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管内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1
作者 贾飞 凌亮 +6 位作者 刘波 李春平 李荟茹 沈祥丽 王孟樵 张丹 张健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行分娩镇痛出现产时发热的产妇[体温≥38.0℃、年龄≥18岁、单胎、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根据分娩镇痛后... 目的:探讨影响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行分娩镇痛出现产时发热的产妇[体温≥38.0℃、年龄≥18岁、单胎、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根据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的中位数值进行分组,小于等于中位数值为早发热组、大于中位数值为晚发热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相关因素及两组母婴的妊娠结局。结果:共纳入253例产妇,产妇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范围为1.83~28.42 h,中位数值为8.00 h,其中早发热组126例,晚发热组12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初产妇、人工破膜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是影响产时发热出现时刻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分娩镇痛前使用缩宫素是其保护性因素(OR<1,P<0.05)。晚发热组产妇发热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绒毛膜羊膜炎诊断率、新生儿NICU住院率、新生儿肺炎的比例均高于早发热组(P<0.05)。结论:初产妇、人工破膜及较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可能与椎管内分娩镇痛后产时发热出现时刻的延迟有关,而分娩镇痛前使用缩宫素可能具备一定的保护作用。产时发热出现越晚,母婴临床结局可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 产时发热 出现时刻 影响因素 母婴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曹家刚 张丽峰 +3 位作者 王一飞 李胜华 罗威 王长社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36例,年龄20~40岁,BMI 20~35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TEAS组(n=6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36例,年龄20~40岁,BMI 20~35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TEAS组(n=69)和对照组(n=67)。硬膜外分娩镇痛5 min后,TEAS组使用韩式电刺激仪刺激双侧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每小时施行一次,每次30 min,至分娩结束;对照组仅将电极放置于相应穴位不予电刺激。记录分娩镇痛前、镇痛后2、4 h、分娩即刻的鼓膜温度,并计算产时发热(≥37.5℃视为发热)率。记录分娩镇痛前、分娩即刻及分娩后1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记录局麻药总用量、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结果与分娩镇痛前比较,镇痛后4 h、分娩即刻两组产妇鼓膜温度明显升高(P<0.05),分娩即刻及分娩后1 h两组产妇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在分娩即刻与分娩后1 h血清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局麻药总用量明显降低(P<0.05)。两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能够降低分娩镇痛产妇局麻药物用量,降低产妇血清IL-6浓度,减少产时发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硬膜外分娩 产时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娩镇痛:舒适与安全并行,教学与质控并举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砡 赵梦芸 +10 位作者 裴丽坚 龚亚红 阮侠 张羽冠 夏迪 鲁志龙 张占杰 周炯 付晨薇 高劲松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0,共5页
分娩镇痛是以遵循产妇自愿和临床安全为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分娩镇痛技术,以最大程度减轻产妇产痛的医疗服务。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成为我国分娩镇痛首批试点单位,近年来在分娩镇痛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满意成果。本文主要介绍... 分娩镇痛是以遵循产妇自愿和临床安全为原则,通过实施有效的分娩镇痛技术,以最大程度减轻产妇产痛的医疗服务。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成为我国分娩镇痛首批试点单位,近年来在分娩镇痛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满意成果。本文主要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分娩镇痛相关经验,具体包括:(1)合理调配人员安排,多学科联动制定标准化诊疗流程,为安全分娩提供舒适度保障;(2)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方案,为安全分娩保驾护航;(3)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分娩镇痛培训与救治演练落到实处;(4)开展教育与科普讲座,帮助产妇树立科学分娩镇痛观。希望该经验分享可为我国各级诊疗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麻醉安全 管理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晨 钱夏丽 +3 位作者 于建海 刘皓昕 李彩娟 崔晓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1,共6页
目的:构建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ERMF)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妇产医院产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7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诊断为ERMF分为ERMF组(n=148... 目的:构建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ERMF)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妇产医院产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7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诊断为ERMF分为ERMF组(n=148)与非ERMF组(n=632)。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RMF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与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能与拟合优度。选取2022年8月—10月住院的170名产妇作为模型的验证组,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建模组ERMF发生率为19.0%,验证组ERMF发生率20.6%。阴道指检次数、缩宫素使用、产程、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是ERMF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灵敏度为0.912,特异度为0.796,约登指数为0.888。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灵敏度为0.886,特异度为0.785。结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对于识别高危ERMF产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ERMF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分娩 产间发热 预测模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威 赵继蓉 李胜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7-281,共5页
目的评估硬膜外分娩镇痛(LEA)对产妇产后抑郁(PPD)的影响。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628例,年龄20~36岁,BMI 20~35 kg/m 2,ASAⅡ或Ⅲ级。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两组:镇痛组(n=322)和非镇痛组(n=306)。记录分娩期间VAS疼... 目的评估硬膜外分娩镇痛(LEA)对产妇产后抑郁(PPD)的影响。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628例,年龄20~36岁,BMI 20~35 kg/m 2,ASAⅡ或Ⅲ级。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两组:镇痛组(n=322)和非镇痛组(n=306)。记录分娩期间VAS疼痛评分最高值、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和新生儿入NICU的发生情况。于分娩前1周和产后2周、6周分别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PPD发生情况(EPDS评分≥11分为PPD),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产妇焦虑情绪,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估产妇感受到的总社会支持度。结果与非镇痛组比较,镇痛组产妇分娩期间VAS疼痛评分最高值明显降低(P<0.05)。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入NICU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产后2、6周PPD发生率、PSSS高支持状态、GAD-7≥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产妇接受LEA不影响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 产后抑郁 产后焦虑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发热对产妇分娩方式和助产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洋 赵天天 +2 位作者 李彦东 江海滨 张成栋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68,共5页
目的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引起的发热对产科分娩方式和助产方式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孕妇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孕妇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根据有无发热将其分为发热组和非发热组。研究主... 目的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引起的发热对产科分娩方式和助产方式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1-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孕妇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孕妇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后,根据有无发热将其分为发热组和非发热组。研究主要结局是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发热对产科分娩方式,助产方式的影响,次要结局是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新生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收入重症医学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开始纳入856例孕妇,最终574例孕妇符合标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其中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发热128例(发热组),未发热446例(未发热组)。发热组剖宫产发生率为16.4%,未发热组剖宫产发生率7.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使用情况在发热组12.5%,未发热组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经阴分娩产妇之间助产、侧切以及新生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血症入ICU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会增加产妇剖宫产发生率以及孕妇围产期抗生素使用率,但对于经阴助产需求以及新生儿因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血症入ICU情况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 发热 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娩镇痛初产妇采用自由体位纠正胎方位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蔡军红 蔡诗琪 +4 位作者 贺英英 何芬 林毅萍 刘贤 叶彩容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在分娩镇痛初产妇纠正胎方位异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分娩镇痛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104例行常规仰卧位或半坐卧位分娩,干预组129例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产妇胎方位异常...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在分娩镇痛初产妇纠正胎方位异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分娩镇痛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104例行常规仰卧位或半坐卧位分娩,干预组129例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产妇胎方位异常纠正率、缩宫素使用、分娩方式、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产后2 h阴道流血量、会阴损伤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干预组胎方位自然纠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缩宫素使用、会阴损伤、产程时长、产后2 h阴道流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能够有效纠正胎方位异常,促进正常分娩,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胎方位异常 分娩 自由体位 产程 分娩方式 会阴损伤 阴道流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波 凌亮 +4 位作者 魏大源 贾飞 王孟樵 张刚 张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2-596,共5页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选择2022年1—3月于同一医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568例作为验证集,纳入标准与训练集相同,通过R语言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本研究训练集中有197例(8.7%)产妇出现产时发热;验证集中有46例(8.1%)产妇出现产时发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集中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8(95%CI 0.660~0.732),敏感性为83.2%,特异性为47.9%。验证集中通过R语言进行外部验证,预测模型的AUC为0.703(95%CI 0.634~0.772),敏感性为65.2%,特异性为71.3%。结论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保护性因素,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在分娩镇痛前预测产时发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 产时发热 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用于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间隔时间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旭林 徐世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6-1160,共5页
目的探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技术在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用于分娩镇痛中的有效间隔时间。方法选择单胎头位初产妇101例,年龄20~40岁,BMI 20~35 kg/m 2,ASAⅠ或Ⅱ级,孕期37~42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五组:PIEB间隔时间... 目的探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技术在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用于分娩镇痛中的有效间隔时间。方法选择单胎头位初产妇101例,年龄20~40岁,BMI 20~35 kg/m 2,ASAⅠ或Ⅱ级,孕期37~42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五组:PIEB间隔时间40 min组(P40组,n=20)、PIEB间隔时间50 min组(P50组,n=19)、PIEB间隔时间60 min组(P60组,n=20)、PIEB间隔时间70 min组(P70组,n=20)和PIEB间隔时间80 min组(P80组,n=22)。给予负荷剂量12 ml 1 h后采用PIEB模式行硬膜外分娩镇痛,间隔时间根据各组分配时间确定,泵内药物为0.1%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15μg/ml共12 ml。根据有效镇痛率(第一产程结束前无需追加镇痛药物的产妇比例),采用Probit回归法计算半数有效间隔时间(EI_(50))和90%有效间隔时间(EI_(90))。记录镇痛前、镇痛后20 min、1、2、3、4 h、宫口开全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分娩镇痛中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情况(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结果P40组、P50组、P60组、P70组和P80组有效镇痛率分别为95.0%、84.2%、70.0%、55.0%和50.0%,采用Probit回归法计算,EI_(50)和EI_(90)分别为76.5 min(95%CI 69.0~93.9 min)和43.4 min(95%CI 17.6~52.7 min)。两组不同时点VAS疼痛评分、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改良Bromage评分、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新生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0.1%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15μg/ml PIEB行分娩镇痛的EI_(50)和EI_(90)分别为76.5 min(95%CI 69.0~93.9 min)和43.4 min(95%CI 17.6~52.7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 氢吗啡酮 半数有效间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谷穴位埋线对大鼠分娩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10
作者 张子敬 黄敏丽 +5 位作者 代鸿飞 李嘉欣 林祖恩 孙凤 庞瑞萍 吴玲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3-1949,共7页
目的:观察合谷穴位埋线在大鼠分娩模型中的镇痛效果,并探究其对合谷穴局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信号(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等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36只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合谷针刺组和合谷埋线组。在引产前、分娩... 目的:观察合谷穴位埋线在大鼠分娩模型中的镇痛效果,并探究其对合谷穴局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信号(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等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36只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合谷针刺组和合谷埋线组。在引产前、分娩启动前、分娩启动时及半产程时,采用热水甩尾法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测定法评估痛阈变化。半产程时采集合谷穴局部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GRP、P物质(substance P,SP)和肥大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方法测定ATP和腺苷的浓度。结果:引产前,三组的热水甩尾时间、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启动前,针刺组和埋线组的热水甩尾时间、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娩启动时和半产程时,埋线组的热水甩尾时间、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P<0.05)。半产程时CGRP、SP、肥大细胞表达、ATP和腺苷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P<0.05),并且CGRP、SP与肥大细胞呈共表达现象。结论:合谷穴位埋线可有效缓解分娩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局部CGRP和SP的表达增加,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ATP并转化为腺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谷 穴位埋线 分娩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P物质 肥大细胞脱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11
作者 张阳 孙雪玲 +2 位作者 钱鸿春 拓明花 尚玉秀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产后抑郁的调查结果,探讨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及各类别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3所医院产科住院待产的孕妇32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分娩镇痛组和对照组... 目的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产后抑郁的调查结果,探讨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及各类别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3所医院产科住院待产的孕妇32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分娩镇痛组和对照组,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对产后3 d和42 d抑郁情况进行调查,使用Mplus 8.3软件对两组间EPDS得分、抑郁检出率和抑郁程度等指标进行潜在剖面模型分析。结果分娩镇痛组与对照组在产后42 d EPDS得分、抑郁检出率和抑郁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9,χ^(2)=8.376,χ^(2)=8.382,P均<0.05)。LPA分析将产后抑郁分为3个类别,分别为低危型(3.08±2.35)分,占36.5%;中危型(9.89±2.91)分,占45.8%;高危型(19.54±3.18)分,占17.7%。中危型分娩镇痛组与对照组产后EPD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25,P<0.05)。结论分娩镇痛可降低产后42 d及中危型产妇的抑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剖面分析 分娩 产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麻醉和镇痛对产后抑郁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杜唯佳 刘志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8-983,共6页
产后抑郁发病率高,严重危害母婴健康,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现已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的流程,旨在早期诊断产后抑郁,及时治疗干预。围产期管理中完善的镇痛是降低应激反应、促进母乳喂养、减少产妇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 产后抑郁发病率高,严重危害母婴健康,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现已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的流程,旨在早期诊断产后抑郁,及时治疗干预。围产期管理中完善的镇痛是降低应激反应、促进母乳喂养、减少产妇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麻醉药物药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麻醉药物在产后抑郁防治中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和循证学证据,综述围产期疼痛、产科麻醉和镇痛,以及产科麻醉药物对产后抑郁的影响,为麻醉和镇痛管理用于产后抑郁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抑郁 分娩 产科麻醉 剖宫产 麻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阶梯式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29
13
作者 李冰 陈绪军 +4 位作者 郭艳 赵占强 朱芸 李佳芹 王熙乔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阻滞在产程潜伏期阶梯式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4月单胎头位初产妇210例,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1组: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2组:0.075%罗哌卡因+0.5μg/ml舒...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阻滞在产程潜伏期阶梯式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4月单胎头位初产妇210例,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1组: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2组:0.07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3组: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4组: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5组:0.07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6组: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7组: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0.1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宫口开≥3cm)。观察各组VAS评分、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Bromage评分以及产后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七组产妇镇痛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组潜伏期时程较1组明显缩短(P〈0.05),5、6组较4组明显缩短(P〈0.05)。4组活跃期时程较1组明显延长(P〈0.05)。2、3组出血量较1组明显减少(P〈0.05),5、6、7组出血量较2组明显增多(P〈0.05),同样也明显多于3组(P〈0.05)。2、3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较1组轻微,且5、6、7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较4组也明显减弱(P〈0.05)。各组产妇产后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程潜伏期应用0.075%或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活跃期应用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对产程干扰小,产后出血量少,不影响产妇下肢活动,并且对母婴安全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硬膜外镇 阶梯式分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不同诱导方式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0
14
作者 李海冰 刘志强 +2 位作者 陈秀斌 马馨霞 宦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9-502,共4页
目的比较椎管内不同诱导方式下腰-硬联合阻滞(CSEA)或硬膜外阻滞(EA)中,相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和头位初产妇60例,宫口扩张3 cm时随机分为CSEA组和EA组,每组30例;另设... 目的比较椎管内不同诱导方式下腰-硬联合阻滞(CSEA)或硬膜外阻滞(EA)中,相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和头位初产妇60例,宫口扩张3 cm时随机分为CSEA组和EA组,每组30例;另设无分娩镇痛的30例产妇为对照组。CSEA组鞘内注射舒芬太尼5μg后硬膜外置管接自控镇痛(PCA);EA组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与0.5μg/mL的舒芬太尼混合液实验剂量5 mL,随后注入上述药物10 mL后再接PCA;对照组未行任何镇痛处理。观察CSEA组和EA组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完善时间、产妇满意度、不良反应、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催产素及器械助产的使用情况。结果实施椎管内麻醉后,CSEA组和EA组的视觉疼痛评分表(VAS)评分逐渐降低。CSEA组的镇痛起效时间和镇痛完善时间较EA组显著提前。CSEA组和EA组的活跃期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EA组第二产程较CSEA组和对照组延长(P<0.05);3组间第三产程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皮肤瘙痒发生率高于EA组和对照组。EA组改良Bromage评分高于CSEA组和对照组;3组剖宫产率、催产素及器械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用于CSEA和EA均能提供满意且安全的分娩镇痛。CSEA因具有起效快、药物用量少和产妇满意度高的优点而更适合用于分娩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阻滞 硬膜外阻滞 分娩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或连续硬膜外输注复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 被引量:67
15
作者 王朝辉 冯善武 +3 位作者 徐世琴 张盼盼 王楠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55-759,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间隔时间行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或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infusion epiduaral,CEI)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有分娩镇痛要求的足月初产妇186例,ASAⅠ或Ⅱ级... 目的评价不同间隔时间行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或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infusion epiduaral,CEI)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有分娩镇痛要求的足月初产妇186例,ASA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2例。三组均使用首次剂量(0.125%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10 ml,镇痛泵均使用(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100ml。PIEB1组(P1组):5ml/30min,首次剂量注入30min后开始脉冲给药;PIEB2组(P2组):10 ml/60 min,首次剂量注入60 min后开始脉冲给药;CEI组(C组):10ml/h,首次剂量注入后立即开始持续给予背景剂量。三组均设置PCA量5ml,锁定时间30min。记录镇痛期间宫缩疼痛VAS评分、运动阻滞程度Bromage评分、VAS评分>3分的例数和(MBS)评分>1分的例数;记录最高感觉阻滞平面、镇痛药物用药总量、催产素使用量、PCEA按压次数,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产间发热的例数;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在分娩镇痛开始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镇痛前,P2组VAS>3分的比率明显低于P1组和C组(P<0.05)。镇痛期间,P1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明显高于P2组和C组,P2组单侧阻滞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P2组镇痛药物用药总量、PCE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明显长于P1组和C组(P<0.05)。P1组与P2组器械助产与产间发热的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在分娩镇痛中给予首次剂量后,间隔60min行PIEB模式注射技术,是一种更有效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硬膜外注射 持续输注 患者自控硬膜外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和产程特点 被引量:32
16
作者 尹春艳 周敬珍 +3 位作者 吕小燕 黄小鹏 何桂华 陈建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63-1567,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以下简称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以下简称宫缩)和产程特点,为分娩镇痛产程观察与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自然临产宫口开大3cm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213例,由专人在分娩镇痛前和镇痛显效后30、60、120min时... 目的探讨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以下简称分娩镇痛)的子宫收缩(以下简称宫缩)和产程特点,为分娩镇痛产程观察与处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自然临产宫口开大3cm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213例,由专人在分娩镇痛前和镇痛显效后30、60、120min时,应用美国惠普公司M1351A型胎儿监护仪,分别监测宫缩周期、持续时间、强度、宫缩曲线类型,研究分娩镇痛的宫缩特点。(2)比较分娩镇痛421例与非分娩镇痛237例产妇第1产程活跃期、第2和第3产程时间的差异,研究分娩镇痛的产程特点。结果(1)镇痛前与镇痛显效后不同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与镇痛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镇痛后宫缩减弱有统计学意义;(2)镇痛后不同时间段宫缩各项客观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镇痛组平均第1产程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5),严密监测下合理使用催产素,平均第2、3产程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分娩镇痛组产钳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镇痛对宫缩和产程有一定的影响,正确认识分娩镇痛的宫缩和产程特点、进行积极有效的产程处理是分娩镇痛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麻醉 分娩 子宫收缩 产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46
17
作者 冯善武 徐世琴 +3 位作者 王娴 王楠 雷黎明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8-861,共4页
目的评价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体温≥3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规律间断给药组(RIB组),每小时给予单次剂量10ml(0.08%罗哌卡因8mg+0.4μ... 目的评价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体温≥3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规律间断给药组(RIB组),每小时给予单次剂量10ml(0.08%罗哌卡因8mg+0.4μg/ml舒芬太尼4μg),持续给药组(CI组),按10ml/h速度持续给药。记录硬膜外镇痛前、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产妇的鼓膜体温、硬膜外感觉阻滞水平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计算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结果镇痛后4、5h、分娩时、分娩后1h两组产妇鼓膜体温明显高于镇痛前(P<0.05或P<0.01);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时IL-6水平明显高于镇痛前(P<0.01)。镇痛后3、4hRI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I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间断给药与持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相近,体温升高可能与IL-6水平的升高有关,但镇痛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注射 持续输注 产间发热 硬膜外分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 被引量:61
18
作者 李兵 王燕琼 +3 位作者 苏纲 杜伟忠 田佳 黄燕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1-783,共3页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初产妇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PCEA组硬膜外腔注射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的混合药液10ml负...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初产妇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PCEA组硬膜外腔注射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的混合药液10ml负荷量,然后连接硬膜外镇痛泵;PCIA组先静脉注射25μg负荷剂量的瑞芬太尼,然后连接静脉电子镇痛泵。测定患者VAS疼痛评分和Bromage评分,记录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镇痛后1~3h,PCE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PCIA镇痛效果不及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PCEA,但操作简单、起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患者自控硬膜外镇 患者自控静脉镇 分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45
19
作者 胡祖荣 曹培如 +4 位作者 佘守章 邓显仔 黄希照 苏丹晨 刘继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比较鞘内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的效应。方法:选择择期初产妇180例,鞘内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随机分六组,剂量分别为3.0μg、4.0μg、5.0μg、6.0μg、7.0μg、8.0μg(S3组、S4组、S5组、S6组、S... 目的:比较鞘内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的效应。方法:选择择期初产妇180例,鞘内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随机分六组,剂量分别为3.0μg、4.0μg、5.0μg、6.0μg、7.0μg、8.0μg(S3组、S4组、S5组、S6组、S7组、S8组),双盲对照观察。各组镇痛方法均采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硬膜外产妇自控镇痛(PCA)。各组硬膜外维持用药相同。观察记录起效时间;鞘内给药后10、15、30、60、90min时的VAS评分;维持时间、运动阻滞、各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和5分钟Apagr评分与全程分娩镇痛的满意度;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起效时间S3组〉S4组〉S5组≈S6组S7组≈S8组,以S3组最慢。S3组在各时间点镇痛效果均比S5-S8组差,60min时S4、S5组的镇痛效果与S6、S7相似,但明显弱于S8组(P〈0.05);S3组、S4组的维持时间明显短于S5-S8组(P〈0.05)。S3组、S4组满意度明显差于S5-S8组(P〈0.05)。各组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瘙痒发生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鞘内注射4.0—8.0μg舒芬太尼均可提供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效果,但镇痛剂量以5.0—6.0μg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分娩 硬膜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注射罗哌卡因的分娩镇痛效果及其对产妇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9
20
作者 陈祥楠 杨世辉 +3 位作者 林辉瑞 陈宁宁 苏晨露 黄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2-504,共3页
目的评价合谷穴、三阴交穴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及其对产妇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ASA I-Ⅱ级、单胎、足月(≥37周,<41周)、枕前位妊娠拟阴道产,自愿要求穴位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对照组(B组)。在宫... 目的评价合谷穴、三阴交穴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及其对产妇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ASA I-Ⅱ级、单胎、足月(≥37周,<41周)、枕前位妊娠拟阴道产,自愿要求穴位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对照组(B组)。在宫口开至≥3 cm时,A组在双侧三阴交穴、合谷穴注入0.2%罗哌卡因1 mL;B组在双侧三阴交穴、合谷穴注入0.9%生理盐水1 mL。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30、60、12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组各产程时间、分娩结局、皮质醇浓度等指标。结果研究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均较镇痛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镇痛2 h后,对照组产妇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各产程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谷穴、三阴交穴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不会延长产程,不会增加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谷穴 三阴交穴 罗哌卡因 分娩 皮质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