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病性凡隆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特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龚新勇 温贵兰 +2 位作者 程振涛 尹传宝 周碧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9-102,105,共5页
为弄清发病瓯江彩鲤的致病病源及其特征特性,采用鲜血琼脂培养基从发病瓯江彩鲤肝脏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HX201006-1),经细菌形态学及培养特征观察,再作生化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类鉴定,且对该菌株作了药... 为弄清发病瓯江彩鲤的致病病源及其特征特性,采用鲜血琼脂培养基从发病瓯江彩鲤肝脏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HX201006-1),经细菌形态学及培养特征观察,再作生化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类鉴定,且对该菌株作了药敏特性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凡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该菌16S rDNA前546 bp与印度凡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21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调整含菌量为3×108CFU/mL以肌肉和腹腔注射感染试验动物,16 h致死小白鼠,46 h内5条异育鲫鱼全部死亡,67 h内5条鲤鱼全部死亡,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中该菌对头孢噻吩、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对红霉素和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和O/129等9种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彩鲤 凡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 16S RDNA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溃疡病及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生物学及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晓君 邴旭文 +2 位作者 姚东瑞 朱明 秦国民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96-702,共7页
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多家渔场大量死亡的养殖泥鳅深层溃烂组织、肝胰脏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RNA... 从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多家渔场大量死亡的养殖泥鳅深层溃烂组织、肝胰脏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非常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 rRNA和gyrB2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采用PAUP4.0的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了基于2种基因的MP系统发生树。根据分离菌的致病性及表型与分子特征,确定本次引起泥鳅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胞外酶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能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及DNA酶活性,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扩增出病原菌溶血素基因片段;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G等9种药物耐药,对红霉素等4种药物中介,对菌必治等36种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温和单胞菌 生物学特性 16S RRNA基因 gyr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特性及其外膜蛋白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胡秀彩 吕爱军 陈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240-3241,3438,共3页
[目的]研究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方法]从不同来源的病鳖和病鳗体内分离到4株产生棕色色素温和气单胞菌,并采用平板法进行检测。[结果]对鲫鱼胸基部注射9×108cfu/ml菌悬液0.4ml后,BA10、BA15和BA16株对鲫鱼的致死率在33... [目的]研究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方法]从不同来源的病鳖和病鳗体内分离到4株产生棕色色素温和气单胞菌,并采用平板法进行检测。[结果]对鲫鱼胸基部注射9×108cfu/ml菌悬液0.4ml后,BA10、BA15和BA16株对鲫鱼的致死率在33.3%以上,M1株对鲫鱼无致死性。采用超声波破碎-SI法提取外膜蛋白(OMPs),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4株温和气单胞菌的外膜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在20.1~66.2kDa,其中1个鳗鱼分离株M1株属OMP1型,由8条主要蛋白带组成;其余3个鳖源分离株BA10、BA15和BA16株属OMP2型,由9条主要蛋白带组成。[结论]产色素与致病性无相关;4株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之间存在共同抗原;产色素温和气单胞菌的OMP型可能与菌株来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单胞菌 色素 毒力因子 共同抗原 外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鳅的凡隆气单胞菌感染 被引量:36
4
作者 秦蕾 徐静 张晓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00-1102,共3页
目的2007年9月江苏东海一家泥鳅养殖场的泥鳅发病。病鱼外观症状表现为身体发红,体表有出血点,病情严重者皮肤出现溃疡灶。患病泥鳅死亡率高达60。为弄清此次疾病的发病原因,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该病的病原进行了研... 目的2007年9月江苏东海一家泥鳅养殖场的泥鳅发病。病鱼外观症状表现为身体发红,体表有出血点,病情严重者皮肤出现溃疡灶。患病泥鳅死亡率高达60。为弄清此次疾病的发病原因,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该病的病原进行了研究。方法从患病泥鳅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NQ,然后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采用传统手工鉴定与API自动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对病原菌株NQ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同时对该菌的16SrDNA序列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综合菌株NQ的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的分析结果,最终确定该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与结论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菌株NQ为此次泥鳅发病的致病原,经鉴定为凡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凡隆单胞茵温和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温气单胞菌的鉴定及其外膜蛋白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秀彩 郑璐 +1 位作者 吕爱军 蒋继宏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9年第1期31-32,共2页
从病鳖、鳗鱼体内分离到2株嗜温气单胞菌(TAh-3、EAs-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确定TAh-3为嗜水气单胞菌,EAs-1为温和气单胞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TAh-3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死率100%,EAs-1株为非致病性... 从病鳖、鳗鱼体内分离到2株嗜温气单胞菌(TAh-3、EAs-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确定TAh-3为嗜水气单胞菌,EAs-1为温和气单胞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TAh-3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死率100%,EAs-1株为非致病性温和气单胞菌。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TAh-3株外膜蛋白(OMPs)型由7条蛋白带组成,其中1条主带大小为40.0kDa;EAs-1株OMPs型由8条蛋白带组成,其中2条主带大小为38.0kDa、45.0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单胞菌 温和单胞菌 鉴定 外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的抗菌活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志强 朱琳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5年第2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药物 温和单胞菌 嗜水单胞菌 抗菌活性 20世纪90年代 革兰氏阴性细菌 细菌性疾病 专用 水生动物 生物利用度 口服给药 毒副作用 抗菌作用 疾病治疗 水产业 应用 抗菌谱 耐药性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AHLs对温和气单胞菌体外致腐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婷婷 崔方超 +1 位作者 马艳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0,共7页
以大菱鲆腐败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AS7)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营养基质、共生培养和添加不同种类的AHLs)对温和气单胞菌的致腐因子(嗜铁素、胞外蛋白酶、生物被膜)产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S7嗜铁素的分泌受... 以大菱鲆腐败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AS7)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营养基质、共生培养和添加不同种类的AHLs)对温和气单胞菌的致腐因子(嗜铁素、胞外蛋白酶、生物被膜)产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S7嗜铁素的分泌受到培养基质的影响,在脱脂牛奶等天然基质中可以大量分泌嗜铁素,而市售的合成培养基中不能分泌嗜铁素;AHLs的添加对嗜铁素的产生量有影响,其中,C8-HSL影响显著,随添加的增加,嗜铁素分泌量呈现正相关(P<0.05),而C6-HSL影响不显著(P>0.05);共生条件下,温和气单胞菌对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嗜铁素的分泌有明显促进作用;AHLs的添加可以促进温和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和生物被膜的产量,且呈现正相关(P<0.05),说明AHLs对温和气单胞菌产生胞外蛋白酶、嗜铁素和生物被膜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单胞菌 嗜铁素 胞外蛋白酶 生物被膜 群体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源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开年 王利 李晨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9-1066,共8页
为探究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试验采用PCR法检测10株来源不同的鱼源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4种耐药基因(aph(3′)-Ⅱa、ant(3″)-Ⅰa、aac(6′)-Ⅰb、aac(3)-Ⅱa)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的3种耐药基因(... 为探究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试验采用PCR法检测10株来源不同的鱼源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4种耐药基因(aph(3′)-Ⅱa、ant(3″)-Ⅰa、aac(6′)-Ⅰb、aac(3)-Ⅱa)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的3种耐药基因(tetA、tetC、tetM)的表达情况,并利用K-B纸片扩散法对6种抗生素进行耐药表型分析。结果显示,10株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Ⅱa、ant(3″)-Ⅰa、aac(6′)-Ⅰb的检出率分别为20%、30%、20%,未检测出aac(3)-Ⅱa基因;对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tetA、tetC、tetM的检出率分别为70%、20%、60%。K-B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10株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对链霉素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高度敏感。结果表明,本次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为深入了解温和气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单胞菌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耐药基因 耐药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超 董浚键 +3 位作者 刘志刚 孙成飞 赵飞 叶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1,共8页
为查明2020年春季广东省佛山市某养殖场人工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因,该研究对患病大口黑鲈鱼苗肝脏组织中分离的一株细菌GZXR2020进行了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全长... 为查明2020年春季广东省佛山市某养殖场人工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因,该研究对患病大口黑鲈鱼苗肝脏组织中分离的一株细菌GZXR2020进行了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全长序列,BLAST显示其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相应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高于99.5%和98.3%。根据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45个理化项目的鉴定结果、羊血琼脂平板溶血实验呈β-溶血的结果,进一步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并结合补充理化鉴定结果,可判断此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veronii bv.sobria)。人工回归感染实验采用低、中、高3种菌液浓度(3×10^(7)、1.5×10^(8)和3×10^(8)CFU·mL^(−1))进行腹腔注射攻毒,可分别导致7%、40%和100%的死亡率,证实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是引起此次大口黑鲈暴发性死亡的致病原。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在所检测的17种抗菌药物中,该菌株对大观霉素、氟罗沙星、氟苯尼考等7种药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维氏单胞菌温和生物 gyrB基因 生理生化鉴定 人工回归感染 耐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生物制剂在草鱼细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实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杭小英 刘莉 施伟达 《科学养鱼》 2020年第5期55-55,共1页
噬菌体是一种可入侵细菌内繁殖,最终使细菌裂解的病毒,又称为细菌的"食者"。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噬菌体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维氏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等均有较好的裂解效果,特别对具有多重耐药性... 噬菌体是一种可入侵细菌内繁殖,最终使细菌裂解的病毒,又称为细菌的"食者"。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噬菌体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维氏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等均有较好的裂解效果,特别对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有较好的裂解效果。本实验室于2018年从中华鳖养殖池塘中分离到一株宽谱噬菌体,经研究发现,它对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多种致病菌都具有较好的裂解作用,开始逐渐将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单胞菌 副溶血弧菌 温和单胞菌 迟缓爱德华氏菌 生物制剂 细菌性疾病 多重耐药性 维氏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鲮烂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唐毅 郑凯迪 +3 位作者 朱成科 李云 丁诗华 孙瀚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5,共6页
从患有烂尾病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体内分离到两个优势菌株(编号:BB090516C-1和BB090516C-2),对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鉴定后测定其16S rR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从患有烂尾病的华鲮(Sinilabeo rendahli)体内分离到两个优势菌株(编号:BB090516C-1和BB090516C-2),对分离菌株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性状鉴定后测定其16S rRNA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对华鲮有较强的致病性,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经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指标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erom 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维隆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维隆气单胞菌自然聚为一支,表明该菌为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用22种抗菌类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发现,该菌对头孢曲松、硫酸庆大霉素等9种抗菌类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等6种药物中敏,对氨苄青霉素等7种药物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鲮(Sinilabeo rendahli) 烂尾病 单胞菌温和生物(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 致病性 药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鉴定与药敏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天伦 张海琪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对浙江某养殖场患腐皮病的中华鳖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分离到2株细菌(编号为040908-1和040908-2)。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这2株细菌都是该病的致病菌。分别采取传统细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以及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32对这2株细菌进行了鉴定,... 对浙江某养殖场患腐皮病的中华鳖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分离到2株细菌(编号为040908-1和040908-2)。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这2株细菌都是该病的致病菌。分别采取传统细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以及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32对这2株细菌进行了鉴定,结果均表明菌株040908-1为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而菌株040908-2为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Aeromonas veronii biovar sobria)。研究了27种药物对这2株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妥布霉素、新霉素、奥复星、先锋必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6种药物对这2株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氟哌酸、吡哌酸、链霉素、四环素4种药物仅能有效抑制菌株040908-1的生长,而复方新诺明仅对菌株040908-2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腐皮病 普通变形杆菌 维罗纳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皮肤疾病及防控措施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修松 李雪梅 《当代水产》 2015年第6期80-81,共2页
1鱼类健康与鱼类皮肤1.1鱼类皮肤功能鱼类的外表皮上覆盖着一层黏液,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介质,如免疫球蛋白、抗菌肽、溶菌酶、凝集素、白细胞介素1L-1和蛋白酶等,也是阻止病原菌粘附和穿透的第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如果病原菌能够通... 1鱼类健康与鱼类皮肤1.1鱼类皮肤功能鱼类的外表皮上覆盖着一层黏液,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介质,如免疫球蛋白、抗菌肽、溶菌酶、凝集素、白细胞介素1L-1和蛋白酶等,也是阻止病原菌粘附和穿透的第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如果病原菌能够通过这道防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就会被激活,以阻碍病原菌感染进一步发展。如果致病菌侵袭力较强,鱼体抵抗力较弱,病原菌就会在鱼类皮肤定植、生长和增值,造成皮肤出血、疥疮、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出血 皮肤疾病 生物活性分子 外表皮 防护屏障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白细胞介素 温和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鲫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翔 宋文华 富丽静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9-110,共2页
自患出血病的2龄鲫鱼肝、肾、脾中分离出3株细菌,肌肉注射感染,均能复制出原始症状。经鉴定,分离自肝的细菌为解藻朊酸弧菌,分离自肾、脾的细菌为维罗那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其中解藻朊酸弧菌的毒力更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 自患出血病的2龄鲫鱼肝、肾、脾中分离出3株细菌,肌肉注射感染,均能复制出原始症状。经鉴定,分离自肝的细菌为解藻朊酸弧菌,分离自肾、脾的细菌为维罗那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其中解藻朊酸弧菌的毒力更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西丁等抗生素对2种致病菌均较敏感,氨苄西林对2种菌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出血病 解藻朊酸弧菌 维罗那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