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中背压对水泵运行调速范围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孔祥睿 吴志湘 +1 位作者 吕砚昭 张海涛 《绿色科技》 2015年第12期265-267,共3页
为了保证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运行调节过程中变频泵的高效工作,讨论了分布式供热管网系统背压对用户泵运行调速的影响,提出了确定用户泵变频范围的方法,为分布式系统设计中水泵参数及台数确定提供选型参考。
关键词 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 背压 用户泵 运行调速 变频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路基分布式供热防冻胀系统的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田飞 袁一飞 +2 位作者 张翊敏 岳祖润 刘梦圆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60,共15页
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系统是一种寒区铁路路基冻胀病害整治新方法。不同波长与变形量的路基冻胀会引起轨道结构产生不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不平顺类型。为防止主动供热作用下路基不均匀温度场与残余冻胀变形引起轨道次生高低和水平不... 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系统是一种寒区铁路路基冻胀病害整治新方法。不同波长与变形量的路基冻胀会引起轨道结构产生不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不平顺类型。为防止主动供热作用下路基不均匀温度场与残余冻胀变形引起轨道次生高低和水平不平顺,提出路基分布式供热系统的设计要素及建议值。建立单线铁路路基的足尺模型试验平台,制作与安装实体地源热泵系统,测试其在冬季的供热性能与热扩散规律。结合数值模拟手段,以供热管横向倾角(0°~10°)和纵向间距(1.0~4.0m)这2个要素为变量,共计77个工况,分析供热管在路基内部的三维传热特性。基于路基不同部位冻结深度及其差异值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对供热管的布置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热泵供热管在最冷日的平均温度为28.6℃,起到有效的热源功能。供热管倾斜布置有利于消除横断面上的冻结深度差异。案例路基横向冻结深度差异值随着供热管横向倾角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变化幅度为0.87cm/1°;路基纵向冻结深度差异值随着供热管纵向间距呈逐渐增大的规律,变化幅度为1.2~3.2cm/0.5m。路基残余不均匀冻胀引起高低不平顺的可能性高于水平不平顺,且对供热管纵向间距的敏感性更强。根据铁路线路工务管理相关要求,对于案例单线铁路路基,建议供热管纵向间距取1.5~2.5m,横向倾角取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冻胀 分布式供热系统 地源热泵 供热 冻结深度 横向倾角 纵向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管网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鹏飞 吴志湘 岳斌佑 《绿色科技》 2018年第4期185-189,共5页
为研究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管网的应用效果,阐述了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供热管网应用的形式,比较了传统枝状热网和环状热网的区别,以及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原理、水压图及运行方式。并同传统环状管网进行... 为研究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管网的应用效果,阐述了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在环状供热管网应用的形式,比较了传统枝状热网和环状热网的区别,以及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原理、水压图及运行方式。并同传统环状管网进行了能耗对比,结果表明:环状管网和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结合既提升了供热系统的可靠性,也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 环状管网 枝状管网 热源泵 用户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方法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鼎蓉 吴志湘 吕砚昭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8期181-183,共3页
指出了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首先应该确定零压差点位置,然后再进行各环路的水力计算,最后利用其计算结果确定循环泵。从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差异出发,探讨了两者水力计算方法的不同,然后对动力分布式... 指出了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首先应该确定零压差点位置,然后再进行各环路的水力计算,最后利用其计算结果确定循环泵。从动力分布式供热系统与传统集中供热系统的差异出发,探讨了两者水力计算方法的不同,然后对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步骤进行了详细完整的分析,以期为以后的动力分布式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分布式二级泵供热系统 水力计算 零压差点 热源泵 用户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土地区铁路路基主动供热防冻胀方法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田飞 张宗凯 +2 位作者 张晓东 何宝华 王力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166,共11页
路基冻胀是冻土地区铁路运营的顽疾,在防排水、土质改良和保温等措施难以消除冻胀的情况下,人工供热是一种备选方案。依托准池铁路K44+970—K45+020冻害路段,设计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方案,建设1个长度为20 m的现场试验段。在2021—... 路基冻胀是冻土地区铁路运营的顽疾,在防排水、土质改良和保温等措施难以消除冻胀的情况下,人工供热是一种备选方案。依托准池铁路K44+970—K45+020冻害路段,设计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方案,建设1个长度为20 m的现场试验段。在2021—2022年冬季开展1个冻融周期的供热试验,基于监测数据对热泵换热温度、路基温度场、冻结深度、轨道变形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泵的供热温度可达50℃以上,热源品位高且供热量稳定。供热试验段内路基冻结范围和温度极值比天然工况显著减小,线路中心处最大冻结深度由148 cm减小为88 cm,冻结锋面保持在地下水毛细迁移高度以上。试验段路基横向冻结深度差值由天然条件的49 cm减小为13 cm,有利于消除横向冻胀差异引起的水平不平顺。试验段纵向上的冻结深度差值基本控制在20 cm以内,可以避免次生高低不平顺。天然路基呈先发育深层冻胀、后在降雪融水入渗时发育浅层冻胀的规律,最大冻胀量达9.4 mm。试验段内路基未发育深层冻胀,且浅层冻胀量得到有效控制,轨道变形量控制在±3 mm以内,没有超出作业验收管理值,有效缓解了试验段冻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冻胀 分布式供热系统 地源热泵 供热温度 温度场 冻结深度 冻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