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地区地震动衰减和场地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145
1
作者 黄玉龙 郑斯华 +2 位作者 刘杰 赵兴权 康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4-61,共8页
根据广东数字地震台网 14个地震台的 2 49条波形资料 ,研究了广东地区的衰减模型和各台站的场地响应 .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 ,得到了广东地区的几何衰减函数 .同时也采用线性几何衰减模型和两段几何衰减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拟合 .... 根据广东数字地震台网 14个地震台的 2 49条波形资料 ,研究了广东地区的衰减模型和各台站的场地响应 .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 ,得到了广东地区的几何衰减函数 .同时也采用线性几何衰减模型和两段几何衰减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拟合 .残差比较表明 ,线性几何衰减模型的残差最大 ,两段几何衰减模型的残差其次 ,而三段几何衰减模型的残差最小 .由此可以推论广东地区采用三段几何衰减模型具合理性和适用性 .得到广东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 =481.5·f0 .31;14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放大效应 ,这与它们均处于岩石地基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地区 地震动衰减 场地响应 几何衰减函数 Q值 放大效应 地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地震波衰减、场地响应及震源参数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唐兰兰 李志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2,270,共9页
根据新疆数字地震台网17个数字地震台的地震波形资料,用Atkinson和Mereu方法反演天山中东段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用Moya和Jorge方法反演1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天山中东段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460.7f0.515;17个台... 根据新疆数字地震台网17个数字地震台的地震波形资料,用Atkinson和Mereu方法反演天山中东段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用Moya和Jorge方法反演17个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天山中东段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460.7f0.515;17个台站的台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209次地震震级与地震矩在单对数坐标下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地震震级与震源尺度及矩震级成正相关关系,与拐角频率成反相关关系,地震震级与应力降之间没有明显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 地震动衰减 场地响应 几何衰减函数 Q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攀西地区介质衰减特征研究
3
作者 卢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7-911,共5页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互相衔接的3段地震波的几何衰减模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和Mereu方法,反演得到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Q(f),并采用Brune的ω平方模型约...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互相衔接的3段地震波的几何衰减模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和Mereu方法,反演得到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Q(f),并采用Brune的ω平方模型约束震源位移谱,使用Moya方法联合多台多地震数据求得该地区各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2008-05~2013-12期间攀西地区介质衰减模型为Q(f)=94.4f^(0.665 9),2014-01~2015-06期间该地区介质衰减模型为Q(f)=83.9f^(0.719 6),两个时间段的反演结果十分接近,且均呈现出低Q_0和较高衰减系数γ的特点,即该地区地震波衰减明显偏高,同时Q对频率f的依赖较大;场地响应方面,岩石台基对地震波信号在不同频率点的放大作用不同,其中MGU、PGE和SMK地震台场地增益较大,YYU、YYC地震台场地放大倍数在1~2之间平稳变化,LGH地震台场地响应随频率增大而快速衰减。结合上述计算结果推测,攀西地区构造活跃、上地壳结构极不均匀、地震波能量衰减强烈是造成该区域Q_0低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弹性衰减 Q值 场地响应 几何衰减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介质衰减、场地响应与震级测定的讨论
4
作者 吴微微 苏金蓉 +3 位作者 魏娅玲 吴朋 李俊 孙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5-1018,共14页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互相衔接的3段地震波几何衰减模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和Mereu方法,分别反演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及攀枝花—西昌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采用Brune的ω...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互相衔接的3段地震波几何衰减模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和Mereu方法,分别反演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及攀枝花—西昌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采用Brune的ω平方模型约束震源位移谱,使用Moya方法联合多台多地震数据求得各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根据波形数据和观测报告,计算出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10535次2.5≤M_L≤4.9近震单台震级测定值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差,绘制各次地震的单台震级偏差空间分布图像。结果显示:四川盆地介质衰减模型呈现高Q_0和低衰减系数γ的特点,攀西地区表现出低Q_0和较高衰减系数γ;岩石台基对地震波信号在不同频率点的放大作用不相同;单台震级偏差优势分布基本一致,在构造稳定的四川盆地,介质品质因子高(低衰减),地震波在该区域能有效传播,盆地表层松软沉积层对入射波有放大作用,造成该区域单台震级高异常;川西大部分地震台站台基增益较大,但单台震级明显偏低,推测与松潘-甘孜块体地壳深度软流圈的物质流动及该区域低Q_0异常(高衰减)有关;攀西地区断陷拉张、流体侵入及沉积填充等损耗地震波能量,常使该地区台站测定的川西藏东地震震级偏小,但同样台站测定的龙门山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震级常较台网平均震级更大,可能是受盆地边缘强烈不对称高幅值带的影响。从研究结果看,四川地区介质衰减对地震射线振幅的影响较地震台站的台基增益大,因此校正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单台震级时,应结合介质衰减及台站场地响应的空间特性进行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值 场地响应 几何衰减函数 震级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