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衡态气体分子间碰撞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海涛 孙坤 +3 位作者 李雅洁 韩进 张志军 张世伟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77-683,共7页
以平衡态气体分子间的相互碰撞过程为研究对象,尝试刻画微观机制过程的统计学规律,开展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新方法研究。提出基于最短自由飞行时间确定时间步长的新模拟算法,给出对应的分子碰撞判别式和三维空间非对心碰撞速度更新式,建立... 以平衡态气体分子间的相互碰撞过程为研究对象,尝试刻画微观机制过程的统计学规律,开展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新方法研究。提出基于最短自由飞行时间确定时间步长的新模拟算法,给出对应的分子碰撞判别式和三维空间非对心碰撞速度更新式,建立具有周期边界的正方体模拟空间模型,按照1∶1真实比例投放模拟分子数目,利用C语言自编程序,模拟了两个不同空间模型内的气体分子运动全过程。结果表明:气体分子间碰撞次数、分子碰壁次数、分子的速度分布、自由程分布以及自由飞行时间分布的模拟统计结果,与理论计算值高度一致或误差处于概率波动范围内,从而证明了本模拟方法的正确性。本模拟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非平衡态混合气体中各种扩散迁移过程的微观机制提供了可行的新计算方法,并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工程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分子动力学 自由程分布 模拟 最短时间步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分子以分子流态通过直圆管道时的位置分布计算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世伟 姬国钊 +1 位作者 韩进 梁文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631,共6页
针对气体分子以自由分子流态通过一段直圆管道的问题,将分子划分为从入口直达出口的直通分子和经过管壁反射后到达出口或入口的反射分子这两种类型,分别建立了流动数学模型。从余弦定律出发,推导出两类分子穿越出口与入口截面的分子总... 针对气体分子以自由分子流态通过一段直圆管道的问题,将分子划分为从入口直达出口的直通分子和经过管壁反射后到达出口或入口的反射分子这两种类型,分别建立了流动数学模型。从余弦定律出发,推导出两类分子穿越出口与入口截面的分子总数和密度分布函数的积分公式,以及反射分子在管道内壁面的沿程分布规律。定义评价数ν为管口截面上某点的局部分子密度与整个截面平均分子密度之比,给出计算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按均匀分布进入管道入口的气体分子,在飞离管道出口截面时呈现出中心密集边缘稀疏的"位置束流效应",如管长L=0.5d时,中心处νdA(0)=1.1353,边缘处νdA(0.5)=0.8313;而返回入口截面的分子却呈现出中心稀疏边缘密集的分布。这种趋势随管长增大而减弱,当L>5d后趋于稳定。入口和出口截面的分子密度分布能够互补,两者叠加后恰好等于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分子动力学 位置束流效应 模型 自由分子流态 直圆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圆管道中分子流态下“位置束流效应”的Monte Carlo法模拟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世伟 韩进 +1 位作者 刘坤 王继常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5-298,共4页
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计算证明,气体在分子流态下通过直圆管道时有“位置束流效应”存在,即在直圆管道中心区域,分子通过的密度增大;而在靠近管壁的边缘区域,分子通过的密度减少。为了恰当地反映位置束流效应现象,专门定义了评价参... 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计算证明,气体在分子流态下通过直圆管道时有“位置束流效应”存在,即在直圆管道中心区域,分子通过的密度增大;而在靠近管壁的边缘区域,分子通过的密度减少。为了恰当地反映位置束流效应现象,专门定义了评价参数γ为通过某一圆环区域的分子数密度与通过整个截面的分子数密度之比。模拟计算得出,在直圆管道的中心区域,评价参数的平均值γ≈1.11;而在边缘区域,γ≈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气体动力学 位置束流效应 MONTE Carlo法模拟 分子流态 直圆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外伤血肿膨胀与颅内压增高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曹立波 傅啸龙 +1 位作者 张冠军 李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4-580,共7页
利用具有高度解剖学细节的GHBMC有限元头部模型,建立符合患者头部在受到创伤后出现脑血肿的占位效应,并提出一种采用气体分子动力学颗粒法模拟颅脑血肿导致颅内压变化的新思路。通过医学图像软件Mimics得到患者头部血肿几何模型与病变位... 利用具有高度解剖学细节的GHBMC有限元头部模型,建立符合患者头部在受到创伤后出现脑血肿的占位效应,并提出一种采用气体分子动力学颗粒法模拟颅脑血肿导致颅内压变化的新思路。通过医学图像软件Mimics得到患者头部血肿几何模型与病变位置,调整已验证的GHBMC成人头部有限元模型,使其符合实际患者头部病变的几何特征,之后采用气体分子动力学颗粒法模拟脑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变化。两组仿真中颅脑侧脑室偏移量分别为4.6和5.6 mm,脑中线偏移量分别为4.3和4.1 mm,颅内压数值分别稳定在(2 680±20)和(2 618±18)Pa。实际患者颅脑侧脑室偏移量分别为4.8和4.9 mm,脑中线偏移量分别为3.7和3.9 mm,颅内压数值分别为2 800和2 666 Pa。仿真数据与实际数据基本吻合,表明采用气体分子动力学颗粒法来模拟分析血肿膨胀与颅内压增高的方法在理论上可行,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气体分子动力学 有限元 脑血肿 偏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