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件凝固过程几何模拟的缩孔缩松预测方法
1
作者 涂明武 王文清 +2 位作者 黄志光 戴绪绮 安阁英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9-30,共2页
以预测缩孔缩松判据G/为基础,经过转换、推导,得出适合于几何模拟的新判据(dM/dL).,并编制了预测缩孔缩松的几何模拟软件。这种预测方法操作简单,计算迅速,可对铸件工艺图上指定部位进行预测,与模数法设计铸造工艺相辅... 以预测缩孔缩松判据G/为基础,经过转换、推导,得出适合于几何模拟的新判据(dM/dL).,并编制了预测缩孔缩松的几何模拟软件。这种预测方法操作简单,计算迅速,可对铸件工艺图上指定部位进行预测,与模数法设计铸造工艺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模拟 缩孔 缩松预测 铸件 凝固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几何模拟法的板料成形快速评估
2
作者 甘忠 潘栋杰 +1 位作者 王超 高红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35-237,共3页
自行开发了计算机辅助复杂曲面零件成形几何模拟软件。系统以面积不变的几何模拟法为理论基础,对空间曲面进行全四边形网格剖分,利用逆映射法,对零件进行展开和成形模拟分析,结合FLD图对板料成形性进行评估,并提供了算例。
关键词 几何模拟 映射 逆映射 成形极限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编织体复合材料空间几何结构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毅强 张立同 成来飞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5-98,共4页
针对四步方形编织结构,从三维编织工艺和实际的编织过程出发,提出一种单元几何模型,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建模建立织物的空间几何数学模型,解决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内部编织结构分析困难的问题。该模型以携纱器循环一周返回到起始位置所形成... 针对四步方形编织结构,从三维编织工艺和实际的编织过程出发,提出一种单元几何模型,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建模建立织物的空间几何数学模型,解决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内部编织结构分析困难的问题。该模型以携纱器循环一周返回到起始位置所形成的纱线编织结构作为单元,系统分析编织过程中纱线的空间运动规律,保证纤维束的连续性和材料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对每根纱线,选取它在编织体各个区域内合适的控制点,过这些控制点拟合成三次样条曲线,以此模拟纱线的空间结构中心线,从而能够方便直观地观察到各纱线具体走向。最后得到纱线和编织体的结构,从而便于下一步进行编织体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编织 纺织复合材料 空间结构 几何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响应面法-几何特征模拟电荷法的电场数值求解及精度验证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其 刘晓明 +1 位作者 邹积岩 杨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60-2066,共7页
为解决模拟电荷法(charge simulation method,CSM)前处理调整工作烦冗的不足,提升高压电器电场数值计算的精度和效率,提出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和几何特征模拟电荷法(geometric feature charge simulati... 为解决模拟电荷法(charge simulation method,CSM)前处理调整工作烦冗的不足,提升高压电器电场数值计算的精度和效率,提出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和几何特征模拟电荷法(geometric feature charge simulation method,GFCSM)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压电器进行电场数值计算。以典型电极、40.5 kV真空断路器灭弧室(vacuum interrupter,VI)和550 kV SF6断路器灭弧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RSM-GFCSM方法求出整个场域的电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对球/球典型电极进行电场数值求解时,采用RSM-GFCSM方法计算所得的电场强度最大值为4.32 V/cm,同CSM相比更接近理论值;采用CSM和RSM-GFCSM方法对真空和六氟化硫断路器灭弧室分别进行电场数值求解时,通过比对电场计算误差值可以看出,RSM-GFCSM计算精度高,计算工作量小,为多重介质、复杂电器结构开域电场数值仿真模拟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特征模拟电荷法 真空灭弧室 SF6断路器灭弧室 电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配合物的分子几何结构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琼 李海平 +3 位作者 徐小燕 黄凤仙 陈希 王明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3-537,共5页
对比和评价了用分子力学MM+法和半经验PM3法模拟23个铜配合物分子几何结构的结果.MM+法对四配位配合物的几何模拟结构与晶体结构差别大而不适于模拟这类分子,其可以模拟五配位三元配合物,预计这种配合物Cu—N键和Cu—O键的偏差将分别高... 对比和评价了用分子力学MM+法和半经验PM3法模拟23个铜配合物分子几何结构的结果.MM+法对四配位配合物的几何模拟结构与晶体结构差别大而不适于模拟这类分子,其可以模拟五配位三元配合物,预计这种配合物Cu—N键和Cu—O键的偏差将分别高达(9.45±0.062)%和(18.2±0.110)%.PM3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所考察的各种类型铜配合物,预计四配位配合物的Cu—N键和Cu—O键的偏差分别为(3.26±0.023)%和(2.77±0.023)%.而3+1+1型配合物的该偏差分别为(5.18±0.032)%和(4.31±0.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几何结构模拟 MM+ P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壁板蒙皮曲面几何展开方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炯 李东升 李小强 《塑性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60,共4页
壁板蒙皮曲面的合理展开对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和保证成形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壁板成形数值模拟的前提条件。壁板蒙皮曲面一般是小曲率,成形过程中发生的面内变形不大,采用基于面积不变假设的几何模拟法对壁板蒙皮曲面的展开进行了... 壁板蒙皮曲面的合理展开对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和保证成形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壁板成形数值模拟的前提条件。壁板蒙皮曲面一般是小曲率,成形过程中发生的面内变形不大,采用基于面积不变假设的几何模拟法对壁板蒙皮曲面的展开进行了研究。通过可展曲面的展开结果与理论值的对比,验证了算法的精度;同时满意地预测出某型飞机壁板蒙皮的毛坯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模拟 整体壁板 曲面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艇和潜水器锥柱结合壳疲劳试验的冶金—力学模拟准则
7
作者 陈孝渝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6-91,共6页
金属结构的疲劳现象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微观的冶金因素和裂纹顶端应力场的力学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这一特点是与研究结构的静强度、动强度与稳定性等传统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区别。以往在实验室模拟试验中经常使用的几何模拟准则... 金属结构的疲劳现象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微观的冶金因素和裂纹顶端应力场的力学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这一特点是与研究结构的静强度、动强度与稳定性等传统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区别。以往在实验室模拟试验中经常使用的几何模拟准则,主要是考虑宏观上的力学因素,它可解决强度与稳定性的一系列问题。但若用于疲劳试验,由于板厚按同样缩尺比缩小后,其尺度上的差别将会带来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冶金方面的因素,将会使模拟失去效果。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水下船舶锥柱结合壳缩尺模型疲劳试验的冶金——力学模拟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模拟 疲劳试验 应力场 力学模拟 实验室模拟试验 传统力学 动强度 缩尺比 力学因素 缩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边零件下陷区域展开技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景怡 甘忠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9-80,84,共3页
弯边零件的展开是目前飞机制造厂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下陷结构的特点并以几何模拟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下陷展开方案,实现了从下陷结构的曲面片到毛坯的映射。
关键词 下陷 几何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红外成像仿真 被引量:10
9
作者 于伟杰 刘华 +1 位作者 彭群生 章华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15,共3页
利用计算机生成的景物红外图像广泛地应用于红外成像系统评估、算法改进、人员训练、任务制定、飞机设计、遥感测量以及多传感器的景物表示等方面 ,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概述了当今国内外计算机红外成像仿真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 利用计算机生成的景物红外图像广泛地应用于红外成像系统评估、算法改进、人员训练、任务制定、飞机设计、遥感测量以及多传感器的景物表示等方面 ,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概述了当今国内外计算机红外成像仿真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仿真 红外图像 几何特征模拟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成因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传正 刘艳辉 连建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0-521,共12页
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斜坡后缘边界的挤压变形带是斜坡整体沿其底界面(T1j3—T2b1)之间岩层界面向长江发生重力蠕滑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巴东断裂”问题。斜坡系统内部未发现成规模的褶皱,也不存在... 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是一个复杂斜坡系统。斜坡后缘边界的挤压变形带是斜坡整体沿其底界面(T1j3—T2b1)之间岩层界面向长江发生重力蠕滑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巴东断裂”问题。斜坡系统内部未发现成规模的褶皱,也不存在数量众多的内动力成因的断裂带。巴东斜坡区浅表生变形破坏类型可概括为侧向拉裂、“雪崩式”垮塌、表层风化、侧向滑移张剪破裂、岩层折断变位、软岩膝折剪破裂和压扭破裂又重胶结7种重力卸荷破坏力学模式。斜坡系统内部发育分期分区(块)滑动(滑坡)现象,但不存在构造地质意义上的“断层”形迹。在地貌形态上,巴东大斜坡被4条冲沟分割成5个斜坡单元。在斜坡地质结构、成因类型与空间分布上,巴东大斜坡可划分为3个层次,即表层崩塌滑坡成因为主的堆积层(第一层次),冲沟分割且浅表生地质形迹发育的层状顺倾的中间基岩层(第二层次)和整体连续顺倾的深层基岩层(第三层次)。分形几何计算证明,巴东大斜坡的地貌形态尚处于侵蚀发育的青(幼)年期。FLAC3D数值模拟发现,在长江侵蚀下切的不同阶段,巴东斜坡体前缘和后缘接近底界面位置塑性变形区分布集中,但不具备沿深层界面发生整体滑动剪出的可能性。基本认识是,“巴东复杂斜坡系统”是在官渡口—东氵襄口向斜南翼(单斜山)的地质背景下,持续经受长江快速侵蚀下切外动力作用,河谷岸坡快速临空导致其自身重力产生强烈的侧向卸荷与滑移等浅表生地质改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可简单地概括为“重力成因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浅表生地质改造 侧向卸荷与滑移作用 变形破坏模式 分形几何FLAC^3D模拟 巴东复杂斜坡系统 重力成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展品的形式及其控制
11
作者 余存光 郝起伟 李雁 《中国博物馆》 1987年第4期81-85,共5页
科技博物馆事业是一时刻发展着的事业,是不断满足人们文化教育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积极地不断汲取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动态过程。因此,做为科技博物馆工作者,应随时意识到这一点,不但对科技博物馆事业做定性的分析研究工... 科技博物馆事业是一时刻发展着的事业,是不断满足人们文化教育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积极地不断汲取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动态过程。因此,做为科技博物馆工作者,应随时意识到这一点,不但对科技博物馆事业做定性的分析研究工作,而且做推动事业发展的定量的具体性分析研究工作。在展示新技术、新发展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事业 教育生活 微机控制技术 几何模拟 驼峰编组场 研究工作 控制电路 工业控制技术 可编程序控制器 定量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for cold precision forging of a helical gear 被引量:13
12
作者 冯玮 华林 韩星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369-3377,共9页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illet geometry on the cold precision forging process of a helical gear, six different billet geometries were designed utilizing the relief-hole principle.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ll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illet geometry on the cold precision forging process of a helical gear, six different billet geometries were designed utilizing the relief-hole principle.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llet geometry on the forming load and the deformation uniformity were analyzed by three-dimensional (3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under the commercial software DEFORM 3D. The billet geometry was optimized to meet lower forming load and better deformation uniformity requirement. Deformation mechanism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flow velocity field and effective strain field. The forging experiments of the helical gear were successfully performed using lead material as a model material under the same process conditions used in the FE simul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ing load decreases as the diameter of relief-hole do increases, but the effect of do on the deformation uniformity is very complicated. The forming load is lower and the deformation is more uniform when do is 1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gear cold precision forgi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relief-hole princip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metry effect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oven fabric composites
13
作者 KIM Myungsoo SONG Jung-I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1985-1993,共9页
The effects of geometr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woven fabric composites were explored. Two types of composites, including one-layered and two-layered composites, were designed and studied. For one-layered composit... The effects of geometr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woven fabric composites were explored. Two types of composites, including one-layered and two-layered composites, were designed and studied. For one-layered composites, inter-strand gap effec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while three cases of geometries with inter-strand gaps in two-layered composites were evaluated. A woven fiber micromechanics analytical model called MESOTEX was employed for theoretical simulation. The predic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strand gap and simple variation of the strand positions in a repeating unit cel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oven fabric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ven fabric composites inter-strand gap mechanical properties micromechanics mod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