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及中草药防治实验 被引量:5
1
作者 罗晓松 刘志刚 +4 位作者 张征 周瑞琼 柯国兴 张春 柯福恩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中华鳖 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中草药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鱼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诊治
2
作者 陈冬林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66,共1页
甲鱼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又称“自底板病”或“出血性肠炎”,该病无论成鳖和幼鳖均可能发生,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患病后死亡速度较快,严重时可能造成全池覆灭,造成较大的损失。
关键词 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甲鱼 诊治 出血性肠炎 死亡率 发病率 幼鳖 成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鳖源摩氏摩根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永亮 高晓华 +3 位作者 李怡 郭珺 魏保岭 杨先乐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46-2052,共7页
【目的】从患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病鳖体内分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与药敏特性分析,为有效防控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分别从病鳖腮腺、肠道、肝脏、精巢及卵巢等病变器官中分离病原菌,然后进行人工... 【目的】从患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病鳖体内分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与药敏特性分析,为有效防控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分别从病鳖腮腺、肠道、肝脏、精巢及卵巢等病变器官中分离病原菌,然后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病鳖体内分离出5株菌株JZ-01、JZ-02、JZ-03、JZ-04、JZ-05,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这5株菌株对中华鳖的致死率均达100.00%。5株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呈灰白色、边缘整齐、半透明、湿润的菌落;通过梅里埃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5株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证实均为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且5株菌株(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P054384、KP054385、KP054386、KP054387和KP054388)与摩氏摩根菌菌株(GenBank登录号JF508858.1)的亲缘关系最近。5株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多粘霉素B、诺氟沙星、强力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等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摩氏摩根菌能引起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对中华鳖具有很强的致病性,生产中可选用复方新诺明、多粘霉素B、诺氟沙星、强力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摩氏摩根菌 鉴定 药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水产养殖动物的暴发性疾病及其控制方法(四)
4
作者 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77,共1页
六、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又称白底板病或出血性肠炎,这种病无论成鳖和幼鳖均可能发生,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患病后死亡速度较快,严重时可能造成全池覆灭,造成较大的损失。
关键词 水产养殖动物 暴发性疾病 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控制 出血性肠炎 白底板病 死亡率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鳖病的防治技术
5
作者 计连泉 濮月龙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55,共2页
池塘养殖中常见的鳖病有腐皮病、白点病、红脖子病、疖疮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白斑病、水霉病及累枝虫病。一、腐皮病1.病原: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烂皮病,病原为产气单胞菌属的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其中以气单... 池塘养殖中常见的鳖病有腐皮病、白点病、红脖子病、疖疮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白斑病、水霉病及累枝虫病。一、腐皮病1.病原: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烂皮病,病原为产气单胞菌属的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其中以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技术 鳖病 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气单胞菌属 皮肤溃烂病 腐皮病 池塘养殖 红脖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