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凹凸体位错非均匀性对断层引起地表位移的影响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夏晨
周卓群
利学
赵伯明
-
机构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出处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09-1421,共1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08018)
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科技计划一般项目(KM202010016016)
北京建筑大学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X18268,X19025)。
-
文摘
在已有的凹凸体震源模型基础上考虑凹凸体位错非均匀性,提出改进的凹凸体位错模式。新的位错模式随机设置凹凸体上各子断层位错量,同时在凹凸体与背景区交界处设置位错平缓变化的区域。以1989年美国Loma Prieta地震为例,计算不同断层位错模式下引起的地表位移,并与反演得到真实情况下地表的位移作对比,验证改进凹凸体位错模式的可靠性。结果显示,使用改进的渐变凹凸体非均匀位错模式计算时,与真实情况下竖向地表位移差大于8 cm的区域面积为43 km^(2),相较凹凸体均匀位错模式缩减25%;水平地表位移差大于8 cm区域面积为117 km^(2),相较凹凸体均匀位错模式缩减达31%。利用改进的渐变凹凸体非均匀位错模式,计算1679年三河—平谷大地震在北京地区形成的地表位移场。北京市外,最大竖向地表位移大于4.8 m,最大水平地表位移大于2.6 m,均出现在三河附近;北京市内,通州区至平谷区一带地表位移最大,最大水平地表位移大于2.6 m,最大竖向地表位移大于1 m。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北京地区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凹凸体位错模式
地表位移场
活动断层
地震灾害
位错
-
Keywords
asperity dislocation model
surface displacement field
active fault
earthquake disaster
dislocation
-
分类号
P315.1
[天文地球—地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