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南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区管控——以雪绿漾片区为例
1
作者 丁金华 须如怡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苏南水网地区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测度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为区域空间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增强水网地区生态系统自适应性。以苏州市的雪绿漾片区为例,... 苏南水网地区景观格局日趋破碎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采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测度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可持续性,为区域空间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增强水网地区生态系统自适应性。以苏州市的雪绿漾片区为例,基于“活力(V)-组织力(O)-恢复力(R)-贡献力(C)”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2002-2022年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分异特征,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空间分布特征划定管控分区,并提出相应管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002-2022年雪绿漾片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均值持续下降,由0.38下降至0.28,Ⅰ级和Ⅱ级健康空间占比减少了约13.72%,Ⅲ级健康空间占比下降了约4.66%,Ⅳ级和Ⅴ级健康空间占比上升了约18.38%;健康指数空间分布有一定差异,健康高值区多为水域密集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完善;健康低值区以高度城镇化区域为主,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弱,生态健康整体水平较低。依据2002-2022年雪绿漾片区生态系统健康等级转移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系统健康改善区、稳定区和退化区3类空间管控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的分区管控策略。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为空间分区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分区管控 水网地区 VOR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姜昀 王文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6,共6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均属建立区域空间分区体系的举措,目标是实现国土空间分区分类管控,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目前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衔接内容和衔接技术不清晰等问题,亟须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均属建立区域空间分区体系的举措,目标是实现国土空间分区分类管控,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目前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衔接内容和衔接技术不清晰等问题,亟须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在管理要求、技术逻辑、主要成果等方面的异同,分析总结地方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衔接实践。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的基本理念相同,共同维护发展保护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但各有侧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管控目标是环境质量,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目标是用途管制,二者不能相互替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和用途管制成果,可实现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和管控要求完全一致,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分析结论、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成果,可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在优化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时更多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在政府招商引资阶段,二者协同发力,共同保障项目选址科学、布局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国土空间规划 底线约束 用途管制 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技术路径实践探索——以邹平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文燕 杜超 +4 位作者 刘军 林靖华 王龙飞 胡丙鑫 郭二民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8,共11页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研究,是“双碳”背景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协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邹平市为例,评估研究区域内重点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用清单网格化的方式识别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双高值区域,构建碳...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研究,是“双碳”背景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协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邹平市为例,评估研究区域内重点工业行业碳排放现状,用清单网格化的方式识别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双高值区域,构建碳污一体化清单;运用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手段开展碳汇空间研究,识别碳汇重点区域与重点种类;针对重点行业,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措施库,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分级指数法分析减污降碳协同性,提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优化建议。结果显示:2020年邹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约为5867万t,热电联产、炼焦、铝冶炼加工等为重点行业;全市在韩店镇、魏桥镇、长山镇、高新街道等重点区域存在4处碳污高排放物网格,电解铝、焦化等重点企业集中了大部分碳污排放;2020年邹平市平均植被碳汇强度为364 t/(km^(2)·a),年植被碳汇量为45万t,碳汇主要集中在九户镇、码头镇、魏桥镇和临池镇,耕地和林地是主要的碳汇系统类型,在各管控单元中应根据区域行业特点与植被碳汇类型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工艺升级改造、林地碳汇提质增效等措施。本研究提出的减污降碳协同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技术路径,为减污降碳协同要求结合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优化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源头防 分级指数法 准入清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实践探索——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4
作者 薛强 于雷 +5 位作者 李敏辉 牛韧 廖程浩 蒋楠 路路 秦昌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是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融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基于GIS空间统计方法构建了大气污染物... 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是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融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基于GIS空间统计方法构建了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清单,使用产排污系数法核算大气污染物和CO_(2)的减排量,使用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对程度评估方法评估了措施协同性,构建了本地化的减污降碳措施库,使用CMAQ模型评估了措施优化后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减污降碳协同管控重点区域位于增城区南部,重点行业包括热电联产、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摩托车整车制造等。2)基于产排污系数法、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相对程度评估指数等方法,定量评估了措施的协同减排量和协同性,构建了12项本地化的减污降碳措施,其中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涂装工艺升级、低氮分级燃烧改造、超低排放改造等措施展现出较好的综合减排效益。3)基于GIS空间映射识别方法,识别了5个有待优化的环境管控单元,重点和一般管控单元分别为3个、2个。4)通过CMAQ模型对清单优化前后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纳入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措施后的直接减排效益和间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SO_(2)、NO_(x)、颗粒物以及VOCs的减排量分别为76、288、58、139 t,CO_(2)减排量为53万t。空气中PM_(2.5)、SO_(2)、NO_(2)浓度分别下降了0.254、1.844和2.893μg/m^(3)。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促进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减污降碳 协同管控 技术路径 准入清单优化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协同的动力机制、运行模式与优化进路
5
作者 司林波 萧欣茹 高林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7,共17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三线一单”为基础框架,形成覆盖全域、贯穿全程、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黄河流域在坚持管控单元内精细化治理的同时,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是提升流域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基于PSR模型、SFIC模型...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三线一单”为基础框架,形成覆盖全域、贯穿全程、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黄河流域在坚持管控单元内精细化治理的同时,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是提升流域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基于PSR模型、SFIC模型和空间治理理论构建“压力结构过程空间”四维分析框架,系统解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协同的多维动力源及互动逻辑。研究发现,压力维度通过生态承载阈值与政策刚性约束形成原始驱动力,结构维度依托制度设计实现治理网络重构,过程维度通过动态传导链推动管控工具创新,空间维度作为情境调节器提升地理属性与治理策略的适配性,四维动力通过“压力输入结构重构执行反馈空间调适”的互动逻辑形成非线性协同动力机制。通过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段及全流域层面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协同实践的多案例比较分析发现,黄河上中下游分别形成了“生态红线+制度刚性约束型”“资源约束+政策压力驱动型”“空间优化+数字赋能驱动型”三类协同模式,黄河流域整体宜采取分区差异化管控协同模式。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从具有全流域普适规律特征的一般共适路径和适用于不同区段的差异化情境路径两个方面探寻优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三线一单”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管控协同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环境分区管控技术与实践探索
6
作者 周亚楠 范东平 +5 位作者 张云珂 洪曼 曾嘉强 周雯 张玉环 张洁茹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7,共10页
开展声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框架研究,探索构建声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方法,对噪声源头预防管理、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具有重要作用。按照问题识别—目标设定—分区划分—清单制定的技术思路,综合考虑用地性质、空间布局和噪声影响,划定优... 开展声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框架研究,探索构建声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方法,对噪声源头预防管理、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具有重要作用。按照问题识别—目标设定—分区划分—清单制定的技术思路,综合考虑用地性质、空间布局和噪声影响,划定优先保护区、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通过对海口市开展实证研究并进行应用效果分析,表明声环境分区管控有助于保障城市声环境质量,促进声环境管理差异化、精准化,提升噪声控制的源头预防水平。此外,从推动试点应用完善技术体系、提升管控基础加强能力建设、加强部门合作与公众宣传等方面提出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声环境功能区 空间布局 海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整体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应然逻辑与实践进路——基于“结构—功能—过程”的分析框架
7
作者 司林波 裴索亚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8,共12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美丽中国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应该是什么样以及现实怎么样”等基础性理论和实践问题,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解答。基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历史...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美丽中国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应该是什么样以及现实怎么样”等基础性理论和实践问题,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解答。基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历史考察,揭示出逐步走向“整体性”是体系演化的重要趋势。通过结构功能主义与SFIC模型的协作过程构建出“结构—功能—过程”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从系统结构关系、功能维度呈现、动态协作过程三个维度呈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应然图景。但实践中该体系在结构配置、功能耦合与过程协同等关键维度上,仍普遍存在碎片化困境。为此,从构建权责共担的协同架构,夯实集成化的支撑基础,强化反馈导向的协作闭环入手,方能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从“有形”走向“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整体性治理 结构—功能—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基本逻辑、运行样态与法治进路 被引量:7
8
作者 秦鹏 徐燕飞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6,共14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特色制度创新,不仅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实践范例。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逻辑论证和运行观察,发现: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基本性制度,...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特色制度创新,不仅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实践范例。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逻辑论证和运行观察,发现: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基本性制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根植于空间转向理论,蕴含着深厚的空间治理逻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实现空间正义为价值目标,法治化是其制度发展的应然理路;法制供给滞后、法律内容残缺、配套机制缺失是掣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战略实施和制度转型的主要动因。因此,提出要在明确立法策略的基础之上,按照内外在机理构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法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国土空间 三线一单 空间正义 行政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南星湖片区水网乡村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动态变化与分区管控研究
9
作者 丁金华 汪大庆 王沁园 《园林》 2024年第6期4-11,共8页
苏南地区是中国城镇发展的先行区,具有复杂的水网空间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殊性。伴随快速化城镇发展,水网乡村景观格局破碎化、生态风险增加等问题突显,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提出分区管控策略是维护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苏南地区是中国城镇发展的先行区,具有复杂的水网空间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殊性。伴随快速化城镇发展,水网乡村景观格局破碎化、生态风险增加等问题突显,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提出分区管控策略是维护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以苏州市南星湖片区为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研究区201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CA-Markov模型对2030年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进行模拟预测,提出时空动态变化下的空间分区管控策略。研究表明2010–2020年南星湖片区景观生态风险呈上升趋势,高、较高风险面积占比分别增加7.77%、4.58%,中、较低风险面积有所下降,多向更高一级风险转移,其中荷花荡、甫港村等建设用地扩张区域风险等级上升较显著。2030年情景模拟下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不断上升,高、较高、中风险范围逐步扩张,面积占比分别增加3.3%、0.23%、2.16%,较低、低风险面积则逐步缩减,相较于现状,2030年情景模拟下风险等级上升区主要集中于南星湖、汾湖周边等建设用地与水域镶嵌分布区域。将2020年与2030年土地利用模拟下的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进行叠置分析,基于现状与潜在风险区识别结果并提出时空动态演变下的空间分区管控策略,为实现苏南水网乡村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动态 分区管控 水网乡村 情景模拟 苏州市南星湖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汛期污染特征及分区管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英 邵智 +3 位作者 吴雪 朱启凤 王燕彩 付潇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6-1084,共9页
基于滇池流域长时间序列的降雨数据、河湖水质数据以及各类型排口水质数据,分析了滇池流域河湖水质变化对降雨的响应关系,提出了汛期污染分区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近年来滇池流域降雨集中程度增加,短时强降雨事件发生频率增大... 基于滇池流域长时间序列的降雨数据、河湖水质数据以及各类型排口水质数据,分析了滇池流域河湖水质变化对降雨的响应关系,提出了汛期污染分区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近年来滇池流域降雨集中程度增加,短时强降雨事件发生频率增大,汛期污染控制难度增大;河湖水质整体上呈现出汛期主要污染物浓度高于非汛期的现象,入湖河道氨氮和总磷与降雨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汛期污染主要来自于河道沿岸的合流制排口、种植业排口和分流制雨污混接口的排放;为提升汛期污染防治的精细化水平,建议按照城郊面山洪水冲击控制区、主城中心合流制污染控制区、二环外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区、分流制排水系统混流及径流污染控制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区来对滇池流域汛期污染进行分区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汛期污染 入河排口 分区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敏 徐茂蓉 +1 位作者 阳攀登 王丙晖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8-1542,共5页
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已进入落地实施、体系完善阶段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评估和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区域环境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兼顾科学性、... 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已进入落地实施、体系完善阶段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评估和监管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区域环境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兼顾科学性、系统性、可量化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生态环境系统改善、资源效率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4个维度15项具体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某沿海城市为案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实施后的主要成效,评价结果可信。研究结果为地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绩效评估指标的体系构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绩效评估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分区管控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一平 邵晓莉 +4 位作者 杨雪莹 刘哲 李红 欧阳键 王岩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39-244,共6页
该文章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成果为基础,以湖北省16个二级流域为载体,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运用研究。在综合考虑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禀赋、水生态环境功能、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要求、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等... 该文章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成果为基础,以湖北省16个二级流域为载体,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运用研究。在综合考虑流域二级分区的水资源禀赋、水生态环境功能、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要求、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等因素前提下,通过研判二级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的功能定位和主要环境问题,总结提出二级流域生态环境分区总体特征和分区分类管控要求,以期在流域综合治理中强化环境考量,助力推动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综合治理 流域二级分区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视域下中国能源碳减排测度及路径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慧 耿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6-58,共13页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重要方案。为使政府能够更加精准地从省域层面因地制宜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本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遴选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指标,运用K-...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重要方案。为使政府能够更加精准地从省域层面因地制宜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本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遴选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指标,运用K-means空间聚类法从“面”上剖析了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分布格局。为提高碳减排分区管控政策的适用性,本研究进一步聚焦“点”上,对经聚类后的5类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测度分析,实现了由“面”及“点”多维度揭示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空间异质性,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分区域推进“双碳”战略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碳减排 区域差异 空间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多功能评价及分区管控 被引量:54
14
作者 熊昌盛 张永蕾 +2 位作者 王雅娟 栾乔林 刘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4-114,共11页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市级尺度上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开展分区保护划定,协调耕地多功能性以服务国家耕地保护战略。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与三角坐标图分析。研究结果:(1)2017年全国耕地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生产功能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生活功能呈“两头高、中间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特征,而生态功能沿胡焕庸线呈“东低西高”的分布格局;(2)全国耕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特点,据此基于空间聚集性及全国农业区划提出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3)全国各市耕地多功能之间的协调度存在显著差异,高值区以生态主导型和协调型为主,低值区以协调型为主,据此提出基于空间协调度的耕地多功能分区方案。研究结论:全国耕地多功能呈明显空间分异规律,相应分区方案可为宏观层面耕地保护的精准施策及空间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耕地多功能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聚集性 空间协调度 分区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粮食—城镇化—生态多维压力体系的河南省耕地利用分区管控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相利 赵华甫 +2 位作者 冯喆 周璟茹 高鹏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7-315,共9页
从耕地面临的粮食安全、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压力出发,集成创新性构建粮食-城镇化-生态多维耕地压力测评体系,利用弹性系数量化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分析1996—2016年耕地多维压力问题,并基于粮食安全、城镇发... 从耕地面临的粮食安全、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压力出发,集成创新性构建粮食-城镇化-生态多维耕地压力测评体系,利用弹性系数量化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分析1996—2016年耕地多维压力问题,并基于粮食安全、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进行分区管控。结果表明:(1) 1996—2016年河南省耕地的粮食压力、生态压力高于临界值,城镇化压力持续增加,耕地保护态势存忧;(2)河南省城镇化压力与粮食压力的弹性系数为0. 065,各省辖市整体在0~1之间波动,1996—2006年间的变化最为明显,济源市甚至达到4. 098,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较大;(3)根据研究期内耕地压力状况及年际变化态势,将河南省耕地利用划分为优化调节区、集约利用区、严格管控区,并从优化耕地利用格局、发展集约化现代农业以及严格管控耕地占用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多维压力体系 弹性系数 分区管控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分区管控对策 被引量:15
16
作者 马睿 李云玲 +1 位作者 何君 张小丽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17,共9页
从地表水、地下水和用水总量3个方面对我国水资源承载状况(不超载、临界超载和超载)进行评价,以地表水、地下水和用水总量承载状况的最差评价结果作为综合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群、经济区、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承载力... 从地表水、地下水和用水总量3个方面对我国水资源承载状况(不超载、临界超载和超载)进行评价,以地表水、地下水和用水总量承载状况的最差评价结果作为综合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群、经济区、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最终提出分区管控对策。结果表明:水资源超载区和临界超载区涉及全国53%的国土面积、近60%的人口和GDP,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28%;地表水超载与临界超载单元有151个,主要分布在海河、辽河、黄河中下游支流、淮河中游水系、西北内陆河局部河段;地下水超载与临界单元有107个,超采的地下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发展。重要城市群、经济区、能源基地几乎全部分布在水资源超载或临界超载地区,17个粮食主产区中有14个在水资源超载和临界超载地区。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结果,提出超载区“补水”,临界区“控水”,不超载区“保水”的分区管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分水源 重点区域 分区管控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深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应用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0
17
作者 唐丽云 陈海嵩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3-588,共6页
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在应用中呈现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注重空间管控、强调系统管控、筑牢生态优先理念、落实陆海统筹管控5个方面的特点。但是在应用中也面临着缺乏... 以“三线一单”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在应用中呈现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注重空间管控、强调系统管控、筑牢生态优先理念、落实陆海统筹管控5个方面的特点。但是在应用中也面临着缺乏立法支撑、环境质量底线未有具体环境要素的量化应用、在环评中衔接不足、在环境监督执法中未得到普遍落实、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不顺畅等诸多挑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加快分区管控立法;强化环境质量底线研究;明确“三线一单”在环评中的适用标准;强化“三线一单”在生态环境监督执法中的效力;推进“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进一步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 “三线一单”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研究--以三水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令达 侯全华 +1 位作者 王玥 段亚琼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2,共8页
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环节,建立多维多级空间管控体系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修复和“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立足黄土高原地区,以旬邑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 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环节,建立多维多级空间管控体系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修复和“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立足黄土高原地区,以旬邑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的分区划定方法,提出了“流域-片区-单元”3个层级的管控单元,建立了基于“区划-网络-布点”3个维度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模式,对其生态区划、生态廊道以及村庄分类3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管控策略。研究可为旬邑三水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提高其生态空间管控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分区管控 管控方法 三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界效应理论的风景名胜区分区管控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晓洁 宋霖 周宏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32-36,共5页
分区管控是风景名胜区土地使用分区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长久以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分区管控主要落在保护分区和功能分区上。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梳理了1999~2017年我国风景名胜区分区划分的多种方式,根据当... 分区管控是风景名胜区土地使用分区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长久以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分区管控主要落在保护分区和功能分区上。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梳理了1999~2017年我国风景名胜区分区划分的多种方式,根据当代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背景下分区管控的基本要求和现行风景名胜区分区管控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运用边界效应理论指导风景名胜区保护分区与功能分区划分调整的建议。首先,将保护分区调整为"核心保护区、风景发展区与一般控制区",建立三级分区管控体系;其次,将五大功能分区调整为七大功能分区,与保护分区进行有效的空间衔接的同时,凸显风景名胜区生态与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双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效应理论 风景名胜区 分区管控 空间布局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探讨——以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20
20
作者 陈宇昕 颜剑英 钟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6-60,共5页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根据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既严格保护又便于基层操作,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这是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根据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既严格保护又便于基层操作,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这是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项具体要求。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独立类型,文章通过对风景名胜区的内涵、特点以及现行分区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风景名胜区从三级管控调整为二级管控、不同类型景区实行差异化的分区管控及增加景区外围管辖区等分区管控模式,以适应未来自然保护地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管控 风景名胜区 二级管控 保护分区 功能分区 外围管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