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氟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性质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卢春阳 马向霞 +3 位作者 何锡文 李文友 陈朗星 何海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56-1359,M008,共5页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氟哌酸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混合底物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氟哌酸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混合底物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和功能基团均与模板分子氟哌酸相互补的孔穴组成的通道,该通道可选择性地富集底物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光谱滴定 渗透 氟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被引量:15
2
作者 史瑞雪 郭成海 +3 位作者 张东江 朱春野 左言军 邓云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13-215,共3页
运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具有速度快、直接成膜等优点。该膜对其模板分子具有极好的结合性能。
关键词 电化学 制备方法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甲基膦酸二甲酯 聚合方法 分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草醛系列化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渗透特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茉 卢春阳 +2 位作者 何锡文 李文友 张玉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2-426,共5页
以香草醛(Van)或邻香草醛(o-Van)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分别制备了以尼龙和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材料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板分子及竞争物的混合溶液渗透实验... 以香草醛(Van)或邻香草醛(o-Van)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分别制备了以尼龙和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材料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板分子及竞争物的混合溶液渗透实验结果表明,支撑材料对膜选择性传输趋势基本没有影响,但选用合适的支撑材料会得到更理想的分离效果;当竞争物尺寸小于模板分子时,尺寸效应起主要作用,竞争物优先传输;当模板分子与竞争物尺寸相近时,尺寸效应不起作用,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起主要作用,模板分子优先传输;当竞争物尺寸大于模板分子时,则尺寸效应和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同时起作用,故模板分子优先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分离 香草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氨基酸海因手性化合物的选择性结合和透过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辉 张力 +1 位作者 郭洪声 王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1-265,共5页
合成了可对氨基酸海因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利用紫外光谱法比较不同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作用能力。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在极性溶剂中制备了5R-5氨-基酸海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通过Scatchard分析法研究膜中结合... 合成了可对氨基酸海因对映异构体选择性分离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利用紫外光谱法比较不同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作用能力。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在极性溶剂中制备了5R-5氨-基酸海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通过Scatchard分析法研究膜中结合位点情况。通过膜透过实验研究印迹膜对外消旋体的分离特性。Scatchard分析显示聚合物膜中形成了两类结合位点,其解离常数分别为1.88mmol/L和5.14mmol/L;选择性透过实验表明膜中形成了与5R-5氨-基酸海因分子形状和功能基因位置匹配的孔穴。与非印迹聚合物膜相比,印迹聚合物膜对对映体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R-5-氨基酸海因 分子印迹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对映体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园园 张鑫 +3 位作者 陈炜杰 刘红阳 孙立权 罗爱芹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2-397,共6页
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质,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在硅烷化的基质玻片上制备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实验优化了溶菌酶聚合物膜的印迹体系,考察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吸附平衡时间、最大吸附量、特异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以及对实际样品... 以溶菌酶为模板蛋白质,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在硅烷化的基质玻片上制备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实验优化了溶菌酶聚合物膜的印迹体系,考察了溶菌酶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吸附平衡时间、最大吸附量、特异识别能力、重复使用性以及对实际样品中溶菌酶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溶菌酶具有特异吸附能力,印迹因子为3.0,吸附平衡时间为5 min,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42.5 mg/g,实际样品中的吸附量为30 mg/g。且此印迹聚合物膜在重复使用5次后,最大吸附量仅下降了5%,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该方法为复杂生物样品中目标蛋白质的分离富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溶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双异丁烯酰乙醇胺为交联功能单体的苯磺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柳絮飞 周杰 陈长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17-1723,共7页
以苯磺隆为模板分子,N,O-双异丁烯酰乙醇胺为交联功能单体,在尼龙-6膜上通过紫外光照引发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并用扫描电镜对其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分光光谱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交联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印迹因子的测定和... 以苯磺隆为模板分子,N,O-双异丁烯酰乙醇胺为交联功能单体,在尼龙-6膜上通过紫外光照引发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并用扫描电镜对其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分光光谱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交联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印迹因子的测定和底物竞争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对模板分子苯磺隆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膜没有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苯磺隆 N O-双异丁烯酰乙醇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3-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6
7
作者 宫倩倩 曹玉华 +1 位作者 王阳 朱丽丽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6-560,共5页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吲哚-3-乙酸(IAA)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采用原位聚合制备分子印迹敏感膜。采用方波伏安法对吲哚乙酸在该印迹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62V(vs.SCE)处的峰电流与吲哚乙酸的...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吲哚-3-乙酸(IAA)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采用原位聚合制备分子印迹敏感膜。采用方波伏安法对吲哚乙酸在该印迹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62V(vs.SCE)处的峰电流与吲哚乙酸的浓度在5.0×10-6~2.0×10-4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5.0×10-6 mol/L,响应时间为3min。同一支印迹电极对吲哚乙酸响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1%(n=10)。该印迹电极对吲哚乙酸具有较好的选择性,50倍的色氨酸和多巴胺以及20倍的组氨酸和抗坏血酸均对IAA的测定不产生干扰。采用该印迹电极对绿豆芽和黄豆芽进行分析,IAA的含量分别为57.1μg/g和133.5μg/g。对黄豆芽样品进行回收率测定,回收率在97%~10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乙酸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霉素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鸣芳 王兵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4,共5页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以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以聚丙烯无纺布微孔滤膜为支撑膜,制备了具有选择识别性的氯霉素印迹聚合物膜;采用紫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作用,使用扫描...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以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以聚丙烯无纺布微孔滤膜为支撑膜,制备了具有选择识别性的氯霉素印迹聚合物膜;采用紫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作用,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线性聚合物添加剂PEG用量对膜的表面形貌的影响,并对印迹聚合物膜进行了平衡吸附和特异性吸附实验,研究其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氯霉素和4-乙烯基吡啶之间形成了氢键;PEG质量分数为16%时膜表面形态最佳,孔结构清晰均匀;本实验所合成的印迹膜对氯霉素分子表现出了良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吸附量达到22.83μ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 表面形貌 吸附性能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溶胶-凝胶包埋法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渗透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茉 何锡文 +3 位作者 秦磊 李文友 陈朗星 张玉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8-504,共7页
分别以牛血红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3种蛋白质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涂布的方法制备了在Nylon微孔滤膜表面覆盖有聚丙烯酰胺凝胶层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分子印迹膜的表面形态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支撑膜的表面... 分别以牛血红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3种蛋白质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涂布的方法制备了在Nylon微孔滤膜表面覆盖有聚丙烯酰胺凝胶层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分子印迹膜的表面形态和孔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支撑膜的表面及内部微孔表面均被一层丙烯酰胺凝胶所覆盖.对用不同蛋白为模板制备的分子印迹膜进行了这3种蛋白的单一组分和双组分混合溶液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各蛋白底物在印迹膜上的渗透规律是特异性的识别位点和尺寸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异性识别位点会选择性地识别模板分子,从而使其渗透速度减慢;尺寸效应主要体现在底物蛋白的体积越小其渗透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 渗透机理 蛋白质分子印迹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制备及分析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洁 陈长宝 +1 位作者 张丽丽 周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3-878,共6页
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光谱,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孔雀石绿分子印迹SPR传感器,建立了检测孔雀石绿的分析方法。探讨了pH值对分子印迹膜吸附特性的影响,并在最佳pH下对其吸附选择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应非印迹传感膜相... 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光谱,结合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孔雀石绿分子印迹SPR传感器,建立了检测孔雀石绿的分析方法。探讨了pH值对分子印迹膜吸附特性的影响,并在最佳pH下对其吸附选择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与相应非印迹传感膜相比,孔雀石绿印迹传感膜对孔雀石绿具有较高的吸附选择性能。该方法测定河水及河泥中孔雀绿的线性范围为8.0×10^-10 - 1.0×10^-8 mol/L,检出限(S/N=3)分别为8.83×10^-11 mol/L和1.55×10^-10 mol/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97%和93.8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和2.1%。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河水和河泥中孔雀石绿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表面等离子共振 传感器 孔雀石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铜离子伏安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丽娟 李锦书 +1 位作者 卢小泉 王志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51-1356,共6页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铜离子为模板,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在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原位聚合,制备了铜离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对铜离子在该印迹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铜离子在2.0x10^-3~1.0x10^10^...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铜离子为模板,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在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原位聚合,制备了铜离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对铜离子在该印迹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铜离子在2.0x10^-3~1.0x10^10^-15mol·L-1浓度区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p=1.6601gC.1.999(I:la,A,C:p.mol·L-1),相关系数为0.9920,检出限(S/N=3)达1.8x10^-11mol·L-1,该法可用于自来水样中铜离子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碳纳米管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羟基苯甲酸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方铖 王阳 曹玉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99-803,共5页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原位聚合分子印迹聚合物敏感膜。采用方波伏安法对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在该印迹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当响应时间为15min时,0.95V(USSCE)...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单体,在玻碳电极表面原位聚合分子印迹聚合物敏感膜。采用方波伏安法对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在该印迹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当响应时间为15min时,0.95V(USSCE)处的峰电流与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浓度在2.0×10^--6-2.0×10^-4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0umol/L,而相同条件下,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在控制电极上的响应非常小并对浓度变化不灵敏;同时在印迹电极上氧化峰电位较在裸电极上发生了微弱正移。同一支印迹电极对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响应值的RSD为4.3%(n=10)。该印迹电极对尼泊金酯类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对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丙酯以及丁酯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1.89、1.70和2.01;对结构相似的苯酚、对羟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等响应不灵敏,对结构差异较大的如维生素C等几乎无响应。用该分子印迹电极对实际样品进行分析,加标回收率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方波伏安法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