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表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寒 牛昀 +4 位作者 刘宁 张巍 吕淑华 刘芬 张同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M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表型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242例,并随机选取同时期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M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表型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242例,并随机选取同时期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300例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乳腺单纯型黏液癌与混合型黏液癌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准确率、p53表达及无病生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肿瘤直径、总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黏液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预后较好,单纯型黏液癌与混合型黏液癌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对乳腺黏液癌进行亚型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黏液癌 分子表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功能成像预测胶质瘤分子表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柯晓艾 周俊林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8期611-614,共4页
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常常呈浸润性生长,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征,分子标志物能够帮助临床诊断胶质瘤、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预测肿瘤预后。磁共振成像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术前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首选方法,磁... 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常常呈浸润性生长,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征,分子标志物能够帮助临床诊断胶质瘤、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预测肿瘤预后。磁共振成像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术前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首选方法,磁共振功能成像有助于无创性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及基因突变状态反映肿瘤的微观生物学改变。笔者就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脑胶质瘤分子表型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分子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研究进展:从单纯计数到表型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毕峰瑞 颜宏利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1-347,共7页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发展,肿瘤诊疗已经步入精准医疗的新时代。液体活检作为一种便捷、无创、能够动态反映肿瘤基因谱全貌的方法在肿瘤精准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血液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发展,肿瘤诊疗已经步入精准医疗的新时代。液体活检作为一种便捷、无创、能够动态反映肿瘤基因谱全貌的方法在肿瘤精准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血液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检测是最早开展的液体活检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估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初级阶段CTC的检测以单纯计数为主,但人们逐渐发现单纯计数无法真实反映肿瘤的负荷及变化情况。随着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CTC的认识也不断深入,逐渐转向以分子表型和功能分析为主的高级阶段。本文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实践,重点阐述CTC检测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及其在肿瘤精准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液体活检 细胞计数 分子表型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S介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型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唐蓓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16,121,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DC表面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变化及MHCⅡ的胞内分布变化。方法:制备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LPS分别刺激0、3、6、12和24小时,荧光抗体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HCⅠ、MHCⅡ分子和CD86、CD80、CD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DC表面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变化及MHCⅡ的胞内分布变化。方法:制备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LPS分别刺激0、3、6、12和24小时,荧光抗体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HCⅠ、MHCⅡ分子和CD86、CD80、CD40等共刺激分子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同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HCⅡ的胞内分布变化。结果:在LPS刺激后,DC细胞表面的不同表型分子,其表达水平随时间延长有不同的上升趋势。同时在未成熟DC中,MHCⅡ主要集中在细胞核附近,LPS刺激后,MHCⅡ朝细胞外围扩散,到刺激12小时,有较多的MHCⅡ出现在细胞表面。结论:LPS介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型分子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S 树突状细胞 表型分子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P19对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韦莉 金齐力 +1 位作者 刘勇 夏佩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19kD脂蛋白(MtbP19)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的影响。方法以10μg/mLMtbP19作用于拂波醇酯(PMA)分化的THP-1细胞,CO2孵箱孵育,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时间巨噬细胞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对巨噬细胞表型分...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19kD脂蛋白(MtbP19)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及表型的影响。方法以10μg/mLMtbP19作用于拂波醇酯(PMA)分化的THP-1细胞,CO2孵箱孵育,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时间巨噬细胞TNF-α和IL-6的分泌水平;对巨噬细胞表型分子HLA-DR进行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P19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及光学显微镜研究MtbP19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结果P19能够诱导巨噬细胞TNF-α和IL-6分泌水平的增加,呈时间依赖关系;经P19刺激的巨噬细胞HLA-DR表达增强,平均荧光强度(MFI)为(54.3±3.4)%,与BSA对照组(34.3±3.6)%比较P<0.05;P19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结论MtbP19能诱导巨噬细胞活化,在感染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结核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P19 THP-1细胞 细胞因子 表型分子 吞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干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钱莘 陈正堂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37-340,共4页
关键词 肺干细胞 小鼠肺 肺细胞 分子表型 造血干细胞 骨髓细胞 短暂扩增细胞 自我更新 表面标记 骨髓来源细胞 侧群细胞 定向分化 间充质干细胞 前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1例
7
作者 赫淑倩 成玉霞 +1 位作者 可雪璇 孙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9-1020,共2页
患者女性,36岁,左侧乳腺外侧扪及一大小1.5 cm×1.5 cm×1 cm的无痛性肿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乳腺三维彩超示:左侧乳腺3点距乳头22 mm处低回声结节,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呈蟹足样,内回声不均质,见细小点状强回声。血清学检查未... 患者女性,36岁,左侧乳腺外侧扪及一大小1.5 cm×1.5 cm×1 cm的无痛性肿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乳腺三维彩超示:左侧乳腺3点距乳头22 mm处低回声结节,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呈蟹足样,内回声不均质,见细小点状强回声。血清学检查未发现异常指标。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遂行左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腺肌上皮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恶性腺肌上皮瘤 分子表型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尤文肉瘤家族肿瘤50例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董玉双 谈珍 +1 位作者 张勤 袁晓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30-535,共6页
目的分析儿童尤文肉瘤家族肿瘤(ESFT)的临床、病理、分子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ESFT的50例患儿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50例患儿中,男29例、女21例;中位发病年龄8岁(生后7天~14岁),中位随访时间3... 目的分析儿童尤文肉瘤家族肿瘤(ESFT)的临床、病理、分子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ESFT的50例患儿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50例患儿中,男29例、女21例;中位发病年龄8岁(生后7天~14岁),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1~137个月)。23例患儿的首发症状为局部疼痛,21例为无痛性肿块(其中19例肿块≥8 cm),6例表现为双下肢运动障碍、发热、打鼾等。15例初诊时已发生转移。50例患儿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提示100%(50/50)CD99阳性、80%(20/25)FLI-1阳性、80%(4/5)NKX2.2阳性;32例(32/35,91%)存在EWSR1融合基因易位。50例患儿中32例接受手术加化疗及放疗的联合治疗。3年总体生存率(3y-OS)为(68.2±6.9)%,其中无转移组3y-OS为(78.7±7.2)%,转移组3y-OS为(20.6±16.1)%(P<0.001)。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无转移、肿瘤直径<8 cm、原发于四肢、手术为完整切除、联合治疗以及联合放疗的患儿生存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远处转移、手术未完整切除、未接受联合治疗是导致ESFT患儿预后差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结合EWSR1基因易位及CD99、FLI-1、NKX2.2分子表达可提高ESFT诊断的正确率;初诊时远处转移、肿块未完整切除、未接受联合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文肉瘤家族肿瘤 临床特点 病理 分子表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伴极性翻转的高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巍松 杜艳 +5 位作者 赵华 徐祎 张智弘 范钦和 印永祥 王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35-939,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伴极性翻转高细胞癌(tall cell carcinoma with reversed polarity,TCCR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TCCR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Sanger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 目的探讨乳腺伴极性翻转高细胞癌(tall cell carcinoma with reversed polarity,TCCR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TCCR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Sanger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平均年龄56.5岁,以乳腺肿块或乳头溢液就诊。肿瘤最大径1.8~0.7 cm,灰白色实性结节状。镜下肿瘤细胞呈实性巢状、膨胀性浸润模式,有纤细纤维血管轴心的实性乳头样结构,高柱状、立方状肿瘤细胞呈栅栏排列,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极性翻转的特征性表现:细胞核远离基底。免疫表型:三阴型或激素受体呈局灶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低;Calretinin、GATA3、TRPS1、CK5/6、CK14等均阳性;Calponin、p63等阴性。3例IDH2免疫组化检测均阳性,Sanger检测4例均存在IDH2 R172突变。结论TCCRP属于罕见的低度恶性乳腺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大多数患者临床病程缓慢、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极性翻转高细胞癌 临床病理分析 分子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相关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成如 王靖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098-1103,共6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病理学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复杂多样,还表现为对治疗反应的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病理学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复杂多样,还表现为对治疗反应的不一致以及预后的差异性。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对DLBCL的预后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其不能反映淋巴瘤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因此,在DLBCL的治疗中需要找到一些具有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来判断其预后,以助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文中就DLBCL的预后相关指标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免疫表型 预后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芳 乔艳艳 +4 位作者 薛洋 杜芳芳 张俊 张红英 王学兵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8-592,共5页
为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 DC)体外培养模型,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 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p 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 为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 DC)体外培养模型,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 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p 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表明,经体外诱导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经脂多糖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子CD1a、CD80、CD86、SLAII、CD172a与未经刺激的树突状细胞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增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猪Mo 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外周血单核细胞 猪树突状细胞 表型分子 诱导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