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珠江水系岭南前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存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赵善德
黄小茜
饶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8-147,156,共11页
距今7000年前后,随着"大西洋期"的到来,以"甑皮岩人"为主体的洞穴先民向旷野扩张,其中部分向东北迁徙(如广西的晓锦);另一部分向南迁徙。向南迁徙的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浔江一带,最后再顺水南下到达珠江口岛屿,创造...
距今7000年前后,随着"大西洋期"的到来,以"甑皮岩人"为主体的洞穴先民向旷野扩张,其中部分向东北迁徙(如广西的晓锦);另一部分向南迁徙。向南迁徙的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浔江一带,最后再顺水南下到达珠江口岛屿,创造了咸头岭文化;另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封开一带,最后再东进到达今粤北一带,创造了石峡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乃至第二期文化遗存(石峡文化)。由此初步解决了岭南考古的三个问题:洞穴先民的去向;咸头岭文化的起源;石峡文化的"来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水系岭南地区
前
几何印纹陶
文化遗存
迁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几何印纹陶遗存看闽越族的社会形态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绵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112-118,共7页
解放后,闽越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对它的社会形态的探讨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加以论述,但到目前为止,看法还很不一致,有原始社会说的,有奴隶社会说的,更有封建社会说的。各说都...
解放后,闽越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对它的社会形态的探讨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加以论述,但到目前为止,看法还很不一致,有原始社会说的,有奴隶社会说的,更有封建社会说的。各说都有自己的理由,究竟应该怎样认识,需要进一步讨论。不同观点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料的不足。有关的文献记载不仅很少,而且很不具体,单纯根据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是很难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印纹陶
闽越族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印纹
硬
陶
东南地区
青铜时代
文化遗存
阶级社会
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江南地区印纹陶的衰落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子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87-92,113,共7页
以几何形印纹和各种拍印纹饰为特征的印纹陶,是我国古代南方先民们在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创造。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和衰落,是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们对此问题已作了不少探讨,目前这一问...
以几何形印纹和各种拍印纹饰为特征的印纹陶,是我国古代南方先民们在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创造。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和衰落,是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们对此问题已作了不少探讨,目前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正在向纵深发展。但在讨论的诸问题中,对江南地区印纹陶的发生、发展和传布情况,论述比较充分,对于这种以印纹陶为特征的远古文化,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却逐步走向衰落的情况,学术界还很少论及。本文拟对此作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纹
陶
江南
战国秦汉
远古文化
物质文化
印纹
硬
陶
几何
形
文化特征
中外学者
几何印纹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新加坡的鱼尾狮谈到吴文化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文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6-72,共7页
从新加坡的鱼尾狮谈到吴文化王文钦在新加坡河口的安德逊桥堍,竖立着一尊美仑美矣、造型奇特的鱼尾狮雕塑。这是新加坡已故雕塑家李浪新于1972年8月完成的一个杰作。人们都说,它是新加坡的标志。有人说,鱼尾狮是新加坡的“国家...
从新加坡的鱼尾狮谈到吴文化王文钦在新加坡河口的安德逊桥堍,竖立着一尊美仑美矣、造型奇特的鱼尾狮雕塑。这是新加坡已故雕塑家李浪新于1972年8月完成的一个杰作。人们都说,它是新加坡的标志。有人说,鱼尾狮是新加坡的“国家图腾”,而且猜测,这个貌似丹麦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人
吴文化
百越族
几何印纹陶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文化
马来人
多元文化
太湖流域
象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番禺城起源的讨论
被引量:
1
5
作者
赵善德
《文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61,共8页
关键词
番禺城
起源问题
广州市
“
几何印纹陶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越为苗裔”考
6
作者
叶文宪
《浙江学刊》
CSSCI
1994年第2期102-,32,共2页
“越为苗裔”考叶文宪越人从何而来7不少论者认为越族是三苗的一支后裔①。然而“越为苗裔”说只是一种推测,因为任何一部古籍都未载明这一点。彭适凡先生根据苗和越都以蛇为图腾和都有文身习俗这两点认为“越族和三苗族有着密切的关...
“越为苗裔”考叶文宪越人从何而来7不少论者认为越族是三苗的一支后裔①。然而“越为苗裔”说只是一种推测,因为任何一部古籍都未载明这一点。彭适凡先生根据苗和越都以蛇为图腾和都有文身习俗这两点认为“越族和三苗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他又指出“关于古三苗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印纹陶
三苗
屈家岭文化
江汉地区
二里头文化
苗裔
新石器文化
文化系统
大学学报
文化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吴越战争与藏军洞
被引量:
1
7
作者
廖志豪
《浙江学刊》
1988年第5期111-112,共2页
纵观吴越之战,为了防御需要,就必须在边邑沿太湖,沿长江的山岭上设置军事措施。从嵌在吴越之间的太湖来说,越环湖之地有吴兴、长兴。吴有宜兴、武进、无锡、吴县、吴江。面积达二千二百十三平方公里,旧有三万六千顷之说。太湖中有七十...
纵观吴越之战,为了防御需要,就必须在边邑沿太湖,沿长江的山岭上设置军事措施。从嵌在吴越之间的太湖来说,越环湖之地有吴兴、长兴。吴有宜兴、武进、无锡、吴县、吴江。面积达二千二百十三平方公里,旧有三万六千顷之说。太湖中有七十二峰。湖中诸山以马迹、夫椒山及东西洞庭山为著。夫椒山就是吴越之战的战场,如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夫差伐越,败越于夫椒,夫椒二山,在太湖北境。《越绝书》云:“子胥知时变。为作兵,为两翼,夜火相应,即其处盖诱之深入而歼之越狃于常胜,轻进以致败也。”所以吴越之战,攻伐进退皆由太湖。吴王阖闾时,阖闾就注重于太湖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尝试士于五湖之侧,进行实地演习。所谓练者,即阖闾练兵所凿在太湖鸿鹤山西二里。而越国也注重于太湖的战略位置,如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越用范蠡谋,以舟师压五湖,凟而降不战以困之。由此可见沿湖的山脉就必须有军事设施,如藏军洞和军事堡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
越绝书
战争
阖闾
军事设施
几何印纹陶
长江
吴兴
山岭
鹤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从考古发现探索百越文化源流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
9
8
作者
杨式挺
《学术研究》
198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百越文化是构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之一。关于百越民族史问题,解放前已有论著。①解放后更有新的广泛研究。本文拟以考古资料(尤以本省的)为主,结合文献,试就百越文化的源流(侧重在源)中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百越文化是构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之一。关于百越民族史问题,解放前已有论著。①解放后更有新的广泛研究。本文拟以考古资料(尤以本省的)为主,结合文献,试就百越文化的源流(侧重在源)中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经济生活的特点在百越诸族团中,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传统的差别,至少可以分为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和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族团或国家。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的,如西周时期的杨粤(分布于今湖北至江西的长江沿岸),于越(分布于今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时的吴、越两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峡文化
贝丘遗址
百越文化
种植水稻
百越族
青铜时代
几何印纹陶
墓葬
江南地区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再论福建崇安汉城遗址的年代等问题──兼答杨琼同志
被引量:
2
9
作者
吴春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3-70,62,共9页
再论福建崇安汉城遗址的年代等问题──兼答杨琼同志吴春明一、问题的实质福建崇安城村汉代城址在1959年试掘之后,学术界就依据当时的材料年代、族属和性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有三种认识:其一就是蒋炳钊先生所持的一期汉...
再论福建崇安汉城遗址的年代等问题──兼答杨琼同志吴春明一、问题的实质福建崇安城村汉代城址在1959年试掘之后,学术界就依据当时的材料年代、族属和性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有三种认识:其一就是蒋炳钊先生所持的一期汉文化说,他认为城址是汉武帝灭间越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越
东越列传
遗址
汉文化
文化内涵
几何印纹陶
文化因素
汉城
战国秦汉
河卵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水田稻作的形成——绳文水田和稻作
被引量:
5
10
作者
佐佐木高明
尹绍亭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109-117,共9页
一、水田稻作向日本的传播1、三条传播之路重要的江淮——南朝鲜传播之路围绕稻作从中国大陆向日本传播的问题,宏观地看,我曾设想存在着三条传播之路。三条路 A、B、C 如图所示。诚然,我们认为稻作是经由这三条路线传入日本的,然而作为...
一、水田稻作向日本的传播1、三条传播之路重要的江淮——南朝鲜传播之路围绕稻作从中国大陆向日本传播的问题,宏观地看,我曾设想存在着三条传播之路。三条路 A、B、C 如图所示。诚然,我们认为稻作是经由这三条路线传入日本的,然而作为稻作文化传播的渠道,如果要设定哪一条最重要的话,那么大概要数 C 了,那是从江淮地区(长江、淮河流域)经朝鲜半岛南部至北九州的道路。稻作的传来,如果仅仅考虑稻谷,那么如前所述,就 A、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朝鲜半岛南部
几何印纹陶
稻作文化
陶
文化
稻谷
江淮地区
水田
水稻栽培
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被引量:
4
11
作者
彭适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95-108,共14页
江西这块土地上,最早什么时候有人类活动?根据乐平县涌山岩(洞)发现有旧石器晚期人类打制过的石片来看①,说明这在数万年前,江西就已有人类经营。只是由于发现的遗物太少,尚不足以反映更多的问题。目前有充分资料可据的,应该从新石器时...
江西这块土地上,最早什么时候有人类活动?根据乐平县涌山岩(洞)发现有旧石器晚期人类打制过的石片来看①,说明这在数万年前,江西就已有人类经营。只是由于发现的遗物太少,尚不足以反映更多的问题。目前有充分资料可据的,应该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江西史前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早期
江西
古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文化特征
旧石器时代
文化堆积
几何印纹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于越族源探索
被引量:
2
12
作者
辛土成
严晓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24-130,共7页
“于越”是百越中较早与中原的华夏族发生关系的支族,因而较早为华夏族所了解。关于于越的历史,史籍上记载也比其他支族多些。由于这种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越族历史和来源的时候,往往用于越代替整个古越族,把于越的族源当作整个古越族...
“于越”是百越中较早与中原的华夏族发生关系的支族,因而较早为华夏族所了解。关于于越的历史,史籍上记载也比其他支族多些。由于这种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越族历史和来源的时候,往往用于越代替整个古越族,把于越的族源当作整个古越族的族源,以致造成了一些失误和不必要的争论。我们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越文化
几何印纹陶
华夏族
族源
越族
考古学文化
中原地区
文化面貌
百越
民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越“草昧蒙翳”辨
被引量:
1
13
作者
胡牧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88-91,共4页
东越“草昧蒙翳”辨胡牧一东越之名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巨人蝉蛇,……于越,姑妹珍……”的记载,据此,西周之初便已有了作为方国的东越存在。而《史记》有《东越列传》的篇名记载战国至秦汉间东匝与闽越之史事...
东越“草昧蒙翳”辨胡牧一东越之名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巨人蝉蛇,……于越,姑妹珍……”的记载,据此,西周之初便已有了作为方国的东越存在。而《史记》有《东越列传》的篇名记载战国至秦汉间东匝与闽越之史事。《汉书吴王濞传》记吴王谋叛时,“南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
文化遗存
几何印纹陶
考古发现
中国南方
飞云江流域
《史记》
吴越文化
《汉书》
秦以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
3
14
作者
黄崇岳
孙霄
《文博》
1998年第3期47-53,共7页
中华民族是秦汉以后历史形成的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夏商以后的华夏族和秦汉以后的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汉代以后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国内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华夏和汉民族文化,大都尊华夏和汉民族的祖先—...
中华民族是秦汉以后历史形成的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夏商以后的华夏族和秦汉以后的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汉代以后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国内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华夏和汉民族文化,大都尊华夏和汉民族的祖先——炎帝与黄帝为共同的祖先,广义上称为炎黄子孙,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族
南越国
几何印纹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华民族大家庭
族文化
稻作文化
华南地区
历史贡献
洞穴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
15
作者
曾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95-102,94,共9页
本文所指的南方,是指北纬33°以南,东经108°以东的中国东南方(包括台湾、海南省)。以行政区域划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淮河以南)、河南(南阳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四川的东部三峡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
本文所指的南方,是指北纬33°以南,东经108°以东的中国东南方(包括台湾、海南省)。以行政区域划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淮河以南)、河南(南阳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四川的东部三峡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湖泊、川泽、冲积平原及海洋地貌均有,涉及的水域包括:长江中下游、汉水、淮河、珠江水系及洞庭湖、太湖、鄱阳湖区。南岭山脉横枕本区中部、向南向北逐渐过渡为山地、丘陵。本区东边、南边濒临太平洋,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本地区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仅占我国版图1/6强,但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当、土地肥沃,新石器时代之初的采集者们在本区的东北部发展起早期的稻作农业。有线索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部分人群自山东半岛向东南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文化
屈家岭文化
新石器文化
石峡文化
长江中游
几何印纹陶
青莲岗文化
三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吴城文化族属考辨
16
作者
彭适凡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71-79,共9页
江西吴城商周青铜文化的发现,是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南方地区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经过多次调查与发掘,共揭露面积近两千平方米,获得文化遗物近千件。它有着从商代中期(第十期)、殷墟早、中期(第二期)和殷墟晚到西周早(第三期)三个不...
江西吴城商周青铜文化的发现,是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南方地区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经过多次调查与发掘,共揭露面积近两千平方米,获得文化遗物近千件。它有着从商代中期(第十期)、殷墟早、中期(第二期)和殷墟晚到西周早(第三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文化发展系列清楚,材料比较丰富,它为研究我国南方古代文化提供了一批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吴城青铜文化族属的有关问题谈点意见,诚望同志们批评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城文化
青铜文化
族属
考古工作
商周
文化遗物
三苗
云雷纹
几何印纹陶
文化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珠江水系岭南前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存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赵善德
黄小茜
饶晨
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8-147,156,共11页
文摘
距今7000年前后,随着"大西洋期"的到来,以"甑皮岩人"为主体的洞穴先民向旷野扩张,其中部分向东北迁徙(如广西的晓锦);另一部分向南迁徙。向南迁徙的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浔江一带,最后再顺水南下到达珠江口岛屿,创造了咸头岭文化;另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封开一带,最后再东进到达今粤北一带,创造了石峡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乃至第二期文化遗存(石峡文化)。由此初步解决了岭南考古的三个问题:洞穴先民的去向;咸头岭文化的起源;石峡文化的"来龙"。
关键词
珠江水系岭南地区
前
几何印纹陶
文化遗存
迁徙
Keywords
Lingnan region in the Pearl River drainage region
Potteries with Pre-Geometrical Styled Veins
cultural relics
migration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几何印纹陶遗存看闽越族的社会形态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绵吉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112-118,共7页
文摘
解放后,闽越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对它的社会形态的探讨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加以论述,但到目前为止,看法还很不一致,有原始社会说的,有奴隶社会说的,更有封建社会说的。各说都有自己的理由,究竟应该怎样认识,需要进一步讨论。不同观点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料的不足。有关的文献记载不仅很少,而且很不具体,单纯根据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是有局限性的,甚至是很难深入?
关键词
几何印纹陶
闽越族
原始社会
青铜器
印纹
硬
陶
东南地区
青铜时代
文化遗存
阶级社会
遗址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江南地区印纹陶的衰落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子岗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87-92,113,共7页
文摘
以几何形印纹和各种拍印纹饰为特征的印纹陶,是我国古代南方先民们在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创造。研究它的发生、发展和衰落,是研究我国南方地区古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们对此问题已作了不少探讨,目前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正在向纵深发展。但在讨论的诸问题中,对江南地区印纹陶的发生、发展和传布情况,论述比较充分,对于这种以印纹陶为特征的远古文化,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却逐步走向衰落的情况,学术界还很少论及。本文拟对此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印纹
陶
江南
战国秦汉
远古文化
物质文化
印纹
硬
陶
几何
形
文化特征
中外学者
几何印纹陶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新加坡的鱼尾狮谈到吴文化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文钦
机构
苏州大学公共关系系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6-72,共7页
文摘
从新加坡的鱼尾狮谈到吴文化王文钦在新加坡河口的安德逊桥堍,竖立着一尊美仑美矣、造型奇特的鱼尾狮雕塑。这是新加坡已故雕塑家李浪新于1972年8月完成的一个杰作。人们都说,它是新加坡的标志。有人说,鱼尾狮是新加坡的“国家图腾”,而且猜测,这个貌似丹麦美人...
关键词
新加坡人
吴文化
百越族
几何印纹陶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文化
马来人
多元文化
太湖流域
象征意义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番禺城起源的讨论
被引量:
1
5
作者
赵善德
机构
暨南大学历史系
出处
《文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61,共8页
关键词
番禺城
起源问题
广州市
“
几何印纹陶
文化”
分类号
K29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越为苗裔”考
6
作者
叶文宪
机构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1994年第2期102-,32,共2页
文摘
“越为苗裔”考叶文宪越人从何而来7不少论者认为越族是三苗的一支后裔①。然而“越为苗裔”说只是一种推测,因为任何一部古籍都未载明这一点。彭适凡先生根据苗和越都以蛇为图腾和都有文身习俗这两点认为“越族和三苗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他又指出“关于古三苗与...
关键词
几何印纹陶
三苗
屈家岭文化
江汉地区
二里头文化
苗裔
新石器文化
文化系统
大学学报
文化面貌
分类号
K28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吴越战争与藏军洞
被引量:
1
7
作者
廖志豪
机构
苏州碑刻博物馆
出处
《浙江学刊》
1988年第5期111-112,共2页
文摘
纵观吴越之战,为了防御需要,就必须在边邑沿太湖,沿长江的山岭上设置军事措施。从嵌在吴越之间的太湖来说,越环湖之地有吴兴、长兴。吴有宜兴、武进、无锡、吴县、吴江。面积达二千二百十三平方公里,旧有三万六千顷之说。太湖中有七十二峰。湖中诸山以马迹、夫椒山及东西洞庭山为著。夫椒山就是吴越之战的战场,如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夫差伐越,败越于夫椒,夫椒二山,在太湖北境。《越绝书》云:“子胥知时变。为作兵,为两翼,夜火相应,即其处盖诱之深入而歼之越狃于常胜,轻进以致败也。”所以吴越之战,攻伐进退皆由太湖。吴王阖闾时,阖闾就注重于太湖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尝试士于五湖之侧,进行实地演习。所谓练者,即阖闾练兵所凿在太湖鸿鹤山西二里。而越国也注重于太湖的战略位置,如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越用范蠡谋,以舟师压五湖,凟而降不战以困之。由此可见沿湖的山脉就必须有军事设施,如藏军洞和军事堡垒等。
关键词
公元前
越绝书
战争
阖闾
军事设施
几何印纹陶
长江
吴兴
山岭
鹤山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从考古发现探索百越文化源流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
9
8
作者
杨式挺
出处
《学术研究》
1982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文摘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百越文化是构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之一。关于百越民族史问题,解放前已有论著。①解放后更有新的广泛研究。本文拟以考古资料(尤以本省的)为主,结合文献,试就百越文化的源流(侧重在源)中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经济生活的特点在百越诸族团中,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传统的差别,至少可以分为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和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族团或国家。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的,如西周时期的杨粤(分布于今湖北至江西的长江沿岸),于越(分布于今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时的吴、越两国。
关键词
石峡文化
贝丘遗址
百越文化
种植水稻
百越族
青铜时代
几何印纹陶
墓葬
江南地区
新石器时代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再论福建崇安汉城遗址的年代等问题──兼答杨琼同志
被引量:
2
9
作者
吴春明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3-70,62,共9页
文摘
再论福建崇安汉城遗址的年代等问题──兼答杨琼同志吴春明一、问题的实质福建崇安城村汉代城址在1959年试掘之后,学术界就依据当时的材料年代、族属和性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起来有三种认识:其一就是蒋炳钊先生所持的一期汉文化说,他认为城址是汉武帝灭间越国...
关键词
闽越
东越列传
遗址
汉文化
文化内涵
几何印纹陶
文化因素
汉城
战国秦汉
河卵石
分类号
K87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水田稻作的形成——绳文水田和稻作
被引量:
5
10
作者
佐佐木高明
尹绍亭
机构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出处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109-117,共9页
文摘
一、水田稻作向日本的传播1、三条传播之路重要的江淮——南朝鲜传播之路围绕稻作从中国大陆向日本传播的问题,宏观地看,我曾设想存在着三条传播之路。三条路 A、B、C 如图所示。诚然,我们认为稻作是经由这三条路线传入日本的,然而作为稻作文化传播的渠道,如果要设定哪一条最重要的话,那么大概要数 C 了,那是从江淮地区(长江、淮河流域)经朝鲜半岛南部至北九州的道路。稻作的传来,如果仅仅考虑稻谷,那么如前所述,就 A、B、C
关键词
稻作农业
朝鲜半岛南部
几何印纹陶
稻作文化
陶
文化
稻谷
江淮地区
水田
水稻栽培
遗址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被引量:
4
11
作者
彭适凡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95-108,共14页
文摘
江西这块土地上,最早什么时候有人类活动?根据乐平县涌山岩(洞)发现有旧石器晚期人类打制过的石片来看①,说明这在数万年前,江西就已有人类经营。只是由于发现的遗物太少,尚不足以反映更多的问题。目前有充分资料可据的,应该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江西史前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早期
江西
古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文化特征
旧石器时代
文化堆积
几何印纹陶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于越族源探索
被引量:
2
12
作者
辛土成
严晓辉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24-130,共7页
文摘
“于越”是百越中较早与中原的华夏族发生关系的支族,因而较早为华夏族所了解。关于于越的历史,史籍上记载也比其他支族多些。由于这种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越族历史和来源的时候,往往用于越代替整个古越族,把于越的族源当作整个古越族的族源,以致造成了一些失误和不必要的争论。我们认为。
关键词
于越文化
几何印纹陶
华夏族
族源
越族
考古学文化
中原地区
文化面貌
百越
民族形成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越“草昧蒙翳”辨
被引量:
1
13
作者
胡牧
机构
乐清县政协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88-91,共4页
文摘
东越“草昧蒙翳”辨胡牧一东越之名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巨人蝉蛇,……于越,姑妹珍……”的记载,据此,西周之初便已有了作为方国的东越存在。而《史记》有《东越列传》的篇名记载战国至秦汉间东匝与闽越之史事。《汉书吴王濞传》记吴王谋叛时,“南使...
关键词
新石器
文化遗存
几何印纹陶
考古发现
中国南方
飞云江流域
《史记》
吴越文化
《汉书》
秦以前
分类号
K2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
3
14
作者
黄崇岳
孙霄
出处
《文博》
1998年第3期47-53,共7页
文摘
中华民族是秦汉以后历史形成的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夏商以后的华夏族和秦汉以后的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汉代以后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国内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华夏和汉民族文化,大都尊华夏和汉民族的祖先——炎帝与黄帝为共同的祖先,广义上称为炎黄子孙,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关键词
越族
南越国
几何印纹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华民族大家庭
族文化
稻作文化
华南地区
历史贡献
洞穴遗址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
15
作者
曾骐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95-102,94,共9页
文摘
本文所指的南方,是指北纬33°以南,东经108°以东的中国东南方(包括台湾、海南省)。以行政区域划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淮河以南)、河南(南阳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四川的东部三峡地区。总的地貌特征是湖泊、川泽、冲积平原及海洋地貌均有,涉及的水域包括:长江中下游、汉水、淮河、珠江水系及洞庭湖、太湖、鄱阳湖区。南岭山脉横枕本区中部、向南向北逐渐过渡为山地、丘陵。本区东边、南边濒临太平洋,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本地区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仅占我国版图1/6强,但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当、土地肥沃,新石器时代之初的采集者们在本区的东北部发展起早期的稻作农业。有线索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部分人群自山东半岛向东南移动。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考古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文化
屈家岭文化
新石器文化
石峡文化
长江中游
几何印纹陶
青莲岗文化
三峡地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吴城文化族属考辨
16
作者
彭适凡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71-79,共9页
文摘
江西吴城商周青铜文化的发现,是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南方地区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之一。经过多次调查与发掘,共揭露面积近两千平方米,获得文化遗物近千件。它有着从商代中期(第十期)、殷墟早、中期(第二期)和殷墟晚到西周早(第三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文化发展系列清楚,材料比较丰富,它为研究我国南方古代文化提供了一批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吴城青铜文化族属的有关问题谈点意见,诚望同志们批评教正。
关键词
吴城文化
青铜文化
族属
考古工作
商周
文化遗物
三苗
云雷纹
几何印纹陶
文化面貌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珠江水系岭南前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存分析
赵善德
黄小茜
饶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几何印纹陶遗存看闽越族的社会形态
吴绵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江南地区印纹陶的衰落
王子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新加坡的鱼尾狮谈到吴文化
王文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关于番禺城起源的讨论
赵善德
《文博》
北大核心
200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越为苗裔”考
叶文宪
《浙江学刊》
CSSCI
199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吴越战争与藏军洞
廖志豪
《浙江学刊》
198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试从考古发现探索百越文化源流的若干问题
杨式挺
《学术研究》
198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再论福建崇安汉城遗址的年代等问题──兼答杨琼同志
吴春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日本水田稻作的形成——绳文水田和稻作
佐佐木高明
尹绍亭
《农业考古》
198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江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彭适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于越族源探索
辛土成
严晓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东越“草昧蒙翳”辨
胡牧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
黄崇岳
孙霄
《文博》
199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论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
曾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吴城文化族属考辨
彭适凡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