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及其地质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池洋 黄雷 +4 位作者 赵红格 王建强 杨丽华 席晓东 彭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55-3477,共23页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存在普遍,发育在大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不同的地球动力环境中。通常为一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的构造带;可定义为:在走向上与区域优势构造线近于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的构造;其相邻两侧地质特征和构造变形差异明显。...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存在普遍,发育在大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不同的地球动力环境中。通常为一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的构造带;可定义为:在走向上与区域优势构造线近于垂直或大角度斜交的构造;其相邻两侧地质特征和构造变形差异明显。根据其形成环境、结构构造特征和地质作用等的不同,将横向转换构造(带)分为4类:变换(断裂)带、调节(构造)带、继接-传递带及岩浆-热力构造。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横向转换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地质作用明显有别。但其间仍有较多的共性特征:如存在普遍、貌不惊人;特征多样、复杂多变;破裂具走滑剪切(扭动、旋转)构造特性;同类同级构造近等间距展布等。这些个性和共性特征可作为判识和确定横向转换构造的线索与依据。横向转换构造(带)值得关注的地质作用是:重要的转换、调节、传递作用,显著的分区(段)效应,特别的建造、改造场所和地震易发地段。其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本身常为重要的成矿带、造成矿产赋存条件和成藏(矿)作用的分区(段)。横向转换构造这些显著的地质作用、特别的构造特征及其规模(级别),常与其发育的时限或相对时序有密切的关联。本文主要据发育时限(序)的不同,在前期既成先存、同期转换调节、后期新生改造和加强三方面探讨了横向构造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横向转换构造(带) 变换(断裂)带 调节(构造)带 继接-传递带 岩浆-热力构造 分区作用 地质-成矿作用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和埋置爆炸土中地冲击作用分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琦 翟超辰 +2 位作者 张跃飞 曲建波 吴祥云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9,共19页
为研究爆炸条件下土中应力波的时空分布,基于黄土中接触爆炸和半埋爆炸试验,验证了ANSYS/AUTODYN软件建立的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土中爆炸地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介质深度的增加,感生地冲击峰值减小,而直接地冲击峰值增... 为研究爆炸条件下土中应力波的时空分布,基于黄土中接触爆炸和半埋爆炸试验,验证了ANSYS/AUTODYN软件建立的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土中爆炸地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介质深度的增加,感生地冲击峰值减小,而直接地冲击峰值增大,最终,压力和竖向应力时程曲线中的2个峰值减少为1个峰值,据此特征可将土中应力波场分为3个区域,即地表区、近地表区和中心区;当装药比例埋深为−0.05~0.075 m/kg^(1/3)时,随着装药比例埋深的增大,中心区迅速扩大,地表区迅速缩小,近地表区逐渐扩大;当装药比例埋深为0.1~0.4 m/kg^(1/3)时,地冲击作用区的分布趋于稳定;爆炸耦合进入空气和土介质中的动能受炸药类型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地冲击作用区角度与地面空气冲击波超压冲量和直接地冲击应力冲量之比呈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爆炸 埋置爆炸 直接地冲击 感生地冲击 地冲击作用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桩-土-核电结构相互作用的异步分析方法
3
作者 吕昊 陈少林 +1 位作者 陆新宇 孙晓颖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3-1042,共10页
为拓展核电厂的选址范围,有必要对非基岩场地桩基情形的核电结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在目前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中,Winkler地基梁模型以及p-y法都将桩-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简化,难以反映复杂地基情形。整体有限元法可... 为拓展核电厂的选址范围,有必要对非基岩场地桩基情形的核电结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在目前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中,Winkler地基梁模型以及p-y法都将桩-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简化,难以反映复杂地基情形。整体有限元法可考虑复杂地基情形,但计算量较大,效率较低。本文基于高效的三维时域土-结构相互作用分区分析(Partitioned Analysis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PASSI)方法,实现桩基与土体分别采用不同时间步距的计算方法,避免土体采用桩基相对较小的时间步距而增加不必要的计算量。本文以AP1000核岛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桩-土-核电结构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输入脉冲波验证了该异步算法的有效性,并结合运动相互作用和惯性相互作用,分析了桩身最大剪力和最大弯矩的特点。分析了桩-土-核电结构在地震波输入下的响应。由于桩的自由度数相对于土体的自由度数可以忽略不计,采用桩-土异步算法时,桩附加的计算量可以忽略,这种高效方法有望用于大型核电结构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 土-结构相互作用分区分析方法 运动相互作用 异步算法 核电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和土-结相互作用效应对三维跨峡谷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少林 伍锐 +1 位作者 张娇 谷音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81-1794,共14页
评估跨峡谷桥梁的地震性态需要考虑地形效应、行波效应以及土-结相互作用效应.将峡谷-桥梁系统在地震波输入下的反应分析看作波动散射问题,即桥梁及其邻近非规则区域对峡谷场地“自由场”的扰动.基于此思想,本文发展了一套跨峡谷桥梁地... 评估跨峡谷桥梁的地震性态需要考虑地形效应、行波效应以及土-结相互作用效应.将峡谷-桥梁系统在地震波输入下的反应分析看作波动散射问题,即桥梁及其邻近非规则区域对峡谷场地“自由场”的扰动.基于此思想,本文发展了一套跨峡谷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通过二维模型分析得到峡谷场地的“自由场”,结合人工边界输入到峡谷-桥梁体系,采用土-结相互作用分区并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该方法可在自由场分析时考虑非垂直入射地震波,计入行波效应,因此可综合考虑行波效应、地形效应和土-结相互作用效应.通过峡谷场地分析算例,验证了自由场和人工边界实施的正确性;并以马水河大桥为对象,通过5种计算模型结果的比较,分析了地形效应和土􀀀结相互作用效应对跨峡谷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地形效应对墩底剪力、弯矩和轴力有明显影响,对位移的影响要比对剪力、弯矩的影响小;土-结相互作用对桥梁反应的影响较大,较大地减小了桥梁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峡谷桥粱 地形效应 土-结相互作用 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土-结相互作用分析分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岩作用下岸坡岩石力学特性劣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科 高阳阳 +3 位作者 潘洪月 冯云杰 彭宇杰 张景昱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2-185,共4页
库水位升降会使不同高度、不同水位线下岸坡岩石的水赋存环境不同,受到的水-岩作用类型亦不同,为此开展了不同水-岩作用下岸坡岩石力学特性劣化试验。结果表明,岩样的抗压、抗拉强度均随试验周期的增加而减小,呈先快后慢的劣化趋势;随着... 库水位升降会使不同高度、不同水位线下岸坡岩石的水赋存环境不同,受到的水-岩作用类型亦不同,为此开展了不同水-岩作用下岸坡岩石力学特性劣化试验。结果表明,岩样的抗压、抗拉强度均随试验周期的增加而减小,呈先快后慢的劣化趋势;随着水-岩作用周期的推进,岩样在抗压和抗拉试验中,剪切破坏特征愈发明显;岩样微观结构由致密逐渐向疏松多孔、多裂纹的结构过渡;不同水-岩作用下,岩样的力学特性和微细观结构劣化程度表现为热湿循环作用>干湿循环作用>长期浸泡作用。结果对基于水-岩作用分区的岸坡长期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分区 干热河谷 力学特性 微细观结构 劣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