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影响的差异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欧茹 刘益民 +1 位作者 黄文纯 李其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 目的探讨不同组别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脑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5例,入院后72h内完善MRI检查,收集入组患者的头颅MRI EPVS情况。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EPVS组384例和无EPVS组211例。EPVS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基底节患者135例、半卵圆中心患者132例、中脑患者117例;EPVS根据严重程度分级分为轻度患者155例、重度患者229例。在住院期间第7~10天复查头颅CT或者MRI了解颅内情况,根据第2次复查的头颅CT或MRI结果了解患者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严重程度级别EPVS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EPVS组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无EP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08%vs 8.53%,P<0.01)。基底节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半卵圆中心和中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0%vs 21.97%vs 17.95%,P<0.01);重度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比例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9%vs 18.06%,P<0.01)。结论不同部位及严重程度级别的EPV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基底节、严重程度为重度EPVS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更高,能更好预测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卒中 磁共振成像 自发性出血性转化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CT检查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媛慧 雷雨萌 盛芳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3-538,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CT检查对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IVT)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0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多模态CT检查,采用静脉溶栓(IVT)治疗,治疗1周内复查头颅CT,统计ACI... 目的:探讨多模态CT检查对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IVT)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08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多模态CT检查,采用静脉溶栓(IVT)治疗,治疗1周内复查头颅CT,统计ACI患者IVT治疗后HT发生情况;分析影响ACI患者IVT治疗后HT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效能。结果:108例ACI患者中,有43例IVT治疗后出现HT,发生率为39.81%。房颤、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3 h、、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7分、多时相CT血管成像(mCTA)评分≤3分、相对表面渗透性(rPS)≥4.13均是影响ACI患者IVT治疗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ACI患者IVT治疗后HT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H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结论:多模态CT检查可以较好评估ACI患者IVT治疗后HT风险,根据其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CT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与临床评分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中的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心雨 孙正 李跃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本研究试图利用CT图像的纹理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并与传统的临床预测评分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再灌注治疗。根据随访ADC图... 目的本研究试图利用CT图像的纹理特征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并与传统的临床预测评分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3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再灌注治疗。根据随访ADC图像弥散受限区勾画出梗死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ing,ROI),并匹配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和平扫CT(non-contrast CT,NCCT)相应的缺血区域。在所有患者中随机抽取5个HT和5个非HT组成测试组,余下组成训练组。分别在CTA和NCCT训练组中选取最有预测价值的6个纹理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带入不同分类器进行5倍交叉验证训练,最后根据训练后的分类器对测试组进行预测评估。此外,对所有训练组患者进行4项临床评分(HAT、SEDAN、HIAT2、THRIVE-c)。结果训练后的分类器模型在CTA和NCCT中都表现出明显的预测价值。在CTA预测模型中,线性支持向量机(linear SVM)分类器预测效能最好,其在5倍交叉验证中的平均预测准确度为0.816,AUC值为0.890;在测试组中预测准确度为0.800,敏感性为0.600,特异性为1.000。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为NCCT中表现最好的分类器,但NCCT模型HT的预测性能稍逊于CTA模型,其在训练组中预测准确度为0.697,AUC值为0.763。NCCT测试组的预测准确度为0.700,敏感性为0.600,特异性为0.800。相比于纹理分析模型,4种临床评分预测表现较差,AUC值均小于0.700。结论基于CT图像脑缺血区的纹理分析(CTA和NCCT)具有预测AIS患者再灌注治疗后HT的能力,预测效能优于传统的临床评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转化 纹理分析 临床评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MRI影像组学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丁俊 陈基明 +2 位作者 邵颖 丁治民 昌杰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9-86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影像组学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120例急性脑梗死(HT阳性60例,HT阴性60例)的完整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常规MRI扫描,并随机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影像组学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120例急性脑梗死(HT阳性60例,HT阴性60例)的完整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常规MRI扫描,并随机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n=84)和验证组(n=36)。运用软件勾画病灶ROI及提取纹理特征,利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及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临床模型、常规MRI模型、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个性化模型1及个性化模型2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2(0.61~0.83)和0.68(0.50~0.86)、0.93(0.86~0.98)和0.93(0.79~0.99)、0.97(0.94~1.00)和0.97(0.93~1.00)、0.96(0.92~1.00)和0.99(0.98~1.00)、0.98(0.95~1.00)和0.98(0.96~1.00)。DCA表明个性化模型2患者临床受益好于个性化模型1。结论:常规MRI模型、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个性化模型1、个性化模型2均优于临床模型的诊断效能,均具有很高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个性化模型1、2诊断效能相当,但个性化模型2患者临床受益好于个性化模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影像组学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5
作者 黄银辉 李明媚 +4 位作者 陈振杰 林友榆 欧阳宛炯 卓识途 蔡若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81-586,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7 d内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头颅有无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及无HT组,比...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7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后7 d内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头颅有无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及无H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HT组(33例)与无HT组(138例)相比,既往有糖尿病者较多(P=0.008),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者较多(P=0.040),溶栓前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高(P=0.033),起病-溶栓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较长(P=0.043),溶栓后2 h收缩压、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较高(P=0.008、P=0.049、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者、溶栓前NIHSS评分高、溶栓后2 h及24 h收缩压高者与溶栓后HT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溶栓前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溶栓前NIHSS评分的分值偏高、溶栓后2 h及24 h收缩压偏高是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转化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叶静 崔颖 +2 位作者 郭春生 郑华 吴晓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d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d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列入20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等。对以上因素行χ2或t检验,将可能与HT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项因素,根据OR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脑梗死面积(OR=10.489,95%CI:3.647~30.167,P=0.001)、尿蛋白阳性(OR=5.332,95%CI:1.397~20.345,P=0.014)、高胆固醇血症(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及心房颤动史(OR=4.500,95%CI:1.029~19.684,P=0.04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危险因素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图特点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翠宁 刘怀军 +2 位作者 耿左军 贾林燚 刘瑞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845-2847,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不同时期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3种参数图上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1—5月在我院住院的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HT的脑梗死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40~58岁。患者出血前、后分别行常规磁共振...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不同时期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3种参数图上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1—5月在我院住院的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HT的脑梗死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40~58岁。患者出血前、后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DTI检查,共21次。分析HT不同时期在DTI的3种参数———T2-weighted trace(T2-WT)、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图上的变化特点。结果 (1)HT前2~3 d:T2-WT图上缺血灶很亮(T2-WT值增高),边界清楚,FA、MD均减低。(2)HT发生24 h内:T2-WT图上明亮的缺血灶内骤然变暗,该区域T2-WT值降幅达180以上,未受出血累及的梗死区仍然很亮;FA降低,周围白质纤维束受压,出血区MD升高。(3)HT第6、9天:出血区T2-WT继续降低,形似"黑洞",占位效应明显,FA明显增高,呈"团状"亮区,MD降低,FA图显示周围白质束的受损情况。(4)HT第17、19天:T2-WT图上,出血区的外缘T2-WT降低,中心区升高,对应的中心区FA、MD降低,边缘区FA明显升高、MD升高;FA图显示临近的白质束破坏,远离病变区的该白质束变细。(5)HT第51、75天:T2-WT图显示占位效应消失,相邻脑室扩大,出血区边缘可见点状、线状亮区(T2-WT值增高);FA图显示周围受累脑白质束的破坏,出血区T2-WT、FA降低,MD升高。结论 T2-WT图上,脑梗死HT表现为T2-WT值骤然降低,并随病程进展有特征性的表现;出血区FA图表现为降低-明显升高-逐渐降低,FA图可显示出血区周围的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MD表现为升高-降低-逐渐升高。DTI 3种参数图联合应用,有利于对HT病程和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微血管渗透性改变及出血性转化的预测 被引量:6
8
作者 许鹏君 孙钢 +3 位作者 姜庆军 刘凯 李理 杨振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8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微血管渗透性改变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材料与方法收集缺血性脑梗死病人43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33例,进行常规MRI及DCE-MRI扫描。利用药代动力学模型...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微血管渗透性改变及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材料与方法收集缺血性脑梗死病人43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33例,进行常规MRI及DCE-MRI扫描。利用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容积转运常数Ktrans,比较每一个病人梗死区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Ktrans值以及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的Ktrans值有无差异,比较不同时期梗死区强化对预测HT的意义。结果所有病人梗死区Ktrans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高(P<0.05)。10例在急性期有脑实质强化的病人都有继发出血,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15例病人有继发出血,18例没有继发出血,Fisher's精确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亚急性期HT或没有HT的病人相比,急性期有HT组病人的Ktrans值明显增高(P<0.05),但是亚急性期HT和非HT的病人Ktrans值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期脑实质强化对HT的预测有更高的特异性,且渗透性比亚急性期更高。早期脑实质强化及HT与毛细血管内皮的紧密连接和基底膜损伤有关。后期脑实质强化及HT与侧枝循环的建立有关,DCE-MRI可以定量评估血脑屏障的渗透性,对进一步研究HT的分型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转化 微血管 血脑屏障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表面通透性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自发性出血性转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江岷芮 童海鹏 +2 位作者 邓洋 冉启胜 张伟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未接受动脉溶栓或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灌注成像(CTPI)资料,根据脑梗死发病2周内CT或MR检查显示是否发生HT将其... 目的探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未接受动脉溶栓或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灌注成像(CTPI)资料,根据脑梗死发病2周内CT或MR检查显示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n=20)和对照组(n=23)。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HT组患侧与对侧间、HT组患侧与对照组患侧间CTPI参数[PS、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量(CBF)]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PS值预测自发性HT的效能。结果与对侧比较,HT组患侧PS值(Z=-5.410,P<0.001)及CBV值(Z=-3.517,P<0.001)均明显升高,CBF值明显降低(Z=-2.245,P=0.024)。与对照组患侧比较,HT组患侧PS值(Z=-5.065,P<0.001)及CBV值(Z=-3.458,P=0.001)均明显升高,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9,P=0.084)。ROC曲线分析显示,以PS值0.032 4 ml/(100 ml·min)为临界值,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HT的AUC为0.952,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0.00%、82.60%及86.05%。结论 PS值可用于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自发性HT,有助于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表面通透性 出血性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莹 杨晨辉 +1 位作者 范宏光 张祥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54-757,共4页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危险因素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 被引量:26
11
作者 盛文利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颇令临床医生担心的脑梗死的合并症。据文献报道,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尸解资料为29%;系统回顾性荟萃资料显示脑梗死后任何类型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在0~85%之间;理论上来说,出血性转化可发...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颇令临床医生担心的脑梗死的合并症。据文献报道,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尸解资料为29%;系统回顾性荟萃资料显示脑梗死后任何类型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在0~85%之间;理论上来说,出血性转化可发生于任何脑梗死患者,可见于脑梗死自然演变病程的任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转化 脑梗死患者 临床医生 系统回顾 自然演变 合并症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杨继党 林清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85-1787,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几率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安全应用溶栓疗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有完整静脉溶栓治疗资料的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几率和预后情况,为临床安全应用溶栓疗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有完整静脉溶栓治疗资料的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同期采用安慰剂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发生出血性转换的比率、死亡率及治疗14 d后NIHSS及3个月的mR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经溶栓治疗后有13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占20.3%,对照组有5例,占7.8%,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死亡5例,占7.8%,对照组4例,占6.3%,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14 d NIHSS评分4.2±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评分7.9±4.1;治疗3个月mRS评分0~1分34例,占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例(34.4%)。结论:静脉溶栓在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会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但不增加总体的死亡率,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近、远期预后,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脑梗死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出血性转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华荣 师毅冰 +1 位作者 徐凯 王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388,共5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 ADC)值对兔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37只新西兰大白兔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制备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模型制备3.5h时行...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 ADC)值对兔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37只新西兰大白兔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制备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模型制备3.5h时行DWI检查,模型制备成功者,术后4h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模型成功72h后处死动物,行HE染色。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无HT组与HT组之间ADC值、e ADC值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27只新西兰大白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制作成功,其中6例发展为HT,HI型5例,PH型1例。无HT组3.5h梗死区ADC值为(0.752±0.114)×10-3mm^2/s,HT组ADC值为(0.482±0.068)×10^(-3)mm^2/s,两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无HT组3.5h梗死区e ADC值为0.479±0.053,HT组e ADC值为0.618±0.074,两组e 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DC值、e ADC值的改变与HT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ADC值越低、eADC值越高则HT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对临床溶栓治疗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转化 弥散加权成像 ADC eA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4
作者 陈立云 王拥军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2期904-906,共3页
本文综述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类型和预后以及可能的机制,并讨论了溶栓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以及出血性转化的干预措施,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A与尿激酶溶栓后对MMP-9及脑出血性转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杰 李光勤 蒋国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00-1003,共4页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iminogen,rt-PA)与尿激酶溶栓后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和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自体血栓塞大脑中动脉模型,缺...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iminogen,rt-PA)与尿激酶溶栓后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和脑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自体血栓塞大脑中动脉模型,缺血6h后静脉应用rt-PA及尿激酶,24h后处死,脑组织中MMP-9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脑出血量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法。结果:脑缺血后MMP-9表达增加,rt-PA与尿激酶溶栓后MMP-9表达均进一步增加。脑缺血对照组、rt-PA溶栓组及UK溶栓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58±0.010、0.225±0.0341、0.228±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两组脑出血发生率及脑出血量均较缺血对照组增加,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rt-PA与尿激酶溶栓后均可上调MMP-9表达并与出血性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尿激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溶栓治疗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尿激酶溶栓出血性转化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国会 李鱼 李光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971-1971,1979,共2页
关键词 脑缺血 尿激酶 溶栓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出血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崔颖 叶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26-428,共3页
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73.7-751.0/10万,死亡率为40.5-98.5/10万,占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二位。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对治疗和预后产生一定影响,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很... 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73.7-751.0/10万,死亡率为40.5-98.5/10万,占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二位。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对治疗和预后产生一定影响,为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发生脑梗死后评定缺血脑组织的出血性转化风险可明显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本文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预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预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兆波 孙树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545-549,共5页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临床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急性颅内动脉闭塞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深 宋伟健 +1 位作者 颜杰浩 曾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12期975-978,共4页
目的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 目的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例采用小径球囊PTA或联用小剂量UK(PTA组)。比较两组再通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和预后。结果再通时间在对照组63.9±18.9min,PTA组18.3±8.1min,P<0.01;残留狭窄率<50%者在对照组75.0%(12/16),PTA组22.7%(5/22),P<0.01。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对照组4例,PTA组3例),其中4例(对照组3例,PTA组1例)需外科处理,并遗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因出血性转化而死亡。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对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采用小径球囊PTA为主的控制性部分再通术,对其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并可明显提高部分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为二期支架成形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动脉闭塞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出血性转化 小径球囊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莉 秦新月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207-220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HT的发生,指导临床治疗,判断并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常规MRI和SWI)证实HT者69例,余...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HT的发生,指导临床治疗,判断并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常规MRI和SWI)证实HT者69例,余下51例非HT作对照病例,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大面积梗死、预防性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蛋白尿、LDL-c水平、血小板计数、入院时NIHSS评分,在HT组与非HT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终差异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只有入院时NIHSS评分1项(OR值=1.702,95%CI:1.198~2.417,P=0.003),其余因素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HT组:35.06,非HT组:23.90,P<0.05),HT组神经功能缺损较非HT组严重。两组出院时NIHSS评分亦有统计学差异(HT组:32.52,非HT组:21.42,P<0.05),HT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严重。HT组入院时与出院时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非HT组入院时与出院时NIH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NIHSS评分下降,预后更佳。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未预防性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尿蛋白阳性、低LDL-c水平、低血小板计数、发病时高NIHSS评分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HT组临床转归差,预后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转化 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