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菇次数调控菌糠基碳孔隙结构与载硫电极储锂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燕映霖 杨媛媛 +5 位作者 谢易桂 韦卓含 赵颖娟 邹一鸣 冯祖飞 杨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95-202,共8页
针对食用菌培养基废弃物(菌糠)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该研究提出以不同出菇次数菌糠为原材料,高温碳化制备系列菌糠基多孔碳,并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中作为碳骨架材料,探究出菇次数对孔隙结构和电化学储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菇1... 针对食用菌培养基废弃物(菌糠)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该研究提出以不同出菇次数菌糠为原材料,高温碳化制备系列菌糠基多孔碳,并应用于锂硫电池正极中作为碳骨架材料,探究出菇次数对孔隙结构和电化学储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菇1次菌糠基多孔碳为蜂窝状网络结构,出菇3次菌糠基多孔碳为小颗粒状;出菇0、1、3次菌糠基多孔碳比表面积分别为147.54、270.88和258.39 m^(2)/g;出菇1次菌糠基多孔碳具有完整导电网络,载硫后相对于出菇0、3次菌糠基,表现出最高的可逆比容量(916.81 mAh/g)和较好的动力学性能。出菇1次菌糠基多孔碳经KOH活化后,获得具有发达三维孔道的海绵状多孔碳(AMRC-Ⅰ),比表面积增大为1591.06 m^(2)/g,孔径2~5 nm的介孔比例为88.03%,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111.31 mAh/g,100次循环后保持355.99 mAh/g的可逆比容量,循环更加稳定。该研究表明出菇次数可以调控菌糠基多孔碳的微观结构,进而影响载硫正极的电化学储锂性能,可为菌糠废弃物的高价值利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 生物质 比表面积 出菇次数 菌糠 高介孔率 锂硫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