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下藜光合作用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
作者 杨艳伶 程亮 +4 位作者 朱海霞 李娟 王信 刘晓芳 郭青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3,共8页
为了研究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藜过程中光合作用和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揭示出芽短梗霉菌的侵染机制,以藜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喷雾接种出芽短梗霉菌株PA-2的孢子悬浮液(含有孢子106~108个/mL),分别于侵染0、24、72、120、168 h... 为了研究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藜过程中光合作用和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揭示出芽短梗霉菌的侵染机制,以藜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喷雾接种出芽短梗霉菌株PA-2的孢子悬浮液(含有孢子106~108个/mL),分别于侵染0、24、72、120、168 h(侵染对象为藜叶片及空白对照的根、茎、叶)后取样,用qRT-PCR技术检测藜光合作用(psaA、psaL、psaN、psaG)和防御(SOD、PAL、PPO、CAT)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侵染藜后,藜光合相关基因、防御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4个光合基因成员在叶中均有大量表达,表达量显著高于茎、根。而防御相关的基因在藜叶片、茎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是CAT,显著高于其在根中的表达量。在根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是PAL、PPO,两者表达量相差不大,SOD基因在茎中的表达量最低。与CK相比,随着PA-2侵染时间的延长,psaA、psaL、psaN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且在整个侵染周期内保持低水平表达,而psaG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上调”的趋势,在处理168 h时相对表达量略有回升。与CK相比,CAT、PPO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AL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SOD基因在整个侵染周期的波动较大,呈现“下降—上调—下降”表达的趋势。由研究结果可知,藜能通过诱导光合作用、防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来调控光合活性及防御活性,以响应PA-2的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霉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分析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胁迫下藜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芳 程亮 郭青云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6,共9页
为筛选适合出芽短梗霉菌株PA-2胁迫下藜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在转录组数据(NCBI登录号为:SRA:SRR12674257)分析的基础上,以PA-2不同时间胁迫的藜叶片为材料,分析藜中ACT-1、TUB-1、GAPDH、eEF1α、eIF3、UBQ、PTB、COX10、UPL6、TIP41L... 为筛选适合出芽短梗霉菌株PA-2胁迫下藜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在转录组数据(NCBI登录号为:SRA:SRR12674257)分析的基础上,以PA-2不同时间胁迫的藜叶片为材料,分析藜中ACT-1、TUB-1、GAPDH、eEF1α、eIF3、UBQ、PTB、COX10、UPL6、TIP41L、RAN-B1和IDH-5等12个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利用ΔCt、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及RefFinder分析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内参基因COX10是PA-2不同时间胁迫下藜中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最优组合是COX10+eEF1α。通过分析藜ACC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验证了内参基因的可靠性,为今后杂草藜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分析提供了参考基因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 QRT-PCR 内参基因 表达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菌PA-2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杨莹 庄新亚 +1 位作者 程亮 郭青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98-2008,共11页
【目的】优化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PA-2菌株产孢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以提高PA-2菌株的产孢量,为该菌的开发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PA-2菌株发酵液中的产孢量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子优化PA-2菌株发酵培养... 【目的】优化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PA-2菌株产孢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以提高PA-2菌株的产孢量,为该菌的开发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PA-2菌株发酵液中的产孢量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子优化PA-2菌株发酵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通过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筛选培养基成分最佳配比;用PA-2菌株制成可湿性粉剂用于杂草藜田间防除试验。【结果】经优化后,PA-2菌株产孢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84.60 g/L、大豆粉46.35 g/L、NaCl 2.59 g/L、MgSO4 0.52 g/L、KCl 0.78 g/L、K2HPO4 6.50 g/L、(NH4)2SO4 0.52 g/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7、温度25 ℃、装液量60 mL/250 mL、转速180 r/min、接种量8%、培养时间120 h。田间防除试验结果表明,PA-2可湿性粉剂对杂草藜的鲜重防效最高可达75.0%。【结论】优化后的培养和发酵条件可有效提高PA-2菌株的产孢量,降低发酵成本,适合发酵放大试验及相关剂型的开发研究;可采用PA-2菌株生产菌剂应用于杂草防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霉菌pa-2 产孢量 发酵条件 单因子优化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菌PA-2脂肽类物质抑菌活性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岳登高 程亮 郭青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9-489,共11页
探究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PA-2脂肽类物质的抑菌活性,并以脂肽类物质的产量为响应值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脂肽类物质的生产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采用酸沉淀法对脂肽类物质进行粗提,通过原位酸水解-茚三酮显色法对... 探究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PA-2脂肽类物质的抑菌活性,并以脂肽类物质的产量为响应值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脂肽类物质的生产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采用酸沉淀法对脂肽类物质进行粗提,通过原位酸水解-茚三酮显色法对脂肽粗提物进行定性检测,并用琼脂打孔扩散法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测定,通过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构建响应面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初步判定粗提物为环状脂肽类物质;该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樱桃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erasella)和大麦网斑病(Pyrenophora teres)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分别为3.65、1.95、2.15、1.35、2.18 cm;优化后的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6.8%、转速216 r·min^(-1)、温度26℃、装液量125 mL、pH 7。在此条件下模型预测的脂肽类物质产量为0.94 g·L^(-1),实际为0.92 g·L^(-1),比优化前的产量(0.61 g·L^(-1))提高了51%。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可提高脂肽类物质产量,降低发酵成本,可用于上述有抑制效果的菌株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霉菌pa-2 脂肽类物质 抑菌活性 发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叶片响应出芽短梗霉菌侵染内参基因筛选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5
作者 程亮 高汉峰 +3 位作者 朱海霞 李娟 王信 郭青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52-1762,共11页
【目的】筛选适合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藜的稳定表达的最适内参基因,并进行PA-2侵染下藜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验证。【方法】分别以菌株PA-2孢子侵染0、1、3、5、7 d的藜叶片和正常生长藜的根、茎、叶为供试材料,通过qRT-PCR技... 【目的】筛选适合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藜的稳定表达的最适内参基因,并进行PA-2侵染下藜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验证。【方法】分别以菌株PA-2孢子侵染0、1、3、5、7 d的藜叶片和正常生长藜的根、茎、叶为供试材料,通过qRT-PCR技术和Ct值评估3个候选内参基因GAPDH、β-ACTIN、β-TUBULIN的表达稳定性,并利用筛选出的内参基因,对藜光合作用相关基因(LFRN、MDH、PetC、psaA、CAB40、psaN、BHY和MO_(2))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菌株PA-2侵染藜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组织的样本中,藜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可用于后续分析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GAPDH作为内参基因检测8个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侵染时间点,8个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除MDH基因外,其余基因均在5 d时达到最低水平。其中PctC、psaN、CAB40、BHY、MO_(2)基因在藜受侵染0~1 d中下调表达,在3 d达到较高水平,后期表达量下调;pasA先上调表达后下调表达;LFRN在受侵染后持续下调表达;MDH在受侵染后先显著下调,在3 d达到较低水平,后上调表达。在藜受侵染的不同组织中,8个基因在藜叶中均有大量表达,其中MDH基因在茎中大量表达,PctC和CAB40在根中表达量最低,除MDH基因外,其余7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低排序为:叶>茎>根。【结论】本研究为后续利用qRT-PCR分析藜基因表达及研究PA-2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霉菌pa-2 内参基因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芽短梗霉菌PA−2侵染对藜叶片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汉峰 杨莹 +2 位作者 陈红雨 程亮 郭青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6-296,共11页
为探明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PA−2侵染对藜Chenopodium album叶片代谢影响,采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出芽短梗霉菌PA−2侵染藜叶片差异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 为探明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PA−2侵染对藜Chenopodium album叶片代谢影响,采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出芽短梗霉菌PA−2侵染藜叶片差异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PA−2孢子处理藜叶片24 h后和处理前两组共筛选到185个具有显著差异(VIP>1,P<0.05)的代谢产物,其中有148个上调,37个下调,腺苷和甜菜碱可以作为24 h后的主要生物标志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全局和概述地图、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等3条代谢通路中。藜叶片中嘌呤代谢、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变化可能是PA−2侵染藜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出芽短梗霉菌侵染藜的生防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芽霉菌PA−2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