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潜在类分析的城市异质出行群体识别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范爱华 陈旭梅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9,共8页
异质出行群体的合理划分是提升出行需求预测准确性和实施主动式交通管理的关键,针对目前城市多方式出行群体划分研究的不足,在分析出行习惯与偏好差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潜在类分析(Latent Class Cluster Analysis,LCCA)的城市... 异质出行群体的合理划分是提升出行需求预测准确性和实施主动式交通管理的关键,针对目前城市多方式出行群体划分研究的不足,在分析出行习惯与偏好差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潜在类分析(Latent Class Cluster Analysis,LCCA)的城市异质出行群体识别方法.以北京市为例,应用揭示性偏好调查进行基础数据收集,运用Mplus软件编程实现LCCA模型估计.模型将出行者划分为三类异质出行群体,群体1:低出行+方式均衡组(20.4%),群体2:中高出行+小汽车偏好组(30.3%),群体3:高出行+绿色交通组(49.3%).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群体2、3的百分比与北京市小汽车、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之差均不超过2%,证明提出的出行群体识别方法有效,个人属性、出行者对各交通方式的认知与态度对群体隶属影响显著.针对各异质出行群体提出了相应的绿色交通发展措施,为城市交管部门的精细化出行管控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出行异质性 潜在类分析 异质出行群体识别 揭示性偏好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网的群体出行计划查询算法
2
作者 朱海泉 李文根 +1 位作者 张毅超 关佶红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46-3150,3171,共6页
群体出行计划(GTP)查询旨在为一组用户查找共同的活动地点(通常以兴趣点(Po I)表示)以达到整体的出行开销最小。当前,对群体出行计划查询的研究大多仅限于欧氏空间,然而人们真实的出行却受到道路网络的约束。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两个基于... 群体出行计划(GTP)查询旨在为一组用户查找共同的活动地点(通常以兴趣点(Po I)表示)以达到整体的出行开销最小。当前,对群体出行计划查询的研究大多仅限于欧氏空间,然而人们真实的出行却受到道路网络的约束。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两个基于路网的群体出行计划查询算法NE-GTP和ER-GTP。其中,NE-GTP通过扩展每个用户所在的边,来迭代地找到这组用户感兴趣的Po I;ER-GTP则是利用R树索引和欧氏距离是路网距离的下界这一条件来快速搜索满足关键词条件的Po I。实验结果表明,ER-GTP方法在查询速度上总体要比NE-GTP快一个数量级左右;而且,当数据量很大时,ER-GTP也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网 欧氏空间 群体 兴趣点 群体出行计划查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出行记录扩充的公交乘客下车站点推算方法 被引量:5
3
作者 崔紫薇 王成 +1 位作者 陈德蕾 雷蕾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7-235,共9页
用出行链方法推算的下车站点的记录可作为历史出行数据集,而现有的研究在对出行链断裂的记录进行下车站点推算时使用的历史数据集较小,造成可推算下车站点数据量少、准确率低的缺点.提出基于历史出行记录扩充的公交乘客下车站点推算方... 用出行链方法推算的下车站点的记录可作为历史出行数据集,而现有的研究在对出行链断裂的记录进行下车站点推算时使用的历史数据集较小,造成可推算下车站点数据量少、准确率低的缺点.提出基于历史出行记录扩充的公交乘客下车站点推算方法 .首先,使用多源数据集成的出行链方法进行下车站点推算,将已确定下车站点的数据作为历史数据集;其次,基于个人历史相似出行的方法对于未确定下车站点的记录进行推算;最后,选择同线路同站点上车的其他乘客的IC卡记录作为每条未识别下车站点记录的群体历史出行记录,并基于相似出行行为规律进行下车站点的推算.该方法增加了可推算下车站点记录的数据量、提高了推算的准确率.以厦门市为例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历史出行记录生成时,使用多源数据可比单源数据多生成3. 48%历史出行记录,推算准确率提高1. 99%;在历史出行记录选择时,选择群体历史出行记录分析得到的历史相似出行行为规律,可对前两种方法无法确定下车站点的所有记录进行推算,占全部待推算记录的21. 81%,其中5. 37%记录的下车站点推算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车站点推算 历史出行记录扩充 多源数据集成 出行 个人历史相似出行 群体历史相似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tka-Volterra的城市客运走廊机动化交通方式竞争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慈玉生 赵家发 吴丽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5,52,共8页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在考虑城市客运走廊内3种不同类型的居民出行群体的基础上,以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宏观竞争模型.并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竞争强度及不同群体出行规模对...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本文在考虑城市客运走廊内3种不同类型的居民出行群体的基础上,以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宏观竞争模型.并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竞争强度及不同群体出行规模对模型的稳定性与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方式的竞争强度和不同出行群体的规模比例是影响交通方式间竞争激烈程度与其竞争结果的重要因素.当竞争较为激烈时,最终只有竞争力相对较强的交通方式能在市场中存在;在竞争较为缓和的情况下,两种方式能在市场中共存.最后本文提出从调节交通方式竞争强度和改变不同类型居民出行比例两个方面来平衡两种方式间的竞争,以此优化城市客运走廊中交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客运走廊 出行群体 交通方式 竞争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