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塔中Ⅰ号构造带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长磊
何登发
张永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61,共16页
-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项目(编号:D216069)资助.
-
文摘
塔中Ⅰ号构造带是塔中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已发现的油气田基本沿着塔中Ⅰ号构造带分布,塔中Ⅰ号构造带发育过程与塔中低凸起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为了揭示塔中Ⅰ号构造带的活动期次、形成机制及塔中低凸起的形成演化过程,利用新的地震、测井、钻井资料,结合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剖面复原技术,分析了塔中Ⅰ号构造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塔中Ⅰ号构造带为受控于塔中低凸起基底断层转折褶皱向前传递的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带;2)塔中地区识别出了上奥陶统、志留系两套生长地层,表明塔中Ⅰ号构造带主要活动时间为中晚奥陶世-志留纪;3)塔中低凸起东部构造活动强于中西部,东部累计缩短量为58.14km,累计缩短率为20.84%。综上,认为塔中低凸起的形成与演化是受控于早奥陶世末至晚奥陶世挤压构造背景下,基底发育断层转折褶皱,晚奥陶世以后,塔中低凸起进入构造拓宽期。早海西期,基底断裂活动基本停止,塔中低凸起基本定型。
-
关键词
塔中低凸起
塔中Ⅰ号构造带
几何学与运动学
活动期次
成因机制
-
Keywords
Tazhong low uplift, Tazhong No. 1 tectonic belt,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Activity time, Formation mechanism
-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
-
题名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张旭亮
何登发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88,共20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8.0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39906,41272237)资助.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何登发导师的细心指导,再此表示衷心感谢!
-
文摘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向逐渐过渡到近E-W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
关键词
桑植—石门构造带
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
地质结构演化模型
变形因素
-
Keywords
Sangzhi-Shimen tectonic belt, Structural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Evolution model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Deformation factor
-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