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探针DMABN测定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临界胶团浓度 被引量:5
1
作者 林翠英 宋利 赵剑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46-1850,共5页
以对二甲氨基苯甲腈(DMABN)为探针,测定它在表面活性剂(C12TABr、SDS、C12E23、C12-3-C12·2Br)水溶液中的第二重荧光强度(Ia)和对应的特征波长(λa)对表面活性剂浓度(c)曲线,由Ia-c曲线的转折点或λa-c曲线对应的一阶导数极小点可... 以对二甲氨基苯甲腈(DMABN)为探针,测定它在表面活性剂(C12TABr、SDS、C12E23、C12-3-C12·2Br)水溶液中的第二重荧光强度(Ia)和对应的特征波长(λa)对表面活性剂浓度(c)曲线,由Ia-c曲线的转折点或λa-c曲线对应的一阶导数极小点可以获得临界胶团浓度(cmc).由于C12-3-C12·2Br在水溶液中强烈聚集,利用λa-c曲线还可以获得其胶团结构松散度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探针 双重荧光 DMABN 临界胶团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测定人血清白蛋白
2
作者 蔡雪梅 李建晴 +1 位作者 卫艳丽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58-1159,1162,共3页
由于人血清白蛋白(HSA)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的结合反应,引起KDTN荧光的增强,其荧光强度的增强与HSA的浓度在13.6~272.0 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以KDTN为探针... 由于人血清白蛋白(HSA)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的结合反应,引起KDTN荧光的增强,其荧光强度的增强与HSA的浓度在13.6~272.0 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以KDTN为探针测定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方法。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136 mg.L-1,用标准加入法对方法的回收率作了试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104.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为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光度法 荧光探针 人血清白蛋白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3
作者 刘毓芳 李建晴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1-263,共3页
摘要:基于-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简称KDTN)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提出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激发波长(λex)为430nm,最大发射波长λem)为530nm及选定的试... 摘要:基于-种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简称KDTN)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提出了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分光光度法。在激发波长(λex)为430nm,最大发射波长λem)为530nm及选定的试验条件下,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线性范围为6.8-204.0mg·L-1,线性回归方程△F=0.5836ρ-1.7917,相关系数为0.9991,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4mg·L-1,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9.9%~10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探针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的光谱和光物理 被引量:4
4
作者 汪鹏飞 吴世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405-409,共5页
近年来,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光物理行为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注意,这是由于这类化合物分子的发光性能强烈地受其周围溶剂性质的影响.它们常被考虑作为研究溶剂-溶质间相互作用以及溶剂分子弛豫的有效探针化合物.Loutfy等曾对被束缚的及... 近年来,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光物理行为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注意,这是由于这类化合物分子的发光性能强烈地受其周围溶剂性质的影响.它们常被考虑作为研究溶剂-溶质间相互作用以及溶剂分子弛豫的有效探针化合物.Loutfy等曾对被束缚的及未被束缚的N,N-二甲基氨基苄叉二腈类化合物的光物理行为作过详细研究.指出它们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该类化合物分子的刚性以及和母体环境的粘度、温度及物理化学性质等密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分子 电荷转移 结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羟基黄酮分子在水中分子内电荷转移及分子间多重质子的转移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辛春雨 王野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7-1322,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TZVP基组水平上模拟7-羟基黄酮(7HF)的水复合物——7HF-(H_2O)_4激发态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复合物中7HF在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前线分子轨道出现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复合物中7HF在基态和第... 基于密度泛函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TZVP基组水平上模拟7-羟基黄酮(7HF)的水复合物——7HF-(H_2O)_4激发态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复合物中7HF在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前线分子轨道出现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复合物中7HF在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态发生了分子结构扭转,复合物中5个分子间的氢键在第一电子激发态均出现加强机制,该机制可以驱动激发态的多重质子转移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键 激发态 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 质子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检测肼的吡唑类荧光猝灭型探针
6
作者 张应鹏 李星星 +1 位作者 杨云裳 滕志东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1308,共8页
以吡唑衍生物为荧光基团,合成和表征了一种用于可视化检测N_(2)H_(4)的荧光猝灭型探针(THI)。通过研究其光谱性质发现,THI对N_(2)H_(4)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响应时间短(18 s),它对N_(2)H_(4)的检测限为0.141μmol... 以吡唑衍生物为荧光基团,合成和表征了一种用于可视化检测N_(2)H_(4)的荧光猝灭型探针(THI)。通过研究其光谱性质发现,THI对N_(2)H_(4)表现出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响应时间短(18 s),它对N_(2)H_(4)的检测限为0.141μmol·L^(-1)。质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验证了N_(2)H_(4)通过THI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导致荧光猝灭的机理。此外,THI可以被制作成试纸条定量检测N_(2)H_(4),并且成功实现对HeLa细胞中N_(2)H_(4)的荧光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衍生物 分子内电荷转移 可视化检测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还原型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7
作者 杜宇婷 袁静 邓佩瑶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1-1337,共7页
以三苯胺基作为供电子基团,2,4-二硝基苯磺酰基作为吸电子基团和反应位点,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荧光探针CDAS。探针CDAS本身在561 nm处没有荧光,当加入GSH后,探针CDAS中的... 以三苯胺基作为供电子基团,2,4-二硝基苯磺酰基作为吸电子基团和反应位点,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荧光探针CDAS。探针CDAS本身在561 nm处没有荧光,当加入GSH后,探针CDAS中的2,4-二硝基苯磺酰基与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同时释放出3-[4-(二苯基氨基)苯基]-2-苯基丙烯腈(CDA),荧光强度在561 nm处显著增强。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和乙腈混合液(体积比1∶1,10 mmol·L^(-1),pH=7.4)中,探针CDAS对GSH具有高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为7.70μmol·L^(-1))、高选择性和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179 nm)。更重要的是,探针CDAS能够用于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中GSH的细胞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胺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探针 还原型谷胱甘肽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检测有机溶剂中水含量的三苯胺荧光探针
8
作者 姚叶林 胡浩 +2 位作者 邓林龙 薛蕾 王海滨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苯胺荧光探针TPAO。该探针在有机溶剂中表现出明显的溶剂致变色效应。通过溶剂极性经验参数ET(30)方法,确定了TPAO的溶剂致变色效应与极性的相关性。基于TPAO对极性的高度敏感性,检测了8种有机溶剂中水... 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苯胺荧光探针TPAO。该探针在有机溶剂中表现出明显的溶剂致变色效应。通过溶剂极性经验参数ET(30)方法,确定了TPAO的溶剂致变色效应与极性的相关性。基于TPAO对极性的高度敏感性,检测了8种有机溶剂中水的含量,检测限分别低至0.0015%(v/v,1,4-二氧六环)、0.0016%(v/v,四氢呋喃)、0.0066%(v/v,丙酮)、0.016%(v/v,DMF)、0.043%(v/v,DMSO)、0.0043%(v/v,乙腈)、0.0040%(v/v,乙醇)、0.014%(v/v,甲醇)。此外,成功将TPAO用于国产白酒酒精度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溶剂致变色 分子内电荷转移 聚集诱导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酰亚胺-菲并咪唑荧光探针用于Cu^(2+)的比色比率检测
9
作者 董智云 石瑞丹 +2 位作者 周佳丽 雷心星 席福贵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78-4088,共11页
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Cu^(2+)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和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T机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菲并咪唑的新型Cu^(2+)比色和荧光比率探针NP,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在Cu^(2+... 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Cu^(2+)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和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T机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菲并咪唑的新型Cu^(2+)比色和荧光比率探针NP,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在Cu^(2+)加入后,探针NP由“亮黄色”荧光变为“蓝色”荧光,肉眼可观察到颜色由“亮黄色”变为“无色”。UV-vis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探针NP对Cu^(2+)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并且响应时间短。根据荧光滴定实验,计算得到探针NP与Cu^(2+)的结合常数为3.04×10^(4)L/mol,NP对Cu^(2+)的检出限为5.35×10^(-8)mol/L(53.5nmol/L)。Job曲线、^(1)H NMR和质谱数据分析显示,探针NP是通过菲并咪唑N原子、亚胺上的N原子与Cu^(2+)结合的,二者结合的化学计量比为1∶1,DFT计算显示NP-Cu^(2+)的HOMO-LUMO能带能隙差低于NP的能隙差,表明NP与Cu^(2+)的配位是有利的。NP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定量识别;此外,制备了基于NP的试纸条,与智能手机结合,可实现Cu^(2+)的快速视觉半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萘酰亚胺-菲并咪唑 荧光比率探针 分子内电荷转移 比色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取代对香豆素分子超快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10
作者 葛晶 李智彪 +1 位作者 薛丙乾 白西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28-3135,共8页
设计具有高亮度、高光稳定性和环境友好型的荧光染料,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前沿领域。研究发现,荧光染料的发光效率受到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的影响。因此,有效地抑制TICT过程对于荧光标记物和探针的研究与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香... 设计具有高亮度、高光稳定性和环境友好型的荧光染料,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前沿领域。研究发现,荧光染料的发光效率受到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的影响。因此,有效地抑制TICT过程对于荧光标记物和探针的研究与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尤其是具有高荧光产率和长荧光寿命的7-氨基香豆素染料,一直以来都广泛应用于不同体系中,作为荧光探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不同溶剂对香豆素染料分子激发态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而忽略了染料分子结构对TICT过程的重要作用。采用了飞秒时间分辨瞬态吸收(TA)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香豆素染料C460和C481在不同溶剂中的激发态动力学。研究结果揭示,在具有高强供氢能力的高极性甲醇溶剂中,C481才显著发生TICT过程。此外,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氟取代效应会降低分子内扭转势垒,导致非辐射失活效应加速,从而引发更为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荧光染料性能时选择合适的溶剂,还可为荧光染料分子结构的设计提供重要的指导,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吸收光谱 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BODIPY的Zn^(2+)荧光探针:ICT增强效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邱琳 季一凡 +3 位作者 朱成成 陈韵聪 何卫江 郭子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为克服BODIPY类探针Stokes位移小、发射偏短等不足,本文通过在BODIPY引入α-(4-羟基)苯乙烯基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应并结合meso-位Zn2+螯合团的引入构建了一个发射红移到黄色的、有较大Stokes位移(~50 nm)的BODIPY类Zn2+荧光探针... 为克服BODIPY类探针Stokes位移小、发射偏短等不足,本文通过在BODIPY引入α-(4-羟基)苯乙烯基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应并结合meso-位Zn2+螯合团的引入构建了一个发射红移到黄色的、有较大Stokes位移(~50 nm)的BODIPY类Zn2+荧光探针。这些特点有利于降低造影中自发荧光、光毒性和激发的干扰。光谱研究显示探针具有良好的Zn2+特异性荧光增强响应,且其他金属和近中性环境pH的干扰较小。该探针对Zn2+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12~1.2μmol·L-1,检测限为0.18μmol·L-1。HeLa细胞内Zn2+共聚焦荧光成像研究表明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细胞膜透过能力,可对胞浆内"自由"Zn2+实现可逆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分子内电荷转移 细胞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率型CN-检测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颂 侯鹏 +2 位作者 王静 刘磊 王鑫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5-48,共4页
利用CN-诱导的迈克尔加成反应阻断探针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ICT),成功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荧光比率型CN-荧光探针。该探针对CN-具有显著的荧光比率响应,其荧光光谱蓝移128 nm。相对于其他干扰离子,探针对CN-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 利用CN-诱导的迈克尔加成反应阻断探针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ICT),成功设计合成一种新型的荧光比率型CN-荧光探针。该探针对CN-具有显著的荧光比率响应,其荧光光谱蓝移128 nm。相对于其他干扰离子,探针对CN-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通过以上实验为监测CN-浓度提供一个简单有效并具有较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比率型 分子内电荷转移 香豆素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移型Cu(Ⅱ)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崔俐丽 周丹红 李苗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45-753,共9页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N-丁基-4,5-二[2-(苯胺基)乙胺基]-l,8萘酰亚胺红移型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通过探针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前后的几何构型优化,结合自然键轨道分析,揭示了探针分子对...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及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N-丁基-4,5-二[2-(苯胺基)乙胺基]-l,8萘酰亚胺红移型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通过探针分子与金属离子结合前后的几何构型优化,结合自然键轨道分析,揭示了探针分子对铜离子的识别作用.通过激发态计算阐明了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Cu(II)离子络合导致萘胺脱氢,带负电荷的胺基N原子与萘环形成C=N双键,延长了共轭体系;N的非键电子向Cu(II)离子的空d轨道转移一个电子,抑制了Cu(II)离子的顺磁效应所导致的荧光淬灭,受光激发后,共轭N与萘环之间发生n→π*电子转移导致ICT效应和荧光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8-萘酰亚胺-4 5-胺基衍生物 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红移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ICT型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质与识别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昭 郑蕾 +1 位作者 徐玥 何昊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2年第6期37-43,共7页
以经典的金属离子响应型多羧酸识别基团为结构基础,连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荧光基团,在识别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构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合成得到一种荧光探针T13;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探针T13对Zn^(2+)... 以经典的金属离子响应型多羧酸识别基团为结构基础,连接苯乙烯类发色团苯并咪唑荧光基团,在识别基团与荧光基团之间构筑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制,合成得到一种荧光探针T13;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手段,初步阐明了探针T13对Zn^(2+)、Cu^(2+)、Hg^(2+)的识别机制。结果表明,探针T13对目标物Zn^(2+)、Cu^(2+)、Hg^(2+)均表现出特征响应与稳定荧光性能;识别过程中荧光强度与目标物浓度线性相关,探针与目标物的络合比为1∶1,能够用于水环境中Zn^(2+)、Cu^(2+)、Hg^(2+)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为探针结构优化、性能筛选与探针-目标离子的生物学成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多羧酸配体 光谱性质 识别机制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为荧光探针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15
作者 刘毓芳 李建晴 董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446,共3页
基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β环糊精(β-CD)所生成的包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三元超分子体系产生的荧光,且其荧光强度与BSA的质量浓度在3.31~662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基于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化合物,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KDTN)与β环糊精(β-CD)所生成的包合物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形成三元超分子体系产生的荧光,且其荧光强度与BSA的质量浓度在3.31~662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6mg·L-1,提出了以KDTN与β-CD包合物为新的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法测定BSA含量。该反应体系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40nm,测定在pH 9.18的B-R缓冲介质中进行。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平均回收率为99.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为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内电荷转移 荧光探针 1-酮-2-(对二甲氨基苯亚甲基)-四氢萘 β-环糊精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氨基-1,8萘酰亚胺的双光子荧光H_2S探针光学性质与响应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文静 张玉瑾 王传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03-2309,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水平上的解析响应函数方法,采用极化连续模型(PCM)研究了两种新型的截断型双光子荧光H_2S探针AcHS-1,2的单双光子吸收及荧光发射性质,并对其响应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AcHS-1,2在与H_2S反应后,生成物的单双...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水平上的解析响应函数方法,采用极化连续模型(PCM)研究了两种新型的截断型双光子荧光H_2S探针AcHS-1,2的单双光子吸收及荧光发射性质,并对其响应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AcHS-1,2在与H_2S反应后,生成物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特别是荧光发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们的吸收峰都有较大的红移.此外,不同末端基团对探针分子的光学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分析了探针分子AcHS-1,2与H_2S反应前后的Mulliken布居及电荷转移过程,反应后分子内电荷转移量增大,从而改变了分子的光学性质,实现了对H_2S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双光子吸收 H2S 分子内电荷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识别水合肼荧光探针的合成及细胞成像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琪 吴楠 +3 位作者 程思宇 杨想 包尚哲 陈颂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60,共5页
该文以氰基联苯酚为荧光载体,乙酰基为识别基团,基于水合肼引发的脱保护反应和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ICT),研发一种能快速识别N2H4的开关型荧光探针。在pH=7.4(含1 mmol/L CTAB)的PBS缓冲溶液中,相对于其他测试的分子或离子,探针化合物对N... 该文以氰基联苯酚为荧光载体,乙酰基为识别基团,基于水合肼引发的脱保护反应和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ICT),研发一种能快速识别N2H4的开关型荧光探针。在pH=7.4(含1 mmol/L CTAB)的PBS缓冲溶液中,相对于其他测试的分子或离子,探针化合物对N2H4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能在5 min内快速检测识别到N2H4。当探针浓度为10.0μmol/L时,探针化合物对N2H4的检出限为0.08μmol/L,这个限度符合美国环保局定义的N2H4浓度水平。在生理条件下,探针识别N2H4可以呈现显著的荧光开启信号。同时,细胞成像实验表明探针可以透过细胞膜与N2H4作用,为在线监测提供有效的工具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水合肼 分子内电荷转移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ICT协同AIE的Zn(Ⅱ)荧光探针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丹 王振欣 +1 位作者 郭月婷 马养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78,共8页
以2,2′:6′,2″-三联吡啶-4′-甲醛、4-氨基-N,N-二苯基苯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D-π-A型化合物L,并通过X-射线单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能够发生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三联吡啶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 以2,2′:6′,2″-三联吡啶-4′-甲醛、4-氨基-N,N-二苯基苯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D-π-A型化合物L,并通过X-射线单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能够发生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三联吡啶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作为Zn(Ⅱ)离子识别基团.当其与Zn(Ⅱ)发生配位后,吸电子能力增强,发生ICT所需能量降低,因此荧光明显增强并发生红移.通过电喷雾质谱、Job′s plot、荧光滴定等实验确定在检测体系中L与Zn(Ⅱ)配位的化学计量比为2∶1.由于生成的Zn(Ⅱ)配合物在THF/H2O介质中表现出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 AIE)性质.因此基于ICT协同AIE,化合物L可用于检测水介质中的Zn(Ⅱ)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π-A 分子内电荷转移 聚集诱导发光 荧光探针 Zn(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有机荧光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功能应用
19
作者 张芳 郭鹍鹏 +2 位作者 梁春平 尤雪瑞 张志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97-3104,共8页
有机荧光分子因其荧光性质稳定、结构易调控、成本低廉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为了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性有机荧光小分子,通过调控分子结构,利用Suzuki反应合成了一个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A-D-A型多功能有机荧光小分子APAD... 有机荧光分子因其荧光性质稳定、结构易调控、成本低廉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为了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性有机荧光小分子,通过调控分子结构,利用Suzuki反应合成了一个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A-D-A型多功能有机荧光小分子APAD。通过理论计算对分子结构、能级以及电势差分布情况进行表征,表明该分子存在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电化学等分析手段进一步分析了其能级结构。聚集态发光性能研究表明,该分子具有典型的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最后,利用APAD的分子发光特性对其应用性进行了研究,发现APAD不仅可以作为有机荧光探针实现对有害物质水合肼的实时检测,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抗干扰性,且检测限低至3.2×10-7mol/L,还可以利用其荧光性能对温度的依赖性制备荧光温度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荧光分子 分子内电荷转移 聚集诱导发光 荧光探针 荧光温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甲基-6-丙酰-2-萘胺氢键复合物激发态超快动力学研究
20
作者 葛晶 薛丙乾 +2 位作者 李智彪 肖静 白西林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1-680,共10页
抑制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的形成能够显著增强发光材料的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然而,目前缺乏准确预测TICT存在的方法。本文基于Kamlet-Taft理论,通过稳态/瞬态吸收光谱结合量化计算,对N,N-二甲基-6-丙酰-2-萘胺(PRODAN)在不同溶剂中... 抑制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的形成能够显著增强发光材料的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然而,目前缺乏准确预测TICT存在的方法。本文基于Kamlet-Taft理论,通过稳态/瞬态吸收光谱结合量化计算,对N,N-二甲基-6-丙酰-2-萘胺(PRODAN)在不同溶剂中的激发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稳态光谱表明,PRODAN氢键复合物的斯托克斯红移主要依赖溶剂极性和供氢能力。瞬态吸收光谱表明,快时间τ_(1)和τ_(2)归属为分子内电荷转移和TICT形成过程,而慢时间τ_(3)和τ_(4)归属为溶剂化和荧光辐射过程。此外,结果表明极性和供氢能力的增大会加快PRODAN氢键复合物的动力学过程。计算表明,在较高极性且强供氢能力的甲醇溶剂中能形成稳定的TICT态。研究结果为荧光探针分子结构设计和溶剂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 激发态动力学 瞬态吸收光谱 量化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