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元古界沉积物中典型分子标志化合物及其地质意义——以宣隆坳陷下马岭组黑色页岩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肖洪 李美俊 +1 位作者 王铁冠 冷筠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7-556,共10页
分子标志化合物在前寒武纪古海洋生命演化和古环境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华北克拉通宣隆坳陷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黑色页岩中检测到一系列典型分子标志化合物,其特征表现为明显的“UCM”鼓包,高丰度的甲基支链烷烃、C_(24)四... 分子标志化合物在前寒武纪古海洋生命演化和古环境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华北克拉通宣隆坳陷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黑色页岩中检测到一系列典型分子标志化合物,其特征表现为明显的“UCM”鼓包,高丰度的甲基支链烷烃、C_(24)四环萜烷、C_(19)-C_(20)13β(H),14α(H)-三环萜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以及四类重排藿烷化合物,甾烷系列化合物的缺失,其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明显不同于显生宙沉积物。甾烷系列化合物缺失可能是异养微生物转化和降解的结果,不能否定真核藻类在14亿年前古海洋的局部繁盛,但生物群落仍以原核生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微生物垫 真核生物 中元古界 分子标志化合物 下马岭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古生界烃源岩成熟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2
作者 郑晓薇 姜福杰 +1 位作者 张宇 周静琪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79,共11页
中国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普遍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且由于缺乏镜质体,下古生界地层的成熟度评价一直是深地油气勘探的技术难点。对基于有机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光谱的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方法进行系统归纳,探讨各类成熟度参数在下古生界高—... 中国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普遍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且由于缺乏镜质体,下古生界地层的成熟度评价一直是深地油气勘探的技术难点。对基于有机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光谱的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方法进行系统归纳,探讨各类成熟度参数在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中的适用性,以期为深地油气资源勘探提供指导。重点分析了笔石表皮体反射率、芳烃分子标志物参数、拉曼光谱参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1)笔石表皮体反射率因其热敏感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表征下古生界地层成熟度,但不同类型的笔石表皮体具有不同的反射率升高速率,并在生气窗出现“反射率异常”现象;(2)芳烃化合物(如菲系列和二苯并噻吩系列)及相关参数(如甲基菲指数MPI-1和甲基二苯并噻吩中的4-MDBT/1-MDBT)的热稳定性表现敏感,可成为有效的成熟度评价参数,但也受初始有机质类型及环境的影响;(3)拉曼光谱可通过D1峰和G峰的相关参数来表征分子结构和成熟度变化,但由于不同实验室的仪器、采用波长和解谱方式的差异,不利于通用对比。通过进一步总结成熟度参数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指出矿物催化、辐射效应和热模拟实验对参数适用性的影响,提出多参数联合分析可提升成熟度评价的准确性,但校准方法仍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 分子标志化合物 笔石表皮体反射率 成熟度 下古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非Muglad盆地晚白垩世海侵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3
作者 肖洪 李美俊 +3 位作者 程顶胜 刘计国 李晋 邢向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59,共8页
晚白垩世全球大规模海侵被认为仅淹没了非洲大陆北部地区,而位于非洲中部的Muglad盆地则未遭受海侵的影响,且盆地内仅发育一套富有机质的烃源岩,即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本次研究采集了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和上白垩统Da... 晚白垩世全球大规模海侵被认为仅淹没了非洲大陆北部地区,而位于非洲中部的Muglad盆地则未遭受海侵的影响,且盆地内仅发育一套富有机质的烃源岩,即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本次研究采集了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和上白垩统Darfur群泥岩样品,在上白垩统Darfur群泥岩中检测到完全不同于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的甲藻甾烷和三环萜烷组成,主要表现为高丰度的甲藻甾烷异构体和C_(23)三环萜烷丰度优势,认为其是海侵作用的产物。依据分析结果,本文首次提出上白垩统Darfur群沉积期可能受到新特提斯洋海水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晚白垩世全球海侵在非洲大陆的海水淹没范围已抵达中非大陆Muglad盆地。此外,上白垩统Darfur群海相富有机质泥岩的存在,揭示研究区不仅发育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烃源岩,还发育一套潜在的海相烃源岩。而K-1井海相原油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上白垩统Darfur群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海相原油可能是研究区未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晚白垩世 分子标志化合物 甲藻甾烷 三环萜烷 海相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辽西地区中—新元古界古油藏的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剑锋 肖洪 +4 位作者 李美俊 王延山 黄双泉 徐建斌 陈喜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在全球诸多盆地发现的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苗和商业性油气聚集,展示了这些古老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基于冀北—辽西地区烃源岩与储层沥青中三环萜烷、四环萜烷、重排藿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甾烷等分子标志化合物... 在全球诸多盆地发现的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苗和商业性油气聚集,展示了这些古老沉积地层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基于冀北—辽西地区烃源岩与储层沥青中三环萜烷、四环萜烷、重排藿烷、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和甾烷等分子标志化合物对比研究,明确了双洞背斜铁岭组和兴隆1井雾迷山组沥青分别源自洪水庄组和高于庄组烃源岩;而韩1井骆驼岭组上、下段储层沥青表现出不同的烃类来源,分别源自高于庄组和洪水庄组烃源岩。冀北—辽西地区古老地层至少发生了3期油气充注,对应3类古油藏:第Ⅰ类古油藏源自高于庄组烃源岩,其成藏时间早,经历了长期深埋和次生改造,油藏的保存条件较差;第Ⅱ类古油藏为早期油藏破坏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其成藏规模受到了较大制约;第Ⅲ类古油藏源自洪水庄组烃源岩,成藏时间晚,遭受构造破坏弱,有相对较好的成藏和保存条件,是研究区古老油气勘探的潜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油源对比 中—新元古界 烃源岩 分子标志化合物 洪水庄组 冀北—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