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5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几何模型预测控制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算法
1
作者 古松健 吴福祥 +3 位作者 高向阳 杨梦杰 詹忆冰 程俊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26-3035,共10页
针对轮式移动机器人(WMR)在轨迹跟踪过程中因定位失准和未知干扰等因素导致的位姿偏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几何模型预测控制(GMPC)的增强型粒子群优化混合器(EPSO-Mixer)算法,旨在提升WMR的轨迹跟踪性能。首先,以粒子群优化(PSO)为基础,... 针对轮式移动机器人(WMR)在轨迹跟踪过程中因定位失准和未知干扰等因素导致的位姿偏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几何模型预测控制(GMPC)的增强型粒子群优化混合器(EPSO-Mixer)算法,旨在提升WMR的轨迹跟踪性能。首先,以粒子群优化(PSO)为基础,提出一种增强型粒子群优化(EPSO)算法,以加快收敛并提升优化能力;其次,利用EPSO对GMPC进行改进,根据当前偏移程度筛选出最优跟踪参数,以有效地减小轨迹跟踪误差;最后,结合混合多层感知器(MLP-Mixer)架构,提出EPSO-Mixer算法,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全局最优解的搜索能力,同时生成更具适应性的控制策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和经典GMPC算法相比,EPSO-Mixer GMPC有效提升了WMR在位姿偏移条件下的轨迹跟踪性能,误差减小8.0%~82.3%,并显著改善了运动中的振动问题。可见,EPSOMixer算法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控制策略,不仅降低了参数调整的难度与时间成本,而且显著增强了轨迹跟踪控制的自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式移动机器人 轨迹跟踪 粒子群优化 混合多层感知器 几何模型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轴承圈数字孪生几何模型的检测线测量方法
2
作者 李云风 姚爽 +1 位作者 师素双 师占群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6-113,105,共9页
为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数据,从而构建精准数字孪生几何模型,区别于以往三维扫描等非接触方式,提出了一种以接触方式获取测量数据的方法。以轴承圈测量为例,改进了轴承圈尺寸检测线测量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正弦逼近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 为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数据,从而构建精准数字孪生几何模型,区别于以往三维扫描等非接触方式,提出了一种以接触方式获取测量数据的方法。以轴承圈测量为例,改进了轴承圈尺寸检测线测量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正弦逼近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的外径误差模型,并采用正交试验选择了CNN外径误差模型最优参数,随后通过对比试验为轴承圈大端和小端的外径测量选取了最佳外径误差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大端和小端的外径测量误差分别平均降低了63.20%和97.98%。最后,提出并验证了单点外径值计算方法,解决了测量数据难以应用于数字孪生几何模型构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几何模型 测量方法 误差模型 智能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封严环数字孪生几何模型框架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裴昊男 张璞玉 罗明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8-1167,共10页
金属封严环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密封系统,其型面成形质量对飞行器高性能、高可靠服役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薄壁、复杂的异形截面与封闭的环形结构等导致其在几何质量检测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成形结果严重依赖于破坏性抽样终检,实际... 金属封严环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密封系统,其型面成形质量对飞行器高性能、高可靠服役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薄壁、复杂的异形截面与封闭的环形结构等导致其在几何质量检测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成形结果严重依赖于破坏性抽样终检,实际产品均未经过完整质量检测;其二,成形过程无几何质量检测手段,无法及时发现成形缺陷,轮廓几何数据的缺失,使工艺优化设计困难。因此,提出一种金属封严环数字孪生几何模型框架,该框架包括: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交互空间与服务,可提供在机测量平台标定、截面轮廓测量、点云数据预处理、截面几何特征计算、三维数模快速构建、三维型面动态测量与偏差计算等连续成形质量在线检测技术,建立起反映金属封严环成形过程中变化的数字孪生几何模型,从而为金属封严环成形质量的检测、分析、预测以及后续工艺优化设计所需的基础数据获取等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在线检测模拟试验装置与数字孪生软件,介绍了金属封严环数字孪生几何模型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几何模型 金属封严环 成形质量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性几何模型装配特征语义重建方法
4
作者 凌威 刘鸣飞 鲍劲松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4-878,共15页
现有企业的产品模型主要以中性几何模型文件格式储存。由于中性几何模型是以点、线、面等几何语义形式来储存信息,在实际装配过程中,中性几何模型不具有装配特征语义,不能够为装配环节提供指导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提出了基于知识图... 现有企业的产品模型主要以中性几何模型文件格式储存。由于中性几何模型是以点、线、面等几何语义形式来储存信息,在实际装配过程中,中性几何模型不具有装配特征语义,不能够为装配环节提供指导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性几何语义模型KG-NGSM,规范化地表示中性几何模型中的几何语义;提出一种面向中性几何模型的几何语义抽取方法,抽取几何语义元素并映射为数据层中的实体;基于知识图谱与图匹配网络进行相似度计算,从而实现中性几何模型装配特征语义的重建;最后,以某企业风力发电机产品为例,研发了装配特征语义构建系统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于风机产品的实际装配操作环节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几何模型 几何语义 装配特征语义 知识图谱 相似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电气几何模型法在1000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跳闸率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5
作者 彭谦 李军 +2 位作者 卞鹏 康东升 单志祥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5-159,共5页
分析现有3种输电线路雷电绕击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改进了电气几何模型法。求解雷电流垂直地面入射时击距曲线间的交点坐标;根据雷电流入射角的变化,将交点映射到不同的几何空间;根据实际击距曲线修正交点坐标并求解雷电绕击跳闸率。计算... 分析现有3种输电线路雷电绕击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改进了电气几何模型法。求解雷电流垂直地面入射时击距曲线间的交点坐标;根据雷电流入射角的变化,将交点映射到不同的几何空间;根据实际击距曲线修正交点坐标并求解雷电绕击跳闸率。计算结果表明,改进电气几何模型法较传统方法计算更为准确。最后,应用该方法分析了地线保护角和杆塔呼高、中相横担长度、层间距对1000 kV输电线路雷电绕击跳闸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几何模型 1000 KV输电线路 雷电绕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山区雷电先导发展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仿真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姚尧 李健 +3 位作者 李涵 阮羚 周文俊 唐泽洋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50-1557,共8页
山地对地面电场的畸变作用使雷电先导偏向山体发展,导致采用电气几何模型(EGM)计算的山区线路绕击跳闸率比运行经验偏小。因而提出一种适用于山区地形的输电线路雷击概率计算模型,通过一种类山体形态的保角变换函数将2维山区地形抽象化... 山地对地面电场的畸变作用使雷电先导偏向山体发展,导致采用电气几何模型(EGM)计算的山区线路绕击跳闸率比运行经验偏小。因而提出一种适用于山区地形的输电线路雷击概率计算模型,通过一种类山体形态的保角变换函数将2维山区地形抽象化、映射到水平面,以使用传统镜像电荷法计算山区雷电下行先导的发展轨迹,并在先导"末跃"阶段采用电气几何模型EGM中的"击距"参数简化判断雷击点。仿真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计算三峡地区几种典型山体地形的落雷分布,与雷电定位统计值具有良好的对应性。以三峡地区某220 kV线路雷击跳闸为例,与EGM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考虑山顶地形对雷电先导的吸引作用后,线路边相导线的绕击概率明显增大,可更好解释山区线路雷击跳闸率较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电气几何模型 保角变换 镜像法 地形 先导发展模型 雷击跳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电气几何模型的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性能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卢泽军 谷山强 +3 位作者 赵淳 向念文 严碧武 苏杰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2-816,共5页
雷击接触网是危及高速铁路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由雷击引起的接触网跳闸次数占总故障跳闸次数的30%以上。直击雷和感应雷均会造成接触网跳闸,高铁接触网的结构特点决定了F线是最易遭受雷击的。基于电气几何模型,分析了接... 雷击接触网是危及高速铁路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由雷击引起的接触网跳闸次数占总故障跳闸次数的30%以上。直击雷和感应雷均会造成接触网跳闸,高铁接触网的结构特点决定了F线是最易遭受雷击的。基于电气几何模型,分析了接触网引雷范围,随着导线对地高度的增加,接触网引雷范围近似于线性增加。在高架桥高度为平均15 m左右时,高铁接触网引雷范围为位于一般地面普通铁路接触网引雷范围的2倍左右。推导了高铁接触网直击雷跳闸率和感应雷跳闸率计算公式,典型线路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运行数据结果表明计算误差在8.8%左右,计算方法较准确,计算结果表明我国高铁接触网整体防雷性能较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电气几何模型 引雷范围 跳闸率 防雷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电气几何模型的绕击跳闸率的计算 被引量:86
8
作者 李晓岚 尹小根 +1 位作者 余仁山 何俊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44,共3页
讨论了经典的电气几何模型(EGM),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点改进建议。计算中采用IEEE推荐的击距公式,引入系数ksg描述雷击地线和雷击地面击穿强度的不同,用暴露距离计算雷电绕击率和绕击跳闸率。分析了ksg取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改进的... 讨论了经典的电气几何模型(EGM),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点改进建议。计算中采用IEEE推荐的击距公式,引入系数ksg描述雷击地线和雷击地面击穿强度的不同,用暴露距离计算雷电绕击率和绕击跳闸率。分析了ksg取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改进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地面倾角、避雷线保护角和环境温度对线路绕击跳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ksg减小、地面倾角增大、避雷线保护角增大、温度降低时,绕击跳闸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绕击 电气几何模型 击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气几何模型的接触网避雷线架设高度计算方法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紫辉 吴广宁 +3 位作者 曹晓斌 李瑞芳 胡劲松 朱军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3,共5页
基于电气几何模型,推导单线和复线铁路接触网避雷线架设高度的计算公式,由此得到避雷线架设高度与雷电击距、接触网实际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避雷线架设高度随着雷电流幅值的增加而减小,复线铁路的避雷线架设高度明显小于单线... 基于电气几何模型,推导单线和复线铁路接触网避雷线架设高度的计算公式,由此得到避雷线架设高度与雷电击距、接触网实际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避雷线架设高度随着雷电流幅值的增加而减小,复线铁路的避雷线架设高度明显小于单线铁路的避雷线架设高度。采用给出的避雷线架设高度的计算公式,以广—深铁路为例,根据其不同线路形式和接触网参数计算得出避雷线架设高度的建议值:单线和复线铁路接触网的避雷线架设高度分别取9.0和7.2m;4线铁路并行时,4根支柱并列情况下的接触网避雷线架设高度取7.6m,4线硬横梁形式的接触网避雷线架设高度取7.5m,对于4线中3线为硬横梁形式、另1线为支柱形式的接触网,3线和1线的接触网避雷线架设高度分别取7.3和9.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防雷 避雷线高度 电气几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方定律的岩体裂隙非线性流动几何模型 被引量:21
10
作者 朱红光 易成 +3 位作者 谢和平 谢永兰 周家杰 吴凯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2-828,共7页
岩体裂隙壁面的几何粗糙会引起其中流体的流动非线性,立方定律在分析此类问题时最为简便但却无法适用。旨在基于简单的立方定律,提出一个能够有效适用于岩体裂隙几何粗糙引起非线性流动的分析模型。通过对N-S方程进行量级分析得到了立... 岩体裂隙壁面的几何粗糙会引起其中流体的流动非线性,立方定律在分析此类问题时最为简便但却无法适用。旨在基于简单的立方定律,提出一个能够有效适用于岩体裂隙几何粗糙引起非线性流动的分析模型。通过对N-S方程进行量级分析得到了立方定律适用的3个条件:1足够小的壁面粗糙;2足够小的隙宽流程比;3较小的流动惯性。这些条件在粗糙岩体裂隙中难以满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粗糙岩体裂隙的离散等效几何模型,该模型中裂隙被合理地"分割",离散成较短的单元段以使得立方定律的适用条件成立;建立了粗糙单元段的平行板等效方法,从而在粗糙单元段内应用立方定律(局部立方定律)。借助几何模型对典型粗糙岩体裂隙进行了离散和数值模拟,发现离散后的裂隙与原裂隙在流动行为上呈现极好的相似性。并基于离散裂隙导出了粗糙岩体裂隙非线性流动的流量公式,最后通过不同岩体粗糙裂隙的流动试验验证了本模型的正确性。该几何模型及其流量公式能为真实粗糙岩体裂隙的非线性流动行为分析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流动 几何模型 粗糙裂隙 局部立方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角域上V-系统的三维几何模型的正交重构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坚 宋瑞霞 +2 位作者 叶梦杰 梁延研 齐东旭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对三维几何模型的描述方法.利用三角域上的一类完备正交函数系———V-系统这一数学工具,对三角片构成的几何模型进行正交展开,其展开系数(谱系数)便是该模型的数字描述.由于V-系统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可以对多个分离的三角... 提出了一种新的对三维几何模型的描述方法.利用三角域上的一类完备正交函数系———V-系统这一数学工具,对三角片构成的几何模型进行正交展开,其展开系数(谱系数)便是该模型的数字描述.由于V-系统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可以对多个分离的三角片,进行整体的表达.这种正交表达,使得把频谱分析的方法引入到对三维网格模型的研究中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几何模型 三角域 V-系统 正交重构 频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电气几何模型对输电线路绕击率的计算及典型故障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许飞 王建国 +3 位作者 周文俊 卫李静 邓光武 马斌 《高压电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5-207,共3页
提出了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用原EGM法难以解释的现场事故原因。应用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分析了输电线路杆塔结构、避雷线和导线的布置、雷电流的幅值、地面倾角对绕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大电流也能对线路... 提出了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用原EGM法难以解释的现场事故原因。应用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分析了输电线路杆塔结构、避雷线和导线的布置、雷电流的幅值、地面倾角对绕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大电流也能对线路造成绕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电气几何模型 绕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电气几何模型计算输电线路绕击率 被引量:56
13
作者 王晓彤 施围 刘文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5-87,共3页
利用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计算分析了输电线路杆塔结构,避雷线和导线的布置,雷电流的幅值和雷电流入射角,以及地面倾角对绕击率的影响。算例表明了绕击率的变化趋势。在杆塔合理的结构下调整杆塔参数,使绕击率减小,可为设计线路部... 利用改进的电气几何模型,计算分析了输电线路杆塔结构,避雷线和导线的布置,雷电流的幅值和雷电流入射角,以及地面倾角对绕击率的影响。算例表明了绕击率的变化趋势。在杆塔合理的结构下调整杆塔参数,使绕击率减小,可为设计线路部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击率 保护角 电气几何模型 输电线路 过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向量电气几何模型的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巨丰 刘赟 +1 位作者 黎彬 陆俊杰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40-244,共5页
提出向量击距这一概念,并建立基于向量的电气几何模型,以IEEE工作组推荐的公式作为击距公式,比较了各种绕击跳闸率计算方法的原理,并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用暴露距离计算绕击跳闸率更准确。由于具体线路结构的不同,暴露距离的取法... 提出向量击距这一概念,并建立基于向量的电气几何模型,以IEEE工作组推荐的公式作为击距公式,比较了各种绕击跳闸率计算方法的原理,并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用暴露距离计算绕击跳闸率更准确。由于具体线路结构的不同,暴露距离的取法也不同,文章中对各种情况下的暴露距离进行分类推导,并计算了某220kV线路的绕击跳闸率,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绕击 电气几何模型 击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间隙放电试验适用于大尺寸输电线路的改进电气几何模型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羽 邓冶强 +4 位作者 文习山 马宇晗 蓝磊 安韵竹 鄂盛龙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654-3661,共8页
电气几何模型(electric geometry model,EGM)作为解决雷电屏蔽问题的工程模型,广泛应用于计算评估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的雷电绕击性能。然而,随着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高度的提高和空气间隙的增长,运用现有EGM得到的绕击率和实际观测数... 电气几何模型(electric geometry model,EGM)作为解决雷电屏蔽问题的工程模型,广泛应用于计算评估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的雷电绕击性能。然而,随着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高度的提高和空气间隙的增长,运用现有EGM得到的绕击率和实际观测数据有较大出入。鉴于此,该文基于1~10m的棒-棒长空气间隙负极性20/2500μs操作冲击50%放电电压试验数据,并引入Idone的雷电通道回击速度概率分布,修正了现有击距公式;再根据棒-棒间隙和棒-板间隙的50%放电电压在4m处发生翻转的特点,结合试验结果修正了大地的击距系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尺寸输电线路的改进EGM。最后运用该文提出的改进EGM分别对日本500、1000和中国1000k V交流输电线路的绕击率进行计算,与日本长期的雷击观测数据对比表明:该文提出的改进EGM较现有EGM更加适合大尺寸输电线路,尤其是各相导线绕击比例和观测数据更加吻合。该文提出的改进EGM能为大尺寸输电线路雷电屏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输电线路 绕击率 电气几何模型 击距 负极性长间隙冲击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电物理的风机叶片动态击距与电气几何模型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国政 张黎 +6 位作者 郭子炘 马宇飞 李庆民 闫江燕 赵彤 邹亮 SIEW Wah Hoo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6427-6436,共10页
风机叶片遭受雷击现已成为风电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将电气几何方法与雷电先导发展的物理过程相结合,提出了针对风机叶片的电气几何分析模型。通过引入风机叶片动态击距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模拟了雷电先导的发展过程,使得击距的物... 风机叶片遭受雷击现已成为风电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将电气几何方法与雷电先导发展的物理过程相结合,提出了针对风机叶片的电气几何分析模型。通过引入风机叶片动态击距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模拟了雷电先导的发展过程,使得击距的物理意义更加清晰,并进一步推导了叶片防雷系统效率的计算方法,最后基于风机叶片长间隙下击穿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提出的风机叶片电气几何模型,分析了叶片角度、雷电流幅值和接闪器布置对防雷系统效率的影响,分析发现叶片越接近水平、雷电流幅值越小叶片防雷系统效率越低,增设叶片侧接闪器能够有效提高防雷系统效率。该文提出的方法拟为风机叶片的防雷设计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叶片 电气几何模型 雷电防护 先导发展模型 动态击距 防雷系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区域分割的几何模型简化方法 被引量:20
17
作者 全红艳 张田文 董宇欣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34-1842,共9页
根据几何模型简化中保持细节特征的要求,引入了图像的区域分割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曲度进行区域生长的网格模型区域分割方法,用A型种子或B型种子进行生长,将模型分割为一些区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分割的几何模型简化方法... 根据几何模型简化中保持细节特征的要求,引入了图像的区域分割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曲度进行区域生长的网格模型区域分割方法,用A型种子或B型种子进行生长,将模型分割为一些区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分割的几何模型简化方法,各个区域按照三角形数目的比例进行简化.该方法在保持模型细节特征的基础之上,大大地加快了模型简化的速度;另外还提出了一种累进网格模型的实现方法,实现了具有细节特征的多分辨模型间的层次过渡.实验证明本文所提出的几何模型简化方法加快了网格模型的简化速度,并具有保持模型的三角形网格密度分布的特点,是一种实用、方便和有效的简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模型 区域分割 简化 曲度 多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面铣刀修磨几何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世霞 唐余勇 孙家广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文中给出球面铣刀的制造模型 ,探讨了运用同一机构磨制邻近规格的不同球面铣刀的可行性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磨制机构 ,提出了斜等距曲面的概念及相应公式 ,介绍了它在球面铣刀修磨模型中的应用 ,并给出与制造相关的几何模型 .最后... 文中给出球面铣刀的制造模型 ,探讨了运用同一机构磨制邻近规格的不同球面铣刀的可行性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磨制机构 ,提出了斜等距曲面的概念及相应公式 ,介绍了它在球面铣刀修磨模型中的应用 ,并给出与制造相关的几何模型 .最后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该模型为实现复杂刀具的 CAD/ CAM提供了方法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铣刀 几何模型 修磨 刀具 CAD C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道路交通标志识别的颜色—几何模型 被引量:24
19
作者 朱双东 刘兰兰 陆晓峰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6-960,共5页
交通标志检测是道路交通标志识别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分析中国道路交通标志的颜色和几何形状这2种先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颜色形状对的概念,并据此构造了一种新的交通标志颜色—几何模型。该模型由交通标志的3种基本颜色和... 交通标志检测是道路交通标志识别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在分析中国道路交通标志的颜色和几何形状这2种先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颜色形状对的概念,并据此构造了一种新的交通标志颜色—几何模型。该模型由交通标志的3种基本颜色和5种基本形状构成,充分体现了颜色与几何形状具有唯一确定性关系这一重要特点。因此,基于颜色-几何模型的交通标志检测可以同时实现交通标志的粗分类,将116种中国道路交通标志直接分为7个子类,降低了道路交通标志识别系统的复杂性。仿真实验研究表明,采用该模型的交通标志检测与粗分类的正确率均达到了100%,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标志识别 颜色-几何模型 颜色形状对 先验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丝绳捻制成形的空间几何模型与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1
20
作者 王桂兰 孙建芳 张海鸥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2-86,共5页
根据钢丝绳捻制成形原理 ,在考虑钢丝绳空间几何形状的基础上 ,建立了引入自扭转系数时钢丝绳的几何结构计算模型和钢丝绳捻制成形有限元计算边界条件模型。进而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建模程序 ,生成可被ANSYS直接调用的数据文件。分析了... 根据钢丝绳捻制成形原理 ,在考虑钢丝绳空间几何形状的基础上 ,建立了引入自扭转系数时钢丝绳的几何结构计算模型和钢丝绳捻制成形有限元计算边界条件模型。进而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建模程序 ,生成可被ANSYS直接调用的数据文件。分析了钢丝绳一次捻制和二次捻制的加工应力应变变化情况 ,并讨论了自扭转系数对加工应力应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捻制成形 空间几何模型 有限元分析 自扭转系数 加工成形应力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