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度泛函理论下的分子电负性(Ⅳ)──大环分子的总能量和电荷分布的直接计算
1
作者 王鲁红 沈尔忠 杨忠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81-785,共5页
以密度泛函理论表述的电负性定义及其均衡原理为基础,提出了一个修正电负性均衡方法(MEEM),可直接用于计算各类分子的总能量和原子电荷分布。通过对3个较大环状分子18-crown-6,24-crown-8和24-cry... 以密度泛函理论表述的电负性定义及其均衡原理为基础,提出了一个修正电负性均衡方法(MEEM),可直接用于计算各类分子的总能量和原子电荷分布。通过对3个较大环状分子18-crown-6,24-crown-8和24-cryptand的实际计算,发现其计算结果与从头计算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电负性 电荷分布 环状大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交叉型π共轭分子3,6-二苯-1,2,4,5-(2′,2″-二苯基)-苯并二噁唑的电子结构和电荷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
2
作者 段桂花 王丽娟 +3 位作者 张厚玉 谷新 陈杰 马於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9-1033,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下研究了以三联苯和二苯基苯并噁唑构成的十字交叉型共轭分子3,6-二苯基-1,2,4,5-(2′,2″-二苯基)-苯并二噁唑的电子结构和电荷传输性质.通过对分子的重组能和晶体中分子间电荷传输积...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下研究了以三联苯和二苯基苯并噁唑构成的十字交叉型共轭分子3,6-二苯基-1,2,4,5-(2′,2″-二苯基)-苯并二噁唑的电子结构和电荷传输性质.通过对分子的重组能和晶体中分子间电荷传输积分的计算得到该分子的空穴迁移率为0.31 cm2.V-1.s-1,电子迁移率为0.11 cm2/(V.s).计算结果表明,空穴的传输主要是通过三联苯方向上两端苯环的"边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中心π体系的错位重叠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而电子的传输路径主要是通过苯并噁唑方向的π-π重叠相互作用来实现.通过分析分子正负离子态的Mulliken电荷发现,正电荷较多分布在三联苯方向上,而负电荷较多分布在苯并噁唑方向上.计算结果表明,电子和空穴的传输分别在分子相互交叉的不同方向上,有利于电子和空穴的平衡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电荷传输 迁移率 分子重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大分子体系电荷分布的新方法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长生 孙仁安 杨忠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1352-1355,共4页
On the basi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princi-ple, a new scheme has been developed for determination of atomic charges and bond charges in large molecules. In the new scheme, the ... On the basi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electronegativity equalization princi-ple, a new scheme has been developed for determination of atomic charges and bond charges in large molecules. In the new scheme, the molecular electron density ρmol(r) is partitioned as where ρα(r) and ρα-β(r) are the electron densities located on the atom α and bond α-β, respectively. The parameters A, B, C and D are the valence-state electronegativity and valence-state hardness. They are obtained by calibrating through model molecule calculations and are transferable and consistently usable for calculating the charge distributions in large molecules. The new scheme is tested through determination of atomic charges and bond charges in several large molecul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re-sults of atomic charges and bond charges obtained by the new scheme dovetail those obtained by ab initio method very well. In addition, the new scheme presented here has the advantage of simplicity, rapidness and easy perform as well, so that it provides an efficient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the charge distribution for a macromolecula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负性均衡 分子体系 密度泛函理论 电荷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和长程杂化密度泛函研究推拉结构有机发光分子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小君 王宁 程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40-1646,共7页
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具有推拉结构的有机发光材料3-(二氰亚甲基)-5,5-二甲基-1-(4-[9-咔唑基]-苯乙烯基)环己烯(DCDCC)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并考虑了溶剂效应.通过与实验光谱的比较,重点评价了包括局域和长程在内的8种交换泛函.结果... 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具有推拉结构的有机发光材料3-(二氰亚甲基)-5,5-二甲基-1-(4-[9-咔唑基]-苯乙烯基)环己烯(DCDCC)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并考虑了溶剂效应.通过与实验光谱的比较,重点评价了包括局域和长程在内的8种交换泛函.结果表明泛函的选择对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在密度泛函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包含44%Hartree Fock交换泛函的BMK杂化函数联同连续极化模型和中等大小的基组最适合研究DCDCC分子的光谱性质.此外,尽管DCDCC分子内电荷转移并没有强致发出双荧光,但仍然可以用平面分子内电荷转移和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模型解释DCDCC激发态的结构.BMK泛函计算的结果表明DCDCC的激发态结构支持平面分子内电荷转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程杂化泛函:局域杂化泛函: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分子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蒽类衍生物的电荷传输性质 被引量:10
5
作者 段桂花 高洪泽 +2 位作者 王丽娟 张厚玉 马於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92-2297,共6页
以具有较高迁移率的对称取代类蒽的衍生物{2,6-二[2-(4-戊基苯基)乙烯基]蒽,DPPVAnt;2,6-二-噻吩蒽,DTAnt;2,6-二[2-己基噻吩]蒽,DHTAnt}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d)的基组水平上研究了三种蒽类衍生物的分子结... 以具有较高迁移率的对称取代类蒽的衍生物{2,6-二[2-(4-戊基苯基)乙烯基]蒽,DPPVAnt;2,6-二-噻吩蒽,DTAnt;2,6-二[2-己基噻吩]蒽,DHTAnt}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d)的基组水平上研究了三种蒽类衍生物的分子结构、电子结构、重组能和电荷传输积分,采用Einstein关系式计算了室温下的载流子迁移率,并与蒽的相关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DPPVAnt是较好的空穴传输材料,其空穴迁移率为0.49cm2·V-1·s-1;DHTAnt有利于电子传输,其电子迁移率为0.12cm2·V-1·s-1;而DTAnt是一种较好的双极性材料,其空穴迁移率和电子迁移率分别为0.069和0.060cm2·V-1·s-1.计算得到的迁移率与实验结果处于同一数量级.三种蒽类衍生物的电子重组能与蒽的相近,而空穴重组能均大于蒽的空穴重组能,大小顺序为蒽<DPPVAnt<DTAnt<DHTAnt.这与计算的迁移率结果不一致,说明分子的堆积结构决定材料的电荷传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蒽类衍生物 迁移率 电荷传输 分子重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羟基化制备苯二酚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曹维良 庄绪霞 +2 位作者 杨作银 张信芳 张敬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9-492,共4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在 UB3 LYP/ 6-3 1 1 G* * / / UB3 LYP/ 6-3 1 G* 水平上研究了水溶液中羟基自由基进攻苯酚的邻位和对位生成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 ,2个反应都存在 3个过渡态 ,3个中间体 ,并通过振动分析对...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在 UB3 LYP/ 6-3 1 1 G* * / / UB3 LYP/ 6-3 1 G* 水平上研究了水溶液中羟基自由基进攻苯酚的邻位和对位生成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 ,2个反应都存在 3个过渡态 ,3个中间体 ,并通过振动分析对过渡态进行了确认 .电荷密度的拓扑分析发现 ,邻位反应中羟基自由基的氧原子和苯酚环上的 2个氢原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并相应地形成了六元环和五元环结构 .经单点能校正后 ,2个反应的主反应活化能十分接近 ,说明邻位和对位产物会同时存在 ,这与实验观测的结果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二酚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氢键 电荷密度拓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Pd团簇负载UiO-66材料结构及稳定性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德利 杨鹏勇 +2 位作者 武胜男 何思慧 王芳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0-1215,共6页
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模拟了不同尺寸的Pdn(n=1~32)金属团簇在UiO-66孔道中的稳定构型,并对金属团簇与材料骨架之间的作用方式、结合能及骨架形变能等进行了讨论.采用Bader电荷分析方法对该体系的... 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模拟了不同尺寸的Pdn(n=1~32)金属团簇在UiO-66孔道中的稳定构型,并对金属团簇与材料骨架之间的作用方式、结合能及骨架形变能等进行了讨论.采用Bader电荷分析方法对该体系的电荷转移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Pdn团簇稳定负载于UiO-66材料的四面体笼中,且均呈堆积型构型.当Pd原子个数为28时体系的热力学稳定性最好,这与金属团簇和有机配体的成键方式相关,是金属团簇内部结合能和骨架形变能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 钯金属团簇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 密度泛函理论 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BEDT-TTF电荷转移盐的晶体结构预测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森立 侯廷军 +2 位作者 徐筱杰 张斌 朱道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用分子力学方法预测了一个新的电荷转移盐(ET)2FeCl4的晶体结构.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ET)2FeCl4系列电荷转移盐的单晶电子能量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比相近晶体的晶体结构和电子能量,解释了计算所得晶体结构的合理性.
关键词 BEDT-TTF电荷转移盐 晶体结构 分子力学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吡唑铝化合物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晓婷 郭景富 +3 位作者 安迪 王丹 任爱民 封继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303-2310,共8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半经验的ZINDO方法对二吡唑铝化合物的单、双光子吸收(OPA、TPA)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铝氮烷杂环化合物具有好的双光子吸收性质,其双光予最大吸收截面值(σ_(max))可达到2860.1 GM(1 GM=10^(-50)cm^4·s...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半经验的ZINDO方法对二吡唑铝化合物的单、双光子吸收(OPA、TPA)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铝氮烷杂环化合物具有好的双光子吸收性质,其双光予最大吸收截面值(σ_(max))可达到2860.1 GM(1 GM=10^(-50)cm^4·s·photon^(-1)).在中心、共轭桥和末端引入强的吸电子基团可调谐单、双光子吸收光谱,实现在不同波长范围的双光子吸收;利用三态公式分析了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变化的内在原因;铝氮烷杂环化合物与其相应的硼化合物相比,表现出类似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但一定程度上可增大双光子吸收截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双光子吸收:双光子吸收截面 二吡唑铝:分子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茂铁基三联吡啶配合物的光电性质理论研究
10
作者 姜松 刘畅 +2 位作者 孙刚 邹宪芝 奚洪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0期8474-8476,共3页
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被应用于二茂铁基三联吡啶体系结构和性质的计算。采用B3LYP方法,6-31G(d)基组进行理论计算。二茂铁基三联吡啶体系展现出良好的光化学、光物理、电化学、电子转移、能量转移等方面的... 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被应用于二茂铁基三联吡啶体系结构和性质的计算。采用B3LYP方法,6-31G(d)基组进行理论计算。二茂铁基三联吡啶体系展现出良好的光化学、光物理、电化学、电子转移、能量转移等方面的性质。这对这一系列发光材料的合成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茂铁基 电荷转移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核对四硫富瓦烯端基星型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温智 阚玉和 +2 位作者 闫文艳 丁艳艳 王新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83-1489,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以四硫富瓦烯(TTF)为端基、苯乙烯为桥的5种不同中心核(富电子核:氮、三聚咔唑及三聚吲哚;缺电子核:三嗪及三聚喹喔啉)构成的星型三支D-π-A型化合物的几何结构、电子吸收光谱及电荷转移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以四硫富瓦烯(TTF)为端基、苯乙烯为桥的5种不同中心核(富电子核:氮、三聚咔唑及三聚吲哚;缺电子核:三嗪及三聚喹喔啉)构成的星型三支D-π-A型化合物的几何结构、电子吸收光谱及电荷转移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中心核的类型,可有效调节LUMO能级,改变能隙的大小.电荷差分密度及跃迁密度矩阵分析结果表明,两支内的TTF端基与核到共轭桥链的电荷转移跃迁及少量的π→π*跃迁对高能吸收带有贡献;缺电子核化合物的低能吸收峰主要是TTF端基到桥链和中心核的电荷转移跃迁贡献,不同于富电子核化合物明显的TTF贡献的支内定域电荷转移跃迁.重组能计算表明,除化合物NST(中心核为氮)外,其余4个化合物的空穴重组能(λh)与电子重组能(λe)相当,中心核为三聚咔唑的化合物CST重组能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分子 四硫富瓦烯 中心核 电荷转移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T原理氮杂冠醚光化学传感器的理论研究(英文)
12
作者 王素春 王学业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60,共7页
采用DFT方法,对两个基于ICT原理的氮杂18-冠-6光化学传感器及其与Na^+、K^+、Mg^(2+)、Ca^(2+)的配合物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B3LYP/6-31+G(d,p)理论水平上对所有分子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优化构型及部分参数表明配合物中冠醚环上氮原子与... 采用DFT方法,对两个基于ICT原理的氮杂18-冠-6光化学传感器及其与Na^+、K^+、Mg^(2+)、Ca^(2+)的配合物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B3LYP/6-31+G(d,p)理论水平上对所有分子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优化构型及部分参数表明配合物中冠醚环上氮原子与香豆素基团平面化程度显著增加,尤其是两配体与Ca^(2+)的配合物.另外,据NBO分析结果可知,冠醚环上的氮原子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以上两种现象均会对分子内电荷转移产生影响.为了说明两现象相互作用使配体对金属离子产生的选择性,本文还利用TD-DFT方法,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紫外吸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配体均对Ca^(2+)有较高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 密度泛函理论 分子电荷转移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苯三段硝化的前线轨道理论
13
作者 肖鹤鸣 沈中南 王遵尧 《兵工学报》 EI CAS 1985年第4期56-60,共5页
本文运用Hückel分子轨道法(HMO),计算了甲苯及其硝基衍生物系列分子。发现以苯环各位置上的前线电荷密度(ρ_(HOMO,i)可较好地阐明甲苯三段硝化的位置选择性;m-MNT的ρ^(HOMO,i)和硝化异构物百分含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 前线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法 异构物 线电荷密度 杂原子 极化率 电子结构 共扼 原子模型 定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Fe磷桥联配合物CpW(CO)_2(μ-CO)(μ-PPh_2)Fe(CO)_3的结构和性质
14
作者 王菊 史小琴 李亚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47-52,共6页
文章采用B3LYP、B3P86、MPW1PW91、M06等密度泛函方法对CpW(CO)2(μ-CO)(μ-PPh2)Fe(CO)3进行几何结构全优化及频率分析以确定其平衡构型的热力学稳定性.通过比较发现,密度泛函方法 M06能够更好地评价W-Fe双金属磷桥联配合物.CpW(CO)2(... 文章采用B3LYP、B3P86、MPW1PW91、M06等密度泛函方法对CpW(CO)2(μ-CO)(μ-PPh2)Fe(CO)3进行几何结构全优化及频率分析以确定其平衡构型的热力学稳定性.通过比较发现,密度泛函方法 M06能够更好地评价W-Fe双金属磷桥联配合物.CpW(CO)2(μ-CO)(μ-PPh2)Fe(CO)3中存在较弱的金属-金属(W-Fe)共价单键,成键方式主要为BD(1)W-Fe→BD*(1)WFe.金属W及Fe分别与羰基成键,金属W与羰基间存在较强的共价单键,而金属Fe与羰基键较弱,是弯曲的,其键曲率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金属-金属键 金属-羰基键 自然键轨道理论 分子电荷密度拓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移型Cu(Ⅱ)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 被引量:14
15
作者 崔俐丽 周丹红 李苗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45-753,共9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N-丁基-4,5-二[2-(苯胺基)乙胺基]-l,8萘酰亚胺红移型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通过探针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前后的几何构型优化,结合自然键轨道分析,揭示了探针分子对...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N-丁基-4,5-二[2-(苯胺基)乙胺基]-l,8萘酰亚胺红移型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通过探针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前后的几何构型优化,结合自然键轨道分析,揭示了探针分子对铜离子的识别作用.通过激发态计算阐明了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Cu(II)离子络合导致萘胺脱氢,带负电荷的胺基N原子与萘环形成C=N双键,延长了共轭体系;N的非键电子向Cu(II)离子的空d轨道转移一个电子,抑制了Cu(II)离子的顺磁效应所导致的荧光淬灭,受光激发后,共轭N与萘环之间发生n→π*电子转移导致ICT效应和荧光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8-萘酰亚胺-4 5-胺基衍生物 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 分子电荷转移 荧光红移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吡咯烷基苯并蒽酮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奔 何荣幸 李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15-2522,共8页
苯并蒽酮衍生物在新型荧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和液晶显示材料等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量子化学方法优化了3-吡咯烷基苯并蒽酮的基态几何结构和第一单重激发态的几何结构,并与X射线晶体衍射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利用含时密度泛函... 苯并蒽酮衍生物在新型荧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和液晶显示材料等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量子化学方法优化了3-吡咯烷基苯并蒽酮的基态几何结构和第一单重激发态的几何结构,并与X射线晶体衍射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的不同泛函,计算了3-吡咯烷基苯并蒽酮在气相和溶剂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考察了它的电子结构和光谱特征,并分析了不同泛函、基组以及溶剂效应对吸收和发射光谱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3-吡咯烷基苯并蒽酮的最强吸收和发射光谱都是具有π→π*跃迁特征的电荷转移(CT)态;泛函B3LYP能较好地重现实验吸收能;而对于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的激发态,泛函MPWK能较好地重现实验发射能.溶剂效应的计算表明,不同极性的溶剂对3-吡咯烷基苯并蒽酮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影响较小.理论预测的光谱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吸收和发射光谱 激发态 分子电荷转移 溶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元取代苯邻、间、对位亲电取代反应活性的几种判据
17
作者 孙小玲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43-248,共6页
以分子轨道理论为基础,系统介绍了π电荷密度法、定域能法和前线电子密度法等三种用于预测一元取代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时邻、间、对位的相对反应活性及反应产物的方法。采用自编程序分别计算了一些常见一元取代苯的π电荷密度、定域能... 以分子轨道理论为基础,系统介绍了π电荷密度法、定域能法和前线电子密度法等三种用于预测一元取代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时邻、间、对位的相对反应活性及反应产物的方法。采用自编程序分别计算了一些常见一元取代苯的π电荷密度、定域能和前线电子密度,得到的数据与这些化合物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时的相对活性及产物分布能较好的符合。并对这三种方法间的联系和三种方法的进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轨道理论 电荷密度 定域能法 前线电子密度 一元取代苯 亲电取代反应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Na_(x)CoO_(2)材料Ca掺杂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8
作者 马秋菊 童路 +2 位作者 汪丽莉 宓一鸣 赵新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21,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P2⁃Na_(x) CoO_(2)材料的Ca掺杂性质,结果表明,掺杂Ca倾向位于氧原子与氧原子形成的三棱柱中心,此三棱柱与周围的CoO_(6)八面体共边。Ca通过电子转移与周围的氧发生较强的化学相互作用,削弱...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P2⁃Na_(x) CoO_(2)材料的Ca掺杂性质,结果表明,掺杂Ca倾向位于氧原子与氧原子形成的三棱柱中心,此三棱柱与周围的CoO_(6)八面体共边。Ca通过电子转移与周围的氧发生较强的化学相互作用,削弱了相邻的Co⁃O键。Ca⁃CoO_(2)的相互作用强于Na⁃CoO_(2)的相互作用,Ca的嵌入能约为7.90 eV,几乎是Na的两倍(~4.25 eV)。借助两个Na以及一个Na和一个Ca在CoO_(2)层间形成的稳定结构研究了Ca⁃Na和Na⁃Na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a⁃Na的作用使Na难以接近Ca,从而减少了Na在Ca周围的分布。分子动力学研究表明,Ca⁃Na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Na在不同位置的分布随Na含量的剧烈变化。在P2⁃Na_(x) CoO_(2)中通过Ca掺杂提高电池的性能主要归因于Ca⁃CoO_(2)和Ca⁃Na的强相互作用,这两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结构变化,提高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P2⁃Na_(x) CoO_(2) Ca掺杂 电荷密度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门新兴学科—量子生物学和量子药理学
19
作者 蔡文芳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1988年第1期58-62,共5页
量子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论性学科。它是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电子一级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奥秘的新兴边缘学科。早在1900年Plank建立了量子概念,1902年Devries提出,突变实质上也是不连续性的一种表... 量子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论性学科。它是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电子一级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奥秘的新兴边缘学科。早在1900年Plank建立了量子概念,1902年Devries提出,突变实质上也是不连续性的一种表现。因此,无论是物理学或是生物学几乎同时得出不连续性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量子生物物理学 量子 超离域度 电荷分布 电性 致癌物质 致癌物 分子轨道法 分子轨道理论 药理学 药物学 受体分子 生物分子 二苯并 电荷密度 量子化学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