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纤溶标志物检测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分析和临床效能评价
1
作者 刘首娉 唐银琳 +1 位作者 程燕芳 周茜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46-1852,共7页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标志物在脑出血(ICH)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实现个体化风险预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101例ICH患者,依据出院与入院GCS评分差值(ΔGCS)将...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标志物在脑出血(ICH)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实现个体化风险预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101例ICH患者,依据出院与入院GCS评分差值(ΔGC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ΔGCS≤0)与预后良好组(ΔGCS>0)。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凝血纤溶指标及基础资料,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70%的样本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30%的样本用于验证。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及年龄在不同预后组间存在显著差异。LASSO回归筛选出TAT、D-D和年龄为关键变量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表达式为:logit(P)=-6.234+1.132×TAT+0.867×D-D+0.699×年龄。在训练集的AUC为0.795,校准曲线显示良好的拟合度,Hosmer-Lemeshow检验P=0.8568,DCA显示模型在0.1~0.8风险阈值范围内具有稳定净获益。结论TAT、D-D和年龄是ICH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性与临床实用性,列线图可直观实现个体化风险评估,为ICH患者的早期风险分层与临床干预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 凝血纤溶标志物 酶-抗酶复合 D-二聚体 预后预测 LASSO回归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早期凝血及纤溶生物标志物变化 被引量:16
2
作者 段婉莹 刘丽萍 +5 位作者 杨中华 温淼 杨波 濮月华 刘大成 刘婧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5,共9页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发病3 d内的aSAH住院患者165例。入院后按照统一标准化方案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1)、(7±1)、(10±1)、(13±1)d的血液样本,记录DCI患者及非DCI患者各时间点的部分血液凝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及纤溶相关标志物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PT、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凝血酶测定,D-二聚体含量通过乳胶光度法测定,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检测分别采用vWF抗原检测试剂盒和vWF活性检测试剂盒,并对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各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DCI发生率为31.5%(52/165)。凝血及纤溶标志物相关结果显示,DCI患者在aSAH后早期即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含量和活性升高,并在发病后(7±1)d达到高峰,DCI患者vWF抗原及活性水平较非DCI患者更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73、5.784,P值分别为0.017、0.021),同时vWF抗原及活性水平与时间相关(F值分别为105.448、89.141,均P<0.01),且存在组别与采样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9.525、10.114,P值分别为0.022、0.016)。此外,DCI与不同采样时间对PT、APTT、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并且两组别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DCI患者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高于非DCI患者,提示可能存在微血栓形成,动态监测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性脑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 栓形成 凝血纤溶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凝血、纤溶标志物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表达变化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于海东 田耘 +2 位作者 张磊 王欢 陈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38-1142,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标志物的表达变化趋势,为CKD相关凝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的CKD患者和体检人员中根据纳入标准获得CKD患者... 目的:分析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标志物的表达变化趋势,为CKD相关凝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的CKD患者和体检人员中根据纳入标准获得CKD患者123名,依据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组,健康体检者40名设为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组),分别检测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antiplasmin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及白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 a)及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的表达水平。结果:PT、APTT和TT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中FIB、DD和TAT高于HC组(P<0.001);DD在CKD5期高于CKD1、2期(P<0.05);FDP在CKD2-5期均高于HC组(P<0.05)且CKD5期高于CKD1、2期;PIC在CKD 3-5期高于HC组,CKD4期高于CKD1、2期(P<0.001);tPAIC在CKD1-4期高于HC组(P<0.05);TM在CKD2-5期高于HC组,CKD4-5期高于其他分期(P<0.001);CKD各组TAT/PIC比值高于HC组,CKD1-3组与H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T/PIC对CKD和HC的鉴别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16。结论:CKD患者体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新凝血标志物反映凝血功能变化的能力更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病 /标志 酶调节蛋白 维蛋白降解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