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分叉颈动脉一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许珂 邢海英 +4 位作者 孙伟平 孙葳 孙永安 黄一宁 金海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不多。该研究报道1例无分叉颈动脉患者,中年男性,因头晕1个月就诊,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住院后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无分叉颈动脉伴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经支架置入术及降压控糖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结合该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无分叉颈动脉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影像诊断医师对无分叉颈动脉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 分叉颈动脉 血管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面弹性对分叉颈动脉个体化病例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2
作者 邱晓宁 费智敏 +2 位作者 张珏 王炜哲 曹兆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54-1559,共6页
目的基于颈动脉的壁面弹性变形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影响,研究血流动力学与分叉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对CT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得到1例真实人体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该模型分别以刚性壁面和弹性壁... 目的基于颈动脉的壁面弹性变形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影响,研究血流动力学与分叉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对CT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得到1例真实人体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该模型分别以刚性壁面和弹性壁面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壁面位移、壁面应力、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刚性模型与弹性模型的差异。结果相对刚性模型而言,尽管颈动脉内的速度分布和壁面剪应力分布趋势差异不大,但颈动脉内速度有显著下降、壁面剪应力也有大幅降低。在该例数值计算中,最大流动速度约下降14%,而TAWSS则下降了11.8%。壁面变形导致的血流扰动使得颈动脉内的流动更加复杂。结论弹性壁面对分叉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更合理地模拟心血管内的流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对人体三维分叉颈动脉血液流动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雪洁 田帅 +2 位作者 崔红社 常家鹏 张敬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3-939,共7页
目的通过CT影像重构三维血管模型,研究外加均匀磁场对血液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和磁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体外均匀磁场对血液流动影响的数学模型,运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仿真模拟,... 目的通过CT影像重构三维血管模型,研究外加均匀磁场对血液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和磁流体力学方法,建立体外均匀磁场对血液流动影响的数学模型,运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仿真模拟,探究磁场强度对血液流动速度、压力和剪切应力的影响。结果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血管中心处的流速受到了更加显著的抑制。壁面压力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磁场在血流分叉前对壁面处压力的影响明显,而在血流分叉后对壁面压力的影响减弱。血流进入分支血管后,壁面切应力显著增加,同时磁场对切应力的影响也显著增强。结论人体血液具有磁流体力学特性,一定强度范围的磁场对血液流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设计人造强磁场设备、评估人造磁场环境对人体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以及诊断人造磁场环境产生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动力学 分叉颈动脉血管 磁场 磁流体力学 速度场 剪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化彪 张本骏 +3 位作者 李亚华 张庆辉 徐苗 韩新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SSAC)和双支架辅助弹簧圈(DSAC)栓塞颅内分叉处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分叉处WNBA患者109例,其中SSAC栓塞68例和DSAC栓塞41例。比较两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情况,手术时间、费用,术后即刻Raymond-Roy闭塞分级(RROC)以及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术后3~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支架内狭窄情况、RROC和mRS评分。结果:SSAC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率、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和替罗非班或依替巴肽应用率,出院时和术后3~6个月的mRS评分以及术后支架内狭窄率均低于DSAC组(P<0.05)。结论:SSAC治疗颅内分叉处WNBA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狭窄率低、并发症少,且手术耗时短、费用低,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支架辅助弹簧圈 双支架辅助弹簧圈 颅内分叉处宽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颈动脉分叉模型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5
作者 于风旭 邓明彬 +3 位作者 陈槐卿 石应康 廖斌 李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336-2338,共3页
目的实现不同流速下人颈动脉分叉模型中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方法依据实验应用的人颈动脉分叉模型,采用Gambit软件建立了数值模拟应用的颈动脉分叉几何模型。应用FLUENT6.0软件分别计算不同流速下颈动脉分叉模型内血管壁面切应力分布。... 目的实现不同流速下人颈动脉分叉模型中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方法依据实验应用的人颈动脉分叉模型,采用Gambit软件建立了数值模拟应用的颈动脉分叉几何模型。应用FLUENT6.0软件分别计算不同流速下颈动脉分叉模型内血管壁面切应力分布。结果在人颈动脉分叉模型内的颈总动脉区域,无论流速如何改变,其切应力分布大致均匀。颈内动脉窦(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inus,ICAS)的外侧壁存在明显的低切应力区域,并且随着流速的增加,低切应力区域的范围明显减小。结论低血管壁面剪切应力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血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叉 剪切应力 动脉粥样硬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 Atlas在双支架技术治疗复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韩金涛 李选 +5 位作者 贾子昌 栾景源 梁飞 张宇翔 赵世录 赵彦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2月到2022年5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以双支架辅助栓塞(...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2月到2022年5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以双支架辅助栓塞(dual stent-assisted coiling,DSAC)治疗的19例复杂WNBA患者临床资料。19例患者共19个WNBA,其中5个为破裂性动脉瘤。分布部位: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7个位于前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尖。其中18个动脉瘤采取“Y”型DSAC、1个采取“X”型DSAC技术治疗。栓塞后复查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采取Raymond量表评估即刻栓塞效果和载瘤动脉情况。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采取复查全脑血管DSA,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闭塞情况和载瘤动脉通畅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步骤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DSAC后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即刻闭塞情况:16个为RaymondⅠ级(完全闭塞)、2个为RaymondⅡ级(瘤颈残留)、1个为RaymondⅢ级(瘤体残留)。1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为分支动脉内血栓形成,予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流恢复,苏醒后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术后3个月时18例患者获临床随访,均预后良好(m RS≤2分)。术后6个月时16例患者获DSA影像随访:RaymondⅠ级14个、RaymondⅡ级1个、RaymondⅢ级1个。结论 Neuroform Atlas支架用于DSAC治疗WNBA技术成功率较高,有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较传统支架有一定优势,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部宽动脉 双支架辅助栓塞 Neuroform Atla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颈动脉分叉的TF-AHCB模型 被引量:16
7
作者 丁祖荣 王克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7-90,共4页
在研究了来自 74具中国人尸体的 1 48个颈动脉分叉标本后 ,建立了一个新的人颈动脉分叉平均模型 TF- AHCB,以取代 Bharadvaj等建立的传统的 Y- AHCB模型 .确定了新模型分叉管的归一化尺寸 ,讨论了其流体力学意义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关键词 动脉分叉 TF-AHCB模型 血流动力学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唐光才 陈祖望 周康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234-236,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分叉(CCAB)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的影响 ,提高对MRA图像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健康自愿者20名 ,行双侧CCABDuplexUS和2DTOFMRA对照研究 ,观察CCAB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的影响。结果 :20例40个CCABDuplexUS均显示颈内... 目的 :探讨颈动脉分叉(CCAB)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的影响 ,提高对MRA图像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健康自愿者20名 ,行双侧CCABDuplexUS和2DTOFMRA对照研究 ,观察CCAB血流类型改变对MRA信号的影响。结果 :20例40个CCABDuplexUS均显示颈内动脉窦后外侧有反向血流 ,2DTOFMRA示该部位血流信号较弱 ,且与颈总动脉分叉夹角成正比 ,在MIP重建图像上可形成狭窄的假象。结论 :了解正常成人颈总动脉分叉部血流类型改变对MRA图像的影响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解释血管病变的MRA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叉 血流类型 磁共振成像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血管解剖及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谭庆晶 秦超 +4 位作者 杨俊威 王天保 林浩海 张德敏 江志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目的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 目的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入路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明确血管和神经的形态学及结构特点。结果颈总动脉分叉部形态可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占比为10%、52.5%、37.5%。分叉位置以甲状软骨为界,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高度在其上缘以上、平上缘和上缘以下的占比分别为55%、37.5%、7.5%;相较之下右侧分别为62.5%、27.5%、10%。男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女性(P〈0.05)。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 5);左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右侧(P〈0.05)。结论通过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血管与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分叉区域 动脉内膜剥脱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颈动脉分叉MRA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光才 陈祖望 周康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9年第6期395-397,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成像参数及成像序列对MRA图像的影响。方法: 对7 名健康自愿者分别进行MRA检查,观察每一种主要成像参数改变及不同成像序列对MRA图像的影响。结果: 血流/组织信号对比随TR时间延长而降低; TE时间越长... 目的: 探讨不同成像参数及成像序列对MRA图像的影响。方法: 对7 名健康自愿者分别进行MRA检查,观察每一种主要成像参数改变及不同成像序列对MRA图像的影响。结果: 血流/组织信号对比随TR时间延长而降低; TE时间越长, 颈动脉分叉部血流信号减弱越明显; 射频偏转角越大, 血流/组织信号对比就越高, 但血管搏动伪影也越明显; 激励层面增厚可增加成像范围, 且可提高信噪比, 但空间分辨率下降。3DMRA空间分辨率比2DMRA高, 但成像范围受限,检查时间长。结论: 影响颈动脉分叉MRA成像的序列及参数较多, 恰当地选择成像参数和成像序列可提高MRA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叉 磁共振血流成像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粥样斑块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国伟 胡宇杲 +2 位作者 黄娅林 王克强 于彦铮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36-238,T012,共4页
对74例尸体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斑块的程度进行了观察,并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加以对照。结果:①动脉粥样斑块多分布于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的内侧壁和后壁;②根据动脉粥样斑块分布面积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四级。斑块... 对74例尸体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粥样斑块的分布及斑块的程度进行了观察,并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加以对照。结果:①动脉粥样斑块多分布于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动脉窦的内侧壁和后壁;②根据动脉粥样斑块分布面积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四级。斑块病变程度右侧明显高于左侧,男性高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分叉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总动脉分叉部的几何形态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12
作者 冯军屏 黄松 +2 位作者 盛伟华 陆祎 宋黎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颈动脉分叉部的几何形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87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和头颅MRI检查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成人颈动脉分叉部的几何形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187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和头颅MRI检查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无关(P>0.05)。高血脂、颈动脉分叉部角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关(P<0.05)。正常人的颈动脉分叉部的几何形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不同(P<0.05)。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分叉角及相邻血管内径均明显大于正常人群(P<0.05)。结论: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颈动脉分叉角度更大,颈动脉分叉角度很有可能作为一个预测脑缺血性疾病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叉 几何形态 脑缺血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辅助循环诱导颈动脉分叉血流及壁面切应力重分布的机制:基于临床测量及数值仿真的研究
13
作者 杜健航 罗斌 +1 位作者 王晖 彭俊萍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67-67,共1页
目的现代体外反搏(EECP)是由本团队自主研发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技术及装置。目前美国卒中学会(ASA)以Ⅱa级别将其纳入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推荐指南。前期研究表明,EECP对于缺血性脑神经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所诱导的大脑血流动力学响... 目的现代体外反搏(EECP)是由本团队自主研发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技术及装置。目前美国卒中学会(ASA)以Ⅱa级别将其纳入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推荐指南。前期研究表明,EECP对于缺血性脑神经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所诱导的大脑血流动力学响应是显著不同的,但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晰。本文推测,脑血流自动调节(CA)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循环 脑血流动力学 动脉分叉 脑血流自动调节 壁面切应力 无创性 缺血性脑卒中 体外反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分叉处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体内应力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庆虎 杨少雄 +1 位作者 许怡隽 龚晓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8-276,共9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分叉处血管斑块的体内应力分布,为颈动脉分叉处血管斑块破裂行为的研究和诊断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力学机理参考。方法基于人体颈动脉分叉血管的平均几何参数,建立三维颈动脉分叉血管及其斑块的几何模型,通过"热-结构&... 目的探究颈动脉分叉处血管斑块的体内应力分布,为颈动脉分叉处血管斑块破裂行为的研究和诊断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力学机理参考。方法基于人体颈动脉分叉血管的平均几何参数,建立三维颈动脉分叉血管及其斑块的几何模型,通过"热-结构"耦合重建颈动脉分叉血管及其斑块的残余应力,并计算血压和血流分别作用下颈动脉分叉处血管斑块的体内应力。结果斑块的肩部同时存在着最大主应力和弹性剪切应力的应力集中。斑块肩部的弹性剪切应力随着狭窄率增大或血压升高均增加。斑块上游区域的流体壁面切应力明显高于斑块下游区域,斑块下游区域的振荡剪切指数则显著大于上游区域。且斑块的弹性剪切应力和流体壁面切应力大小随着狭窄率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斑块从内部中心位置到壁面肩部承受着非均匀的应力分布,血管严重狭窄时"内压外拉"的受力状态更容易导致斑块破裂。随着血压的变化,斑块结构应力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使斑块产生结构疲劳,增加破裂风险。斑块上下游区域流体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可能是斑块上下游组分、易损程度等性质不同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分叉 残余应力 弹性剪切应力 流体壁面切应力 斑块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椎动脉发自主动脉弓伴双侧颈总动脉高位分叉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时强 王守彪 +2 位作者 周成富 朱延鹏 宋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6-686,共1页
根据《中国人解剖学数值》,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占(3.47±0.45)%。另外.一般解剖学教科书常把甲状软骨上缘作为颈总动脉分叉的高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或颈总动脉高位分叉已经均分别有所报道,但椎动脉起源的变异... 根据《中国人解剖学数值》,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占(3.47±0.45)%。另外.一般解剖学教科书常把甲状软骨上缘作为颈总动脉分叉的高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或颈总动脉高位分叉已经均分别有所报道,但椎动脉起源的变异伴颈总动脉高位分叉的报道少见在笔者解剖一具成年女性尸体时,发现此变异,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分叉 自主动脉 左椎动脉 高位 双侧 左侧椎动脉 解剖学 甲状软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16
作者 王开杉 陈渝杰 +3 位作者 唐俊 朱刚 胡荣 缪洪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252-2259,共8页
目的探讨使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2022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3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影像,其中55例患者... 目的探讨使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2022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3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影像,其中55例患者采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观察使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缺血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价患者出院及临床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使用术后即刻及随访脑血管造影Raymond分级评估栓塞效果、术后随访CTA及MRA评估有无复发。结果55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均成功栓塞,未见支架打开不良、支架打折等不良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1.82%),迟发性缺血2例(3.64%),未见围手术期出血事件。术后即刻造影致密栓塞(RaymondⅠ级)50例(90.91%),瘤颈残留(RaymondⅡ级)3例(5.45%),RaymondⅢ级2例(3.64%)。40例患者于术后6~24个月获得影像随访,造影RaymondⅠ级38例(95%),RaymondⅡ级2例(5%);9例患者行CTA或MRA复查未见复发;术后随访动脉瘤栓塞效果较术后即刻好转。出院时mRS评分0~1分50例,2分1例,3分1例,4分2例,5分1例。获得4~24个月临床随访预后,mRS评分0~1分50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6分1例;出院时mRS评分较差患者临床随访mRS评分好转。结论使用LEO支架构建crossing Y形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成功率及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率低,近期疗效可,远期疗效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分叉部宽动脉 crossing Y形支架 弹簧圈栓塞 LEO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咽升动脉异常起源及颈外动脉的异常分支形式
17
作者 Glun,V Peta,Z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F004-F004,共1页
关键词 动脉高位分叉 咽升动脉异常起源 动脉分支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颈动脉窦内流动分离区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祖荣 王克强 丛旭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8-32,共5页
关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的病理解剖报告指出,在窦内侧或内外侧同时发生内膜增生和粥样斑块的病例很多见。用血流动力学低切应力因子相关理论,在传统的Y型AHCB模型中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本文在音叉型AHCB修正模型中,用可视化技术显示颈动... 关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的病理解剖报告指出,在窦内侧或内外侧同时发生内膜增生和粥样斑块的病例很多见。用血流动力学低切应力因子相关理论,在传统的Y型AHCB模型中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本文在音叉型AHCB修正模型中,用可视化技术显示颈动脉窦内定常三维流场,用激光测速技术测量颈动脉窦内膜增生部位的速度剖面,发现除窦外侧分离区外还存在窦内侧分离区,使临床上观察到的粥样斑块分布现象得到合理解释,并证明音叉型AHCB模型是对传统模型的明显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动脉分叉 流动可视化 激光测速 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2
19
作者 刘亚平 张莹 +1 位作者 王从旭 李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斑块 相关性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 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分叉 狭窄程度 脑梗死患者 动力学改变 检出情况 峰值流速 搏动指数 对照组 检出率 多发生 防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替代内膜剥脱术吗? 被引量:1
20
作者 缪中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内膜剥脱术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流动力学特征 动脉分叉 剪切力 脑组织 外侧壁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