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公交优先的小汽车出行向公交转移模型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左忠义 杨广川 邵春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在实施公交优先政策时,往往因没有对公交专用道和社会车道所应分担的交通量做出正确的估算而造成道路资源的浪费,以至于无法真正实现公交优先的目的.本文以公交车与社会车辆的行程速度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设置公交专用道后两种交通... 在实施公交优先政策时,往往因没有对公交专用道和社会车道所应分担的交通量做出正确的估算而造成道路资源的浪费,以至于无法真正实现公交优先的目的.本文以公交车与社会车辆的行程速度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设置公交专用道后两种交通方式间的转移情况,在保证公交车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基于路阻函数研究了不同公交车比例下公交车和社会车辆的行程速度曲线,并确立了小汽车向公交车的转移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居民出行量及模型参数值,公交车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时小汽车用户选择公交出行,并使道路交通系统达到最优.该模型可应用于城市现有道路改造时公交专用道设置及确定公交车发车间隔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出行方式转移 行程速度 公交专用道 路阻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客运走廊出行方式转移和出行者效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娇蓉 王昊 梁丽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38,共6页
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所在的城市客运走廊出行者的612份出行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由常规道路公交向轨道交通6号线转移的出行者达78%;不论乘客选择常规道路公交还是轨道交通,时间因素仍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交通费用因素对转换轨道交... 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所在的城市客运走廊出行者的612份出行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由常规道路公交向轨道交通6号线转移的出行者达78%;不论乘客选择常规道路公交还是轨道交通,时间因素仍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交通费用因素对转换轨道交通方式的敏感性并不突出。分析了同一起终点乘客的出行时间、出行费用等因素对效用变化的单独影响和联合影响,以寻找客运方式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客运走廊 出行方式转移 效用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远郊区段计划性停运对常乘客的转移影响
3
作者 李洪运 江志彬 +2 位作者 谷金晶 刘伟 王炳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22,共11页
轨道交通网络中乘客的出行受网络结构和运营状况变化的影响,个体出行偏好对这些变化的响应也各异。为分析轨道交通远郊区段计划性停运对常乘客的出行转移影响,本文提出考虑转移类型和转移比例的乘客出行特征刻画方法,结合时段属性生成... 轨道交通网络中乘客的出行受网络结构和运营状况变化的影响,个体出行偏好对这些变化的响应也各异。为分析轨道交通远郊区段计划性停运对常乘客的出行转移影响,本文提出考虑转移类型和转移比例的乘客出行特征刻画方法,结合时段属性生成乘客特征—时序(FeatureTemporal,F-T)矩阵;通过改进的欧氏距离计算F-T矩阵间的相似性,实现F-T矩阵的相似性度量;提出一种基于相似度矩阵的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相结合的两步聚类方法(Two-step Clustering of K-Means Clustering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KMHC)划分乘客影响群体,分析影响乘客出行转移的因素;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段停运作为实例,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昆山段停运后,常乘客呈现出5种主要的出行转移影响群体,占常乘客总数的94.4%;各影响群体的转移距离、通勤时间和出行频率差异明显,是影响区段停运后常乘客出行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方法可为其他计划性停运场景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为区段停运后的网络客流变化预测,行车和客运组织方案优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出行转移 KMHC聚类 区段计划性停运 F-T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小汽车向自行车出行分阶段转移过程 被引量:7
4
作者 舒诗楠 边扬 +2 位作者 荣建 李爽 马俊来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3-380,共8页
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对10个社区的出行者开展问卷调查,将转移行为划分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与维持5个阶段.基于此,针对前后相邻的2个阶段,利用混合选择模型构建4个分阶段模型,刻画分阶段转移过程,研究个人特征、出行特征、客观环... 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对10个社区的出行者开展问卷调查,将转移行为划分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与维持5个阶段.基于此,针对前后相邻的2个阶段,利用混合选择模型构建4个分阶段模型,刻画分阶段转移过程,研究个人特征、出行特征、客观环境、主观心理与小汽车限制措施对于推进不同阶段间转移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小汽车限制措施仅能促进行为意向的产生;主观心理与客观环境的影响阶段不同,说明柔性措施与硬性措施的作用阶段不同;感知环境障碍作用于每个阶段,而客观环境仅作用于2个阶段,说明客观环境改善后通过配合宣传推广让出行者感知到自行车出行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行方式转移 混合选择模型 自行车出行 跨理论模型 短距离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民公交出行OD预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淑芝 朱永刚 赵贝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10年第2期88-92,共5页
在应用"四步骤法"进行居民公交出行OD预测中,为了提高出行分布与方式划分预测的精度,本文分别提出了交通阻抗确定新方法和交通小区间公交出行量预测方法.本文利用各小区内道路节点之间的最短路距离确定小区内及小区间的交通阻... 在应用"四步骤法"进行居民公交出行OD预测中,为了提高出行分布与方式划分预测的精度,本文分别提出了交通阻抗确定新方法和交通小区间公交出行量预测方法.本文利用各小区内道路节点之间的最短路距离确定小区内及小区间的交通阻抗.该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交通阻抗确定方法的缺陷,将其应用于重力模型预测居民出行分布,预测精度有所提高.在获得现状居民出行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法预测未来年公交出行总量,然后利用公交出行距离转移曲线具体预测各小区之间的公交出行比例,利用该比例结合公交出行总量获得公交出行OD.该法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规划、政策等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其预测结果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公交OD 重力模型 马尔可夫链 公交出行距离转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选择模型的绿色就医出行方式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晨静 聂欣月 +1 位作者 戴冀峰 冉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3-542,共10页
为增加医院绿色就医出行吸引力,探究医院周边交通基础设施配置对绿色就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意向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就医出行者个人属性、出行特征、客观环境、政策措施与出行行为方式选择心理意向特征之间关联数据,基于扩展计划... 为增加医院绿色就医出行吸引力,探究医院周边交通基础设施配置对绿色就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意向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就医出行者个人属性、出行特征、客观环境、政策措施与出行行为方式选择心理意向特征之间关联数据,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构建混合分析模型,开展变量影响及影响路径分析.最后总结梳理了医院周边慢行交通出行设施一体化配置方法.结果表明:医院周边慢行出行环境服务水平、慢行道路网密度对绿色就医出行方式选择意向呈正向影响关系,而公交站点布设距离则对绿色就医意向呈负向影响关系,说明改善医院周边慢行交通环境、建立慢行系统和公交系统一体化是促进选择意向转移的重要手段.该研究为城市医院地区街道更新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行为 出行方式转移 潜变量 混合选择模型 绿色出行 就医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规范对城市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栋 杨晓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21,42,共7页
为探索如何促进城市居民自愿向可持续出行方式转移,本研究引入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规范'的概念.在对其细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内化程度的社会规范影响个体出行行为的路径模型.通过网络调查获得上海居民的意愿及出行行为数据,采用l... 为探索如何促进城市居民自愿向可持续出行方式转移,本研究引入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规范'的概念.在对其细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内化程度的社会规范影响个体出行行为的路径模型.通过网络调查获得上海居民的意愿及出行行为数据,采用logistic和线性回归的方法验证了假设.结果表明,主观规范、个体规范直接影响个体公共交通出行意愿并进而影响其公交出行频次;而描述性规范对公交出行意愿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通过'私家车保有'中介的间接影响,同时还直接影响公交使用频次;个体的私家车购置行为,则主要受到月收入和描述性规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出行方式转移 回归分析 社会规范 交通需求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市场进入博弈的高速铁路与航空竞争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卞骞 宋丽英 +1 位作者 毛保华 姜秀山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27,共8页
提出了一个市场进入博弈模型来研究高铁和航空在中等运输距离上的竞争,重点考虑了票价、服务频率和乘客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因价格变动产生的转移等因素.作为市场在位者,航空有允许和阻止两种策略,而高铁可以选择进入或者不进入市场,运... 提出了一个市场进入博弈模型来研究高铁和航空在中等运输距离上的竞争,重点考虑了票价、服务频率和乘客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因价格变动产生的转移等因素.作为市场在位者,航空有允许和阻止两种策略,而高铁可以选择进入或者不进入市场,运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出各种策略组合下航空和高铁的最佳策略,通过京沪高铁的实例展示了航空和高铁博弈的结果,给出了博弈双方的利润、票价、服务频率,以及在市场需求变动、机型变动和沉没成本变动条件下三者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如果高铁的沉没成本不高并且市场需求充足,其最佳策略是进入市场,而航空的最佳策略是允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航空 竞争 市场进入博弈 出行方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