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牙周炎的减数正畸治疗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又文 辛天艺 +2 位作者 焦剑 周彦恒 施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8-313,共6页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纳入33名已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通过牙周检查大表和曲面体层片评价减数正畸治疗前(T0)、治疗后(T1)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和...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纳入33名已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通过牙周检查大表和曲面体层片评价减数正畸治疗前(T0)、治疗后(T1)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和非减数牙邻牙(non-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NTAES)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结果:T0时,TAES和NTAES的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0.51)mm vs.(2.42±0.55)mm,P>0.05],T1时,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0.67)mm vs.(2.67±0.64)mm,P>0.05],治疗后PD分别增加0.3 mm[(2.40±0.51)mm vs.(2.70±0.67)mm,P<0.01]和0.25 mm[(2.42±0.55)mm vs.(2.67±0.64)mm,P<0.01],两者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0±0.64)mm vs.(0.25±0.58)mm,P>0.05]。T0时,TAES比NTAES的RBH要小0.02(0.74±0.16 vs.0.76±0.16,P<0.05),T1时,两者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8±0.14 vs.0.79±0.12,P>0.05);相比治疗前,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4±0.16 vs.0.78±0.14,P<0.05),N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2(0.76±0.16 vs.0.79±0.12,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 vs.0.02±0.08,P>0.05)。T0时,TAES近减数侧的RBH与远离减数侧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3±0.17 vs.0.74±0.16,P>0.05),T1时,近减数侧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3±0.11 vs.0.77±0.11,P<0.05),远离减数侧的RBH也显著增加了0.04(0.74±0.11 vs.0.78±0.11,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 vs.0.04±0.11,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和口腔卫生良好维护的前提下,正畸治疗不会导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进一步的丧失,减数区域的牙槽骨也未见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减数正畸 牙槽骨高度 探诊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数正畸治疗的咬合接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YUN PARK 钱玉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40-1243,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ICP咬合接触特征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对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个别正常牙合者(A组)、20名错牙合畸形者(B组)、30名正畸治疗结束者(C组),通过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对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全...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ICP咬合接触特征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对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个别正常牙合者(A组)、20名错牙合畸形者(B组)、30名正畸治疗结束者(C组),通过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对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全牙列咬合总力值(Total occlusion Force,TOF)、单位面积力值、咬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re of Force,COF)、牙合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全牙列牙合力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TCA、TOF显著大于B、C组(P<0.05);C组的单位面积力值略小于A组,COF、AOF略大于A组,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二磨牙区,C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一磨牙区(P<0.05);不同性别间3组咬合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正畸治疗,咬合接触明显改善,咬合均衡性好,但未达到个别正常牙合的理想状态,提示正畸治疗后期的精细调整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 咬合分析系统 减数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改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思赜 包涵 +3 位作者 苏晓婕 谷德奥 苗雷英 刘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7-543,共7页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从实验组中选取25例具有完整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的患者,用Mimics21.0软件分析测量CBCT影像,界定三维方向测量基准平面,划分颧突支柱解剖区域区。测量支柱横截面积,表面标志点位移及上颌第一磨牙移动量、牙根周围牙槽骨、颧突支柱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结果: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垂直向、颊腭向位置均有变化,以近中向移动量最大。正畸矫治后颧突支柱下段横截面积变小,牙槽骨颊舌向厚度以及皮质骨厚度减小,颧突点及颧颌缝最下点向后位移,上述变化与上颌第一磨牙移动有相关性。而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部分区域牙槽骨松质骨密度降低,皮质骨密度变化不明显,这些变化与牙齿移动无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正畸刚结束时实验组总咬合接触面积、总咬合力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牙合]力均降低。前牙咬合力占比升高。结论:减数正畸矫治前后,伴随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方向的位置变化,颧突支柱中、下段形态结构随之改建,二者具有相关性,且这些改建影响了咬合力的大小以及咬合力的分布。因此上颌磨牙正畸移动过程引起颧突支柱部分结构改建,这些改建可能进一步影响咬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数正畸治疗 颧突支柱 上颌第一磨牙 咬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