吊整机具有较好的速度跟随性;在小坡度重载工况下,电池组荷电状态(SOC)值消耗量仅为17.6%,满载最大运行速度达到了3.01 m/s,CO、HC、NO^(x)尾气排放量相比传统单轨吊分别降低了67.3%、36.4%、49.4%和13.1%;在大坡度轻载工况下,电池组SOC值消耗量仅为13.1%,满载最大运行速度达到了2.29 m/s,CO、HC、NO^(x)尾气排放量相比传统单轨吊分别降低了70.2%、58.1%、41.7%。研究结果对于提高煤矿井下单轨吊运输效率、降低尾气排放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运输 高速单轨吊 分布式混合动力 驱动系统 逻辑门限制 AMESim-Matlab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马关流域洪水模拟及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雪琦 张焜 +4 位作者 胡晓静 陈腊娇 胡宏昌 董贵明 李秉南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3,共5页
为提高山区洪水的模拟精度,以北京市密云区白马关流域为例,采用分布式水文水动力模型(HH模型)模拟2017~2022年降雨—径流过程,选取6场典型场次洪水,利用ε-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对HH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率定场次洪水的纳... 为提高山区洪水的模拟精度,以北京市密云区白马关流域为例,采用分布式水文水动力模型(HH模型)模拟2017~2022年降雨—径流过程,选取6场典型场次洪水,利用ε-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对HH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率定场次洪水的纳什系数介于0.89~0.96之间,洪峰流量误差达20%以内,洪量误差达15%以内,峰现时差在1 h以内;验证场次洪水的纳什系数介于0.81~0.92之间,洪峰流量误差达20%以内,洪量误差达10%以内,峰现时差在1 h以内,HH模型参数优化后对白马关流域场次洪水的模拟效果较好。最后提出了适用于白马关流域洪水模拟的关键参数阈值范围,为当地山区水文模拟参数优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水动力模型 洪水模拟 参数优化 白马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变底盘构型的混动车辆能量管理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军求 刘吉威 朱超峰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66-1876,共11页
本文旨在依托实车试验数据,对混合动力分布式驱动重型车辆的时变构型能量管理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依据实车试验数据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求得能耗最优底盘构型,并通过训练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完成3类典型场景下的构型优化;接着,基于规... 本文旨在依托实车试验数据,对混合动力分布式驱动重型车辆的时变构型能量管理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依据实车试验数据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求得能耗最优底盘构型,并通过训练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完成3类典型场景下的构型优化;接着,基于规则判断提出RULE_LSTM算法,其匹配准确率在全局工况下比LSTM神经网络能耗最优构型提高11.76%,构型切换频繁程度降低了33.3%;然后,基于交通流完成长尺度工况信息预测,实现最优底盘构型匹配和参考SOC轨迹生成,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生成短尺度工况预测序列供给后续算法输入;最后,通过采用时变构型实现控制变量优化,同时引入强转速变化率约束和SOC参考轨迹引导,实现引导型多APU预测能量管理策略。结果表明,上述措施使燃油消耗分别降低了10.60%、3.95%、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分布式驱动重型车辆 能耗优化 底盘构型 能量管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distributed dynamic mesh model of a helical gear pair with tooth profile errors 被引量:8
17
作者 WANG Qi-bin MA Hong-bo +1 位作者 KONG Xian-guang ZHANG Yi-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87-303,共17页
A dynamic model of a helical gear rotor system is proposed.Firstly,a generally distributed dynamic model of a helical gear pair with tooth profile errors is developed.The gear mesh is represented by a pair of cylinder... A dynamic model of a helical gear rotor system is proposed.Firstly,a generally distributed dynamic model of a helical gear pair with tooth profile errors is developed.The gear mesh is represented by a pair of cylinders connected by a series of springs and the stiffness of each spring is equal to the effective mesh stiffness.Combining the gear dynamic model with the rotor-bearing system model,the gear-rotor-bearing dynamic model is developed.Then three cases are present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gear system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ear dynamic model is effective and advanced for general gear systems,narrow-faced gear,wide-faced gear and gear with tooth profile errors.Finally,the responses of an example helical gear system are also studied to demonstr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lead crown reliefs and misalign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of the lead crown relief and misalignment soften the gear mesh stiffness and the responses of the gear system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lead crown reliefs and misalig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ar distributed dynamic model tooth profile errors helical gear pair rotor system dynam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for mechanical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 analysis 被引量:7
18
作者 费成巍 白广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414-2422,共9页
To make the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 analysis more effective for complex machinery of multi-object multi-discipline(MOMD),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DCERSM)was proposed based on ext... To make the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 analysis more effective for complex machinery of multi-object multi-discipline(MOMD),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DCERSM)was proposed based on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ERSM).Firstly,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ERSM and DCERSM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strengths of DCERSM were proved theoretically.Secondly,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DCERSM was established based upon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function(ERSF).Finally,this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blade-tip radial running clearance(BTRRC)of an aeroengine high pressure turbine(HPT)to verify its advantag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CERSM can not only reshap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for the complex turbo machinery,but also greatly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speed,save the computational time and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while keeping the accuracy.Thus,the DCERSM is verified to b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the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DAR)analysis of complex machinery.Moreover,this method offers an useful insight for designing and optimizing the dynamic reliability of complex machin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machinery dynamic assembly reliability (DAR) blade-tip radial running clearance (BTRRC) radial deformation reliability analysis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DCERSM) multi-object multidiscipline (MO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acceleration and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maximum acceleration of rockfill dams
19
作者 周晖 李俊杰 康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642-647,共6页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namic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for dam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3D seismic responses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ifferent shapes of river valle... To fi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namic amplification coefficients for dam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3D seismic responses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with different heights and different shapes of river valle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equivalent-linear model.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also made to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and an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was provid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dam height and the same base acceleration excitation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iver valley width, 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n the axis of the top of the dam moves from the center to the riversides symmetrically. For the narrow valleys,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occurs in the middle of the axis at the top of the dam; for wide valleys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appears near the riversides. The result negates the application of 2D dynamical computation for wide valleys, and shows that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along the axis should be given, except for that along the dam height. Seis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rockfill dams using pseudo-static method can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 3D dynamical response analysis equivalent-linear method ACCELERATION seismic coeffici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