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震源机制解分析山西长治地区应力场特征
1
作者 董春丽 郭文峰 +1 位作者 丁大业 丁学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6-463,共8页
收集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2009年以来M_L≥2.0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利用Snoke初动符号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最终获得其中M_L≥2.4且RMS≤0.45的42条天然地震和6条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 收集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2009年以来M_L≥2.0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利用Snoke初动符号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最终获得其中M_L≥2.4且RMS≤0.45的42条天然地震和6条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研究区天然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和正走滑型为主,主要受NEE-SWW向挤压和NNW-SSE向拉张作用;长治盆地区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小区域应力场特征,T轴近NS向,P轴沿文王山断裂为NEE-SWW向,其他区域以NE-SW为优势方向,并显示出震源节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高倾角特征。探讨研究区内非天然地震的震源机制,发现矿山诱发地震多为正断型,塌陷为逆断型,其应力轴特征表现出P轴或T轴的大幅偏转,两轴夹角约180°,与天然地震的P轴和T轴接近垂直存在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可辅助判识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长治盆地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城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与现今应力场特征
2
作者 邓明文 赵彬彬 +1 位作者 李金 李桂荣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12,共18页
近年来拜城及其邻区发生过M_(S)5.6、M_(S)5.4、M_(S)5.1地震及多次有感地震,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震的震源破裂展开分析,探究南天山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本研究首先收集了GCMT给出的1995—2021年拜城及其邻区M_(S)≥5.0中强地震的震... 近年来拜城及其邻区发生过M_(S)5.6、M_(S)5.4、M_(S)5.1地震及多次有感地震,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震的震源破裂展开分析,探究南天山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本研究首先收集了GCMT给出的1995—2021年拜城及其邻区M_(S)≥5.0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其次利用新疆台网2003—2024年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补充计算了研究区M_(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MSATSI)反演南天山应力空间分布,最后探讨其应力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拜城及其邻区地震事件震源机制解以逆断型为主,库车坳陷地区地震深度集中在11km左右,昭苏盆地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10~25km范围内,震源深度上的差异是由发震断裂所处构造单元不同所引起的。拜城M_(S)5.6地震节面Ⅰ走向263°,倾角49°,滑动角98°;节面Ⅱ走向71°,倾角42°,滑动角81°;矩震级为M_(W)5.28,矩心深度为11km。区域构造应力场以压应力为主,且主压应力轴优势方向为近NS方向,与该地区1991—2016年GPS速度场方向相一致,应力形因子R值接近1,区域应力场以压应力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城及其邻区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GPS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源机制产出系统2022—2023年产出情况
3
作者 徐泰然 杨志高 +1 位作者 徐佳静 杜广宝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0,共13页
震源机制解是描述震源特性的重要参数,对了解地震断层的运动方式和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具备自主产出全球M≥6.0和中国台站密集地区M≥4.0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能力,其通过全球GSN共享台和中国区域测震台采用多... 震源机制解是描述震源特性的重要参数,对了解地震断层的运动方式和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具备自主产出全球M≥6.0和中国台站密集地区M≥4.0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能力,其通过全球GSN共享台和中国区域测震台采用多种反演方法产出,根据不同需求分别产出自动结果和人工复核结果,产出时效性强,目录完整性高。本文介绍了震源机制产出系统主要流程,展示了2022年1月—2023年12月自动产出结果527个和人工复核结果261个,并将产出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和评价,表明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源机制结果目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本文还对比了自动产出结果与人工复核结果,验证了自动产出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自动产出结果对震后快速响应、震源破裂过程产出、应急会商等具有重要意义,人工复核结果可为孕震机理研究、区域应力场研究等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目录产出 复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的广东及邻区区域应力场研究
4
作者 况文欢 张捷 +1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8-1270,共13页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 震源机制解描述地震断层的相对错动,在刻画断层空间取向、考察地应力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中强地震(M≥4.5),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较为成熟,一般通过拟合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的初动极性、最大振幅(比)或波形信息进行反演,已经成为地震监测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M<4.5),由于其低频成分不发育、高频成分受限于速度模型难以准确模拟等原因,反演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为了更好的理解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本文先基于GCAP方法反演了该地区的几个较大地震事件;然后,应用一种基于主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相对反演方法得到了该地区77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已有研究和本文得到的震源机制解,采用迭代应力反演方法,分区反演了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结果显示,广东及邻区的应力场以走滑型为主,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为WNW,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分区域看,粤桂交界和广东阳江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40°和45°,而广东河源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为西偏北30°和22.5°.同时,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变化:从粤桂交界向东南方向,经过广东阳江和河源,到珠江三角洲,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呈现出从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到以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再到接近纯走滑的规律性空间变化.考虑到粤桂交界地区山地褶皱构造较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平缓,推测广东及邻区的构造应力状态可能与局部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广东及邻区应力场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相对反演 中小地震 广东及邻区 区域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布特征
5
作者 段美芳 陈佳 +2 位作者 李孝宾 杨建文 李见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9-675,共7页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99.5°~100.5°E,25.0°~26.5°N)2018—2022年89个2≤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合收集到的132个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99.5°~100.5°E,25.0°~26.5°N)2018—2022年89个2≤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合收集到的132个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获得研究区0.25°×0.25°精细度的构造应力场。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分布特征,探讨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及周边地区应力状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其次为正断型。2)研究区受到NS向的挤压和EW向的拉张作用,总体主压应力方向为NNW-SSE向,呈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形因子R值变化范围为0.02~0.39,表明研究区总体为压应力特征。3)维西-乔后断裂的剑川-大理段应力场方向以NNW-SSE向为主,兼有少量的近NS向,应力场作用多为水平向,R值偏小;大理-巍山段应力场方向为NNE-SSW和NS向,应力场作用以垂向为主,且R值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地震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确定 被引量:117
6
作者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718-4728,共11页
一个地震发生后,根据不同方法和资料可以求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采用的方法和选择资料不同,得到的震源机制会有一定差别.为解决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确定一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后续分析的需求,首先推导了表示两个震源机制差别的最... 一个地震发生后,根据不同方法和资料可以求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采用的方法和选择资料不同,得到的震源机制会有一定差别.为解决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确定一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后续分析的需求,首先推导了表示两个震源机制差别的最小空间旋转角,采用示例验证了最小空间旋转角表达了两个震源机制的差别.为找到一个与多个震源机制差别的平方和最小的震源机制,将待定震源机制与所有震源机制的最小空间旋转角的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并且将非线性的最小空间旋转角的平方和线性化,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给出了求解方法.根据这种方法,给出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8年新疆精河地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该方法为在多个已经求出的震源机制中确定中心解,从而进行其他诸如应力触发、地球动力学分析等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差别 最小空间旋转角 几个震源机制的中心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局部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祁玉萍 孟令媛 +5 位作者 龙锋 宿君 孔令喆 肖本夫 路茜 冉喜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4,共16页
利用四川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13—2018年的波形资料,基于CAP和HASH方法反演得到锦屏一级水电站(以下简称锦屏水库)库区及周边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DRSSI方法计算得到库区局部应力场信息,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从震源机制参... 利用四川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13—2018年的波形资料,基于CAP和HASH方法反演得到锦屏一级水电站(以下简称锦屏水库)库区及周边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DRSSI方法计算得到库区局部应力场信息,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从震源机制参数和局部应力场变化等方面讨论了水库加卸载对该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库区地震活动类型以走滑型为主,不同加卸载阶段震源机制类型存在一定差异,库区蓄水前期震源机制类型呈现多样性,蓄水后期与区域背景场趋于一致;(2)库区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以NNW-SSE向为主,分时段结果显示,蓄水后期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NW向逐渐发生偏转至NW向;(3)库区周边的地质构造和岩性条件有利于库水的渗透,蓄水后重力载荷和流体渗透的共同作用导致岩体断层面库仑应力的变化,从而呈现出库区蓄水前后中小地震活跃程度的显著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屏一级水电站 触发地震 震源机制 局部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
8
作者 康清清 于悦颖 +9 位作者 顾勤平 李玲利 刘芳 王维 杨云 王俊菲 许田 周昱辰 孙小航 孙宗强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4-1895,共12页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角74°、滑动角160°,说明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P轴仰角2°,方位48°,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NEE-SWW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东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揭示其受区域应力场控制.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5.1,与面波震级M_(S)5.0、近震震级ML5.2较为一致.震源矩心深度为14.7 km,与重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16.5 km较接近,推测该地震发生在南黄海盆地地壳中部,震源由深至浅破裂,震源破裂尺度约3.5 km.重定位后余震展布呈现共轭型带状分布,优势分布方向为NWW向和NE向,NE向展布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不匹配,震中附近亦没有已探明并公布的NE向断裂;而NWW向展布与节面Ⅰ走向相匹配,与附近的南部坳陷西侧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区域重、磁场异常分布情况,初步判定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我们推测本次地震为南部坳陷西侧断裂在NEES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呈NE向线性展布的零星余震穿越苏北—滨海断裂并向SW延伸至大丰海岸线附近,不排除其下方存在NE-SW向展布的隐伏断层,主震发震断层的错动诱发了该断层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海域M_(S)5.0地震 gCAP方法 震源机制 地震重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江苏子系统震源机制解产出分析
9
作者 杜航 郑江蓉 +3 位作者 江昊琳 王俊 倪昊琦 李子烨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0-734,共5页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江苏子系统震源机制解参数速报集成了TDMT_INV方法,可直接读取震相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并产出。为验证该方法获得震源机制解的准确性,选取2024年1月17日江苏东台3.0级地震和2023年12月7日江苏赣榆海域3.8...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江苏子系统震源机制解参数速报集成了TDMT_INV方法,可直接读取震相进行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并产出。为验证该方法获得震源机制解的准确性,选取2024年1月17日江苏东台3.0级地震和2023年12月7日江苏赣榆海域3.8级地震这2次3级以上地震,采用TDMT_INV、CAP和FOCMEC方法计算其震源机制解,分析三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东台3.0级地震位于江苏预警站网网内,三种方法都可获得较为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赣榆海域3.8级地震位于江苏预警站网网外,TDMT_INV方法仍可获得较为稳定的震源机制解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DMT_INV方法 CAP方法 FOCMEC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求解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准确性分析
10
作者 杜航 王俊 +3 位作者 江昊琳 钱婷 倪昊琦 李子烨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1-660,共10页
本文采用TDMT_INV、FOCMEC和CAP 3种方法对网缘、网外和网内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计算,并对3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TDMT_INV方法的结果稳定性高度依赖于震相准确性,但只需5个台站参与定位即可获得相对准确的震源机制解。... 本文采用TDMT_INV、FOCMEC和CAP 3种方法对网缘、网外和网内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计算,并对3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TDMT_INV方法的结果稳定性高度依赖于震相准确性,但只需5个台站参与定位即可获得相对准确的震源机制解。对于网外地震,3种方法都无法反演稳定的震源机制解;对于网缘地震,CAP方法受台站分布的影响较大,使用时需谨慎。若波形质量好、信噪比高,可使用FOCMEC方法进行计算,若无清晰的P波初动可使用TDMT_INV方法进行计算;对于网内地震3种方法所得结果较为一致,但TDMT_INV方法可快速获得震源机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TDMT_INV方法 CAP方法 FOCMEC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戴盈磊 万永革 +2 位作者 孔祥雪 王承伟 索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采用HASH方法计算得到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为12.85°,倾角为89.42°,滑动角为175.83°。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为13.16°,倾角为88.64°,滑动角为171.01&... 采用HASH方法计算得到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为12.85°,倾角为89.42°,滑动角为175.83°。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为13.16°,倾角为88.64°,滑动角为171.01°;节面Ⅱ走向为103.38°,倾角为81.01°,滑动角为1.37°。为进一步研究本次地震的孕育背景和发生条件,收集2001—2013年辽宁地区128个M_(L)2.5~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该地区构造应力场,模拟在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震源机制及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在主压应力轴为NEE向,主张应力轴为NNW向的走滑构造应力体系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应力积累,在剪应力最大区域、沿应力场最优节面发生破裂,从而发生灯塔M5.1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塔M5.1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 构造应力场 剪应力 辽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丽霞 张辉 +3 位作者 徐溶 董晴 李敏娟 陈玉鑫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8-917,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序列丰富且跟踪结果显示为主-余震型。基于甘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积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再通过CAP方法反演主震和16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初步分析积石山...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地震序列丰富且跟踪结果显示为主-余震型。基于甘肃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提供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积石山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再通过CAP方法反演主震和16次MS≥3.0余震震源机制,初步分析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获得的832次地震事件总体呈NNW—SSE向展布,长轴约15 km,宽2~6 km;西北端分布较窄,东南端较宽;震源深度集中在5~13 km,主震震源深度为13.95 km。(2)采用CAP方法得到积石山6.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61°/倾角40°/滑动角120°;节面Ⅱ:走向304°/倾角56°/滑动角67°;矩心深度为9 km,矩震级MW为5.94;节面Ⅱ走向与震源区附近余震展布方向一致,可判定为发震断层面。16次MS≥3.0余震活动中12次为逆冲型地震,4次为逆走滑特征,矩心深度主要集中在6~11 km范围,与重定位结果接近。(3)应力张量反演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角10.8°、俯角0.2°,与其震源区所处区域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显示出震源区受NNE向近水平力的作用,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地震序列重定位、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应力结果,结合区域构造活动和应力场特征,初步分析认为,积石山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拉脊山断裂带中一条NE倾向的次级逆冲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6.2级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滇西北地区M_(s)≥3.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分析
13
作者 李见 陈佳 +3 位作者 叶泵 金明 培李 孝宾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2-616,共15页
采用CAP方法得到滇西北地区2013年1月-2022年5月259次3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参数方法反演应力场,并结合漾濞M_(s)6.4地震震群对滇西北地区震源机制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显示:①滇西北地区震源机制多为走滑类型,部分为正断... 采用CAP方法得到滇西北地区2013年1月-2022年5月259次3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参数方法反演应力场,并结合漾濞M_(s)6.4地震震群对滇西北地区震源机制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显示:①滇西北地区震源机制多为走滑类型,部分为正断型,震源深度较浅,大多为高倾角地震;P轴方向自北向南显示为NNW向、NW和NE向,表现出顺时针偏转趋势,P轴、T轴均有较小的倾伏角,地震震源应力作用以水平为主。②滇西北地区应力场类型以走滑型为主;研究区北部德钦—中甸断裂附近为拉张型,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W向,该区域受到了强烈的拉张作用;东北部大理—丽江断裂附近有走滑型和拉张型分布,拉张型在西南侧,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W向;大理地区红河断裂附近为走滑型和过渡型,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NW近NS和NNE向;区域西南瑞丽—保山腾冲地区应力场为走滑型,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E向。整体上,主压应力轴自北向南呈顺时针旋转,在大理地区红河断裂附近顺时针旋转显著转变,由NNW逐渐转变为NNE。③维西—乔后断裂附近多次5级以上地震发震构造存在相同特征,即发震构造均为维西—乔后西侧隐伏断裂或者次生断裂,2022年震源机制变化或许和断裂附近应力变化调整有关,分析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和重视该区中强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CAP方法 滇西北 漾濞6.4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敬光 万永革 +3 位作者 黄志斌 李振月 胡晓辉 李泽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7-685,共9页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4.78°、52.68°和139.1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12.44°、58.67°和45.22°,根据本次地震余震分布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走向为312.17°,与中心震源机制的节面Ⅱ走向一致,因而推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之后,利用此次地震之前震源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震源区的震前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宁6.0级地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震前应力场均为逆冲型为主兼走滑分量的类型,震前应力场压轴为NWW-SEE向,中间轴为NNE-SSW向,两轴倾角接近水平,而张轴较陡,表现为逆冲型的应力场。将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投影到中心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与余震分布一致的节面上,发现中心震源机制解的滑动角和应力场预测的滑动角差别仅为13.45°,表明此次地震受背景应力场控制而发生在先存的薄弱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6.0级地震 震源机制 中心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江苏盐城海域MS5.3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及基于震源机制的区域应力场反演
15
作者 黄少华 万永革 +4 位作者 孙业君 许鑫 余海琳 冯淦 李枭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6-1274,共9页
2021年11月17日江苏盐城近海区域发生MS5.3地震,该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原因引起地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精确确定是必要的。本研究综合多种机构的震源机制解数据确定了可信的震源... 2021年11月17日江苏盐城近海区域发生MS5.3地震,该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其原因引起地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为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精确确定是必要的。本研究综合多种机构的震源机制解数据确定了可信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保证震源区域应力场求解的精度,本文搜集了地震周围2016年以前的历史震源机制解数据,并利用地震观测报告,得到22个2016年之后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使用结合后的震源机制解数据求解了江苏盐城海域MS5.3地震周围的应力场。最终结果为:江苏盐城海域MS5.3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04.95°,倾角70.91°,滑动角26.45°,节面Ⅱ走向5.70°,倾角65.11°,滑动角158.86°;研究区域的主压应力呈ENE-WSW向分布,主张应力呈NWN-SES向分布。将应力场投影到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上,发现两个节面均处于相对剪应力很高的水平,说明此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在剪应力最大释放节面上的地震,是应力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周边再次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减小。考虑到应力场投影到节面Ⅱ的相对剪切应力较节面Ⅰ大,并且节面Ⅱ与苏北—滨海断裂走向更为接近,确定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江苏盐城大丰海域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 P波初动 应力场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和地震定位研究2022年山西古交M_(L)4.1地震的发震构造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春丽 张广伟 +3 位作者 李欣蔚 王跃杰 丁大业 宫卓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432,共19页
2022年2月20日山西太原古交市发生了M_(L)4.1地震,古交及周边县市震感强烈。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历史地震相对稀少、煤矿资源丰富的吕梁隆起区,其发震断裂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利用山西省测震台网的近震波形... 2022年2月20日山西太原古交市发生了M_(L)4.1地震,古交及周边县市震感强烈。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历史地震相对稀少、煤矿资源丰富的吕梁隆起区,其发震断裂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利用山西省测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反演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获得最佳矩心深度。反演结果显示,古交地震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事件,矩震级为M_(W)3.96,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90°、倾角86°、滑动角-19°;节面Ⅱ,走向182°、倾角70°、滑动角-175°;最佳矩心深度为3km,属于极浅源地震。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显示震中的优势展布方向近EW,与区域内断层基本为NE走向的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古交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中心解,结果显示断层的走向为91°,倾角为70°。另外,古交地震序列的应力降显著偏小,低于同区域背景地震至少1个数量级。结合实地调研的矿区生产情况和区域地质构造,认为古交地震序列的发震机制可能与震源区附近的煤田开采活动有关,开采活动致使局部应力改变,从而导致先存隐伏断层活化,进而触发此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交地震 震源机制 隐伏断层 gCAP方法 地震应力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莹 金昭娣 赵韬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90,共12页
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方法反演了2022年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2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22次地震全部为走滑型,断层面走向呈NNW和NE两个优势方向,断层面倾角近似直立,滑动角分布在0°和180°附近,P轴优势方位为NWW-SE... 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方法反演了2022年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序列2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22次地震全部为走滑型,断层面走向呈NNW和NE两个优势方向,断层面倾角近似直立,滑动角分布在0°和180°附近,P轴优势方位为NWW-SEE向,倾伏角接近水平,表明此次地震事件主要受区域NWW-SEE向水平挤压应力场控制。3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均与序列其他地震的总体震源机制差异较小,说明序列震源机制较为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马尔康震群属于多断层面触发性震群,3次5级以上地震是不同断裂的破裂事件,其中5.8级和6.0级地震发震断层面走向为NNW,为左旋走滑破裂事件;5.2级地震发震断层面走向为NE,为右旋走滑破裂事件,3个发震断层均以走滑错动为主,断层面近似直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6.0级震群 震源机制 矩张量反演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1月19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 被引量:65
18
作者 谢祖军 郑勇 +3 位作者 倪四道 熊熊 王行舟 张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4-1634,共11页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 2011年1月19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辖区与怀宁县交界处发生了ML4.8级地震,引起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强烈的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我们利用安徽省及临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o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P、sP、pP和sPmP等深度震相对震源深度进行了精确确定;最后,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作为已知输入,利用F-K方法计算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记录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反演结果显示,这次安庆地震是一个带少量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31°,倾角30°,滑动角29°;节面Ⅱ走向15°,倾角75°,滑动角116°,最佳震源深度为4~5km,属于浅源地震.从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安庆地震极有可能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地震 震源机制 震源深度 CAP方法 深度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29
19
作者 胡幸平 俞春泉 +3 位作者 陶开 崔效锋 宁杰远 王艳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11-1718,共8页
通过查阅国家地震台网、各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以及IRIS数据中心给出的一些国际台站的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MS)特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部分强余震(44次)的震源机制解.... 通过查阅国家地震台网、各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以及IRIS数据中心给出的一些国际台站的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MS)特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部分强余震(44次)的震源机制解.这组震源机制解是对哈佛大学已公布的9个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很好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源机制 P波初动 格点尝试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66
20
作者 胡新亮 刁桂苓 +3 位作者 马瑾 李雪英 高景春 王勤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7-354,共8页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解空间比其他方法要好。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范围内的 2次 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取用不同的资料 ,由格点尝试法和 -P ,-S垂直向振幅比方法分别测定了震源机制解 ,二者基本一致 ,并且和过去当地发生的 5级以上地震的哈佛大学CMT解接近。这既说明了地震活动的继承性 ,也证实了震源机制解并非随机分布。由于中小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振幅比资料测定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 ,结果是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矩张量 可靠性分析 振幅比 数字地震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