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与妊娠
1
作者 宋敏 许如秀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2005年第4期192-195,共4页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是近年来发现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酶原,在被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等激活后可以下调纤溶活性,对纤维蛋白溶解有抑制作用。TAFI的发现和研究将为临床防治血栓性疾病如由于血栓倾向造成的不良妊娠...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是近年来发现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酶原,在被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纤溶酶等激活后可以下调纤溶活性,对纤维蛋白溶解有抑制作用。TAFI的发现和研究将为临床防治血栓性疾病如由于血栓倾向造成的不良妊娠早期预防性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对TAFI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与妊娠的相关性研究做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早期预防性治疗 血栓调节蛋白 维蛋白 TAFI 血栓性疾病 相关性研究 蛋白酶原 抑制作用 不良妊娠 临床防治 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检测在糖尿病肾病风险评估中的意义
2
作者 吴艳 蒋雷 +6 位作者 黄青华 钟彬 吴万飞 赵丽霞 周洁 姚滢 费鲜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597-59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测定在评估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风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初诊的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53例,DKD患者63例,测定患者血浆TAFI和其他各指标水平。Spearman法分析TAFI与各指标水平的相关性,Log...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测定在评估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风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初诊的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53例,DKD患者63例,测定患者血浆TAFI和其他各指标水平。Spearman法分析TAFI与各指标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AFI对DKD的风险评估价值,ROC曲线分析TAFI对DKD与单纯T2DM的鉴别效能,四分位数评估DKD发生率与TAFI水平的关系。结果DKD患者TAFI水平显著高于单纯T2DM患者(P<0.001);DKD患者血浆TAFI水平与尿清蛋白/肌酐比值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呈正相关(r=0.302,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AFI是DKD的独立危险因子(OR:2.910,95%CI:1.719~4.926,P<0.01)。TAFI鉴别DK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3(0.590~0.735)(P<0.01),在最佳cut-off值为4.99μg/mL时的敏感性为0.57,特异性为0.92,准确度为75%。以最佳cut-off值为标准,TAFI作为分类变量的OR值为11.769(95%CI:2.869~48.215,P<0.01)。按TAFI四分位数分组的DKD发生率的比例分别为27.5%、34.5%、67.7%和85.7%(F=14.11,P<0.01)。结论升高的TAFI水平是DKD的强力独立风险因子,有助于单纯T2DM与DKD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脏疾病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风险评估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开启防治血栓性疾病的新思路
3
作者 侯文广 刘克强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429-1431,共3页
关键词 凝血酶 酶原抑制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高凤威 周琳 +5 位作者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陈鑫 刘艺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n=28)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TAT、TM和t-PAIC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危重型COVID-19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危重型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TAT、TM和t-PAIC水平显著升高(P<0.001)。TAT、TM和t-PAIC与多项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中TAT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最强(r=0.7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346,P<0.05)和t-PAIC(OR=1.128,P<0.05)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TAT、TM和t-PAIC联合诊断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8,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1%。结论联合检测TAT、TM和t-PAIC可有效辅助诊断危重型COVID-19,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酶原抑制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文远 莫东华 +4 位作者 王晓桃 彭德珍 陈蓓莉 刘健 唐爱林 《华夏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891-89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临床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底物法测定55例AL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的TAFI抗原含量和TAFI活性。结果:所有AL患者治疗前、后的TAFI抗原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均未见...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临床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底物法测定55例AL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的TAFI抗原含量和TAFI活性。结果:所有AL患者治疗前、后的TAFI抗原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TAFI活性水平(16.57±2.81)mg/L低于对照组(21.83±3.64)mg/L及其他AL组患者(P<0.01),与出血程度及骨髓原始细胞数呈负相关(P<0.05),治疗达完全缓解后TAFI活性水平可升高(20.24±2.38)mg/L(P<0.05);其他类型AL患者治疗前、后的TAFI活性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TAFI活性降低并与出血及原始细胞数呈负相关,治疗完全缓解后可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凝血酶抑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探讨
6
作者 许延路 李继福 陈玉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6-626,共1页
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8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脏内科入院或急诊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平均年龄(70.5±10.5)岁。排除出凝血疾病、慢性感染等病史,均经CAG证实。患者均知情... 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8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脏内科入院或急诊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100例,男69例,女31例,平均年龄(70.5±10.5)岁。排除出凝血疾病、慢性感染等病史,均经CAG证实。患者均知情同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抑制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冠状动脉造影术 出凝血疾病 心脏内科 平均年龄 慢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测定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江明华 吴连拼 +2 位作者 陶红群 李向阳 温怀凯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54-455,共2页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急性期血浆中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TAFI)活性与抗原水平的变化。方法用ELISA与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7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4例心绞痛患者和45名对照血浆中TAFI抗原及活性;同时用Clauss法检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急性期血浆中凝血酶活化的纤溶抑制物(TAFI)活性与抗原水平的变化。方法用ELISA与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7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4例心绞痛患者和45名对照血浆中TAFI抗原及活性;同时用Clauss法检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结果AMI组与心绞痛组之间以及二者与对照组之间的血浆TAFI抗原及活性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TAFI抗原与活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r=0.692,P<0.05);AMI组、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浆Fib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发生AMI时,血浆中TAFI的活性与抗原水平没有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的纤抑制 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 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变化与血浆纤溶抑制物和蛋白Z的关系
8
作者 张子彦 王志英 +3 位作者 徐瑞琴 杨景纲 张敏 王国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变化与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蛋白Z的关系。方法初诊原发性MDS患者78例,其中血小板减少59例,血小板正常19例。另取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 目的探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变化与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蛋白Z的关系。方法初诊原发性MDS患者78例,其中血小板减少59例,血小板正常19例。另取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浆TAFI和蛋白Z浓度。结果 MDS患者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正常及对照组血浆TAFI、蛋白Z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DS患者血小板减少组血浆TAFI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868,P<0.01),血浆蛋白Z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924,P<0.01)。MDS患者血小板正常组及对照组血浆TAFI及蛋白Z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关。结论初诊MDS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时血浆TAFI和蛋白Z水平的变化是一种代偿性的改变,有利于减轻出血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蛋白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凝血和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蕾 谭榜云 李燕平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949-951,共3页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通常被视为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除了上述功能,其对肿瘤的发生、预后及治疗均有一定影响,提示其在肿瘤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主要综述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通常被视为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除了上述功能,其对肿瘤的发生、预后及治疗均有一定影响,提示其在肿瘤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主要综述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标志 标志 肿瘤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 组织型酶原-酶原抑制剂1复合 酶-α2-抑制剂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出血凝血纤溶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院朝 孙伟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1期70-71,共2页
妊娠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过程,特别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内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常出现一些异常变化,极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本文通过对产后出血的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进行的检测,研究患者止... 妊娠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过程,特别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内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常出现一些异常变化,极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本文通过对产后出血的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进行的检测,研究患者止凝血异常的特点,以期为临床上及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提供可靠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和抗凝及纤溶功能改变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吕涌涛 芦璐 葛汝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1-403,共3页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水平。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液凝固 凝血酶 酶原抑制 组织型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原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炎症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对比观察 被引量:19
12
作者 颜鲁伟 尹姣姣 +2 位作者 杨虹 王临艳 张翀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59-62,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病原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炎症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方法215例CAP患者按照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分为细菌性肺炎90例(低危者66例、中高危者24例)、病毒性肺炎85例(低危者58例、中高危者27例)、支原体肺炎40例(低...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病原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炎症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方法215例CAP患者按照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分为细菌性肺炎90例(低危者66例、中高危者24例)、病毒性肺炎85例(低危者58例、中高危者27例)、支原体肺炎40例(低危者24例、中高危者16例),比较其白细胞计数(WBC)、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结果与细菌性肺炎患者比较,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者WBC、SAA、CRP减少(P均<0.05);与病毒性肺炎患者比较,支原体肺炎患者SAA、CRP增加(P均<0.05)。与低危细菌性肺炎患者比较,中高危者SAA、CRP、PT、t-PA增加(P均<0.05)。与低危病毒性肺炎患者比较,中高危者SAA、CRP、APTT、PT、D-D、t-PA增加(P均<0.05)。与低危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比较,中高危者SAA、CRP、D-D、t-PA、PAI-1增加(P均<0.05)。结论不同病原体感染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同种病原体感染的CAP患者炎症、凝血纤溶相关指标不同,检测炎症、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有助于鉴别病原体种类及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白细胞计数 血清淀粉样蛋白A C反应蛋白 凝血酶原时间 D-二聚体 组织酶原 酶原抑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毅 同志超 +1 位作者 陈君长 王坤正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 ,以冀正确指导临床。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给模型组动物大剂量肌注醋酸泼尼松龙 (8mg/kg) 8周 ,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造模开始后第 4周、8周、12周两组动物各取 2...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 ,以冀正确指导临床。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给模型组动物大剂量肌注醋酸泼尼松龙 (8mg/kg) 8周 ,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造模开始后第 4周、8周、12周两组动物各取 2只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并在两组动物中各取 4只测定晨空腹血中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股骨头骨质疏松 ,光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 ,脂肪细胞数增多 ,扫描电镜下骨小梁断裂塌陷 ,骨基质表面胶原纤维松解、断裂。模型组动物与对照组相比血浆中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下降 (P <0 0 1)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含量升高 (P <0 0 1)。结论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与一氧化氮含量及纤溶系统的活性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发病机制 实验 醋酸泼尼松龙 酶原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ATⅢ、PAI活性变化及其与CVS关系的研究
14
作者 易晓净 陈军 +1 位作者 陆士奇 许丽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66-67,共2页
目的动态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CSF)中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并探讨二者与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SAH患者3 d内及5-7 d的外周静脉血和CSF,采用... 目的动态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CSF)中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并探讨二者与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SAH患者3 d内及5-7 d的外周静脉血和CSF,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及PAI。结果CVS组SAH患者血浆和CSF中ATⅢ下降幅度、PAI升高幅度均较无CVS组明显(P〈0.05)。结论ATⅢ、PAI活性变化与CVS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凝血酶 组织型酶原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分子标志物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5
作者 钱香 王宏 +1 位作者 杨淑娴 任真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目的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117例晚期NSCLC患者(肺腺癌102例,肺鳞癌15例)化疗前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依据化疗后疗效分为疾病控制组(83例)与疾病进展组(34例),并与健康人对照组(94例)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进行比较。以化疗2个周期后疾病控制为标准,运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化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率对化疗后疾病进展的诊断效能。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NSCLC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疾病进展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疾病控制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疾病控制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单项检测时化疗前后TAT水平变化率对化疗后疾病进展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最大,其次为PIC、TM、t-PAIC。四项联合检测的AUC^(ROC)为0.824,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7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后TAT、PIC、TM、t-PAIC比值是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前后TAT比值>1.09、化疗前后PIC比值>1.09、化疗前后TM比值>1.03、化疗前后t-PAIC比值>1.00是影响晚期NSCLC患者化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NSCLC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失衡现象,血栓分子标志物在评估化疗疗效方面具有较显著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栓分子标志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 酶-α2抑制剂复合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酶原-酶原抑制剂-1复合 化疗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P-2、TAFI与CyPA水平联合检测用于肾衰竭疾病相关进程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吕治安 王娟妮 杨艳艳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2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中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ienase-2,TIMP-2)、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TAFI)及亲环素A(polyclonal antibody to cyclop...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中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ienase-2,TIMP-2)、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TAFI)及亲环素A(polyclonal antibody to cyclophilin A,CyPA)的表达水平,为临床预测肾衰竭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年03月—12月我院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9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9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肾衰竭各分期的肾功能指标及血中TIMP-2、TAFI、CyPA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肌酐(creatinine, Cr)、胱抑素C(CystatinC,CysC)、血尿酸(uric acid, UA)肾功能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肾功能指标值随着肾衰竭临床分期进展逐渐增高(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TIMP-2、TAFI、Cy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血清TIMP-2、TAFI、CyPA水平随着肾衰竭临床分期进展逐渐增高(P<0.05)。结论:通过联合检测患者外周血液中的血清TIMP-2、TAFI、CyPA表达水平,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到肾脏衰竭病变进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衰竭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亲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人群TAFI值检测分析
17
作者 许延路 李继福 +1 位作者 朱媛媛 陈玉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6期45-46,共2页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脉正常者60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和发色底物法定量测定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抗原(TAFI-Ag)及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水平。结果TAFI-Ag为(72±31)%,参考值范围为10%...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脉正常者60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和发色底物法定量测定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抗原(TAFI-Ag)及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TAFI-A)水平。结果TAFI-Ag为(72±31)%,参考值范围为10%~134%;TAFI-A为(18.4±5.8)μg/ml,参考值范围为6.8~30.0μg/ ml。男女之间TAFI-Ag、TAFI-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人血浆中TAFI-Ag水平具有较大的变异性,TAFI-A与TAFI-Ag水平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正常人群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患者TAT/PIC水平与机械通气使用率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佳媚 刘三媛 +5 位作者 李若寒 张小玲 骆艳妮 张磊 王小闯 王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2-878,共7页
目的探讨成年重症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α2-plasmin 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TAT/PIC)水平与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使用率间的关系。方... 目的探讨成年重症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α2-plasmin 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TAT/PIC)水平与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使用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单次入重症医学科且入科时长≥1 d且有血栓前四项检测记录的成年患者。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实验室信息系统中回顾性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首次血栓前四项检测结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评分、治疗方式及所有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TAT/PIC与MV使用率间的关系;采用交互作用分析、亚组分析探讨在不同年龄、性别、感染/未感染、患/未患DIC患者中TAT/PIC水平与MV使用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76名患者,所有患者首次TAT/PIC的中位数为15.84(8.13-33.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T/PIC每增加5个数值,使用MV的可能性提高2.9%(OR=1.029,95%CI:1.008~1.050),Q3患者使用MV可能性是Q1患者的1.566倍(OR=1.566,95%CI:1.095~2.239),Q4患者使用MV可能性是Q1患者的2.457倍(OR=2.457,95%CI:1.694~3.563)。交互作用结果显示,TAT/PIC与MV使用率间的关系在感染和未感染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_(interaction)=0.02)。亚组分析显示,在感染患者中(674例),TAT/PIC每增加5个数值,MV使用可能性提高5.9%(OR=1.059,95%CI:1.022~1.097,P=0.001),而在未感染患者中(502例),TAT/PIC与MV使用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12,95%CI:0.984~1.040,P=0.405)。结论在感染的重症患者中,TAT/PIC水平与患者是否使用MV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 酶-α2抑制复合 机械通气 感染 重症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THROMBOMODULIN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I IN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水清 白春梅 边旭明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9-171,共3页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circulating levels of thrombomodulin (TM)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I (PAI- I) in women with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PIH). Methods.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from 97 pr...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circulating levels of thrombomodulin (TM)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I (PAI- I) in women with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PIH). Methods.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from 97 pregnant women in their third trimester, grouped as 25 mild PIH,26 moderate PIH,22 severe PIH and 24 normotensive healthy pregnant women for determining levels of TM by ELISA,PAI- I by colorimetric assay methods, and creatinine (Cr) in serum by biochemical method. Results. Circulating levels of TM, PAI- I and TM/Cr ratio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verity of PI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ild and normotensive pregnant women. The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 the moderate and severe PIH groups. Conclusion. TM and PAI- I may serve as meaningful clinical marker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ndothelial damage in PIH,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n evaluating and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PI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gnancy complication HYPERTENSION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HROMBOMODUL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ne Marrow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 of Multiple Myeloma
20
作者 Li-hong Shou Dan Cao +3 位作者 Xiao-hui Dong Qiu Fang Bao-lian Xu Ju-ping Fei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55-160,共6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 in bone marrow fluid and bone marrow tissue from multiple myeloma(MM) patients and assess association of u PAR lev...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 in bone marrow fluid and bone marrow tissue from multiple myeloma(MM) patients and assess association of u PAR level with prognosis of MM.Methods u PAR levels in bone marrow fluid of 22 MM patients at the stable and progressive stages and 18 iron deficiency anemia patients with normal bone marrow(control) were examined by ELISA.Furthermore,u PAR expression in bone marrow tissue was investigated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respectively.The distribution of u PAR in MM cells was examined using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MM patients were studied by HE staining.Results u PAR level in bone marrow fluid of MM patients(1.52±0.32 μg/ml)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0.98±0.15 μg/ml).Interestingly,u PAR protein(0.686±0.075 vs.0.372±0.043,P<0.05) and m RNA(2.51±0.46 vs.4.46±1.15,P<0.05) expression levels of MM patients at the progressive sta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at the stable stage.The expression of u PAR in MM bone marrow was confirm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Moreover,HE staining revealed a great increased number of nucleated cells and severe impairment of hematopoietic function in the bone marrow of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stage myeloma.Conclusion Our study reveals that u PAR express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ple myeloma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bone marrow UROKIN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