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层流管道黏壁温度计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显闻 熊建华 +2 位作者 黄启玉 田家兴 于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50,共14页
高含水集输管道低温输送工艺可有效降低能源和经济损耗,但是随着气驱采油的推广,很多集输管道内的流体为油、气、水三相共存的状态。为了探究气体对凝油在壁面黏附现象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发的可承压搅拌釜装置对不同条件下凝油在壁面上... 高含水集输管道低温输送工艺可有效降低能源和经济损耗,但是随着气驱采油的推广,很多集输管道内的流体为油、气、水三相共存的状态。为了探究气体对凝油在壁面黏附现象的影响,利用自行研发的可承压搅拌釜装置对不同条件下凝油在壁面上的黏附质量进行了测量,发现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可明显减小凝油的黏附量,但是质量突增时对应的温度点没有改变;随后在油田现场开展了高含水集输管道注气实验,发现随着管道内气油比的增加,最低进间温度从29℃降低至26℃,表明气体的存在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最后,以“壁面剪切应力=屈服应力×系数”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可用于分层流集输管道的黏壁温度计算模型,经验证模型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气原油 低温集输 黏壁温度 注气实验 分层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内分层流压力梯度的幂律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王秋月 敬加强 孙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59-1765,共7页
采用自主设计并搭建的实验管路模拟油水混合液在水平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基于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和无量纲分析方法,提出了水平管道油水分层流压力梯度的无因幂律关系。采用综合评价指标-相对性能因子(RPF)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估,RPF平均... 采用自主设计并搭建的实验管路模拟油水混合液在水平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基于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和无量纲分析方法,提出了水平管道油水分层流压力梯度的无因幂律关系。采用综合评价指标-相对性能因子(RPF)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估,RPF平均值为1.76,说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可靠性。所提出的幂律方程不局限于流体性质、实验条件等参数,较好地预测界面光滑分层流、界面波动分层流和界面混合分层流的压力梯度,为油水两相混输管路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 分层流 压力梯度模型 幂律方程 压力梯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气液两相变质量流流型从分层流向非分层流的转变 被引量:3
3
作者 肖荣鸽 王永红 +2 位作者 潘杰 魏炳乾 陈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06-3611,共6页
基于文献中提出的针对常规管中气液两相流分层流稳定性的分析,考虑管壁入流对流型的影响,通过公式推导和分析得出了水平管中气液两相变质量流流型从分层流向非分层流转变的准则。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和预测计算,分析了3种不同的流型转变准... 基于文献中提出的针对常规管中气液两相流分层流稳定性的分析,考虑管壁入流对流型的影响,通过公式推导和分析得出了水平管中气液两相变质量流流型从分层流向非分层流转变的准则。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和预测计算,分析了3种不同的流型转变准则中多个入流流量下管壁入流对流型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水平井筒的单位入流流量通常较小,对本地管道单元流型预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通过不断累积,使得下游管道中流动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下游管道单元中气液流动的流型。因此水平孔缝管中气液两相变质量流的流型判别可以采用常规管流型判别准则,但要分段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壁入 气液两相 型转变 分层流 分层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气液两相变质量分层流动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吴宁 宿淑春 +1 位作者 张琪 李明忠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4期36-39,共4页
由于水平井筒和常规水平管道中气液两相流动的相似和差别 ,可以预知常规水平管流的流型转变机理及压降计算方法 ,对于井筒流动来说就需要进行修正或扩展 .根据气液两相界面波的迅速成长机理 ,考虑了管壁入流或出流的影响 ,得到水平井筒... 由于水平井筒和常规水平管道中气液两相流动的相似和差别 ,可以预知常规水平管流的流型转变机理及压降计算方法 ,对于井筒流动来说就需要进行修正或扩展 .根据气液两相界面波的迅速成长机理 ,考虑了管壁入流或出流的影响 ,得到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分层流向非分层流流型转变的判别方法 .并对气、液两相分别应用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 ,考虑管壁存在入流或出流对于分层流流型压降的影响 ,得到水平井筒气液两相变质量流动分层流流型的压降计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水平井 井筒 气液平衡 压降 模型 分层流 分层流 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下地壳切向分层流变的结果:喜马拉雅东段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
5
作者 江成宇 周保军 +1 位作者 陈小宇 刘俊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8-1646,共19页
大陆中、下地壳切向(近水平)分层固态流动变形是地壳物质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片麻岩穹隆的重要形成机制。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最东段,出露不同变质级别和时代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以及多期岩浆事件... 大陆中、下地壳切向(近水平)分层固态流动变形是地壳物质流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片麻岩穹隆的重要形成机制。雅拉香波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的最东段,出露不同变质级别和时代的岩石地层,发育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以及多期岩浆事件,是研究造山过程中构造变形和岩浆历史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以该穹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观察等工作,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1)雅拉香波穹隆内不同构造层次的岩石经历了相同的构造体制和不同变形条件改造:从浅部到深部,变形温度逐渐递增,由390℃到600℃;差应力逐渐减小,从24.58MPa减少至8.72MPa;应变速率逐渐加快,从1.27×10^(-13)~1.28×10^(-13)/s增加到5.19×10^(-11)~5.21×10^(-11)/s。以上体现了地壳活动带强烈的分层流变特点。(2)结合前人研究划分了穹隆变形的三个期次(D_(1)、D_(2)和D_(3)),其中D_(1)表现为上盘向南的剪切方向,D_(2)则表现为上盘向北的剪切方向。进一步,将主要变形期次D_(2)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以单剪为主导的剪切作用类型,而晚期则是以纯剪为主导的剪切作用类型。(3)根据D_(2)面理和线理的产状分布特点,可以得出,深部岩石线理的倾伏角近水平,而浅层次岩石的线理倾伏角近竖直。基于以上研究表明,雅拉香波穹隆各部分岩石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剪切改造,不同构造层次的岩石具有几何学上的一致性以及运动学上的解耦,体现了穹隆发育过程中运动方向上的转变。结合穹隆各部位线理的倾伏角的变化规律,本文认为雅拉香波穹隆记录了中下地壳分层流动的过程,穹隆的形成主要受中下地壳近水平切向流动控制,辅以垂向流动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雅拉香波片麻岩穹隆 穹隆形成机制 中下地壳 分层固态 应变速率 运动学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流体中细长体生成内波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先奇 尤云祥 +2 位作者 陈科 胡天群 魏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98-1301,共4页
在密度连续分布的3层流体中,对细长体运动生成的内波问题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采用多通道电导率阵,测量分析了拖曳模型产生内波的相关速度、垂向位移场及其波形结构.结果表明,拖曳模型产生的内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定常源激发的Lee波... 在密度连续分布的3层流体中,对细长体运动生成的内波问题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采用多通道电导率阵,测量分析了拖曳模型产生内波的相关速度、垂向位移场及其波形结构.结果表明,拖曳模型产生的内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定常源激发的Lee波;另一类是由非定常源激发的尾迹波,而且Lee波转换为尾迹波的临界内Fr=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流 细长体 Lee波 尾迹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分层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振红 沈永明 +1 位作者 郑永红 邱大洪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9-444,共6页
以N S方程和k ε湍流模型为基础 ,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 ,考虑了浮力对紊动的影响 ,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分层流的k ε模型 ,对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的一类密度分层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其中紊动平均量控制方程中的紊动项是... 以N S方程和k ε湍流模型为基础 ,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 ,考虑了浮力对紊动的影响 ,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分层流的k ε模型 ,对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的一类密度分层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其中紊动平均量控制方程中的紊动项是由k ε紊流模型计算 ,给出了速度、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计算结果正确地反映了分层及紊动特征 ,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水温 盐度 分层流 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流体中拖曳球体尾流及辐射内波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姚志崇 赵峰 +2 位作者 梁川 洪方文 张军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75-1283,共9页
在大型分层流水池中采用PIV方法对跃变分层流体中小球尾流场进行了测量,获得了不同拖曳速度工况下跃层处的尾流及内波流场,对体效应稳态内波和尾流效应非稳态内波的特征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获得了内波流场速度大小随内傅氏数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分层流 内波 P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流体中内波与半潜平台相互作用的模型试验 被引量:7
9
作者 尤云祥 胡天群 +5 位作者 徐昊 俞忠 房咏柳 时忠民 曲衍 肖越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0-406,共7页
对密度分层流体中内波与半潜平台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采用摇板方法进行了内波造波试验,对内波波长、周期和波高进行了测量分析,获得了内波波高和波长与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激光和倾角仪方法对半潜平台的纵荡和纵摇运... 对密度分层流体中内波与半潜平台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采用摇板方法进行了内波造波试验,对内波波长、周期和波高进行了测量分析,获得了内波波高和波长与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激光和倾角仪方法对半潜平台的纵荡和纵摇运动响应进行了测量分析,获得了平台纵荡运动及纵摇角幅值与内波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半潜平台的设计与应用中,内波对其运动响应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特别地,发现了在内波周期的某个范围内,半潜平台的纵荡和纵摇都会出现倍频周期运动响应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流 内波 半潜平台 平台运动 倍频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析天然气管道分层流动相间水力摩阻系数计算式评价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荣鸽 王立洋 +2 位作者 邓志安 郭雄昂 张蕾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55-57,93,共4页
前人已经得出了许多计算分层流动相间水力摩阻系数的经验、半经验半理论的公式.然而,由于它们多是以室内小型实验架上得到的数据为基础,虽然与各自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但是普遍存在适用范围窄、精度低的缺陷.获得了大型多相流环道... 前人已经得出了许多计算分层流动相间水力摩阻系数的经验、半经验半理论的公式.然而,由于它们多是以室内小型实验架上得到的数据为基础,虽然与各自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但是普遍存在适用范围窄、精度低的缺陷.获得了大型多相流环道上的实验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对部分常用的经验公式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认为,当气相速度低于15m/s时,依据Chen等人的关联式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比较接近,误差不超过13.2%:当气相速度大于15m/s时,Hart等人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误差普遍介于0~15.94%之间.因此,在凝析气管道的分层流动计算中,当气速较低时,推荐使用Chen等人的计算模型;而当气速较高时,则推荐采用Hart等人的模型来计算相间水力摩阻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流 相间摩阻系数 计算模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渠剪切分层流垂向扩散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褚克坚 华祖林 +2 位作者 王惠民 邢领航 张鸿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对直段水槽明渠剪切分层流的掺混扩散特性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试验测得的断面流速、温度、紊动动能、雷诺应力等物理量,分析了分层流掺混强度和出水口附近交界面垂向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掺混强度的变化规律随流态和相... 对直段水槽明渠剪切分层流的掺混扩散特性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试验测得的断面流速、温度、紊动动能、雷诺应力等物理量,分析了分层流掺混强度和出水口附近交界面垂向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掺混强度的变化规律随流态和相对位置的不同均有明显差异;出水口附近交界面垂向热扩散系数Ez与掺混强度E成正比关系,而与出水密度弗劳德数Fd0成指数递增关系;提出了Ez与E、Fd0的经验函数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 分层流 掺混强度 垂向热扩散系数 扩散特性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油水分层流速度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宏兵 陈露露 +2 位作者 尚作萍 谢荣华 刘兴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5-418,共4页
依据N-S方程和相应的界面耦合条件,构建了牛顿流体-牛顿流体两相流的2层和3层分离模型;用有限差分法和松弛迭代法离散和求解各种模型的方程,并模拟了水平井油水分层流流速场.模拟结果表明:水平井中由于压差作用,黏度相对较小的流体流速... 依据N-S方程和相应的界面耦合条件,构建了牛顿流体-牛顿流体两相流的2层和3层分离模型;用有限差分法和松弛迭代法离散和求解各种模型的方程,并模拟了水平井油水分层流流速场.模拟结果表明:水平井中由于压差作用,黏度相对较小的流体流速比较快,不同分界面高度流量和各相持率差别比较大;3层与2层分离模型模拟结果,除了分界面局部特征有些差异外,整个速度场绝对数值也有较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油水分层流 分离模型 速度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气液分层流压力梯度和含气率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曹学文 梁法春 +1 位作者 黄庆宣 林宗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4-446,共3页
在内径为80mm的大型多相流实验环道上,深入研究了高气相流速下气液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特性,截面含气率采用双能伽马射线密度仪测量.通过对相间剪切应力的研究,提出应用气相动量方程计算压力梯度和界面含气率.采用FLAT、ARS、MA... 在内径为80mm的大型多相流实验环道上,深入研究了高气相流速下气液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特性,截面含气率采用双能伽马射线密度仪测量.通过对相间剪切应力的研究,提出应用气相动量方程计算压力梯度和界面含气率.采用FLAT、ARS、MARS3种界面形状模型计算了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ARS和MARS模型的预测结果接近且误差小,因此推荐采用ARS或MARS模型预测高气相流速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 分层流 压力梯度 含气率 界面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弯段明渠剪切分层流稳定性分析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褚克坚 华祖林 +1 位作者 王惠民 邢领航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0-643,共4页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45°弯段明渠剪切分层流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了直道和45°弯段两种水槽的分层流试验,获得不同工况下的断面流速、温度、紊动动能、雷诺应力等物理量.选用初始密度弗汝德数作为稳定性判数,对直道和45&#...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45°弯段明渠剪切分层流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同时进行了直道和45°弯段两种水槽的分层流试验,获得不同工况下的断面流速、温度、紊动动能、雷诺应力等物理量.选用初始密度弗汝德数作为稳定性判数,对直道和45°弯段水槽的分层流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试验条件下两种水槽的稳定性判别标准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45°弯段分层流稳定分层的临界初始密度弗汝德数值约为直道分层流的0 7倍,说明弯段的存在加剧了分层流的垂向掺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 断面 紊动 水槽 物理模型试验 雷诺应力 判别标准 分层流 临界 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流体中内孤立波在潜浮式竖直薄板上透射和反射 被引量:10
15
作者 魏岗 尤云祥 +1 位作者 缪国平 苏晓冰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边缘层理论研究了两层流体系统中内孤立波在潜浮式竖直薄板上的透射和反射问题,提出了非线性演化方程的“初值”条件,分析了内孤立波与薄板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效应。研究表明:流体层的密度比以及薄板伸入上下层的深度对于反射和透射... 采用边缘层理论研究了两层流体系统中内孤立波在潜浮式竖直薄板上的透射和反射问题,提出了非线性演化方程的“初值”条件,分析了内孤立波与薄板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效应。研究表明:流体层的密度比以及薄板伸入上下层的深度对于反射和透射波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薄板伸入下层越深、密度差越小,则薄板阻碍孤立波透射的效率越高;透射波通常演化为单峰孤立波和迅速衰减的尾波,反射波演化为缓慢衰减的尾波列;对于具有小密度差的跃层结构,内孤立波在潜浮式竖直薄板上的透射及其演化近乎是无障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流 边缘层理论 内孤立波 潜浮式薄板 透射与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流体中运动源生成的内波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6
作者 魏岗 戴世强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24,共14页
针对两类密度分布模型——连续分层流体和间断分层流体,综述了在运动潜体生成的Kelvin型和非Kelvin型内尾迹研究方面的现状,内容侧重于运动源生成内波的解析理论和分层拖曳水槽中内尾迹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在连续分层流体中运动... 针对两类密度分布模型——连续分层流体和间断分层流体,综述了在运动潜体生成的Kelvin型和非Kelvin型内尾迹研究方面的现状,内容侧重于运动源生成内波的解析理论和分层拖曳水槽中内尾迹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在连续分层流体中运动源生成的Kelvin型非线性内波的一般方程和在间断分层流体中Kelvin型内波的势流分析的一般方法;概述了运动源诱生的先锋内孤立子、代数孤立子和平孤立波3类特殊非线性内波的研究进展,其中运动潜体生成的平孤立内波被作者实验证实是一类极限孤立波,并首次建立了共轭流动模型予以描述;综合分析了在密度线性分布流体中潜体运动生成内波的动力学过程多样性特征,其中包括内尾迹近场和远场的时空结构、不稳定结构、涡旋与湍流耦合结构以及湍流与内波相互作用结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流 运动物体 Kelvin型尾迹 非Kelvin型尾迹 内波 内孤立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维内波及分层流水槽系统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肇廷 沈国谨 +1 位作者 王伟 王爱群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68-876,共9页
本文提供了作者研制的三维内波及分层流水槽系统的背景技术资料。经源致三维内波的实验证实 ,利用该水槽系统中的双缸制取分层水系统可快速制取所需的分层水 ,不必利用分子扩散而 1次得到预先设置的密度剖面。同时 ,还介绍了利用该水槽... 本文提供了作者研制的三维内波及分层流水槽系统的背景技术资料。经源致三维内波的实验证实 ,利用该水槽系统中的双缸制取分层水系统可快速制取所需的分层水 ,不必利用分子扩散而 1次得到预先设置的密度剖面。同时 ,还介绍了利用该水槽系统进行的 1个典型的源致内波的内波增阻实验。从所获得的增阻实验结果得知 ,对于一给定的分层、拖曳速度和水下回转体 ,存在唯一 1个内Froude数使得强迫源受到最大的内波增阻。大量的实验证实 :该水槽系统是研究三维自由和强迫内波的 1个基本实验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流 水槽 双缸法 内波测量仪 测力天平 水下回转体 拖曳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弯条件下分层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华祖林 褚克坚 邢领航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3-209,共7页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强弯明渠剪切分层流的运动特征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中模型特别制作了直段、90°、180°强弯段3套试验水槽,模型配有上、下层两套不同的进水系统,以产生上下两层不同的流速和温度,形成剪切分层流,试验进行了...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强弯明渠剪切分层流的运动特征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中模型特别制作了直段、90°、180°强弯段3套试验水槽,模型配有上、下层两套不同的进水系统,以产生上下两层不同的流速和温度,形成剪切分层流,试验进行了直段、90°、180°强弯段多种不同流速工况组合,试验工况流态也从存在明显分层逐步过渡到强掺混状态。采用ADV、HR 2红外热像仪、电子式点温计等量测手段,较为系统地获得了沿程不同断面的流速、温度分布,以及湍流动能、雷诺应力等反映运动机制的物理量,揭示了在强弯曲条件下分层流运动沿程特征分布和断面环流结构,并与直道情形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流 强弯段 运动特性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油水两相分层流分相流量测量方法 被引量:13
19
作者 宋红伟 郭海敏 +1 位作者 郭帅 史航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3-582,共10页
为了准确测量和评价水平井油水产出剖面,将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态测量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建立了水平井油水两相分层流分相流量测量方法。实验中将微涡轮和微电容组合测井仪置于井筒截面不同高度处同步测量局部流体速度和持水率,研究... 为了准确测量和评价水平井油水产出剖面,将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态测量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建立了水平井油水两相分层流分相流量测量方法。实验中将微涡轮和微电容组合测井仪置于井筒截面不同高度处同步测量局部流体速度和持水率,研究了油水两相分层流水平井中不同总流量和含水率情况下5个测量点处涡轮及电容传感器的响应特性。采用持水率插值成像算法确定局部流体性质和油水分界面高度,将局部流体速度的涡轮测量值与数值模拟计算值相结合建立了过流截面速度场分布最优化计算模型,进而实现了水平井油水两相分层流分相流量的测量。5个测量点处流体速度的实验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计算的总流量和含水率与实验设定值也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油水两相 分层流 量测量 动态实验 生产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液量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持液率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肖荣鸽 王永红 +1 位作者 魏炳乾 陈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9-474,共6页
低液量气液两相分层流是长距离凝析天然气管线中一种常见流型,文章在大型多相流实验环道上进行了气液两相分层流实验,以动量平衡方程为流动机理分析基础,根据低液量气液两相流动特征,选取双圆环作为界面几何模型;优选气液相间摩擦系数,... 低液量气液两相分层流是长距离凝析天然气管线中一种常见流型,文章在大型多相流实验环道上进行了气液两相分层流实验,以动量平衡方程为流动机理分析基础,根据低液量气液两相流动特征,选取双圆环作为界面几何模型;优选气液相间摩擦系数,使低液量气液两相分层流压力梯度计算关系式闭合,计算了低液量分层流的压力梯度和持液率,并将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整个实验数据范围内,双圆环界面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低液量条件下气液两相分层流的压力梯度和持液率,因此建议在低液量的气液两相分层流中推荐采用双圆环界面模型预测压力梯度和持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液量 气液两相 分层流 压力梯度 持液率 相间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