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基础设施、创新要素流动与工业减碳增效升级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然 刘大志 高康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108,共7页
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选取2006—202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工业减碳增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工业实现“减碳”与“增效”双赢,但该促进效应既呈现长期大于短期的动态特征,又表现为... 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选取2006—202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工业减碳增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工业实现“减碳”与“增效”双赢,但该促进效应既呈现长期大于短期的动态特征,又表现为东部地区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创新要素流动是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工业减碳增效的重要路径,相比于创新资本流动产生“以邻为伴”的中介传导机制,中心地区高水平的数字基础设施会对外围地区创新人才产生“虹吸效应”,导致对外围地区工业发展产生“以邻为壑”的中介传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减碳增效 创新要素流动 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内蒙古畜牧业减碳增效路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阿古达木 其力莫格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4年第3期47-49,57,共4页
为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内蒙古畜牧业减碳增效路径,本研究综合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分析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品种改良与普及程度不足、草场退化与饲料资源短缺及疾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通过畜种改良、智能化... 为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内蒙古畜牧业减碳增效路径,本研究综合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分析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品种改良与普及程度不足、草场退化与饲料资源短缺及疾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通过畜种改良、智能化草场管理、生态修复及建立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可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碳排放,促进生态保护,为畜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 草场管理 疾病预防 畜种优化 减碳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能否助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信息产业与工业的前后向关联考察 被引量:6
3
作者 朱俏俏 靳春丽 李征帛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96,共29页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助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带来机会窗口,以数实融合驱动工业实现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成为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基于200...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助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带来机会窗口,以数实融合驱动工业实现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成为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基于2007—2020年时间序列投入产出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产业前后向关联视角出发检验信息产业与工业的关联融合对23个工业细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信息产业与工业的前后向关联融合能够发挥显著的“推-拉”作用,促进工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即存在“供给推动、需求拉动”效应。(2)数实前向关联融合推动的行业技术升级、产业链整合以及成本管控是驱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要作用路径;后向关联融合则通过规模效应、稳定供需关系和供应质量提升三种潜在的影响渠道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等多重目标。(3)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实融合驱动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效应在信息技术应用、污染密集型、高技术密集型以及高关联融合型行业中更强。环境规制和行业竞争度强化了数实融合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效应,而融资约束则削弱了这一效应。该研究不仅拓展和深化了数实融合驱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机制路径,而且对于抓住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缩小行业间的“数字鸿沟”,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产业关联融合 污降协同增效 投入产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实融合发展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
4
作者 王凯 白书州 +1 位作者 谭佳欣 甘畅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68-1677,共10页
在“双碳”背景下,数实融合作为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为减污降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算数实融合指数与减污降... 在“双碳”背景下,数实融合作为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为减污降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算数实融合指数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并引入绿色金融指数、绿色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优化作为机制变量,系统解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数实融合显著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数实融合每提升1%,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提高0.319%。②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在推动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展现出更为突出的区域优势,且在环境规制强的省份效果更优。③机制分析表明,数实融合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发展的中介效应间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还受到产业结构优化正向调节作用。研究显示,数实融合能直接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且受到绿色技术与绿色金融的中介作用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污降协同增效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联合减排与环境改善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陶长琪 谢涛 徐晔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7,共17页
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本文将多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共同纳入“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结合环境技术前沿与Luenberger指标准确测算减污降碳绩效(RPI),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 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本文将多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共同纳入“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结合环境技术前沿与Luenberger指标准确测算减污降碳绩效(RPI),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减污降碳绩效提升,对投入产出层面各项子绩效的影响效应按照产出增长、要素节约、联合减排的顺序依次提高,其中环境绩效是其发挥环境改善作用的主要途径,且减污、低碳技术分支之间存在技术协同,可以实现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协同控制。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减污降碳绩效的核心机制,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环境绩效提升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技术分解视角下的机制检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此外,绿色技术创新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对减污降碳绩效的影响也随着时间逐渐增强。本文为进一步明确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减污降碳之间的关系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污降协同增效 联合 环境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
6
作者 王敏 张彬 +2 位作者 李丽平 陈敏 吴莉萍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8-1688,共11页
工业企业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责任主体,开展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对于提升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动能有重要意义。在厘清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打破行业界限,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 工业企业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责任主体,开展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对于提升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动能有重要意义。在厘清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打破行业界限,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及1个加分项指标组成,并选择案例城市工业企业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企业应重点从绿色产品设计、选用绿色材料、使用清洁能源、推行绿色制造、资源回收利用、绿色低碳运输、节约集约用地、厂区绿化美化等方面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②案例城市造纸行业两家企业的减污降碳协同度得分分别为57和62,印染企业2及制药行业的两家企业次之,化工、印染、食品行业内部企业的差异较大。③总得分或单项指标得分高的工业企业并未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行业内部,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均可通过自身努力在总得分或某项指标得分上位居前列。研究显示,采用上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自身、行业内部企业以及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均可进行横纵向比较。主管部门可面向所有重点工业企业开展评价,企业可通过自主评价为申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标杆企业等提供量化决策参考,行业协会亦可据此对行业内部企业开展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企业 污降协同增效 评价 指标体系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减污-降碳-增效的时空耦合协调分析
7
作者 王可 董战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2-1473,共12页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当前研究对我国省域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估考量,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分解、分布特征、动态演进以及制约协同的障碍因子分析不足。本研究通过构建减污-...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当前研究对我国省域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估考量,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分解、分布特征、动态演进以及制约协同的障碍因子分析不足。本研究通过构建减污-降碳-增效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2008-2022年我国31个省份减污降碳协同水平(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并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和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有效识别协同水平空间差异的静态来源与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同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协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①2008-2022年我国减污-降碳-增效耦合协调度(D)呈持续上升态势,从初级协调阶段(D=0.605)逐步提升至中级协调阶段(D=0.745),耦合协调度增幅达18.2%,其中“增效”维度是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水平的核心驱动力。②减污-降碳-增效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渐收敛,地区间差异(2022年贡献率近70%)为主要来源。③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水平核密度曲线呈主峰两侧伴有小波峰分布,且后期右侧波峰领先优势逐步明显的特征,需警惕“两极分化”与“马太效应”。④企业研发投入和失业率等指标是制约减污-降碳-增效耦合协调系统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增效”维度障碍度总和约占60%。研究显示,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水平近年来取得显著提升,但仍需警惕空间差异,需坚持以“增效”为落脚点,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同时强化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完善多维监测体系,推动全国减污降碳协同水平向优质协调阶段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降协同增效 耦合协调 空间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杨思莹 王汉磊 陈佳馨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99,共13页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传统的、依靠要素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成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传统的、依靠要素高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成为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数实融合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实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实融合能够实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实融合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在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大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中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实融合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劳动力配置实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加强环境规制有助于强化数实融合在实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拓展了数实融合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研究,为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城市污降协同增效 绿色技术创新 劳动力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下碳减排制度与污染防治制度融合
9
作者 姜超夫 杨惠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6,共11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减排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挑战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逐渐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基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的同源性、措施制度的一致性以及监管部门的一体化,碳减排制度...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减排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挑战的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逐渐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基于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的同源性、措施制度的一致性以及监管部门的一体化,碳减排制度与污染防治制度开展协同治理具有充分可行性;同时,基于减污降碳全过程控制的内在要求以及碳减排制度政策的法治化需求,增强了二者协同治理的必要性。虽然二者具有协同治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但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的过程中,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属性差异、协同管理机制缺位、协同治理规范层级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针对这一现状,该研究提出从横向体系协同与纵向体系衔接两个维度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横向体系协同维度,旨在加强碳评价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有机融合;纵向体系衔接维度,强调完善碳减排制度与污染防治制度之间的内部衔接机制,推动碳减排制度与污染防治制度的协同增效。总体而言,该研究成果能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污染防治目标的达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积极回应当下减污降碳协同实践中的治理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标 污降协同增效 排制度 污染防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奖惩机制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倩华 边志强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0-989,共10页
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奖惩机制改革(简称“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项针对空气污染的环境规制,能同时兼顾环境、气候与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探讨该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对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具有... 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奖惩机制改革(简称“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项针对空气污染的环境规制,能同时兼顾环境、气候与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探讨该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对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06−2021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生态补偿机制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①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发挥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且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非随机选择问题、异质性处理效应、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和控制其他政策干扰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受限于“能源替代效应”与“高碳锁定效应”,政策的协同降碳效果较弱。②机制检验表明,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发挥波特效应、集聚效应与结构效应,进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③异质性分析显示,生态补偿机制的减污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稳定性,而降碳与增长效应则在不同考核周期、奖惩形式、系数设计与系数额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应积极总结经验,完善机制细则,扩大试点范围,畅通传导渠道,因地制宜实施方案,为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精准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 污降协同增效 渐进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立法表达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超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0,共11页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 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既要实现环境立法的体系化,也要吸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制度成果,为我国的“双碳”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实现“双碳”目标,“降碳”是战略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重点路径。“双碳”法治建设应秉持整体论法治理念、重视调整对象的关联性、彰显治理制度的协同性。现行减污降碳法律规范体系未确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整体性法治理念,未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调整对象,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阙如,亟待予以针对性制度创新,同时也要回应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多层次复合关系。生态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应从更新立法理念、完善污染控制一般制度和大气污染控制专章制度等方面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标 生态环境法典 污染控制编 污降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收敛性研究——基于“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的四维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泓钢 王益如 吴伟光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6-195,共10页
协同推进农业减污降碳是打好防污攻坚战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抓手。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从减污、降碳、扩绿和增长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并采用耦合模型、核密度估... 协同推进农业减污降碳是打好防污攻坚战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抓手。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从减污、降碳、扩绿和增长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并采用耦合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对该指标的耦合协调度、动态演进以及空间收敛趋势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逐年提升,但减污与降碳两个子系统呈下降趋势。(2)我国及三大区域均处于明显上升的高耦合水平阶段,但整体耦合协调程度还处于中等水平,尚未形成良好的耦合发展态势。(3)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分布的多极化趋势在减弱。(4)中国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存在显著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因此,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农业减污降碳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排放 农业面源污染 污降协同增效 水平测度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杨儒浦 王敏 +4 位作者 胡敬韬 律严励 赵梦雪 李丽平 冯相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2-430,共9页
工业园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集中,推动工业园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本研究综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文件,从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转型、循环经济、污染治... 工业园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集中,推动工业园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本研究综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文件,从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转型、循环经济、污染治理、园区运营管理等方面对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以内涵解读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绿色园区创建指南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园区设定差异化参考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权重,归一化处理后加权得到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指数(IPSR),并选取包头市稀土高新区(全国唯一冠有稀土专业名称的高新区,且涵盖“两高行业”)为案例园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案例园区在重点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包头市稀土高新区近3年IPSR逐步提升,2020年得分达70.19分(理想水平为100分),进一步提升IPSR的重点在于着重打造低碳高效产业、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科学治污以及持续大力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显示,构建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引导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实践探索有潜力推广至不同类型工业园区,可为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污降协同增效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视角下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吕一铮 曹晨玥 +1 位作者 田金平 陈吕军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93-2302,共10页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总量与强度双控制,是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污染物和碳排放量较大,寻找减污...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总量与强度双控制,是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污染物和碳排放量较大,寻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对区域绿色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为对象,对全部经济门类的产业结构开展实证研究,运用多准则决策模型和情景分析法,以能源、水资源、4种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模型,将各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变化程度作为决策变量,筛选出产业结构调整平稳、减排幅度大的调整方案.制造业作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主体,贡献了较高比例的污碳排放和能源资源消耗.4.5%、5.5%、6.5%三种年均经济增速情景下宁波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潜力分析显示,2020—2030年预期可实现累计97%的经济增长,且能满足区域资源环境的约束限制.面向2030年提出宁波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路径,建议严格控制高排放制造业的准入门槛,提升第一产业和采矿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等存量行业的减污降碳,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污降协同增效 多准则决策 宁波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电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慧丽 郑逸璇 +3 位作者 宋晓晖 王圣 陈潇君 严刚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89,共10页
煤电行业是黄河流域内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将煤电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助推黄河流域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本文以煤电行业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设计了能够涵盖碳排放全过程的评价指标... 煤电行业是黄河流域内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将煤电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助推黄河流域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本文以煤电行业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设计了能够涵盖碳排放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先进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等设定差异化评价基准,构建以约束评价为主、兼顾指导性评价的评价方法,并采用评价方法中的核心评价指标碳排放绩效,对黄河流域现役煤电机组和“十四五”期间新增煤电机组进行碳减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项目设计可实现流域内现役煤电机组碳排放量下降12.7%,“十四五”期间新建煤电机组碳排放增量下降27.1%,其中新增煤电机组装机占比较高的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可实现新增煤电机组碳排放分别下降30.7%和23.0%.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内碳减排潜力大,建议针对黄河流域内碳排放绩效水平较差的特点,从燃煤小机组淘汰、低碳清洁燃料替代等方式推动煤电行业综合治理,建立协同技术相关指标数据管理台账,出台火电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指南,为煤电行业新增建设项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有力有效的政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行业 黄河流域 排放影响评价 污降协同增效 排放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多式联运碳排放危机转化研究
16
作者 杨青 陈梦柯 +4 位作者 刘星星 江宇航 吴婵媛 汪金美 段召琳 《生态经济》 2025年第10期52-59,共8页
针对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碳减排的“双重困境”危机,依据危机转化管理新模式,提出“减碳增效危机转化”的新思路。首先,测算长江流域各省份的交通碳排放量,基于马尔可夫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转移特征,识别出危险区域为浙江省;其次,以运输结... 针对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碳减排的“双重困境”危机,依据危机转化管理新模式,提出“减碳增效危机转化”的新思路。首先,测算长江流域各省份的交通碳排放量,基于马尔可夫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转移特征,识别出危险区域为浙江省;其次,以运输结构、能源结构、旅客周转量等11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碳排放为因变量构建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各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大小,识别出机会因子为运输结构;最后,以减碳增效为目标,构建长江流域多式联运减碳—增效—危机转化模型,结合NSGA-Ⅱ算法和危机转化度方法对交通运输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碳排放危机转化。结果表明,在减碳增效目标的均衡发展下,优化后的公路、铁路、水路的运输周转量占比分别为14.29%、6.03%、79.68%,碳排放减少36.52%,交通运输周转量增加9.15%,危机转化度达到63.02%的较好水平。研究成果给长江流域多式联运碳减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式联运优化 危机转化 马尔可夫链 地理探测器 减碳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再生纸业清洁生产管理
17
作者 董锐才 《绿色科技》 2010年第2期38-39,共2页
废纸利用再生的造纸行业在广东发展迅速。发展再生纸清洁生产技术既是法律的刚性要求,也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论述了再生纸生产的经济效用,简述了再生纸清洁生产指标及过程,并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区域环境整治等强化再... 废纸利用再生的造纸行业在广东发展迅速。发展再生纸清洁生产技术既是法律的刚性要求,也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论述了再生纸生产的经济效用,简述了再生纸清洁生产指标及过程,并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区域环境整治等强化再生纸清洁生产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纸 清洁生产 减碳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宋晓晖 吕晨 +4 位作者 王丽娟 郑逸璇 陈潇君 蔡博峰 严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5-413,共9页
建立完善的、减污降碳相协同的管理制度是支撑全国碳排放高质量达峰的重要保障,有效控制新增碳排放是推动实现重点行业尽早达峰的关键.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源头防控的基础性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要求纳入其中是现阶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 建立完善的、减污降碳相协同的管理制度是支撑全国碳排放高质量达峰的重要保障,有效控制新增碳排放是推动实现重点行业尽早达峰的关键.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源头防控的基础性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要求纳入其中是现阶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可行途径及重要抓手.综合考虑国内外管理实践经验以及我国制度特点与管理需求,开展了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本文提出了系统性、全过程、协同性的三大温室气体评价基本原则,识别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强调高效、低碳、循环的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包含项目分析与判断、影响因素识别、影响预测与技术分析、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体系.基于该方法,以山东省250万吨电解铝产能转移至云南省项目为例,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测算结果表明:若不考虑项目对云南省对外输电的影响,全国CO_(2)减排量可达2574.4×10^(4)t;如考虑项目对跨区输电的影响,则全国CO_(2)净减排量将减至968.3×10^(4)t;进一步考虑技术升级、地方煤炭消费政策等因素影响,还会得到差异明显的评价结果.研究显示,考虑不同评价目标、评价边界和影响因素可能会对全社会碳排放量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建议在开展相关评价时应立足实际需求,合理确定评价目标和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环境影响评价 污降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