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总量性非自愿失业模型生成机制研究——基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6
1
作者 郑玲敏 《经济与管理》 2007年第1期35-39,共5页
中国失业问题主要不是结构问题,而是总量问题。运用凯恩斯就业理论中的周期性总量性失业模型,对长期总量性非自愿失业的生成机制的研究发现,应从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劳动参与率、缩短劳动时间及实行灵活的就业制度等方面扩张潜在就业规模... 中国失业问题主要不是结构问题,而是总量问题。运用凯恩斯就业理论中的周期性总量性失业模型,对长期总量性非自愿失业的生成机制的研究发现,应从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劳动参与率、缩短劳动时间及实行灵活的就业制度等方面扩张潜在就业规模,从而有效治理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恩斯就业理论 长期的总量性非自愿失业 生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恩斯货币理论评议
2
作者 刘涤源 《人文杂志》 1981年第3期22-30,共9页
凯恩斯是二十世纪初研究货币经济学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在1923年曾写过《货币改革论》,批评了基于金本位原则的货币流通制度,主张实行“管理通货”。1930年他又出版了两厚卷《货币论》。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他以稳定物价水平... 凯恩斯是二十世纪初研究货币经济学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在1923年曾写过《货币改革论》,批评了基于金本位原则的货币流通制度,主张实行“管理通货”。1930年他又出版了两厚卷《货币论》。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他以稳定物价水平作为研究的首要目标,断定货币信用本身比利息率更为重要。但时隔不久,《货币论》墨迹未干,他就开始承认就业问题是个重点,并将货币数量说纳入利息率理论体系了。他把经济活动的变动看作是受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两者变动的支配。他认为,物价水平同银行政策无干,它主要决定于货币工资率。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他的“货币理论”同产量分析合而为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恩斯就业理论 通货膨胀 凯恩斯货币理论 货币论 价格理论 《通论》 经济危机 货币数量说 物价上涨 资本边际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恩斯消费倾向理论剖析
3
作者 刘涤源 《经济科学》 1981年第1期52-58,共7页
一、凯恩斯消费倾向论的主要内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发展史中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生产过剩危机猛烈地动摇了对资本主义前途的信心。同时,这次危机使过去否认危机。
关键词 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就业理论 消费者信贷 资本主义社会 垄断资产阶级 住宅抵押贷款 贫困户 消费不足 资本主义发展史 消费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恩斯利息理论评议
4
作者 刘涤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92-98,共7页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说明:什么因素决定就业量及其变动。其基本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就业量决定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消费决定于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之大小和消费倾向;投资则决定于结合利率来看的资本边际效率。凯恩斯认定。
关键词 凯恩斯就业理论 资本边际效率 消费倾向 利息理论 货币现象 资本资产 流通性 货币利率 货币资本 时间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凯恩斯学派中的“两个剑桥之争”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涤源 傅殷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2年第5期43-49,共7页
【正】 J·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以下简称《通论》)于1936年出版后,四十多年来,他的门徒们纷纷对就业理论和政策进行解释、补充和修订,企图加以发展。后凯恩斯学派①发展到今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支派:... 【正】 J·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以下简称《通论》)于1936年出版后,四十多年来,他的门徒们纷纷对就业理论和政策进行解释、补充和修订,企图加以发展。后凯恩斯学派①发展到今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以美国P·A·萨缪尔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 有效需求不足 生产要素 凯恩斯就业理论 国民收入 财政金融政策 政策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凯恩斯学派中的“两个剑桥之争”(续完)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涤源 傅殷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2年第6期66-70,共5页
【正】 五生产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只求就业在水平上之量的增长,还要求就业在内容上之质的合理配置凯恩斯就业理论和政策的主旨在于: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弥补有效需求之不足,扩大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的境界。同时,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 【正】 五生产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只求就业在水平上之量的增长,还要求就业在内容上之质的合理配置凯恩斯就业理论和政策的主旨在于: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弥补有效需求之不足,扩大就业,达到充分就业的境界。同时,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就业增加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增加,投资成为增大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在这些论点方面,论战双方没有多大分歧。在这里,分歧主要在于究竟要扩大什么样的就业。这就是,在扩大就业这个问题上,究竟是不管就业之质的内容,只单纯追求就业之量的水平提高,还是不仅要增大就业的总量,而且更应该注重就业的质——在内容上的合理安排,即不仅要做到生产资源之量的充分利用,而且应该做到它们之质的合理配置。在政策运用方面,这种分歧就表现为:一方主张在做到就业之量的增大的同时,还应该通过投资社会化的政府管制,注意就业之质的合理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恩斯就业理论 凯恩斯学派 充分就业 财政金融政策 通货膨胀 政府管制 消费倾向 凯恩斯主义者 有效需求 短期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萨缪尔逊“收入决定的现代理论”同J·M·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对比分析
7
作者 刘涤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79年第6期11-15,共5页
前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他的追随者们纷纷对他的就业理论进行注释和补充,企图加以发展。后凯恩斯学派发展到今天,大致分为两大分支:一是以美国萨缪尔逊、J·托宾和R·索罗等为代表的“后凯恩... 前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他的追随者们纷纷对他的就业理论进行注释和补充,企图加以发展。后凯恩斯学派发展到今天,大致分为两大分支:一是以美国萨缪尔逊、J·托宾和R·索罗等为代表的“后凯恩斯学派主流经济学”;一是以英国琼·罗宾逊、卡尔多等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它们在就业的内容、生产资源的配置、经济增长问题等方面有不少争论。“有效需求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实体。萨缪尔逊把他自已的理论定名为“收入决定的现代理论”[Modern Theory of Income Determination](以下简称“理论”)。后一理论及其相应的政策基本上继承了凯恩斯的“原理”;同时却作了不少相当重大的修改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恩斯学派 消费倾向 凯恩斯就业理论 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水平 混合经济 充分就业 生产资源 有效需求原理 经济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