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董莉莳 何荣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66-869,874,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患者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建卡并定期产检的GT患者5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产检及分娩的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患者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建卡并定期产检的GT患者5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产检及分娩的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采用t检验比较并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妊娠晚期凝血功能的差异,以及GT患者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分娩前,观察组的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184、-17.277、3.083、3.671,P<0.05);分娩前,观察组的PT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D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0、-3.331、3.412,P<0.05);两组的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T患者分娩前的PLT明显低于分娩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5,P<0.05);GT患者分娩前与分娩后的PCT、MPV、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T患者分娩前的PT和APTT均明显短于分娩后,DD明显低于分娩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73、-2.457、-2.826,P<0.05);GT患者分娩前的TT、FIB与分娩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GT患者PT延长、APTT延长、DD升高,PLT增高,提示GT患者仍有发生产后出血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可能,因此对GT患者的凝血功能动态评估可提供产后出血和VTE有效预防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血小板减少 功能 产后出 静脉栓栓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数目、体积和凝血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穆文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6期469-470,共2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数目体积变化情况,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理论依据。方法对30例发病时间在6h内的脑梗死患者测定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凝血功能。结果大面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与血小板状态方面无明显差异...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数目体积变化情况,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理论依据。方法对30例发病时间在6h内的脑梗死患者测定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凝血功能。结果大面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与血小板状态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结论血小板体积和凝血功能的异常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鹤草水提物体外对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67
3
作者 费鲜明 陈艳 +3 位作者 吴万飞 蒋雷 邱莲女 周永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观察仙鹤草水提物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凝血试验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对止血与凝血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0、4、20、80g/L仙鹤草水提物分别与全血、富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作用;分别以血小板聚集仪测定二... 目的:观察仙鹤草水提物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凝血试验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对止血与凝血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0、4、20、80g/L仙鹤草水提物分别与全血、富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作用;分别以血小板聚集仪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流式细胞仪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Fg-R)和P-选择素表达水平;以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以硅化试管法测定凝血时间(CT),以电极法测定血浆Ca2+浓度,以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测定凝血因子Ⅶ、Ⅷ、Ⅸ和Ⅺ活性;以血液流变仪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4g/L组血小板聚集率、Fg-R和P-选择素表达率显著低于0g/L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Fg-R和P-选择素表达率与药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三者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4g/L组APTT、CT和凝血因子FVII:C显著高于0g/L组(P均<0.01),PT、凝血因子FVIII:C、FIX:C和FXI:C分别显著低于0g/L组(P均<0.01)。APTT、CT、FⅦ:C与药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PT、FVIII:C、FIX:C和FXI:C与药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4组间TT、Fg和Ca2+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4g/L组1s-1全血黏度、200s-1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0g/L组(P<0.01),四者水平均与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仙鹤草水提物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Fg-R活化和释放反应途径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可能通过抑制内源凝血途径而具有抗凝作用。仙鹤草水提物也可能通过活化外源凝血途径并增加血液黏度而具有促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鹤草水提物 血小板聚集 功能 液流变学 受体 纤维蛋白原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前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晓洁 韩磊 +11 位作者 韩健 俞丽丽 李红梅 周丽娟 张欣 廖茜 李婵玉 颜耀华 郑英如 易萍 刘宿 李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62-965,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孕妇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住院分娩持续随访观察的孕妇共84例,其中轻度PE 24例、重度PE 19例、正常孕妇41例,观察并分析3组孕妇凝...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孕妇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住院分娩持续随访观察的孕妇共84例,其中轻度PE 24例、重度PE 19例、正常孕妇41例,观察并分析3组孕妇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的平均压积(PCT)]。结果①凝血指标中,PE组较正常孕妇的孕晚期FIB减少(P<0.05),但孕早期差异不明显(P>0.05);3组孕妇孕晚期APTT较孕早期明显缩短(P<0.05)。②血小板指标中,3组孕妇孕晚期较孕早期PLT总数下降、M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重度PE组的TT、D-D升高较其他组明显(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晚期血液有"超高凝状态",可能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基础之一;伴血浆D-D明显升高时,可作为子痫发生的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功能 血小板功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联合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包小玲 刘振专 +1 位作者 陈述文 李昆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807-808,共2页
目的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联合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血小板参数检测,观察组采用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比较分析... 目的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联合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血小板参数检测,观察组采用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比较分析2组临床检测效果与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总效率为65.00%,明显低于观察组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947,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8.33%,明显低于观察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896,P〈0.05).结论: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用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能为医生提供有效依据,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参数检测 功能指标 病毒性肝炎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中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裕霞 张秀生 +5 位作者 杜洪印 张晓梅 王忻 吕宁 王清平 薛玉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6-37,共2页
目的 通过观察100例肝移植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可 能影响因素,探寻一种快捷、实用的凝血机制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ASAⅢ~ Ⅴ级终末期肝硬化患者100例,分别于手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15、3... 目的 通过观察100例肝移植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可 能影响因素,探寻一种快捷、实用的凝血机制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ASAⅢ~ Ⅴ级终末期肝硬化患者100例,分别于手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15、30min、再灌注期15、60min、术 毕采血检测DIC凝血全项、血小板计数、D 二聚体和血清钙离子;并于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 30min、再灌注期15、60min应用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凝血酶 原时间与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在无肝前期和无肝期进行性延长, 再灌注初期明显延长,以后逐渐好转;血小板计数随手术进行逐渐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降 低,再灌注期后逐渐回升;D 二聚体总体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尤以再灌注期后明显;Sonoclot曲线 变化趋势为: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进入无肝期后逐渐恶化,再灌注初期最严重,此时Sonoclot曲线几乎 呈一水平线;全血活化凝固时间(ACT)延长,凝结速率(clotrate)和血小板功能低下。结论 肝移植 术中影响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因素很多,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术中需要密切监测,Sonoclot 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较及时、动态测定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高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术中 血小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对兔血液流变性、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朱秉智 骆金华 +1 位作者 秦建伟 杨国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0-171,共2页
关键词 丹参 华法令 液流变性 血小板 功能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4
8
作者 史玉霞 杨一新 +1 位作者 许倩 朱燕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84-1386,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89例HDCP患者,设为HDCP组,另选择健康妊娠晚期妇女60例和健康非孕妇女42例,分别设为晚孕对照组和非孕对照组,检测各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89例HDCP患者,设为HDCP组,另选择健康妊娠晚期妇女60例和健康非孕妇女42例,分别设为晚孕对照组和非孕对照组,检测各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HDCP组PLT明显低于晚孕对照组和非孕对照组,而MPV和PDW明显高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对照组PLT显著低于非孕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CP组PT、APTT低于晚孕对照组和非孕对照组,而FIB、D-D高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对照组PT、APTT低于非孕对照组,FIB、D-D高于非孕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CP存在血小板活化现象和明显的高凝状态,动态检测HDCP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对于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科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压疾病 血小板参数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凉隔散对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梁勇 曹书华 +1 位作者 王勇强 王兵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89-1291,共3页
目的:探讨加味凉隔散对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西医常规综合治疗,29例)与B组(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加味凉隔散鼻饲,29例),健康志愿者10例为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C组血小... 目的:探讨加味凉隔散对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西医常规综合治疗,29例)与B组(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加味凉隔散鼻饲,29例),健康志愿者10例为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C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和A、B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的表达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计数情况,并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及患者28天生存率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当天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CD62P,CD63均显著降低,且B组降幅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TT、APTT均缩短,FIB和PLT均升高,且B组较A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两组患者28天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凉隔散有抑制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及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凉隔散 脓毒症 血小板活化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骨科病人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邹望远 郭曲练 +1 位作者 蔡进 罗和国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9-571,共3页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骨科病人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无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骨科病人 (ASAⅠ~Ⅱ ) ,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 (Ⅰ组 ,n =15 )和生理盐水组 (Ⅱ组 ,n =15 ) ;分...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骨科病人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无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骨科病人 (ASAⅠ~Ⅱ ) ,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 (Ⅰ组 ,n =15 )和生理盐水组 (Ⅱ组 ,n =15 ) ;分别于给药前 (T0 )、给药后 1h(T1)、给药后 2h(T2 )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国际敏感指数 (INR)及血小板 1min ,5min最大聚集率(PAG1,PAG5 ,PAGM )。结果 :乌司他丁组用药后 1h ,APTT ,PT较用药前明显延长 (P <0 .0 5 ) ,用药后 2h ,TT较用药前明显延长 (P <0 .0 5 )。与对照组比较 ,用药后 1h ,APTT显著性延长 (P <0 .0 1) ,用药后 2h ,PT显著性延长(P <0 .0 5 )。两组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PAgT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围术期中静脉滴注 5 0 0 0U /kg乌司他丁可改善术中患者的凝血状态 ,减少术中微血栓综合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骨科病人 用药后 功能 血小板聚集 APTT 给药 PAG ASA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明胶肽注射液对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高昌俊 柴伟 +3 位作者 孙绪德 张贵和 赵晖 杨永慧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75-376,共2页
关键词 聚明胶肽注射液 血小板功能 功能 浆代用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菌血症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与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娟 孙亚萍 +2 位作者 马敏 郑莉 朱立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老年菌血症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实验室检测确认的24例ICU老年菌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发生菌血症前后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不同病原体(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老年菌血症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实验室检测确认的24例ICU老年菌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发生菌血症前后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不同病原体(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组、存活组与死亡组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生菌血症后,老年患者PLT计数为(144.50±84.10)×109/L,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47.04±14.60)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8.63±8.92)s,纤维蛋白原(FIB)为(4.20±0.98)g/L,与基础值[分别为(233.18±78.20)×109/L、(33.98±7.36)s、(12.83±2.17)s、(3.16±0.79)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原体感染组间PLT及相关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PLT计数[(89.60±36.42)×109/L]低于存活组[(213.13±76.06)×109/L],APTT值[(54.55±13.21)s]高于存活组[(35.93±7.03)s](P<0.05),FIB及P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LT及部分凝血功能指标可作为辅助诊断老年菌血症的参考之一,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染 老年人 医院感染 血小板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乙基淀粉130/0.4和200/0.5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贞玲 王珊娟 +2 位作者 周仁龙 张马忠 杭燕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目的观察输注羟乙基淀粉(HES)溶液130/0.4和200/0.5(33 mL/kg)后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分别以10~15 mL.kg-1.h-1速度从颈内静脉输注HES 130/0.4、HES 200/0.5和0.9%生理盐水(NS)33 ... 目的观察输注羟乙基淀粉(HES)溶液130/0.4和200/0.5(33 mL/kg)后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分别以10~15 mL.kg-1.h-1速度从颈内静脉输注HES 130/0.4、HES 200/0.5和0.9%生理盐水(NS)33 mL/kg,分为HES 130/0.4组、HES 200/0.5组和NS组,每组各15例。输注前、输注后30 min和4 h从肘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Ⅷ因子和假性血友病因子(VWF),Sonoclot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玻璃珠激活全血凝固时间(gbACT)、凝血速率和血小板功能。结果三组患者输注后Hct与Plt均明显下降(P<0.01);HES 130/0.4组输注前后APTT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30 min和4 h明显短于HES200/0.5组(P<0.05);HES200/0.5组输注后30 min和4 h较输注前和NS组均明显延长(P<0.05);三组间输注前后PT与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 130/0.4组和HES 200/0.5组输注后30 min较输注前和NS组血浆Ⅷ因子、VWF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HES 130/0.4组下降明显少于HES 200/0.5组(P<0.05)。HES 130/0.4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30 min与HES 200/0.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200/0.5组输注后30 min与输注前和NS组比较,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HES130/0.4和HES200/0.5(33 mL/kg)均可引起血浆Ⅷ因子和VWF显著下降,但后者更明显。HES130/0.4对内外源性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无影响,HES200/0.5则有明显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溶液130/0.4 羟乙基淀粉溶液200/0.5 功能 血小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血小板、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雷云霞 何磊 +1 位作者 盛好 刘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4期1532-1534,1537,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及相关参数、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UC活动期患者共267例,分为观察组137例,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照组130例,给予单纯西药口服治疗,并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及相关参数、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UC活动期患者共267例,分为观察组137例,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照组130例,给予单纯西药口服治疗,并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血小板及相关参数、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经不同方案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显著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的PLT及PDW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PV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的Fib及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在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NF-α、IL-6和IL-8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TNF-α、IL-6和IL-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较单纯西药口服疗法更有效改善UC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异常状态,同时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血小板 功能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肺癌手术患者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蕾 张晓峰 +1 位作者 丁慧苹 徐美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708-709,共2页
关键词 血小板功能 肺癌手术 功能 手术患者 硬膜外阻滞 Sonoclot 临床合理用药 全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爽 陈娟 刘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与阿...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sICAM-1、TGF-β,凝血功能PT、APTT、FIB及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MA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ICAM-1、CD62p、CD63及PMA、FIB水平均有所降低,TGF-β、PT、APTT水平均有所升高;观察组sICAM-1、FIB、CD62p、CD63、PMA均低于对照组,TGF-β、PT、APP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有效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应激反应并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炎症因子 功能 血小板活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剖宫产患者凝血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若光 陈彦青 +1 位作者 姚玉笙 陈晓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6-568,共3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剖宫产患者术中凝血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无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剖宫产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于胎儿娩出后给药前(T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剖宫产患者术中凝血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无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剖宫产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于胎儿娩出后给药前(T0)、给药后1 h(T1)、2 h(T2)、4 h(T3)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及血小板1 min,5 min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PAG1、PAG5、PAGM)。结果与T0时比较,乌司他丁组T1时PT、APTT延长(P<0.05);T2时TT延长(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乌司他丁组T1时APTT、T2时TT延长(P<0.05)。两组PAG1、PAG5、PAGM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静脉滴注乌司他丁5 000 U/kg可改善剖宫产患者术中的高凝血状态,有助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蛋白酶抑制剂 血小板聚集 功能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氧化应激、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毛山 李玉 +1 位作者 王治校 罗向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424-427,433,共5页
目的:探究替格瑞洛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氧化应激、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0例。两组术前均进行对症常规治疗,在... 目的:探究替格瑞洛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氧化应激、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0例。两组术前均进行对症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术前予以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前予以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凝血指标、血小板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氧化应激因子、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及相关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丙二醛(MDA)、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于治疗前(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MDA、MPAR、APTT、PT、VEGF、MMP-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SOD、TT、I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能较好减轻行PCI术冠心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善其凝血功能及冠脉狭窄程度,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 替格瑞洛 氧化应激 功能 血小板功能 相关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志伟 王著军 +6 位作者 徐旭 马之嘉 乔帅 梁永刚 王树龙 孙瑾 赵晓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894-3896,共3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253医院急诊科就诊,创伤指数(TI)≥17分,除外颅脑损伤及在急诊死亡的患者82例,在救治同... 目的:探讨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253医院急诊科就诊,创伤指数(TI)≥17分,除外颅脑损伤及在急诊死亡的患者82例,在救治同时检查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LPS、IL-6、PAF,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LT:(83.44±38.52)×109/L,D-D:(1823.89±608.02)U/L,TT:(58.27±12.44)s;LPS:(343.66±106.02)IU/L,IL-6:(393.83±143.86)ng/mL,PAF:(15 765.31±4 431.65)ng/L;PLT与LPS、IL-6、PAF之间相关系数r均小于-0.922 7,显著负相关。D-D、TT与LPS、IL-6、PAF之间均r>0.926 1,显著正相关。结论:LPS、IL-6、PAF参与了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对LPS、IL-6、PAF早期干预,有可能改善重症胸腹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胸腹损伤 功能障碍 内毒素 白细胞介素-6 血小板活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兴云 郑利民 张红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1-82,共2页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 ,全凭异丙酚静脉麻醉 ,分别于麻醉前 (T0 )、麻醉后 30分钟手术开始前 (T1)、停药后 1小时 (T2 )采血测定血小板 1分钟、5分钟及最大聚集率 (PAG1...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 ,全凭异丙酚静脉麻醉 ,分别于麻醉前 (T0 )、麻醉后 30分钟手术开始前 (T1)、停药后 1小时 (T2 )采血测定血小板 1分钟、5分钟及最大聚集率 (PAG1、PAG5和PAGM)和血小板计数 (BPC)、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凝血酶时间(KPTT)。结果 :与T0 相比 ,T1时PAG1、PAG5、PAGM 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T2 时无显著性改变 (P >0 0 5 )。各时点BPC、PT、TT及KPTT变化不大 ,无明显差异。结论 :静脉应用异丙酚对血小板聚集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血小板聚集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