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6
- 1
-
-
作者
段冶
韩楠
孙才志
李迪
-
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13-2422,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19AJY0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20M670789)
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No.JYTMS20231064)。
-
文摘
剖析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特征及成因是引导区域协同共治的前提,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11-2021年环渤海地区43个城市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环渤海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最高值为0.43,尚未进入高质量协调发展阶段,超过80%的城市处于降碳滞后型失调阶段。②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呈以天津市为主核心的“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特征,个体中心性差异突出,网络结构稳定性亟待提升。③各板块内部成员相对较为稳定,板块间存在更为显著的溢出效应。④地理邻近、产业结构合理化、能源利用、经济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差异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发挥促进作用,而通风系数的差异起抑制作用。研究显示,环渤海地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关联程度较低,建议通过强化核心主体的稳定作用、实施社团差异化的减排措施、拓展区域合作等路径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空间关联网络
驱动因素
二次指派程序
夜间灯光数据
环渤海地区
-
Keywords
synergistic effect of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mitigation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s
driving factors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nighttime lighting data
Bohai Rim region
-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
- 2
-
-
作者
赵喜仓
蒋美
洪逗
-
机构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
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年第16期24-36,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FTJB004)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立项(KYCX22_3577)。
-
文摘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绿色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且在西部地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作用效应更明显;②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③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且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作用效果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研究结论对于各城市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绿色技术创新
耦合协调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Keywords
Pollution and Carbon Reduction Synergy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upled Coordination Model
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ing
-
分类号
F273.1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