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联合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诊断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艳晶 张益明 +4 位作者 宋景春 张昕 林青伟 钟林翠 李兆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83-1287,共5页
目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均采用高敏化学发光法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文中探讨TAT联合PIC诊断创伤患者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解... 目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均采用高敏化学发光法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文中探讨TAT联合PIC诊断创伤患者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2例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人院时创伤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创伤组(n=63)和创伤性DIC组(n=19)。比较组间患者TAT及PIC水平;分析PI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与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普通创伤组患者TAT[21.7(10.6~47.6)ng/mL]和PIC[2.4(0.9~6.8)μg/mL]水平相比,创伤性DIC组的TAT[120.0(63.3~120.0)ng/mL]和PIC[7.0(4.8~10.0)μg/mL]均显著升高(P<0.05)。TAT与FDP和D-二聚体呈高度相关;PIC与FDP和D-二聚体均呈强相关,且TAT与DIC评分呈强相关。结论TAT≥42.3 ng/mL且PIC≥3.3g/mL可作为创伤性DIC更灵敏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的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贺茂林 张锦丽 陈清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99-101,共3页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 (urokinase,UK)静脉溶栓治疗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以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Ⅲcomplex ,TAT)作为凝血系统激活及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2 0例入院时 ...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 (urokinase,UK)静脉溶栓治疗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以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hrombin antithrombinⅢcomplex ,TAT)作为凝血系统激活及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2 0例入院时 ,UK静脉滴注 30min后即刻、2h、4h、6h、8h、1d、3d及 7d血浆TAT进行动态观察 ,并与正常健康对照组 19名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UK溶栓治疗前TAT中位数为 5 .4μg L ,2 5~ 75百分位数为 4.0和 8.4μg L ,较正常对照组〔(3.1± 1.1) μg L)〕显著增高 (P <0 .0 1)。TAT在溶栓治疗后即刻 (中位数 12 .8μg L)及治疗后 2h(中位数 15 .4μg 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1) ,4h以后已基本恢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 (P >0 .0 5 ) ,但 7d时 (中位数 6 .7μg L)仍高于正常人 (P <0 .0 1)。 1例溶栓治疗后 8h出现血管再闭塞 ,其TAT下降后再次出现明显增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酶活性增加 ,UK溶栓治疗导致TAT短暂性进一步增高 ;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闭塞可能与TAT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 尿激酶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锦丽 贺茂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7期529-530,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d、3d、7d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其中21例同时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测定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d、3d、7d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其中21例同时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IIIcomplex,TAT)。并与正常健康对照19名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TAT升高(P<0.05),2例进展性卒中患者TAT明显增高(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TT、PT、APTT无明显动态变化(P>0.05),FIB含量入院后7d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普通凝血指标不能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TAT明显增高对进展性卒中早期诊断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高凝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判断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4 位作者 邓星平 胡艳晶 何龙平 林青伟 曾庆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血栓弹力图指标,以及凝血分子标志物TM、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等资料。根据患者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TM[20.2(14.1,23.8)TU/ml]和TAT[17.7(11.8,54.6)ng/ml]均显著高于生存组TM[11.7(8.8,15.9)TU/ml]和TAT[11.3(7.0,20.5)ng/ml](P<0.05)。TM、TAT判断脓毒症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67(P<0.05)。当TM>16.95 TU/ml且TAT>10.55 ng/ml时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TM联合TAT能够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和早期识别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脓毒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高凝状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影响
5
作者 赵玄骥 王云亭 +2 位作者 王荣国 刘守尧 于占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的影响作用。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大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动物。电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的影响作用。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大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动物。电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24h开始电针治疗。在造模前、造模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耳中动脉采血,测定DDimer和TAT的含量。结果: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和电针组的D-Dimer、TAT的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造模后第4天,模型组的D-Dimer、TAT含量高于电针组(P<0.05),而电针组又高于空白组(P<0.05);造模后第7天,模型组和电针组的D-Dimer、TAT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电针弱刺激可以有效减少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Dimer和TAT的升高,防止高凝状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高凝状态 D-二聚体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3 位作者 林青伟 曾庆波 胡艳晶 邓星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至12月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154例入住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按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诊断标准分为非显性DIC组(n=134)和显性DIC组(n=20),比较TM、t-PAIC、TAT和PIC的组间差异。结果与非显性DIC组TM[10.5(8.0~14.3)TU/mL]、TAT[9.6(4.9~21.8)ng/mL]、PIC[1.253(0.789~2.802)μg/mL]和t-PAIC[11.2(7.1~22.1)ng/mL]相比,显性DIC组的TM[16.8(11.8~21.5)TU/mL]、TAT[33.6(10.3~120.0)ng/mL]、PIC[4.080(0.814~8.651)μg/mL]和t-PAIC[19.4(10.0~30.1)ng/mL]均显著升高(P<0.05)。TM>14.85 TU/mL联合TAT>23.05 ng/mL作为标准诊断显性D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P=0.000),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0.85、0.761、0.592、0.925。结论TM联合TAT对显性DI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度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制备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帅辉 王伟杰 +4 位作者 余正 任和 李帅鹏 杨艳坤 白仲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为获得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与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单克隆抗体及建立相应复合物的检测方法,需要制备高纯度的PIC与TAT复合物。以脂血血浆为研究材料,进行血浆前处... 为获得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与凝血酶-抗凝血酶(thrombinantithrombin,TAT)单克隆抗体及建立相应复合物的检测方法,需要制备高纯度的PIC与TAT复合物。以脂血血浆为研究材料,进行血浆前处理,通过尿激酶激活血浆,经Lysine-sepharose亲和层柱,最后获得高纯度的PIC;处理过的血浆经过氯化钡吸附、饱和硫酸铵沉淀后,获得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与凝血酶原(prothrombin,Pro-T);采用Ecarin蛇毒激活Pro-T获得T,将T与AT分别通过Heparin-sepharose亲和柱以提高其纯度,使其在体外混合反应得到TAT混合物,再经Heparin-sepharose亲和柱除去未反应的T与AT,最终获得高纯度TAT。通过SDS-PAGE、紫外分光光度法与HISCL自动分析仪对产物进行鉴定与定量。结果表明:PIC最佳激活条件为2 mg尿激酶/100 mL血浆,37℃激活30 min,最终获得2.5 mg PIC,经SDS-PAGE鉴定纯度在90%以上;Pro-T的激活条件为0.5 mL蛇毒/100 mL血浆,37℃激活20 min,从100 mL血浆中获得2.1 mg T与6.2 mg AT;T与AT体外最佳反应质量比例为0.7∶1,经SDS-PAGE鉴定TAT的纯度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抗凝血酶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 亲和层析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径向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凝血酶原复合物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涛 刘一平 +2 位作者 卜凤荣 陈戈 温美娟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0-353,共4页
利用径向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纯化了Nitschmann组分Ⅲ中的凝血酶原复合物 ( prothrombincomplexconcentrate ,PCC) ,流动相为pH 7.5的Tris HCl缓冲液 ,色谱柱为XK 1 6DEAEfastflowSepharose ( 0 .8cmi.d .× 5cm)及膜DEAE径向色谱柱 ... 利用径向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纯化了Nitschmann组分Ⅲ中的凝血酶原复合物 ( prothrombincomplexconcentrate ,PCC) ,流动相为pH 7.5的Tris HCl缓冲液 ,色谱柱为XK 1 6DEAEfastflowSepharose ( 0 .8cmi.d .× 5cm)及膜DEAE径向色谱柱 ( 3.0cmi.d .× 5.8cm)。通过改变不同上样流速及洗脱流速 ,研究了流速对所分离的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蛋白质量浓度及凝固活性的影响 ,为今后在血浆蛋白分离纯化中进一步推广使用径向色谱技术和放大实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schmann组分Ⅲ 凝血酶复合物 纯化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沉淀与凝血酶原复合物联合在大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志忠 曹艳花 +1 位作者 林妙 黄信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9期1073-1074,共2页
目的:通过冷沉淀(CRYO)与凝血酶原复合物(PCC)联合和单独使用在大出血中疗效比较,探讨成分输血在创伤性失血中的联合应用。方法:对照组分别输注CRYO、PCC,观察组联合输注CRYO+PCC。测定两组输注前1h和输注后2~5h相关指标,活化部分凝活... 目的:通过冷沉淀(CRYO)与凝血酶原复合物(PCC)联合和单独使用在大出血中疗效比较,探讨成分输血在创伤性失血中的联合应用。方法:对照组分别输注CRYO、PCC,观察组联合输注CRYO+PCC。测定两组输注前1h和输注后2~5h相关指标,活化部分凝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APTT、TT、PT明显缩短,FIB显著升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冷沉淀与凝血酶原复合物在创伤性失血患者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单独输注组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 凝血酶复合物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结合凝血酶原复合物超声造影剂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莉 刘政 +4 位作者 左松 谭开彬 高云华 付赤学 李秋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11-1114,共4页
目的以超声空化栓塞肿瘤微循环为目的,制备一种结合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超声造影剂,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机械振荡整合法和表面吸附法分别制备结合PCC的负电荷脂膜超声造影剂(浮选法洗涤)。观察并检测洗涤前后微泡大小、形态、浓... 目的以超声空化栓塞肿瘤微循环为目的,制备一种结合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超声造影剂,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机械振荡整合法和表面吸附法分别制备结合PCC的负电荷脂膜超声造影剂(浮选法洗涤)。观察并检测洗涤前后微泡大小、形态、浓度、荧光亮度,微泡与PCC的结合率及Ⅸ因子的活性。结果结合PCC微泡的浓度、形态与普通微泡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易静置分层。微泡与PCC的结合率及Ⅸ因子活性:两种制备方法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洗涤前与相同浓度的PCC比较Ⅸ因子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但洗涤后结合率均值由洗涤前的96%左右降为82%左右(P<0.05),活性由90%左右降为19%左右(P<0.01)。结论机械振荡整合法与表面吸附法均可制备结合PCC的超声造影剂,微泡与PCC结合率较高,洗涤前能保持Ⅸ因子较高的活性,两种方法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振荡 表面吸附 凝血酶复合物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邱家山 徐琦 +1 位作者 方为茂 钟本和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7-20,24,共5页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为人血浆中微量蛋白组份,其浓缩制剂由凝血因子II、VII、IX、X组成,在临床上具有治疗乙型血友病等疾病的确切疗效。本文综述了近来PCC及FIX浓缩制剂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结合蛋白新型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情况,...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为人血浆中微量蛋白组份,其浓缩制剂由凝血因子II、VII、IX、X组成,在临床上具有治疗乙型血友病等疾病的确切疗效。本文综述了近来PCC及FIX浓缩制剂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结合蛋白新型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情况,讨论了该产品制备新工艺的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复合物 分离纯化 血浆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磷脂酰丝氨酸/凝血酶原复合物抗体对血清学阴性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巩惠芸 龚文 +2 位作者 刘婷婷 倪琪 彭奕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67-1472,共6页
目的·研究抗磷脂酰丝氨酸/凝血酶原复合物抗体(anti-phosphatidylserine/prothrombin antibody,aPS/PT)、IgA型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及IgA型抗β2糖蛋白1抗体(anti-β2-glycoproteinⅠantibody,aβ2-GPI)... 目的·研究抗磷脂酰丝氨酸/凝血酶原复合物抗体(anti-phosphatidylserine/prothrombin antibody,aPS/PT)、IgA型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及IgA型抗β2糖蛋白1抗体(anti-β2-glycoproteinⅠantibody,aβ2-GPI)对血清阴性抗磷脂综合征(seronegative antiphospholipid,SNAP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6例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APS)患者(APS组)、48例SNAPS患者(SNAPS组)、7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SLE组)和85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IgG型和IgM型aPS/PT、IgA型aCL和IgA型aβ2-GPI 4种抗磷脂抗体。计算这4种抗体用于诊断SNAP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做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分析4种抗体与SNAPS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SNAPS组aPS/PT总检出率为52.1%,其中IgG型a PS/PT检出率为29.2%,IgM型aPS/PT检出率为35.4%,IgA型aβ2-GPI检出率为16.7%,IgA型aCL未检出;SNAPS组IgG型和IgM型aPS/PT,以及IgA型aβ2-GPI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0)。IgG型aPS/PT用于诊断SNAPS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其次为IgA型aβ2-GPI,分别为0.753和0.725。IgG型aPS/PT(OR=5.54,95%CI1.67~17.33,P=0.003)和IgA型aβ2-GPI(OR=3.43,95%CI 0.86~11.53,P=0.041)与静脉血栓风险均呈正相关,IgM型aPS/PT与妊娠丢失风险正相关(OR=5.11,95%CI 1.31~21.29,P=0.004)。结论·IgG/IgM型aPS/PT和IgA型aβ2-GPI可作为SNAPS实验室诊断潜在的补充指标,IgG/IgM型aPS/PT对于临床评估SNAPS患者血栓形成和妊娠丢失的风险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酰丝氨酸/凝血酶复合物抗体 血清学阴性抗磷脂综合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凝血酶原复合物在兔停滞模型中致血栓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蓉 赵青蓉 杜俊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16-418,共3页
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concentrate,PCC)是一种混合人血浆制成的冻干制剂,它含有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于Ⅱ、Ⅶ、Ⅸ及Ⅹ,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和由肝病、维生素K缺乏而继发的Ⅱ、Ⅶ、Ⅸ及Ⅹ因子所致出血。目前PCC... 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concentrate,PCC)是一种混合人血浆制成的冻干制剂,它含有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于Ⅱ、Ⅶ、Ⅸ及Ⅹ,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血友病和由肝病、维生素K缺乏而继发的Ⅱ、Ⅶ、Ⅸ及Ⅹ因子所致出血。目前PCC制剂主要存在病毒感染和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为此,研制出安全性高、血栓形成副作用小的PCC换代产品供临床使用是当今十分迫切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复合物 兔停滞模型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凝血酶原复合物的阴离子脂膜微泡的制备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莉 刘政 +4 位作者 左松 谭开彬 高云华 刘平 李秋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23-2026,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携带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阴离子脂膜微泡的制备方法。方法首先制备阴离子脂膜微泡并评价其理化性质;继而采用直接连接法(黏附法、整合法)和亲和素-生物素法分别使阴离子微泡携带PCC,观察并检测洗涤前、后微泡的理化性质、... 目的探索一种携带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阴离子脂膜微泡的制备方法。方法首先制备阴离子脂膜微泡并评价其理化性质;继而采用直接连接法(黏附法、整合法)和亲和素-生物素法分别使阴离子微泡携带PCC,观察并检测洗涤前、后微泡的理化性质、PCC与微泡的结合情况,并对所结合PCC中Ⅸ因子的凝血活性进行评价。结果阴离子脂膜微泡稳定,微泡表面电位均值-62.70mV;采用直接连接法(黏附法、整合法)制备的携带PCC的阴离子脂膜微泡洗涤前、后微泡与FITC-PCC的结合率均较高,且能在洗涤前保持较高活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亲和素-生物素法制备的携带PCC阴离子脂膜微泡,各种制备方法间比较,微泡与链酶亲和素的结合率均较高,洗涤前、后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生物素化后PCC中Ⅸ因子活性明显减低(降低约93.07%)。结论直接连接法可成功制备携带PCC的阴离子脂膜微泡,且能保持较高的活性。直接连接法可使链酶亲和素与阴离子脂膜微泡很好地结合,但生物素化可能破坏PCC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脂膜微泡 凝血酶复合物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抑素C和抗凝血酶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造影剂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琳升 张旭东 +4 位作者 陆远 纵静 李芳芳 徐路红 李文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2-866,共5页
目的探讨胱抑素C和抗凝血酶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造影剂急性肾损伤(contrast 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 目的探讨胱抑素C和抗凝血酶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造影剂急性肾损伤(contrast 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因AMI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老年高血压AMI患者911例,根据8:2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组731例和验证组180例,根据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学会关于CIAKI诊断标准定义,将训练组分为CIAKI组91例和非CIAKI组640例。比较CIAKI组与非CIAKI组及训练组与验证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胱抑素C、抗凝血酶Ⅲ及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结果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胱抑素C、利尿剂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6,95%CI:1.009~1.235;OR=1.786,95%CI:1.363~2.339;OR=13.360,95%CI:4.462~39.999;OR=10.606,95%CI:4.110~27.370),左心室射血分数、抗凝血酶Ⅲ为保护因素(OR=0.932,95%CI:0.897~0.968;OR=0.949,95%CI:0.929~0.969)。胱抑素C和抗凝血酶Ⅲ二者联合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IAKI的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73~0.863,P<0.01),优于单独预测。当胱抑素C≥1.10 mg/L时,CIAKI发生风险随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当抗凝血酶Ⅲ≥69%时,CIAKI发生风险随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结论高胱抑素C水平及低抗凝血酶Ⅲ水平为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能提高老年高血压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IAKI发生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急性肾损伤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抗凝血酶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离子交换树脂的筛选及吸附性能研究
16
作者 邱家山 陈刚 +3 位作者 赵红卫 何琦 方为茂 钟本和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340-344,共5页
采用若干种人工合成的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人血浆中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分离纯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将DEAE-Sephadex A50对PCC的分离纯化性能与该类人工合成分离纯化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人工合成大孔阴离子交换... 采用若干种人工合成的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人血浆中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分离纯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将DEAE-Sephadex A50对PCC的分离纯化性能与该类人工合成分离纯化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人工合成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中,CG-6对PCC具有较优的分离纯化性能;并系统研究了CG-6树脂对PCC分离纯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 凝血酶复合物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膜微泡结合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制备
17
作者 杨莉 刘政 +4 位作者 左松 谭开彬 高云华 付赤学 李秋颖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制备结合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阴离子脂膜微泡,评价微泡的理化性质。材料和方法:采用机械振荡直接连接法,分两组(于机械振荡之前或之后加入),制备结合PCC的阴离子脂膜微泡,观察并检测洗涤前后微泡的理化性质。结果:微泡与PCC的结... 目的:制备结合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阴离子脂膜微泡,评价微泡的理化性质。材料和方法:采用机械振荡直接连接法,分两组(于机械振荡之前或之后加入),制备结合PCC的阴离子脂膜微泡,观察并检测洗涤前后微泡的理化性质。结果:微泡与PCC的结合率及Ⅸ因子活性: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洗涤后结合率由洗涤前的95%降为80%,活性由90%降为19%。结论:直接连接法可制备结合PCC的阴离子脂膜微泡,微泡与PCC结合率较高,且洗涤前能保持Ⅸ因子较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膜微泡 凝血酶复合物 直接连接法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患者凝血酶原复合物合理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景春 王岗 +9 位作者 房云海 吴海鹰 尹海燕 张进华 柯路 丁仁彧 周洲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59-1369,共11页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是以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为主要成分的血液制品。虽然PCC已在临床应用70多年,安全性已得到明显提升,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大出血的治疗,但若使用方法不当,可能会减弱止血效果或增加血栓形成的...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是以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为主要成分的血液制品。虽然PCC已在临床应用70多年,安全性已得到明显提升,且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大出血的治疗,但若使用方法不当,可能会减弱止血效果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了规范PCC的合理使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此专家共识,包括定义、适应证、监测与评价等3个部分,共10条建议,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合理使用PCC,以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复合物 血液凝固因子 危重病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淑琴 张丽铃 黄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420-7422,共3页
[目的]确定血浆中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提取及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人血浆为原料,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吸附率和回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提取和纯化条件进行优选。[结果]最佳工艺为:选用pH值为7.0的DEAE-Sephadex ... [目的]确定血浆中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提取及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人血浆为原料,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吸附率和回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提取和纯化条件进行优选。[结果]最佳工艺为:选用pH值为7.0的DEAE-Sephadex A50凝胶从人血浆中提取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吸附50 min时,凝胶对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吸附率可达84.0%、86.5%、85.7%和78.0%;采用NaCl浓度为0.1 mol/L、pH值为7.2的洗涤液洗涤吸附后的凝胶5次,然后用NaCl浓度为2.0 mol/L的洗脱液洗脱3次,对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回收率可达84.9%、76.4%、82.8%和78.7%。[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适合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复合物 凝胶 提取纯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1bα-凝血酶复合物晶体结构的新认识
20
作者 林胜利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GP1bα-凝血酶复合物 晶体结构 血小板 凝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